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遗址
Ⅰ 什么是犍陀罗雕刻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主要遗迹是什么
2007-10-10 12:45 犍陀罗雕刻(摘抄)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这大不利于佛教的流传。伴随社会的变化发展,一些佛教徒改变了自己的佛教观念,他们自称大乘,而贬低早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神化,称其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时把佛教的神灵描绘成人形,塑成华丽的雕像。由于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后来的人们称早期佛像艺术为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随着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绘画等佛教艺术也因而发达,
隋唐之际,穆罕默德在大食创立回教,由于用武力传教,马蹄所到之处,佛教尽为所灭,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湿弥罗、犍陀罗、疏勒、于阗、龟兹、高昌等各国的佛教,从三国时代到明代之间,先后被祆教、回教侵略吞并,西域佛教也因而从此没落。
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较为知名的有巴克拉石柱、王舍城石柱、蓝毗尼石柱、鹿野苑石柱等,这些石柱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近代考古学使得它们重现于世。除此而外,当时还开凿了巴拉巴尔石窟群。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主要遗迹是什么?
王舍城、蓝毗尼、鹿野苑均是佛教圣地,所以石柱雕造得尤其雄伟,且具有特殊的内涵。
王舍城在今比哈尔邦附近,是释迦牟尼传道中心地之一。在王舍城迦兰陀出土的石柱,柱头雕刻有一只大象。象经常用作佛陀的化身。
蓝毗尼现属尼泊尔领土,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石柱于一八九七年被发现,柱头上原来刻着一匹脚踩倒垂莲花的马,在早期佛教艺术中,马经常象征释迦牟尼骑马“逾城出家”。
阿育王石柱最出名的要算鹿野苑出土的石柱了。鹿野苑位于印北邦瓦腊纳西城,据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首次说法的处所。鹿野苑石柱高达十五米,柱头已断落,柱身上刻着严禁破僧的婆罗门字体铭文。
巴拉巴尔石窟群是印度现存最久远的佛教石窟,在今印度比哈尔邦格雅城北。其主要石窟为洛马沙利西石窟,最早的石窟模仿寺院的木构茅棚形制,如洛马沙利西窟是单穴一门,平面作椭圆形,高仅四米,是为单人隐修而造。
Ⅱ 藏族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2)印度佛教遗址扩展阅读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在历史的进程中,藏文化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现出文化互动的各种迹象,这些迹象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部落遗迹中都有明显反映。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画,不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质,而且在其发展、变迁中也应表现出它的复合性,这还有待于与印、巴两国的岩画作比较研究。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Ⅲ 印度佛教遗址中,桑奇大塔和什么是最有名的两个代表
阿旃陀石窟
Ⅳ 中华文明历经艰辛,为什么没有断过传承吗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及亚洲西部地区,属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两河”即是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和中国分别发源于亚洲南部和亚洲东部。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上都在距今7000年一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国家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
中国的文化没有间断过,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不愿意侵略其他国家。在历史上,中国从来不远征,不远征也就不会遭到外国的侵略报复。像郑和下西洋也是和平的出访。
中国文化包容性也很强,一直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比如说佛教,虽然来自古印度,但是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尤其是《六祖坛经》的出现,佛教巳经变成中国佛教,而且成了中国文化一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末曾中断的国家,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生为中国人我自豪!
Ⅳ 为什么说古印度文明灭亡了佛教和印度教不是流传下来了吗
佛教和印度教并不是古印度所流传下来的。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起源于印度河流域,除了这个文明,其他三个古代文明也都靠近某条河,发端于某条河流。
这主要是因为,靠近水的地方适合人类生存,一旦某个地区有了人类的存在,那么经过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文明也就往往在这其中诞生了,而古印度文明的诞生也是基于此。
在古印度文明中最有名的当数当时严密的社会制度,即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他是根据当地人们在原人身体上所处的位置,而分为不同的等级。最高等的是婆罗门,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嘴巴;其次是刹帝利,其代表的是原人的两只胳膊。
再者是吠舍,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大腿;最后的是首陀罗,其代表的是原人的脚。根据从上到下,这些人地位有了明显的界限。越往上,地位越高,权利越多,所尽的义务也就越少,反之亦然。这种层层分明的关系将整个社会划分成有序的大集体。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还有一个享誉全世界的文明遗迹,那就是创造了佛教。佛教在后世的影响力就不用多说了,不说别的国家,就光说中国,影响了中国好几千年,甚至还给了国人一种佛教诞生于中国的错觉。佛教的诞生,给世界增添了一种宗教信仰,也给当时的人们有了生活的希望。
尽管古印度的文明如此有影响力,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道路。当时的古印度文明经常遭遇外敌的入侵,很多民族不断的想古印度进攻,并且还将其特有的文化、思想都带进了古印度,对原有的古印度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社会上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也随着不断的战争而分崩离析,社会矛盾逐渐被激化,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最终摆脱了这种层层分明的社会环境。
后来再加上中亚帝地区突厥人的崛起,他们把伊斯兰教输入了古印度,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社会体系彻底搅乱,文明上渐渐被外来植入的文化和制度所替代。古印度享誉一时的文明被强行掐断,消失在历史中。
与之相对比的中国在历史上也数次遭遇外族入侵,但是与古印度不同的是无论外族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文化,其最终结果都是给中国文化所同化,直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当政的王朝,中国传统的文化不仅没有受到排挤,反而这些帝王还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后在学习中使得自身特色文化被淹没,从而走向消失,而中国文明则越走越顺,越走越远,直至走到今天,中国的文明依旧处于绚烂的时代,让很多民族和国家所崇尚和模仿。
古印度文明之所以和中国文明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主要原因是文明被同化,从而失去了本来原有的特色。而中国文明一直保持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一直吸收和借鉴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则被历史遗留了下来。
只有有特色的,才是世界需要的,才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否则很容易被遗弃在历史中,直至彻底不复存在。
(5)印度佛教遗址扩展阅读:
古印度简介: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
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陆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欧罗巴人种)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分别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和公元前518年遭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和大流士一世的入侵。古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部将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地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
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希腊人起义,经过7年的斗争,将马其顿——希腊驻军全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继承了亚历山大的亚洲领地的塞琉古一世率军入侵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关于这场战争古印度人和古希腊人中有着不同的说法。
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罗笈多彻底打败了塞琉古——希腊人的军队,夺取了现今帕米尔高原西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腊人求和。而在古希腊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华氏城,印度人再也无力支撑。
不管怎么说,在前302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北印度的统治,并将一个女儿嫁给旃陀罗笈多,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
和约的签订确立了孔雀帝国的大国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国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派出了常驻使节。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