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窑人遗址
⑴ 许家窑人的文化
山西省阳高复县许家窑村和制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一带,发现了10万~6万年前的人类化石20多块,属于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20多块化石分别属于10个不同的人类个体。经考古研究,他们总体上已经属于早期智人,并且已经能制造更进步的石器和骨器。发掘出来的石器多达14000件,以石英和燧石为主要原料。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龟背形状的刮削器、细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象征。大致说来,许家窑文化多小型石器,类型较多,有些石器精巧复杂,是细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许家窑遗址中出土了以数吨计的动物骨骸,却没有见一具完整的动物遗体。看来,成了智人的许家窑人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战斗力,野兽们都成了他们的口中食和身上衣了。
⑵ 许家窑人的遗址
“许家窑人”遗址位于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5公里处,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00米,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有10万年左右。1974年,来雁北考古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等,由在药材收购站看到一块象牙化石,追踪调查发现。1976~1977年发掘,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埋藏在离地表3米左右的黄绿色粘土层中,有25种动物化石和上万件种类丰富的石器。人类化石有一块头盖骨厚达1厘米多,牙齿粗大,冠面沟纹和“北京人”相似。据专家考证是“北京人”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阻隔,遂在此定居。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⑶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哪里在线等,急!
很多。大多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泥河湾村的远古人类遗址,“泥河湾遗址群”,年代为距今200万-180万年。
山西省芮城县西北的西侯度村,地质时代距今约180万年,是目前发现的人类世界最古老的用火遗迹。
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为距今110万年-115万年前。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
距今约28万年前,被认为可能是早期智人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遗址。
距今约10万年前,位于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许家窑人”遗址。
同样距今约10万年前,被认定为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的陕西“大荔人”与山西“丁村人”遗址。
在中国共发现了总计40余处的古人类遗址,更多的是数万年前至数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
⑷ 许家窑人的特点
许家窑人头骨骨壁甚厚,大于北京猿人的平均值。顶骨弯曲度在横向上比北京猿人回小,但比现代人大。在纵向上答近于北京猿人,枕骨圆枕没有北京猿人宽而突出,更接近于欧洲尼人,枕骨曲度角大于北京猿人,大脑窝比小脑窝大,但又没有北京猿人明显。颌骨鼻前棘清楚,但向前不超过鼻棘点-上齿槽前缘点的直线,而北京猿人缺乏鼻前棘。颌骨的侧面膨胀,腭很低,上颌联合面很宽,上内侧门齿呈铲形,臼齿的大小、粗壮程度接近北京猿人。下颌枝低而宽。许家窑遗址的石器大都是细小的,石核有原始棱柱状石核,是从打制的台面周围的边缘上打击石片,只有少数利用了自然台面;盘状石核是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石片的打制方法有利用自然平面打击石片,打击台面的石片,利用台面凸棱打击石片,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修理台面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小型单面砍砸器。此遗址的显著特色是石球甚多,大约有1000多个,最大的重达1500克以上,最小的不足100克。
⑸ 许家窑文化遗址的人体化石有什么特征
许家窑文化遗来址位于晋北部桑源干河流域的阳高县境内,这里是距今约10万年前的原始人居住地,年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初期。
许家窑遗址的人体化石近20件,其中有头顶骨、枕骨、颌骨、臼齿等,它们代表着男女老幼10多个个体。从这些人骨化石来看,许家窑人与北京人有相似之处,应当是北京人的后裔,而体质又有新的进步。
许家窑人的头骨骨壁较厚,顶骨内面较复杂,颅顶较高,头骨最宽大的部分比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颌枝低而宽,牙齿粗大,齿冠结构比较复杂,其纹饰和北京猿人的牙齿相近。
⑹ 许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球有哪些特色
许家窑文化中出土石球,发现的数量多达1000多个,最大的重2000克,最小的重90克。石球是北京人文化中所没有的。
当时制造石球要先拣取较好的砾石,打击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转打击去掉棱,使它成为荒坯,然后左、右手各持一个荒坯对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滚圆的石球。许家窑人制造石球的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石球在使用时要用棍棒或绳兜进行投掷。用这种方法狩猎有很大威力,能猎取比较凶猛的和距猎人较远的野兽。
石球不但可以是旧石器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狩猎工具,同时,也可用来打制石器、砸击坚果和动物骨骼。石球的大量制造、使用,与细小型石器的大量存在是许家窑人以狩猎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反映。
