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现的遗址
⑴ 宁波发现距今8000年前遗址,这些遗址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发现井头山遗址在现场发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种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贝壳等等。专家学者从这些遗存中了解到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和生产劳作的。正因为这些遗存让考古学家可以对当时的哺乳类、禽类以及水生、陆生植物进行研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收获。据专家分析这些生活遗迹是距今8000年前的遗址,这些遗址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1000年。这些遗址在哪时是怎样的文化呢?
井头山遗址不仅有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人类发展史有价值外,它对我们了解一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井头山遗址为当时的中国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⑵ 在宁波河道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的采石场遗迹有哪些
说明的古代的非常多的历史都被
⑶ 宁波历史遗迹
1、天一阁
它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2、阿育王寺
它是我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其地在今宁波市东20公里,鄞县五乡镇宝幢。寺之座落方位,在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面对玉几山,左界育王岭,右是赤莹山峡谷。三山拥处,吉林参天,修竹蔽日。西望古刹,寺在山奥之底,南而远眺,俱在峰峦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四周翠岗蜿蜒,群陵起伏,称之为“六殊胜八吉样地”实非虚言。早在南宗嘉熙元年(l237年),宋理宋就把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
3、保国寺
它是宁波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
4、天童寺
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县东乡太白山麓(现属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境内),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天童寺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宁波东部地区最著名的两大古代寺庙之一(另一座为阿育王寺)。
5、唐塔
那个在中山西路海小外面。。
再有,不记得了………………
⑷ 宁波有哪些战争遗址
镇海(1169——1252):13世纪蒙古国大臣。又译称海。克烈部人。早年投效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战争中立有战功。后随征金、征西夏。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他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汉民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不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镇海城(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哈孙,今蒙古科布多之东)。道士丘处机应召赴西域,路经镇海城,镇海率百骑护送至大雪山行在所。成吉思汗问道於丘处机,命镇海入金帐,掌录奏对之言。蒙古进攻中原时,收燕京童男女、工匠置局於弘州(今河北省阳原),后西征中又掳得西域织金纹工三百人,灭金时得汴京(今河南开封)织毛褐工三百人,皆分隶弘州,设弘州人匠提举司,由镇海世领。窝阔台及贵由在位时期,镇海任大必阇赤,汉人称为中书丞相,为当时十七投下之一。镇海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通畏兀儿文字,蒙古、畏兀儿地区的文牍,均由他主持签发。蒙哥即位后,镇海被目为贵由之党而处死。
《元史》称:镇海,怯烈台氏。初以军伍长从太祖同饮班朱尼河水。与诸王百官大会兀难河,上太祖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岁庚午,从太祖征乃蛮有功,赐良马一。壬申,从攻曲出诸国,赐珍珠旗,佩金虎符,为阇里必。从攻塔塔儿、钦察、唐兀、只温、契丹、女直、河西诸国,所俘生口万计,悉以上献,赐御用服器白金等物。命屯田于阿鲁欢,立镇海城戍守之。壬申,从太祖谋定汉地,师次隆兴,与金将忽察虎战,矢中臆间,裹疮而出者复数四,军声为之大振。既破燕,太祖命于城中环射四箭,凡箭所至圆池邸舍之处,悉以赐之。寻拜中书右丞相。己丑,太宗即位,扈从至西京,攻河中、河南、钧州。癸巳,攻蔡州。以功赐恩州一千户。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置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定宗即位,以镇海为先朝旧臣,仍拜中书右丞相。薨,年八十四。
元史子十人,勃古思继食其封邑。从世祖征花马大理,率兵千人,结浮桥于金沙江以济师。中统初,论功授益都等路宣抚使,赐金虎符、玉带。三年,改东平路副达鲁花赤,讨平叛寇。寻迁济南等路宣慰。至元二年,迁南京路达鲁花赤。四年,讨平蕲县叛民。以病乞谢事,特授保定路达鲁花赤,赐钱一万贯,归老于家,卒年八十一。
⑸ 宁波的战争遗址
镇海口海防遗址(招宝山):
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北临杭州湾、长江口、南连闽、粤,为南北转运、补给和海上交通之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自明中叶以来,镇海军民先后经历了抗倭和抗英、抗法、抗日等闻名中外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自卫战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遗址。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倭寇的骚扰,激起了浙江军民的强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镇海,在招宝山上建威远城,并屡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哨阵地,著名的抗英将领葛云飞曾负责镇海的防务,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汽,血战英军,民族气节光昭日月。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航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漳、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亲率大军筑防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重伤法军司令孤拔,迫使法军败退,使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遭到破灭。