献陵遗址
A. 明清皇家陵寝的明朝皇陵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
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明显陵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以外罗城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山曲碑为起点向外延伸300米。建设控制地带(即缓冲区):东西两面经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500米,南、北两面以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600米和550米。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至今明孝陵从未被盗过。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明孝陵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显陵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慈孝献皇后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红门内似如游龙的神道连陵寝,神道两侧建有龙凤门,石雕文武臣、将军、立马、臣马、麒麟、像、骆驼、狮子、獬豸、华表、御碑亭及龙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间,其上架有五道汉字白玉石拱桥。内围城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陵恩门、明楼、茔城、瑶台等,建筑宏大,雄伟壮观。特别是呈“8”字形的两大茔城,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由瑶台相连,神秘莫测,隐藏着一段动人心魄的宫庭历史。外围城外,原建有陵卫、更铺、军户、礼生乐户等。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显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号为嘉靖,后朱厚熜为自立体系,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将其父追尊为恭壑献皇帝,并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直至嘉靖驾崩建设才停止。
显陵以其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地下宝藏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而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八八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九年三月国家文物局又将其作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已投票通过,将我国湖北钟祥市的明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0年明显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联合国专家让.路易.卢森先生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同时对显陵的保护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议”的产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的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是为明世宗。
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 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进行抗议。
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显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筑时序属于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意义。 月芽城制度 月芽城是方城与宝顶之间的一个月芽形小院,俗称哑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礼而设置的。每年清明节,皇帝要在此向宝顶培置13担净洁的黄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开始,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显陵一直沿用。 前朝后寝制度 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式而布局,前朝即棱恩门、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组成;后寝即方城、明楼、圣号碑、宝城、宝顶及地下玄宫等组成。
前一部分是举行日常祭祀的活动中心,棱恩殿中设有三间暖阁,中间放有神寝即皇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后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椁安寝之所。原则上只有皇帝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一制度为显陵所继承。“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在继承“天寿山七陵之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新的建置。 新旧宝城与瑶台 在明代帝陵中,显陵两个宝城的建置可谓绝无仅有。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墓主人的身份变化密切相关。前宝城建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为藩王时按其规制所建造的亲王坟。后一宝城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为皇帝后所建造的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独特的排水系统 显陵以一条弯曲的九曲河,将松林山主脉(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从陵区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势高低设有聚水泄洪的堤坝,分区段保留了明净的水面,净化了陵区的环境。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御河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系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显陵的前后宝城各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将宝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寿山七陵宝城是向内排水的,其后修建的永陵、定陵继承了显陵这一排水方式。龙形神道的做法,显陵中轴线上修建有一条弯曲如龙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两侧镶嵌鹅卵石,外边以牙子石修束,俗称龙鳞道,也为明代其他陵寝神路所无。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 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风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B. 世界遗产的故事。
路南石林
位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内,是中国最大的石林,总面积40余万亩。是一由形态各异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组成的风景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享有“天下第一奇观”之誉。进入“林区”如入迷宫,有的如利剑刺空,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如古塔群立,有的如灵芝菌集,有的如高墙壁立,景致都异常壮观和奇特。在众多景点中,尤以“莲花峰”、“剑峰池”、“望峰亭”、“石林湖”、“母子偕游”、“万年灵芝”等景色最佳。按区内风景点的分布情况,大致可分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三个游览区,其中大石林区为主景区。
