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盐山县庆云古城遗址

盐山县庆云古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09 18:52:22

㈠ 庆云镇的历史沿革

县境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今于家店村北),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至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地。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县治在今庆云县于家店村北无棣古邑,于家店古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530余年,为建县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县治迁至境内保顺军城(今无棣县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并入乐陵县,1269年恢复无棣县。随即又割为东西两县,县境为西无棣,县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迁于无棣古城西北四公里处(今河北庆云镇址),县名相沿至今。自置庆云县,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本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县城迁至今址。

㈡ 盐山县的旅游

千童祠
千童祠位于沧州市东南盐山县千童镇,北距盐山县城公里。千童祠内有东渡堂、泰山堂、友谊堂,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及对日本列岛的影响。
庆云旧城
公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公元1466(成化二年),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
武帝台
武帝台古遗址位于中捷农场驻地偏北五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约二十余米,并有小庙一座,可容数人睡觉,有泥塑像,据称系汉将刘猛之“奉礼”。
据考,武帝台下部基址为西汉遗迹,上部系后世修筑,台往东这海边的土地是西汉时期黄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冲积扇。故此台在汉初正是临海建筑《魏土地记》载:“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大清一统志》载此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属天津大港),已被夷为平地。

㈢ 求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

历史事件
上海: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从陆家嘴鸟瞰浦西迷人夜景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 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北京: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天津: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北宋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镇守北京的藩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争夺皇位,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晚清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重庆: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占重庆,剿除四川元军,确立对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仍奉"宋"为国号。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历时9年,1371年被大明政权所灭。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名胜古迹
1、北京:北海 景山 圆明园 颐和园 天安门 北京名园 长城
2、天津:吕祖堂 大沽口炮台 霍元甲故居和陵园 盘山 翠屏湖
3、上海:东方明珠 外滩 老城隍庙 上海海洋水族馆 黄浦公园 龙华烈士陵园
4、重庆:丰都鬼城 石宝寨 张飞庙、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 金佛山
5、河北:避暑山庄 外八庙 北戴河 野三坡 苍岩山
6、山西:山门重楼、戏台三座、献殿、后土大殿、配殿钟鼓楼
7、辽宁:弥勒大佛 张学良碑 王子洞 将军湖 清泉寺 秦汉遗址 碣石宫
8、吉林;玄天岭 保安睡佛 圣母山 将军坟
9、黑龙江: 八女群雕 牡丹江 龙塔 斯大林公园
10、江苏:花果山 水帘洞 狮子山西汉楚王陵 虞山公园 茅山风景名胜区
11、浙江:西湖 富春江 新安江 雪窦山 雁荡山
12、安徽:琅琊山 黄山 云海
13、福建:武夷山 鼓浪屿 桃源洞 金湖
14、江西:弋阳龟峰 庐山 三清山 白鹿洞书院 石钟山 井冈山 滕王阁 景德镇 鄱阳湖 龙宫
15、山东:泰山 孔子故里 爆突泉
16、河南:少林寺,二七纪念塔 云台山 白马寺 韩愈陵园 龙门石窟
17、湖北:黄鹤楼 荆州古城 睛川阁 纪南城遗址 古琴台 华容道 盘龙城遗址 弘化禅寺 五祖寺
18、湖南:云麓宫 岳麓书院 六朝松 禹王碑
19、广东:鼎湖山 镇海楼 六榕塔 丹霞山 佛山祖庙 肇庆七星岩
20、海南:五指山 琼台书院 苏东坡居琼遗址 五公祠 苏公祠 南海观音 天涯海角
21、四川: 苏东坡塑像 蜀南竹海 九寨沟 黄龙 峨眉山 乐山大佛 青城山
22、贵州:飞云崖 万峰湖 马岭河峡谷 红枫湖 古佛洞 洗钵池
23、云南:石林 驿古镇 丽江 大理的银苍玉洱 西双版纳 魁星楼 钟楼 老君楼
24、陕西:王顺山森林公园 华山 兵马俑 大雁塔
25、甘肃:灵台 北石窟寺 郎木寺 贡唐宝塔 莲花山 八角城
26、青海:神山 天峻石林 雅丹林 万丈盐桥 纳赤台清泉 格尔木胡杨林 可可西里
27、台湾:龙山寺 大冈山 郑成功庙 阿里山 日月潭
28、广西: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 大藤峡 东塔 桂平西山 岭南名刹南山寺 桂平东塔 贵港九凌湖
29、内蒙:阿尔山 玫瑰峰 鹿鸣湖 赤峰 云岗石窟
30、西藏:巴松措 珠穆朗玛峰 米林南伊旅游景区 林芝神山色季拉 娘蒲沟 雅鲁藏布大峡谷
31、宁夏:北武当山 沙湖风景 固原泾河源 回乡风情园
32、新疆:喀纳斯湖景区 神钟山 杜拉特岩画 红山嘴口岸 齐德哈仁细石器遗址 白山布杜南拜墓
33、香港:青马大桥 香港浅水湾 西贡 金紫荆广场 香港南丫岛
34、澳门:卢廉若公园 圣老楞佐堂 马礼逊教堂 大三巴牌坊 妈祖阁 黑沙海水浴场、澳凼桥