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我镇海军民数战皆捷,取得重大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镇海城关和现北仑区的小港两翼登陆,镇海爱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击毙、击伤日军400余人,使敌仓皇败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土,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一一镇海口海防遗址。现存镇海日海防遗址共有30多处,主要分布在以招宝山为轴心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在镇海口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浙江军民抗倭的重要遗迹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烽难、明清碑刻以及后海塘遗址等。其中,后海塘遗址,城塘合一,既能挡住海潮冲击,又能抵御外敌入侵。城塘是用大块石板条石构筑而成的夹层塘,气势宏伟,婉蜒数干米。在镇海口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金鸡山顶涂望台、靖远炮台、宏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如此集中的海防遗迹,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它们既是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铸成的历史丰碑,同时也记载了外国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此外,在现存的海防测中,还有各个历史时期军政首脑题词碑记、民族英雄殉难处、侵略军的登陆处以及历次战争留下的各种兵器、各类古籍史料等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化江、余姚江在宁波城区汇合为甬江东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宝山,东为金鸡山,两山虽不甚高,但悬崖削壁,山势峻险,雄伟挺拔,如门以户,形成夹崎之势,这就是著名的“镇海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军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留下丰富的海防斗争的历史遗迹。它与其他地区的海防遗迹相比,具有范围大、遗迹多、类型广、保存好等明显特点,而且海防遗迹与较为著名的众多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些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也是我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镇海口海防遗迹”,其范围包括甬江两岸南北部份,这样,将镇海城关的吴杰故居,梓荫山吴公纪功碑亭,泮池——裕谦殉难处,“钩金圹”——英军登陆处,招宝山威远城、月城、威远城碑刻、安远炮台,北仑区的金鸡山了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笠山的宏远炮台,小港口的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编成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将各景点简介如下:吴杰故居:吴杰(l837-19l0),字吉人,安徽歙县人。中法战争前夕,调任镇海口炮台守备,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日(l885年3月l日〉,法军进犯浙江镇海。时吴杰在招宝山威远炮台亲发大炮,重创法舰,击伤舰队司令孤拔,法舰不敢再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复领镇海口炮台,三署总兵,一护浙江提督,皆有声望。故居位于城关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为吴杰晚年所居,由台门、前厅、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前厅面阔5间,重檐楼屋,后厅为客厅,面阔3间,设前轩后廊,亦是重檐楼屋,均为硬山顶,保存较为完整。吴公纪功碑亭:建于民国二十五年(l936年),系镇海士民纪念吴杰诞辰百周年集资建造。四柱歇山顶,亭中立碑,记述吴杰生平和功绩。泮池——裕谦殉难处:在镇海中学内,1841年10月10日,中法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镇海失陷,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l793--l84l,蒙古镶黄旗人),投泮池尽节,为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亲临战场以身殉国者。钩金圹——英军登陆处: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l84l年l0月l0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在此登陆,绕道攻招宝山,利用其制高点,轰击隔江相望的金鸡山。招宝、金鸡两山既陷,英军炮轰县城,守军亦溃,镇海逐告陷落。威远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为抗倭而筑,清道光十三年(l833年)知县郭淳章重修,清朝官兵曾在此抗击过英法侵略军的进犯。月城:位于招宝山顶北侧的两峰交界处,为威远城前哨阵地。清光绪九年(l883年),欧阳利见任浙江提督时建。威远城碑刻:置于威远城内,多数为明、清军政要员手迹、题字。其中“保护宝陀寺勒石碑记”,清光绪十五年(l889年),欧阳利见撰并书,记述了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的情形,有重要研究价值。安远炮台(见右图):建于清光绪十三年(l887年),由同知杜冠英和参将吴杰督造,次年告竣。曾置克鹿卡后膛钢炮一座。金鸡山了台:与招宝山隔江对峙,为欧阳利见督师御敌处。靖远炮台:位于小港金鸡山东麓的沙湾头,清光绪六年(l880年)建曾置炮5座,营房5间。平远炮台:位于小港金鸡山东北方向的山腰部,光绪十二年(l887年)建。宏远炮台:位于笠山顶上,规模宏大,为镇海口第一道防线。镇远炮台:始建于光绪六年,同知杜冠英督造。戚家山营垒:戚家山在甬江南岸沙蟹岭西南角,与金鸡山毗连。光绪七年(1881年),总镇杨春和所建。
⑹ 宁波是有哪些历史遗址遗迹
网上转的文章供参考
烟花三月最美的地方在那儿呢?江南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去过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去过了?好吧,那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宁波,江南妹子的吴侬软语定会将你的心儿融化。
不过,小编怎能落入俗套?光带您看看那些表面的繁华有什么意思?作为知性美女的姐妹们,在春游时偶尔来一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一定会让同行的理工男刮目相看。
啊哈,如此甚好。
宁波有哪些不能错过的历史遗迹呢?
