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阳古城遗址
⑴ 中国各地古墓遗址
4.1 古文化遗址4.1.1 窑铺岗窑址名称:窑铺岗窑址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公布时间:1987年9月15日时代:唐类型:古文化遗址地址: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石港村委会窑铺岗李家与占家村简介:窑铺岗窑址位于余江县锦江镇石港村委会窑铺岗李家与占家村。据当地群众反映,当地古代异常繁荣,一说叫锦溪镇,又说叫兴安镇,只是在黄巢起兵后,因战乱而萧条衰败,这一带有古窑址二十一处。李家村旁的丘地上发现的呈龙窑型,发现大量碎碗片与次品碗。同时还发现残破小高颈青瓷罐一只,园口鼓腹四系罐一只,残破窑具等。秞不及底,呈蟹壳青色,碗中都有五个支点的痕迹。经省文博专家鉴定为晚唐瓷窑。4.1.2 霄冲山遗址名称:霄冲山遗址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公布时间:2004年12月27日时代:商周类型:古文化遗址地址: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倪桂村委会霄冲倪家村小组简介:霄冲山遗址位于余江县邓埠镇倪桂村委会霄冲倪家村小组,面积约50多亩,山上栽满了梨树等果树,霄冲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冲山发现了许多陶片,有篮纹、方格纹、绳纹、曲折纹等,该遗址属商周文化遗址。4.1.3 象山书院名 称:象山书院级 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6年4月时 代:南宋类 型:古遗址地 址:贵溪市第一中学简 介:象山书院旧址在上清镇东十里许的应天山。据《贵溪县志》记载: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与侍郎张运之侄伯强行已等开山结庐,延青田陆子讲学,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斋日:象山精舍,自号象山翁。绍定五年(1232),江东提刑袁广微以山间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于朝,有诏赐额“象山书院”。此后,三峰山下的象山书院多次进行修建,并在城内梅花墩和挂榜山建过象山书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进行了重新修建,其规制为:讲堂五间、文昌官三间,山长居所三间,学员居所三栋15间,象山祠一座10间,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现应天山象山书院房舍已荡然无存,遗址难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镌刻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字体为楷书,每字一米见方,山下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后。三峰山下象山书院的旧址上已改建为贵溪第一中学。4.1.4路水坑古城墙名 称:路水坑古城墙级 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6年4月时 代:清代类 别:古遗址地 址:贵溪市冷水林场桂港工区东北十五华里处简 介:路水坑古城墙位于本市冷水林场桂港工区东北十五华里处的深山密林中。有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沿着小溪曲径通达。路水坑古城墙用大块鹅卵石铺成,坚固结实。长59米,高4米,厚:顶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门,高2米,阔1.5米,上端为拱形,如城门。由于城墙修筑在两座高山的陡壁悬崖之间,有一人防守,万夫莫开之势。古城墙里50米处有屋基一处,包括围墙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似为防守人员居住,再进去3华里,有残存屋基10多处。《贵溪县志》无路水坑石城墙记载,在对当地群众进行调查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这里是唐王躲番处;二是躲“两兵”(外国侵略者)而修筑的,据此,路水坑古城墙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粤(年号绍武—1646年)而筑,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为防止外国侵略者而筑。4.1.5 皮子岭商代遗址名 称:皮子岭商代遗址级 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6年4月时 代:商代类 型:古遗址地 址:贵溪市河潭镇毛炉村皮子岭简 介:遗址位于本市河潭镇毛炉村皮子岭一带。东西走向,宽约2华里,长5公里,这里属丘陵地带,坡缓,向阳,近信江河。由于雨水冲刷,1979年1月,毛炉大队护林员阮从光发现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后经文物人员考察,在这五平方公里的地带,共获取石予8件,石镞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锛2件,在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镞完好无损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这些石器磨制精细,经考察属商代遗址,由此可以推知认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这一带劳动、守猎、繁衍、生息。该遗址于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贵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称:江汝壁墓级 别:贵溪市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4年4月时 代:明代类 型:古墓葬地 址:贵溪市金屯镇南坂村简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镇南坂村委会螃蟹形村西约50米的一座山丘上。据《贵溪县志·人物》记载:“江汝壁,字懋谷,号贞斋,正德辛已进士,延试二甲一名世宗朝,历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纂修玉碟,讲述太极图,继充日讲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余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圆形山包的中央,东南向,两旁有弧形山岭,呈螃蟹形。墓外形宏伟,中间有石阶通山下,宽5米(现已无存)。两旁有石俑、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上述石雕虽历经风雨,但保存完好。此墓于1985年被盗。另该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块和石香炉一座,也无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称:明代夏鼎碑级 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八十年代时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类 型 :古墓葬地 址 :龙虎山上清镇桂洲村东首简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镇东首。碑为汉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宽1米、厚0.33米,其中碑头高0.5米。