㈣ 庆云在哪了

庆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北部,地处两省(山东、河北)三市(滨州、沧州、德州)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盐山县、海兴县隔河相望,东与无棣县毗连,南与阳信县接壤,西与乐陵市交界,位于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 庆云新貌
“进京门户”和“山东北门”之称。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东距渤海湾50余公里,县城距北京340公里,距济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滨大高速已经开通,滨德高速正在修
县境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今于家店村北),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至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地。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县治在今庆云县于家店村北无棣古邑,于家店古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530余年,为建县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县治迁至境内保顺军城(今无棣县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并入乐陵县,1269年恢复无棣县。随即又割为东西两县,县境为西无棣,县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成祖朱棣避讳改西无棣县为庆云县,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 庆云的标志庆云广场
迁于无棣古城西北四公里处(今河北庆云镇址),县名相沿至今。自置庆云县,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本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县城迁至今址。
境域区划
西周时,今宁津、庆云、无棣属无棣邑。春秋时,今宁津、乐陵、庆云、无棣、惠民、盐山、海兴、黄骅皆属无棣邑。隋代,无棣县辖今庆云、无棣二县及盐山、海兴、沾化毗邻地带。后周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无棣中、北部及沾化、盐山、海兴部分地带。金泰和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及无棣、盐山、海兴各一部分。元时,无棣县东西分治,西部隶属沧州,称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成祖朱棣避讳改西无棣县为庆云县。境域即西无棣。全县分四乡,编户12里。清代全境东西广45里,南北袤55里。全县分四乡,辖385个村庄。民国初期,疆域面积约为560平方公里。全县设六个行政区,辖377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疆域区划错综复杂。1943年,疆域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共512个村庄。1945年庆云解放后至建国前,经与周围县协商,调整了县与县间的行政区划及插花村与寄庄户,疆域面积约为58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隶属屡易,行政区划分合调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鲁两省调整行政区域,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省界,河右岸归山东庆云县。到1970年,疆域面积502平方公里。全县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1993年8月,16个乡镇并为11个乡镇,2000年10月并为8个乡镇,2005年随县城面积的扩大,增设渤海街道办。2010年7月东辛店撤乡销镇,至今疆域未变。 河 流:河流县境地近渤海,古为九河入海之区,古传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马颊河四条。胡苏河、沟盘河今已淤塞殆尽。 无棣沟:距旧庆云城北7.5公里,现在河北盐山境内,古称无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为齐国北界。秦时,方士徐福率干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为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东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贞观时浚之,辟水路码头,以通渔盐之利,为唐以后通商之河道。今为早时蓄水,雨季排涝的沟道。 马颊河:古传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周定王时,马颊沿河 庆云马颊河风光
各国修筑长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联断补缺,民间有秦始皇走马修堤之传说。后黄河夺马颊河道,堤防浸毁,古河已湮。现马颊河,实为唐时疏浚,几经治理,以供转运海漕。旧志称简河或陷河,乐陵旧志则称笃马河。旧时,运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灾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疏旧开新。1966年,对马颊河进行改道治理,现属海河水系,成为本县旱能灌、涝能排,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一条河道。 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严家务附近有一冶剑营,冶铁打造,以应海运之需。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多次进行治理并修建桥梁和涵闸,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河焕发青春,现属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减河,1973年易名漳卫新河。
历史遗迹
无棣古邑:在今县城东北四公里,大胡乡于家店村北,是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时)本地名无棣,城邑始建于何年,无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立为无棣县治,至明初县废,历经隋、唐、宋、元几代,曾于元初毁城于战火,至元年间重筑,元末明初又毁于兵燹。该城周回八里,北有城于河,城有四门,今仍能稍显迹象。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墟址周围,地面仍残存碎砖瓦砾。据当地人说,该墟址曾多次出现“显城”(即海市蜃楼)现象。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至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590余年。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奉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庆云地名是非常古老的。李太仆家成为庆云一条街,后移至四合村。1964年,庆云县划归山东省,县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庆云县名。原庆云县城改为盐山县庆云镇,俗称老庆云。鬲津河中流卧龙冈在1956年、1962年三次疏浚河道工程中,已开挖殆尽。
历史建筑
泰山行宫:位于今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县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泰山行宫主 庆云泰山行宫

