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远古农业遗址

远古农业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9 07:00:43

①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和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伤不

靠近淮河长江等水源富足的地方,因为水源富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可以按这个标准写

② 原始农业的中国遗址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分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广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较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出土的农具配套成龙,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致。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采猎业是当时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人们使用弓箭、鱼镖、网罟等工具进行渔猎,并采集朴树籽胡桃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养畜业也有一定发展,饲养的禽畜有猪、狗和鸡,可能还有黄牛。与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
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当、经济面貌相似的,还有分布在陇东和关中的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陕南汉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距今七千余年的栽培黍遗存。人们把上述诸文化统称为“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继之而来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约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它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和河北,南达汉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区,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发现了它的遗址。仰韶文化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突出标志之一是出现了面积达几万、十几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遗址。主要作物仍为粟黍,亦种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还发现了蔬菜种子的遗存。农业工具除石斧、石铲、石锄外,木耒和骨铲等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收获主要用石刀、陶刀,在谷物加工方面,石磨盘逐步被杵臼所代替。养畜业较前发达,主要牲畜仍是猪和狗,同时饲养少量的山羊、绵羊和黄牛。出现了牲畜栏圈和夜宿场。采猎活动仍较频繁。
仰韶文化之后是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龙山文化,它分布于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原始共同体的分化和走向瓦解,龙山文化村落的规模比仰韶文化缩小,但农业生产工具有明显的改进。石铲更为扁薄宽大,趋于规范化,便于安柄使用的有肩石铲和穿孔石铲普遍出现,双齿木耒也被广泛使用。半月形石刀、石镰、蚌镰等收获农具的品种更全、数量更多。作物种类与仰韶文化大体相同,但粟黍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C13测定原始人的食谱表明,粟黍类在食物中的比重,仰韶文化时期为50%,龙山文化时期为70%。适于储藏粮食的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显著增多;有些遗址还出土了仓廪的模型。畜牧业有突出的发展;家畜仍以猪为主,新增加了水牛,马也可能已被驯化。后世所谓“六畜”,这时已大体具备。又出现牲畜栏圈和夜宿场之类的设施。与此同时,采猎虽然仍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之一,但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明显下降。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在中原地区农业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它们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地方性变体,时代较晚,经济面貌贫基本相同,经营以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已经开始养羊。到了齐家文化,虽然仍以养猪为主,但已形成适于放牧的羊群,畜牧业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发达。
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与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约略相当而稍晚,有自成体系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里的居民也过着定居农业生活,种粟,养畜,并从事采猎。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这里的原始农业发展迅速,跃居全国首位。农业工具以磨制精致、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鹤嘴锄和骨铲最有特色。家畜除猪、狗、羊、鸡外,有北方罕见的水牛,普遍用猪头随葬。山东龙山文化比之大汶口文化农业又有所发展,并表现出与中原龙山文化的许多共同性,反映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融合。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约略相当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当时已有颇为发达的稻作农业。属于该时期的栽培稻遗存已多有发现,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时代最早和最为丰富。这里的稻谷是以粳稻为主的籼粳混合物;与稻谷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构成该文化的一大特色,估计是绑上木柄后用于挖沟或翻土的。这一时期人们已懂得饲养猪、狗和水牛。渔猎也很发达。人们已能划船到较远的水面去捕鱼了。采集物中有菱角等水生植物。
公元前3300—2200年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原始水田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数量不少的用于水田耕作的石犁铧和用于开沟的斜把破土器。水稻仍是主要的农作物,但作物种类有所增加。家畜仍是猪、狗和水牛。养蚕栽桑成为新兴的生产项目。采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随着农牧经济的发展而下降。
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四川中部等地,分布着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代相当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这里的居民也以种稻为主,稻种则多为粳稻。石质农具比较多,显示出不同于长江下游的特色。当地居民也从事畜牧和采猎。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稻作遗存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距今九千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在陶片和红烧土中的炭化稻谷;与彭头山文化时代相近、经济面貌相似的湖北城背溪文化等也发现了早期稻作遗存。同属长江水系的陕南汉中盆地的李家村和何家湾遗址,也有距今七八千年的稻作遗存出土。最近,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又出土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栽培稻遗存。由于这一系列的新发现,长江中游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一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海南、云南、贵州、西藏等省。该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多发现在洞穴里,并往往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层上。时代则距今一万年上下。这些遗址,一般都有大量采猎工具和采猎遗物,采集和渔猎无疑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计,而农作物种子和后世所习见的大型翻土农具迄今未见出土。但这些遗址多有原始陶片的发现,说明与农业定居生活紧密联系的制陶业已经出现,这些遗址又出土了一些可在农业的初始阶段使用工具,如安装在点种棒(木耒的雏形)上的“重石”、可用于清理农作场地的磨光的石斧、可用于挖土点种的骨蚌器等。有些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还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的遗骨。所有这些,都表明这里的原始农业无疑已经发生。近年在江西省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去了距今一万年前的栽培稻遗存,更加证明了这一地区农业历史的悠久。
中国南方地区农业虽然发生得很早,但后来的发展却很不平衡,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沿江沿海多贝丘遗址,这里的种植业虽已发生,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留着以捕捞采集为主要生产部门的经济特点。河流两岸的台地(冈地)遗址,则发展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经济面貌与长江中下游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谷已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部分遗址原始农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西藏,原始农业文化显得更为多样和具有地方特色。至迟距今四千年前,定居农业村落已经出现。
东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是中国后来牧区的主要分布地。但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的遗址分别呈现以种植业为主、以渔猎为主和以畜牧为主等不同类型的经济面貌。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类型的遗址最多,尤以东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分布最为密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辽河上游的前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一直延伸到河北的北部,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农业遗址,距今已有将近八千年历史。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济文化面貌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十分相似。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沈阳新乐文化中,出土了栽培黍的遗存。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类型,以距今六千年的黑龙江密山新开流遗址最为典型。大兴安岭东侧的松嫩平原和西侧的呼伦贝尔草原,也有分布散漫的以渔猎为主的原始遗存。蒙新高原的典型沙漠草原区,也零星分布一些以细石器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存,很可能也是原始人游猎的遗迹。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只有个别的遗址能确定为以畜牧业为主经济类型的遗址。