⑺ 许家窑人的意义
人类起源于何处,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考古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974年,许家窑人的出现,再现了远古人类生息的又一时空坐标,令考古学界的专家们欢欣鼓舞,兴奋不已。
说来话长,人类发展历程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四个阶段,原始群早期为猿人,晚期为古人;从考古学界划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就是猿人、古人、新人时期。许家窑人是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之间,年代距今大约20万—12.5万年。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原理,人类脱胎于动物群,区别在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人类最原始的工具,就是石器,所以说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最早的阶段。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初,还没有报道过旧石器时代遗物、遗址等信息。西方世界人类考古起步早,十九世纪,已建立起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序列,一致认为非洲大陆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人类由非洲向欧洲、亚洲扩展而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外国地质考古专家进入中国大陆,中国旧石器考古才开始起步。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经人引导来到久已消失的古大同湖边的泥河湾村,考察到含有双壳蚌和脊椎动物化石;露出一套灰白灰黄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文章一公诸于世,西方考古学家闻风而动,接踵而至,逐渐揭开了9000平方公里“大同湖”的神秘面纱。法国神甫德日进、桑克华多次来到“大同湖”周边的阳原、大同、平鲁,探清了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出有专集,影响颇大。1949年,标志着以外国专家为主的考古时代结束,中国自己的考古专家,步入了神圣的殿堂。随着旧石器考古的逐年深入展开,和许家窑人的被发现,使大同湖边缘的考古,具有了里程碑的意 义。睹物思情,学者专家们憧憬着遥远的大同湖,湖水又深又清,四面环山,丛林繁茂,各种各样的动物时常出没在湖边的草原地带,在天然的动物园之中,有罕见的三趾马、狰狞的披毛犀、凶猛的虎豹、温顺的转角羊、斯文老练的纳马象等,动物化石印证了这一切。这便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是茂密的森林给了古人以栖息的温床,洁净的湖水、河水哺育了人类,许家窑以及周边台地,就是人类生存的沃土,从许家窑村东梨益沟出土的16件人类化石及石锤、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14041件,石球1079件,工具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由于地壳的变动,存在了数百万年的大同湖,于数万年前湖水渐退消失了,留下了横贯东西的桑干河水。大同湖的消失客观上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走向平川的物质条件,也为今天的考古学者提供了思维路径。考古学家贾兰坡由此拓宽了他的思维视野,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华北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提出了我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后,大胆的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源于华北的论点。此论点的提出,许家窑人的出现,对贾老的考古研究有着启明星的作用,许家窑周边遗址群的陆续出现,如十里河边的青磁窑遗址、小站遗址和阳原的虎头梁、小长梁、马圈沟遗址等等。贾老依此提出华北地区古文化的年代表,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理论基础。
⑻ 许家窑文化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是怎样的
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类有几万件,其中以刮削器数量最多,而且有直刃、凹刃,凸刃、复刃、龟背状、短身圆头等不同的类型,是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加工的。
尖状器发现的数量也很多,有齿形、椭圆形、鼻形、喙形等类型,它们的形体都很细小,其中最小的仅重一克,最大的也只有13克。另外,还发现了屋脊形和斜边形的雕刻器。
许家窑遗址发现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类型复杂,种类繁多,是西侯度、匼河、丁村的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系统的石器所无法比拟的,其体型的细小,也与大型石器群迥异。
其技术上大有进步,如可用厚石片加工龟背状刮削器,其形状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围边缘为刃口,可用于剥皮、刮肉、加工兽皮等操作。还有一种短身圆头形的刮削器,圆弧形的刃缘多经过精细的加工。
⑼ 许家窑文化遗址出图的动物化石有哪些种类
许家窑复文化遗址出土的还制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马、披毛犀、普氏原羚、鹅喉羚、野猪、狼、虎等20余种。
动物骨骸数以吨计,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也没有,而全部是人们食肉以后又砸碎的抛弃物。
普氏野马化石
⑽ 大同许家窑人遗址
在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