碑头有4龙戏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饶国公吴全节墓名称:饶国公吴全节墓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公布时间:1987年9月15日时代:元类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县马荃镇青山村委会贯前周家南面简介:饶国公吴全节墓位于余江县马荃镇青山村委会贯前周家村南面。据《县志》载,宗师吴全节乃元代寿杨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时授“法教嗣师”,元顺帝时,赠饶国公爵上卿,死后葬十二都山田村,现仅存石人四具(三具无头),石马两樽,墓早年被盗,仅留墓坑一个。4.2.4 大窝象形山明墓群名称:大窝象形山明墓群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公布时间:1987年9月15日时代:明类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县马荃镇管坊村委会璜塘姜家东南一公里简介:大窝象形山明墓群位于余江县马荃镇管坊村委会璜塘姜家东南一公里处,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坟地,墓群葬于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为姜明所夫妇合葬墓;第二座为姜石谷夫妇合葬墓;第三座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宪大夫”;第四座是姜云木夫妇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顺大夫”。四墓前后连成一条直线。墓场两侧竖有两层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姜桂,系明弘治进士,曾任知县、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⑵ 我们在戈壁摊上的一个古代遗址
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原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在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兴于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
历史地位
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锁阳城之名缘于清代民间,因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保存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
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1992年,赵朴初先生在锁阳城参观考察后,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内涵所感动,欣然提笔写下了“安西一路树荫荫,留得瓜州作别名;济润焦枯生万物,西来始识雪山尊”的佳句。
在古代河西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活动中,锁阳城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称“锁阳城及其周围分布的6处汉唐古城,其形制之复杂,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为国内罕见。”
于是,在旌旗猎猎、战马嘶鸣中,这座古老的城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朝代更迭的印记,也记录了一幕幕风云际会背后的脉脉温情。
历史变迁
瓜州锁阳城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历代各民族轮番上演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距今虽有1380余年的历史,但该城址及其周边地区是集古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为国内罕见。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等,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安西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锁阳城之名缘于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五年(62)设立瓜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河西一带,瓜州于大历十一年(776)陷落。后历经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张氏归义军时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领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废;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统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卫于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缮。明末城废。
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保存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有专家认为,锁阳城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历史传说
此城其所以改名为锁阳城,是因为有一段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里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锁阳城的具体筑城年代从现有资料无从考证,但从城中发掘出的开元通宝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断定,城的始筑年代当不晚于盛唐。据文物部门考证,锁阳城就是唐代瓜州的治所晋昌县城。锁阳城遗址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锁阳城周围汉唐时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条主渠,东西贯通,南北相连,总长度达百余公里,其间,支渠、毛渠、斗渠及古农垦区大片弃耕地交错相连,如今仍依稀可辨。
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锁阳城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目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勘探发掘。仅从1992年被盗掘后的锁阳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画像砖、地砖等判断,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属河西地区少见。
⑶ 莱阳的历史沿革
莱阳,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及秦为齐郡东境回,西汉时为挺、邹答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于旧莱阳境内。公元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公元298年(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其址在今境内昌山村南),公元650年昌阳城被水淹没,迁县治于莱阳城址,置城已1355年之久,公元923年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祖名国昌,改昌阳为莱阳(即在莱山之阳,莱山为旌旗山的古名)。