③ 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内域的河姆渡遗址、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④ 人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农业村落遗址在哪里

人们在伊拉克北部扎格罗斯山区的沙尼达尔和萨威克米发现了新的农业遗址。沙尼达尔和萨威克米村落遗址绝对年代距今约1~1.2万年左右,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农业村落遗址。

⑤ 中国有多少古代和远古史前文化遗址

原始人遗存抄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袭猿人 河套人 山顶洞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旧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岗文化 贾湖遗址 薛家岗遗址 辛店文化 马家滨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岭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庙底沟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新化、屈乐遗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⑥ 有哪些远古遗址、4个

一、阎家岗遗址

阎家岗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哈尔滨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经考古发掘,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石制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为人工打击而成;人工打击的碎骨43件,骨器7件;还出土两个古营地遗址,相距40米,分别用300和500多块兽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马的头骨和肢骨垒砌而成;还发现烧骨、炭屑和粪便化石。经碳-14测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22370±300年。在这里活动的早期先民,已能构筑营地,并猎捕大批野兽,说明狩猎技术有了进步。

二、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遗址在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2年发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渔窖10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6080±300年。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昂昂溪遗址

昂昂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以西6公里五福火车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此发掘,以后多次发掘,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于渔猎的压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随葬的有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说明男子狩猎、捕鱼;女性墓中随葬品有凹底石镞、切割器等,说明女人不但从事家务劳动,也从事狩猎。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质陶、灰泥质陶、黄褐泥质陶3个陶系。石器工具的制作,可分为压制、打制、磨制3种。以压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器形细小,工艺精湛,特别是石镞代表了压制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这个遗址对研究黑龙江省石器时代文化及东北地区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莺歌岭遗址

莺歌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宁安县镜泊乡学园村西南1.5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岭的西、北、东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岛,遗址就在半岛之上。遗址的地层堆集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发现居住址两处,均半地穴式建筑。下层的两处居住址,长方式,长6米左右,宽3米左右,深3米多,靠墙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边围以石墙。其中一室内,有一大石,下压一个狍子头骨,大石与灶坑之间,整齐地排列着5个狍子和猪的头骨。室内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为罐、碗、盅、纺轮,陶塑有猪、狗等;石器主要是锄、斧、网坠;骨器有骨针、锥、鹿角锄。上层居住址,也为长方形,深约70厘米。因遭破坏,看不出长度和宽度。穴壁内筑有石墙,其间填以黄土。靠墙处有柱洞。居址内出土物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较多。陶器火候较高,陶质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类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动物有猪、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态各异。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有石斧、有肩石锄、束腰石锄和石锛、茅、镞及长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针、锥、簪、匕首,还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莺歌岭下层文化类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上层出土物经碳-14测定,为距今3025±90年,应在商周之际。下层当较上层更早,应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遗址