㈤ 盐山县的历史沿革

今之盐山辖境,西周属齐国麦丘邑,春秋战国时代地处齐燕之交;秦属齐郡柳县(治:今黄骅羊二庄)与齐郡厌次县(时治:今陵县神头镇)交界地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置,故治在今河北黄骅市羊二庄镇,属齐郡,后属从齐郡中分置济北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柳县撤消并入章武县。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西汉刘邦所设,属幽州渤海郡。县治最初在今盐山县城东南20里处故城赵附近。
旧县镇,在商、周、战国时期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史记·赵世家》中讲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攻齐取饶安”即指此地。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此置县称“千童县”。
汉灵帝改千童县置,治今旧县镇,属渤海郡。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后为 沧州治。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做皇帝时高成县改为高城县,属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将章武县、西章武县撤消并入高城县。当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
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高城县置无棣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县故城(今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村)置鲁城县,辖北部。同时,还划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县(今孟村新县镇),其余仍为高城县辖。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盐山(有盐山、峡山)。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盐山县。
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鲁城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无棣县划入阳信县。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徙治今新县镇。
唐贞观八年(684年),复置无棣县。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省入清池县。
明洪武九年(1376),因鲞鱼书院兴起迁县治于东隅(即今县城)。
民国期间,析盐山“四镇”中的旧城、韩村、羊二庄三区及沧县滨海地区组建新海设置局。
1938年,日伪以新海设置局辖区建立新海县分治。
1945年,为纪念先后牺牲在第四区(羊二庄)许官管区大赵村的抗日民主政府(驻第五区:高湾)县长杨靖远(关东人,时称“杨胡子”,于1938年牺牲)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于1943年6月30日牺牲),“新盐山”改称靖远县,“北盐山”——新海改称黄骅县。
1949年,靖远县复称盐山县。
1955年,析孟村等地建孟村县。
1958年11月8日,孟村、庆云、盐山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委驻地盐山镇,12月25日,改称盐山县。

㈥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庆云镇的南方或者西南方都是哪里有沧州市吗

根据网络地图显示,盐山县庆云镇的南方有阳信县,乐陵市等地,西南方向有宁津县,德州市等。沧州市大多数地区在庆云镇的西北方向,只有吴桥县那里是在庆云镇西南方向。

㈦ 盐山县庆云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有海岛金山市呀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