西汉时设昌阳县,后唐改为莱阳。新中国建立后,曾为莱阳专署机关所在地。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并在莱西城区古城一带修建起一座新城池,以取代莱国对胶东地区的统治。
1950年建立莱阳专区。
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
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
1987年2月20日,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
⑷ 昌邑历史
一、历史沿革
昌邑市历史悠久,据北孟千戈庄出土的黑陶片鉴定,属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据载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始,此地即属青州,春秋设城邑。属纪国,齐师灭纪,改称都昌,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安乡置昌邑。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明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并入潍县。1941年,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1945年日军投降,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1983年属潍坊市。
二、文物古迹
(一)古文化遗址
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现北孟乡千戈庄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加沙黑陶器残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位于现石埠镇西村西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上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1981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吕山周代遗址 位于饮马镇山阳村北(西距潍河约1000米),整个遗址坐落在吕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现藏市图书馆。
(二)古城遗址
1、故城遗址 位于龙池乡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古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余米,被利渔村民拓为耕地。遗址有许多被盐碱腐蚀的陶片,纹饰难辨。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密乡故城遗址 位于围子镇古城村。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后群众用土将四周原有城墙残基取平,但遗迹尚存。西墙北端,开挖了1条宽20余米、深2米的南北大沟,暴露出许多砖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垒成,现已淤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化法"刀币、铜戈、铜镞等。
3、都昌故城遗址 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现藏市图书馆。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馆基建,挖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 4、胶阳故城遗址 西汉时为胶阳候国,位于塔尔堡镇高阳村。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高阳村座落其上。城址破坏严重,面貌全非,在该城内只能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
(三)古墓葬
1、埠头战国墓 位于现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墓室为土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1977年,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一件,玉璧残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环两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两件。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阳候墓 位于塔尔堡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期间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此冢即高阳候孙并之墓。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固王冢墓群 位于双台湘南兴福、北兴福村西,虞河东岸。原有墓葬九座,称为"九顶莲花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与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型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驽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四个篆字"刘小字印",顶有桥式钮。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埠汉墓 位于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画像石2块,长1.1米,宽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这是一座东汉墓葬。
5、林家埠汉墓 位于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径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开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1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6、黄福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西北,昌邑县印刷厂东,墓室为石头结构。原有封土高约10米,四周围有砖墙,院门向东,并有台阶数级可攀。院内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杨士奇所撰墓碑两块,墓道两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马,为明代御葬,抗日战争期间,墓室被盗,"文化大革命"期间,围墙被拆,石人、石马被砸。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黄元御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南300米处,风土高1.5米,底径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文物
铜器有:"五铢"钱范,胶西候印,"O"币,刀币,"铜仿壶"与"半两铜钱"等。工艺美术有:玉璧,木雕水牛牧童,"思我良朋"画卷。
⑸ 昌国故城的人文历史
?昌国故城相传是商代诸侯逢伯的封地,见元代于钦编纂的《齐乘》的记载:“般阳郡东回北四十里有逢答陵故城,商诸侯逢伯始封于此”
战国时燕将乐毅伐齐胜后,被封为昌国君,即此。自汉至北魏,皆于此置昌国县,至隋而昌国之名不见于史。?