白金堡遗址属青铜时代遗址,位于肇源县城西50公里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临嫩江0.5公里,东距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15公里。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址3处,窖穴(灰坑)40多处,陶窖1处,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为园角长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为4.4×8或4×4米。有门道,呈斜坡形,长1.3米,宽1米。地面经过夯打,厚约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椭园形。有柱洞,木柱当是支撑屋顶的支柱。室内西北侧有土台,可能用于放置生活用品。西侧有窖穴,有园形和长方形两种,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粮食、果品的。灰沟(防护沟)很长,东西向呈半园形,宽深各1米,沟壁斜直,用于防护和守卫,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遗迹之一。出土陶器1000余件,有鬲、罐、钵、壶、盆、碗、杯、网坠等。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坚硬,色泽纯正。从房址的建筑看,当地先民已过着安定生活;从蚌刀、蚌镰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农业;精致的骨鱼镖和土层中大量鱼骨的堆集,说明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动物纹(羊纹、鹿纹、骆驼纹)的出现,反映了畜牧业也有了发展。遗址的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下层时间较早,相当于商代末期,上层时间较晚,相当于西周末年。经碳-14测定,距今分别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遗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丰富1处典型青铜时代文化遣存。对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学术界认为这里的先民已进入文明时期。1981年白金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凤林古城遗址

凤林古城属铁器时代遗址。位于三江平原的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谊农场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古居址181处,其中古城62处,古居住址119处。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凤林乡古城。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称为"对面城"。古城有内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东墙长116米,南墙长112米,西墙长124米,北墙长119米。墙残高2-4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角楼、马面向墙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护城河深3-4米,宽16-1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很坚固。六号城较各城面积大,城墙高,可能为部落首领住所。各城的内外都有许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长5-10米,宽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双耳铜鹮、小铜钟、铁箭头,还有玉器、玛瑙等饰物。从各城的布局看,当时的居民约有数万,已结束了游牧,进入定居,农业、养畜业、制陶业和纺织业都达到一定水平,在组织上也初具国家的雏形。经考证,居民为满族的祖先挹娄人。
凤林古城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这一说法,对研究满族历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又由于此城巨大而结构复杂,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的例证。

⑦ “海鳗农业实验室”是哪它为何被称为古代遗迹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总在不断地创造奇迹。就算是在古代物资匮乏的时期也一样,也能够不断地创造奇迹,总能够凭着在如今我们看来不可能实现的办法建造出了一座有一座的伟大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且其中的有些建筑,即使现在科技高级发展,也总有一些奇妙的奥秘仍无法解出。

南马都尔遗址建于珊瑚礁上。这个遗址是由石头和珊瑚建成的,简直就是一个工程奇迹。石缸平原位于老挝,因其上面有两千一百多个石缸而著名,而这些石缸则被认为是陪葬品,有不少游客喜欢到这里游玩。在这里的遗骸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而在当地有一个传说,就是这些石缸其实是巨人族的,因为这些石缸重量有六吨。普马彭谷神庙起源于公元前,这座神庙十分的精致完美,还配有可以处理雨水的灌溉系统。这些遗址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神奇的地方,直至今日,科学家仍不能得出结论。

⑧ 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农业村落遗址在哪里

新石器时代初期,岩洞的居民开始逐渐离开岩洞,到附近的萨威克米季内节性居住地,从事农牧业生产容。他们后来就在当地建立了永久性的村落。在这个村落遗址中发现了经过驯养的绵羊遗骨,发现了镰刀、碾石、臼和磨,但没有发现谷物。这里大概还处在由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过渡的阶段。沙尼达尔和萨威克米村落遗址绝对年代距今约1~1.2万年左右,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农业村落遗址。

⑨ 谁开启了我国远古农业的先河

我国远古复时期,神农氏见人们的制食物越来越不足,遍尝百草,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开启了我国远古农业的先河。

到了夏、商、周时期,我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⑩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内姆渡遗址、黄河流容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