永丰库遗址(海曙区)
这是一座以元代永丰库为核心的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遗址。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姆渡遗址(余姚市)
1973年开始考古发掘,面积约四万平方米,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榫卯结构、水稻种植、饲养家畜以及各种农具等。
胡公岩摩崖石刻(余姚市)
始于1561年,初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而雕凿。后又陆续在此开凿了弥勒坐像、济公像、观音及侍童像等八龛十四尊造像,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上林湖越窑遗址(慈溪市)
上林湖周围12.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从东汉至北宋的青瓷窑址共有120余处,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古窑址之一,曾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秦渡庵画像石刻(慈溪市)
始刻于元代,面朝东方,纵高1.2米,横宽3.5米,主要由方形神龛及左右文字、石刻画像组成。
王锡桐起义遗址(宁海县)
始建于唐广德年间(763~764年),重修于1819年,规模较大,主要由五凤楼、戏台、大殿、后宫等建筑组成。王锡桐曾在此起义。
王锡桐是谁?小编也不知道,给小编的稿子是“沉重打击了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太空了吧?小编顺手问了一下度娘,说是:
当时天主教在东南沿海一带传播,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中国,锡桐即秘密组织会党“伏虎会”,并于同年6月发动民众,烧毁大里、中胡教堂,惩办附近一带为非作歹的教民。1902年,面对教会的镇压和勒索,民众忍无可忍,密请王锡桐回乡发动了震惊浙东的“宁海教案”。在州府的镇压下,王锡桐“更名易姓,不知所终”。
唉,不知为什么小编一看见“不知所终”这四个字,就有点心酸的感觉。您呢?
赤坎游仙寨遗址(象山县)
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依山而筑,占地面积约1.86万平方米,是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兵寨遗址。
花岙兵营遗址(象山县)
始建于1659年,沿用至1664年,是南明军队在宁波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其中,以雉鸡山西南山腰与西北麓的雉鸡山兵营、高涂岙兵营规模最大。
东钱湖石刻(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建于1118~1584年,主要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内阁大臣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这些石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保存完整,在全国实属罕见。
桂井巷(海曙区)
原称“桂花井”,格局形成于明代陆氏家族聚族而居时期;目前,巷内还保留许多明清传统建筑,共计楼群20个,墙门29个。
永寿街(海曙区)
原称“永寿巷”,因巷内曾有永寿庵、永寿桥而得名,保留了宁波较为典型的明清传统街区风貌。
南郊路(海曙区)
曾是宁波最繁华的“南门三市”所在地,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是城区内唯一体现江南水乡“前街后河”特色的历史街区。
云石街(海曙区)
原称“宝云寺巷”,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曾是天下讲宗十刹之一宝云寺的最终迁建地,充分展现了宁波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横河街(海曙区)
古时也称“黉河头巷”,许多民族资本家曾在此建宅居住,至今保存下来一批中西合璧建筑和传统风格民居,充分展示了宁波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老外滩(江北区)
开埠于1844年,是中国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目前,该区域仍然保存着英国领事馆、浙海关、天主教堂、宁波邮政局等一批欧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完美呈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特的历史韵味
⑺ 宁波发掘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这代表着什么
从去年七月到今年五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厦门大学,宁波市北仑区文物保管管理所合作在北仑区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四顾山遗址该遗址的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中出土完整或可修复文物标本近300件。
该遗址发现了东周的文化遗迹。俗话说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一时期,宁波毗邻说文化的重要中心,绍兴地处越国的东疆。 早期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宁波城邑大约位于今天的慈城城山。沿着慈溪至北的一代海岸线上,分布着若干大大小小的聚落,人们饭稻羹于善于行船,体现了典型的海洋文化和港口文化特征。发现较多的烧制瓷器的窑和很多青铜器表明当时常有战争战乱不断。
⑻ 宁波月湖景区的高丽使馆遗址
位于月湖东岸宝奎巷一带.是昔日宁波港对外交往和中国与高丽友好往来的历史版见证。熙宁七年权(1074)宁波开始接待高丽使者。北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太守楼异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设置“高丽司”,管理与高丽国往来的有关政务,并在月湖东岸“菊花洲”上,创建了国家级迎宾馆——高丽使行馆。 高丽使馆是北宋时期明州接待高丽来使的住所,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与外埠政治、商贸往来的一处的重要文化遗存。
“明州与高丽交往史陈列”主要由序厅、高丽厅、明州厅等几大部分组成,总体陈列开放面积达750平方米。
⑼ 宁波的名胜古迹
奉化溪口旅游区、保国寺、天一阁藏书楼、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镇海口海防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梁弄抗日根据地、慈城、前童古镇、梁祝文化公园
⑽ 帮我找有关宁波的历史 宁波的名人 文物遗址
宁波的历史: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 河姆渡遗址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 天一阁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设立根据地,进行走私贸易,后被明军讨伐。鸦片战争后,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港。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宁波人在上海居民构成中的比重很大。2000年北仑港已经成为著名的深水港。 宁波的名人: 宁波鄞州区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 文物遗址:奉化溪口蒋中正原住址及镇上古香古色的文化,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灵山山腹中的保国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藏书楼,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镇海口海防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梁弄抗日根据地、慈城、前童古镇、梁祝文化公园等也是宁波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