清代《淄川县志》记载了清人高肇翰《昌国城怀古》诗二首:
茅屋萧萧只数楹,村名仍是古城名。
缫车声里人闲聚,指点山河说乐生。
十二山河已破残,古城渺渺却安全。
若还龙轴人多智,未必将军惜弹冠。
⑹ 莱西在战国时期叫什么名
莱西这个地方曾有个莱子国,建立于夏朝,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后划入齐国的‘即墨’,整个胶东地区都归即墨管辖
⑺ 莱西莱阳莱州,这三个地方有什么渊源
你好
这是因为莱西、莱阳、莱州这三个地方的现辖区范围在商、周时期同属“莱子国”
1.莱子国后被齐国所灭,齐侯灭莱时,于今周格庄乡筑古城为“莱西”
2.莱州的来源更长一些,东晋时期曾经的东莱郡就是现在的莱州
3.至于莱阳的由来:西汉时为挺、邹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298年(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其城址在今境内昌山村南);五代后唐讳昌,改莱阳县。
详见三地网络中三地的“历史沿革”:
莱州:
http://ke..com/view/9494.html?wtp=tt
莱阳:
http://ke..com/view/66227.html?wtp=tt#11
莱西:
http://ke..com/view/133197.htm
⑻ 榆林周围哪里有遗址,古镇古城都成,是荒废的遗址,遍地有残破的砖瓦吗,详细点
陕西榆林
榆林镇北台遗址:
镇北台位于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距离红石峡仅2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7公里,所以两地可以放在同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游览。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t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镇北台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见它的雄伟了。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红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
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 红石峡风光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
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
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称“新顺王”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李自成行宫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在山顶一块空阔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丽的启祥殿和兆庆宫。其建筑雄奇挺拔,气势壮观。
李自成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
李自成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则村,陕北边境纳林河南,无定河北岸原头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09度9分,北纬37度59分之间,城址内外被流沙所淹,周围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内城构成,,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外廓城周长约4696米,东西周长2566米,面积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长2470米,面积0.3813平方公里。
统万城是北朝十六国之一“夏”的国都。建于公元413年,毁弃于公元994年。
公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首领赫连连勃勃于晋义熙三年(407),自称天王,大单元龙升元年,设置百官,国号大夏,雄踞朔北大漠。义熙九(413)任命工巧残忍的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征发岭北各族人民十万众于朔方水以北,黑水之南营筑都城,取名“统万”寓“统一天下,君临万帮”之意。427年,魏世祖灭赫连昌,夏亡。魏设统万镇。487年(太和十一年)置夏州,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
隋时统万城属朔方郡管辖,大业(605---617)末年贼帅梁师都窃据统万城,登皇帝位国号梁。唐贞观二年(682)破梁师都,长泽四县。五代及北宋时期,党项羌聚居于这一带,经常与北宋磨擦冲突,公元994年,宋廷为移民。从此,统万城夷为废墟。
统万城作为夏国都的历史仅15年,而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历史却有600多年。
我国古代都城大多为后代建筑或现代市都市盖压或为古代治者改建。宋太宗统万城“深在沙漠”为名,下令毁城移民后,统万城便在浩潮的毛乌素沙漠中沉睡了八、九百年。加之营建该城的将作大匠叱干阿利,驭工严酷,质量要求极高。据赫连勃勃命人刻石颂功的碑文可知,统万城的形胜险固,可与秦都咸阳、东周洛阳城媲美。城垣如同石头一样坚硬,还建有祖庙、明堂、社稷等祭祀设施,至于该城的“崇台秘室”,通房连阁之属,更是其他各城少见的。因此,这座历史上匈奴族所建的都城,在地处塞北,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靖边红墩界乡白城则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匈奴族留在人类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后来又是党项羌等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这座统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少数和民族史,各民族关系史,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城市建筑以及地理变迁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统万城遗址代表性遗迹有:外廓城城垣;东、西两城城垣;隅墩、马面、角楼基座、地面台基、宫殿遗迹,马面内仓库建筑等。
城址内遗物相当丰富,上至汉唐,下迄唐宋文物均有发现。历次调查发现的文物有:铜印:驸马都尉印、“西部尉印”、“文房之印”;肖形印多件,有龟形、葫芦形、壶形等。铜佛像三件,铜镜三件,铜钱数枚。石雕艺术品:有圆雕石鸟、石龟座、石武士、石灯等。石残碑一块,瓷灯二件,瓷狮一件,瓷痰盂一件。建筑材料有:花方砖、条砖,“永隆”瓦当,莲花瓦当、兽面瓦当、蝉纹瓦当陶范、琉璃滴水,壁画残片。日常生活用品有陶扑满、陶拍等。
西城南垣第一号马面内的仓储遗址出土有大量植物标本,种类达十余种,除常见于沙区的沙蒿、沙柳、柠条、沙打旺外,更有乔木杨、侧柏、松、冷杉、榆、枣、椿、楸等以及高梁。这是当时此地植被丰厚的证明。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