故事:
在小石林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
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就给她取名叫“阿诗玛”,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亲相爱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
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条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叫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的传说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型歌舞剧,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诗玛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
C. 春节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到西安耍,那些景点都开门吗献陵和乾陵有没有车去
景点都开门。去献陵划不来,去献陵交通极不便,而且献陵没发掘,就一个土堆。
你可以去兵马俑、秦始皇陵。和乾陵(乾陵虽然没发掘,但它的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墓、懿德墓已发掘)。
一(东线):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
1.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火车站售票口前面)坐游5(306)路到兵马俑下。
提示:游5(306)路车辆拥有标准的外形。灰色黄海大巴门徽上印制着“西安公共交通总公司”标志,前挡风玻璃顶端有“306工人先锋号”标志,风挡上侧印有“缓堵保畅”字样。司乘人员身穿的公交制服,右臂上有蓝色标识的星牌。每辆车都按规定路线行驶,车上会有乘务员按标准进行普通话和哑语报站,用英语进行沿途景点介绍。正规游5等车时要排队上车,到车上才买票,尤其是不会提前售票,不售往返票。广场上有很多游5(306)路黑车,千万不要坐,以免上当。
现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通票(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百戏俑坑博物馆、石铠甲博物馆。博物院内交通不收费,即游客乘坐院内交通工具不再收费)。
2.参观完兵马俑,在兵马俑坐307路、914路、游5(306)路,华清池下。浏览华清池。
3.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去大唐华清城(免费)。
华清池内主要景点:芙蓉园、唐御汤遗址、贵妃池、梨园、唐代水井、骊山温泉、碑海书林、九龙湖、五间厅等。
注意:在临潼吃饭时小心被宰,吃饭前先看好菜单价格。最好找有笑脸标志的饭馆(现在临潼所有的饭馆分为三种,都有标志)。
二.乾陵
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坐游3路(早7时起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上车,满客即发,视客流增加发车班次;下午15时乾陵返回)到乾陵下。
补充:
到献陵不通公交。
D. 明献陵的历史沿革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在该次修缮中。明楼,回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答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 路。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E. 专家发掘十三陵时,现场出现了哪位古怪的老人
我国古时曾留出很多神话传说,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其十》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填海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这虽是一个神话,但却有其深刻的内涵。
与此同时,直到现在我们也有很多无法解开的传奇故事。在考古界,《万历十五年》为我们罗列出很多历史,但万历皇陵在被挖掘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意外死去。
与此同时,怪事再次发生:当时考古队丢弃了三副棺木,随后便被村民捡回到家,大家觉得普通人镇不住帝王家的东西,但当事人非常大胆,结果他的妻子突然暴毙,丈夫也于第二个棺材打好后的半月去世。怪事一次次发生,似乎老人所说的话都应验了。如今考古界说到定陵考古时,也会谈之色变。
宋太宗在《缘识》中写道: 相传灵百异无虚说,道理分明尽是真。
古往今来都有很多怪事发生,虽然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但依旧没有办法解释这些怪事,因此有人便认定这是鬼神论,也有人认为能找到科学的解释。无论怎样,在十三陵开采的过程中,却给我们带来很多损失。由此可见,在做事时应该量力而行。当年考古队没有先进的技术,急功近利只会导致更多的宝物被毁。
F. 富平县的文物遗址
西汉万年陵
西汉刘执嘉(?~前193)沛县(江苏省)人,刘邦之父。邦即位,尊为太上皇,葬于万年陵(在今富平县吕村乡断原)。分栎阳县境置万年县,为奉陵邑。陵高约12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坏,顶呈凹形,习称“八角冢”。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隶书“汉太上皇陵”。陵西北20余米处一大冢,传为昭陵后墓。1980年陕西省文物普查后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文帝永陵
元宝炬(?~551)本拓跋氏,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北魏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迁长安,史称西魏。宝炬为宏之孙,京兆元渝之子,为宇文泰立为帝,史称西魏文帝,都长安,年号大统。与东魏分据长江以北原北魏领土。陵在今富平县留古乡大冢何家村东北,高15.4米,周长230米,陵园占地6670平方米。与其后乙弗氏、郁久闾氏合葬,称永陵。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文帝成陵
宇文泰(507~556)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贺拨岳之后,据关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拒。专制西魏朝政,改革官制,颁行均田,创立府兵制。死后,子觉代魏,建立北周,追尊为文帝,与元皇后合葬成陵。在今富平县宫里乡学校内。现存清建陵碑,正中阴刻隶书“北周文帝成陵”。陵冢呈圆锥形,高约8米,周长149米。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中宗定陵
李显(656~710)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即帝位。未两月,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神龙元年(705)复即帝位。景龙四年(710),被皇后韦氏、女安乐公主毒死,谥号中宗,葬于定陵,在今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中峰。陵园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4公里,周长约10公里。历代屡遭破坏盗掘,“文化大革命”后,仅存石狮、石人各1尊。节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附葬定陵,墓在宫里乡南陵村刘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长136米。现存石狮、石人各1尊。
唐代宗元陵
李豫(726~779)唐肃宗李亨长子。安禄山乱起,长安陷落,从肃宗聚兵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平安史乱。宝应元年(762)即帝位,临朝18年。大历十四年(779)葬于元陵。在今富平县庄里与齐村乡之间的坛山之阳,依山为陵,封阙开阔。
