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家遗址
『壹』 材料中的兴隆沟遗址大约处于什么历史时代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回址分为三个地点,答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2001年至2003年三次发掘总面积4000平方米。遗存的遗迹有古代房址、居室墓、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自然石块等。2012年5月,发现一尊距今5300多年、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精美陶塑人像,是中国迄今首次发现的一件史前陶塑人像。
该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可概括为:一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二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当中重要新成果;三是对红山文化乃至辽河流域的文明演进过程,包括当时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四是人像艺术和造型体现了史前艺术结晶,当时的雕塑技术令人震惊。该陶塑人像在敖汉的出土再次证明了敖汉旗包括敖汉所在的赤峰是红山文化的中心之一。
『贰』 兴隆洼遗址的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还有的墓用一公一母两头整猪随葬在建筑内。
兴隆洼遗址位于牤牛河上游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兴隆洼文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考古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
出土的遗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为打制的锄形器,磨制的石斧、磨盘等。发现的镶嵌细石器的骨刀、渔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内,还发现了多具鹿头、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先民,其生产方式除了农业外,并存着渔、猎业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生产方式。这些发现,对于考察内蒙古东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于1982年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
这一考古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日本考古专家也加入到这一遗址的发掘行列,该遗址自2001年5月开始发掘以来,已清理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房屋遗址1000余座,灰坑30座,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
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主要器类有、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亦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
『叁』 兴隆洼文化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兴隆洼文化遗址。从而认定这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996年,兴隆洼文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列入“八五”期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肆』 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中8000前的石堆龙图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2%E9%BA%A3+%C1%FA+%B6%D1&in=21735&cl=2&cm=1&sc=0&lm=-1&pn=5&rn=1&di=9258847936&ln=642&fr=&ic=0&s=0
『伍』 兴隆洼遗址的介绍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5公里的台地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它是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对其进行了近10次发掘。发现有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其中,遗址中心的两座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左右。
『陆』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有哪些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100余件,年代为距今8200年至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我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了我国史前用玉之先河。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阳起石的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兴隆洼文化广泛分布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玉玦的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兴隆洼遗址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两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质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在4号居室墓出土两件玦,在7号居室墓出土一对玦,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匕形器的数量仅次于玉玦,也是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但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采集到的一件锛,玉质为闪石玉,暗绿色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阜新查海文化遗址,距今8200年,总计发现了50多件玉器,玉质主要是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此外,在辽宁省东沟后洼遗址下层发现9件玉器和大量滑石饰品,在长海小珠山下层发现斧一件,在庄河北吴屯遗址发现凿3件等,其玉质主要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岫岩县,滑石也应来自产滑石的岫岩县。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说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力量,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柒』 兴隆镇的古人类遗址