唐顺宗丰陵
李诵(761~806)唐德宗李适长子,储位24年。贞元二十年(804),患中风不语症,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病殁,葬于丰陵。在今富平县曹村乡金瓮山南,依山为冢,陵基高约800米。
唐文宗章陵
李昂(809~840)唐穆宗李恒次子,宝历二年(826)即位。年33暴卒,葬于章陵。在今富平县雷村与齐村乡之间的天乳山之阳。
唐懿宗简陵
李漼(833~874)唐宣宗李忱长子,年27即帝位。骄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穷财尽,国势日衰。卒年41岁,葬于简陵。在今富平长春乡紫金山阳。
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群
唐李渊献陵(当地称沙冢陵)在三原县境,陪葬墓群则占据了富平县今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全境。故有民谣一首:“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兢窜百鸟叫,墓冢嵬嵬罕人踪”。据《唐会要·陪陵名位》载:献陵附陪:楚国太妃万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计25墓。“文化大革命”前,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余皆为无名冢。据1981年3月1日调查:吕村乡褚原、留招等10村堡,东上官乡焦村、双富两村,合计58墓,已平毁33处,封土残存的25处,大大超过《唐会要·陪陵名位》所载数目。现存与已毁坟墓的封土,全为夯筑堆起,十分坚固,规模宏大,非民间坟墓。被毁墓中出土的墓志、陶俑等文物,证实全属献陵陪葬墓。
G. 陕西的名胜古迹
古墓葬 西汉惠帝安陵 西汉文帝霸陵 西汉景帝阳陵 西汉昭帝平陵 西汉元帝渭陵 西汉成帝延陵 西汉哀帝义陵 唐高祖献陵 唐中宗定陵 唐玄宗泰陵 唐代宗元陵 唐德宗崇陵 唐顺宗丰陵 唐宪宗景陵 唐穆宗光陵 唐敬宗庄陵 唐文宗章陵 唐武宗端陵 唐宣宗贞陵 唐懿宗简陵 唐僖宗靖陵 古遗址 甜水沟遗址 花石浪遗址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康家遗址 老牛坡遗址 栎阳城遗址 京师仓遗址 良周遗址 兆伦铸钱遗址 东渭桥遗址 玉华宫遗址 古建筑 鸠摩罗什舍利塔 香积寺善导塔 八云塔 泰塔 彬县开元寺塔 韩城普照寺 三原城隍庙 公输堂 泾阳崇文塔 韩城文庙 耀县文庙 澄城城隍庙颉庙 西安城隍庙 白云山庙 党家村古建筑群 镇北台石窟寺及石刻 慈善寺石窟 重阳宫祖庵碑林近现代重要史迹 洛川会议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 陕西旅游景点1.兵马俑:是始皇陵的从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 西安旅游景点2.西安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枣1378)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 西安旅游景点3.华山:在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长达12公里,到处都是悬崖绝 西安旅游景点4.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骊山为陵墓,并六国后 西安旅游景点5.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西安旅游景点6. 西安-咸阳帝王陵墓秦在公元9世纪还只是黄河上游的—个小部落, 到了公元771年西周I朝 西安旅游景点7.钟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钟楼上悬挂铜钟,用以报时,故名钟楼 西安旅游景点8.华清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唐皇家园林一。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华清池亦名华清宫 西安旅游景点9.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寺 10.骊山 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 西安旅游景点11.阿房宫 西安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旅游景点12.大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3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 西安旅游景点13.西安半坡遗址 即半坡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约六公里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西安旅游景点 14.法门寺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唐初改名法门寺。 西安旅游景点15.杨贵妃墓杨贵妃墓位于兴平县城西12.5公里的马嵬坡。杨贵妃,名玉环,今山西永济人,被称为我国古代的一大“美人 西安旅游景点16.西安碑林位于西安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始建于北宋哲宗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西安旅游景点17.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大型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馆 西安旅游景点18.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距今1600余年 西安旅游景点19.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延河和南川河交汇处,古塔作为延安的标志巍然屹立 西安旅游景点20.小雁塔位于距西安城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荐福寺是在唐高宗死后百日,为其献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献福寺 西安旅游景点21.唐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的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与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园 西安旅游景点22.黄帝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为汉代所建,轩辕庙内古木参天,有黄帝手植的轩辕柏 西安旅游景点23.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县东48公里,是黄河上唯一的大瀑布,也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西安旅游景点24.张良庙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 西安旅游景点25.诸葛亮墓武侯祠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极显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琴童书童待立身旁,一持宝剑一捧印绶 西安旅游景点26.昭陵博物馆,依唐朝三朝元老李 墓而建。内除李 墓外,还有2个碑石陈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绘画展厅 西安旅游景点27.水陆庵 位于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为六朝名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 西安旅游景点28.仙游寺仙游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仙游十景”尤其值得欣赏。宝塔放光、龙潭虎穴 西安旅游景点29.大重阳万寿宫位于终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处户县祖庵镇,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西安旅游景点30.杜公祠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距西安约12公里是杜甫的祠堂,它北倚少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