境内新民屯西约200米处山顶上“西山古城堡”,有内外城,城堡外西坡上共133座半地穴居址,据考证认为是铁器时代的挹娄人遗址。
『捌』 兴隆洼遗址是怎么样的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属于一处重要的史前居住址。以往的考古发现显示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达,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兴隆洼大型聚落遗址的发现表明中原以外地区也同样存在着发达的早期文化,从而为中国文明多中心起源的观点增加了新论据。
兴隆洼遗址分布于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东西向的低丘冈地上,地势平缓、水源充足,成为古代人类理想的居住址和生存的首选地。这里是一处保存非常完整的史前环壕聚落遗址,内有房址、墓葬,外有大型壕沟,聚落内遗迹遍布,并出土大量精美器物。遗址年代距今8000—7300年,持续了700多年的居住时间。
兴隆洼的聚落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它的黄金时期曾经营造了极具代表性的村落。这个时期村民们居住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一般在地上挖一个浅浅的土坑,并对坑壁和坑底进行一定的处理,然后在坑顶部加一些木质或茅草材料做成屋顶来遮风挡雨,这就是所谓的半地穴。由于这些房址有一半深入地下,地表所能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降低了高度,所以在冬季有效地防止了北方风沙的侵袭,同时又在炎炎夏日避免了由于阳光辐射而产生的高温,形成冬暖夏凉的小环境,其原理有些类似于现在黄土高原仍在沿用的窑洞。
兴隆洼的房址平面近圆角方形,有的略呈长方形。地面系将地穴的生土底用工具砸实,形成一个硬面。房址的中央一般有灶,平面呈圆形,个别灶的底部还铺垫石块。屋内的中间及四周墙壁有立木用于支撑屋顶,形成相对开阔、稳固的空间。中原地区半地穴式的房址一般都带有一个斜坡形的门道方便人进出,在兴隆洼村落里,这样的门道却没有发现,这个特点一度曾是未解之谜。后来人们在史书里找到了答案,书中记载东北的少数民族善于筑城穴居,他们的房址外形似土堆,在屋顶上开一个出口,屋内有木梯连接出口以便于人们出入房屋,兴隆洼人们可能也是这种出入方式。
兴隆洼的房址沿西北一东南方向成行分布,井然有序,共有8排,每排10—13座。由于排列整齐,所以在遗址地表留下了一个个成行排列的灰土圈。房址面积一般为每间50—80平方米,相当于现代的一居或两居室大小,最大的两间则并排位于村落的中心部位,面积达140平方米。居住区外侧环绕宽约2米的椭圆形壕沟,直径160—180米,将所有房址都包围在壕沟以内,形成一个非常封闭的聚落,只在西北侧留有出入口,不但用壕沟保护了村落内部的安全,而且用房屋之间的纵横排列区别了聚落内人们的远近亲疏,这样完整的聚落形式是考古发现中不多见的。
除了聚落形式别具一格以外,兴隆洼遗址内的一些特殊习俗也是史前独有的。有的房址内地面上摆放成组的兽头,有的在房址内发现了墓葬。这些墓葬一般一个房址内只埋葬一个,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单人葬,仰身直肢,头向朝北,墓内随葬小型器物,有陶、石、玉、骨、蚌器,集中放在墓主的头周围或佩戴在主人身上,在一些随葬品较丰富的墓葬里不但出土了这些物品,而且最为特殊的是在墓主的身旁葬了两头肥猪,一雌一雄,均仰卧放置,占据墓穴底部一半的位置。这样的葬俗在国内考古发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兴隆洼时代的人们为了生活方便发明了很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这些物品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他们用手捏制成陶器,用泥圈套接的方法接合成形,再加以烧造。由于烧制的火候较低,所以质地疏松,颜色斑驳,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技术上的原始性。因为水平较低,所以陶器器形比较单一,只能制作直筒罐与平底钵等简单器物,但器表装饰的图案却很有特色,用工具按压出成排的“之”字纹、网格纹或席纹等。
与陶器的原始性相区别,兴隆洼的石器制作却非常成熟,特别善于制作大型打制石器,种类有锄、铲、磨盘和磨棒等,这些工具多数与农业生产有关,可能是农具一类的东西,表明这时农业在兴隆洼人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这时期的生产并不限于农业,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鹿、猪、狍、熊、鱼等动物骨头表明,此时渔猎也是人们日常活动之一,兴隆洼人用动物骨骼制成刀、锥、针、匕、鱼镖等工具,制作十分精致。也都经过磨光,骨鱼镖还由小石片嵌于骨梗之内,尤其富有特色。
遗址内还发现了少量的玉器,器物虽小,但种类却很丰富,有块、匕、斧、锛和凿等。玉器色泽鲜艳,制作精美,抛光、钻孔等技术成熟,对器物形式的把握准确到位,并且不少玉器没有使用痕迹,可能非实用器,与原始的祭祀活动有关。
兴隆洼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住地遗迹整体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史前聚落遗址,它的多排横列式房址、聚落外围用壕沟环绕的布局形式,既与同时代的聚落有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其聚落中间的大房址建筑规模巨大,工艺水平高,表明了特殊的社会功能,或许是氏族会议的场所,或者可能兼作聚落首长的住所,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室内埋葬的习俗表明了死者生前地位相当特殊,甚至可能被作为原始崇拜的对象。至于整猪同穴并列埋葬的葬俗则表明了人们对于猪的重视,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联系到红山文化大量以“猪龙”为题材的玉器装饰,可以推断兴隆洼文化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源头。
『玖』 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墓葬有哪些特点
兴隆洼居室墓葬抄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说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力量,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在兴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确定狩猎经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拾』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的玉器发现有哪些意义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100余件,年代为距今8200年至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我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了我国史前用玉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