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
A.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的轰动一时的发掘
一星期后,正在外村赶会的李珠孩被家人匆匆叫回了家。原来是省里、市里的考古专家来到了永录村,找他了解情况。李珠孩带着专家们来到了自家的梨园里,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后初步得出结论:这里是两千多年前长平古战场的遗址,很值得发掘。
1995年10月20日,山西省考古所、晋城市文物局、高平市文博馆联合进行了发掘,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掘活动正式开始。考古人员非常细心地将表层的土一层层地剥离,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终于将这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尸骨坑全部挖开,他们将这个坑编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在坑内,尸骨无规则地乱扔乱放,层层叠压,有的是仰面,有的是侧面,有的是俯身,有的头与躯干分离,有的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造成的创伤等,很是触目惊心。此外,坑内还出土刀币17枚,铜镞2件,铜带钩1件,铁带钩1件,铁簪1件,陶盆口沿残片1件。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号坑上层大部分尸骨都已清理完毕。考古人员仅在这层就挖掘出头盖骨60多个,因天寒地冻无法再挖,专家们推测,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此外,考古人员还运用国际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探测到在一号坑的西侧,还有一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二号坑。他们分析认为,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只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下。最后,专家们得出结论:此尸骨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规模最大,并最具有文物价值的长平之战古战场尸骨坑遗址。它的发掘,是我国近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它有力地印证了长平之战秦军野蛮屠杀赵国战俘这一历史事实。同时,长平之战的许多疑难问题也得以澄清和解决。
一个多月的紧张发掘,考古人员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李珠孩也是如此,虽然他不懂什么考古,但他每天都会守在发掘现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坑内每一个新发现,也都会让他激动不已。
“自己一锄头刨出了这么有价值的古战场遗址,当时我们全家人都很兴奋。每当别人问起此事,我都会很骄傲地给他们讲述当时的情况。可后来,我也听到了村里人一些别的议论。有人说我傻,刨到文物悄悄卖了就得了,通知有关部门来,自己什么好处也捞不上。还有人说我精,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文物赶紧通知有关部门,这样一来,想和国家要多少钱都行,要发大财了,而且是名利双收。唉,什么乱七八糟的议论都有。可我却真没想那么多,文物是国家的,发现了自然该由国家来处置。”轰动一时的发掘,让李珠孩一下子出了名,从此,也让他和这处遗址结下了不解之缘。
B. 永录尸骨坑的介绍
永录尸骨坑来,位于山西晋城高平自市的长平之战遗址。1995年高平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有许多重大发现,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C. 长平之战中,赵国到底有多少降卒被坑杀
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决战,会战以秦军大胜,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告终。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后世史学家在记述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一事时,也都基本信从了司马迁的说法,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史》,均沿用了“四十万”这一数据,然而,这一数字真的准确吗?
其实这一观点早在唐代就有人提出,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说,“赵军大败,卒二十余万人降,皆坑之”,至于《史记》中为何会写成“四十万”,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后来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原版的“十四万”被错写成“四十万”,因为类似的数字颠倒的现象在《史记》中并非孤例。
最后,所谓“坑杀”也并非指的是活埋,根据《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记载,以1号尸骨坑为例,近30个个体或无头骨,或头骨与躯干分离,另有14具头骨有致命创伤,这些个体应当都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因此,赵军降卒全部被活埋,也应当是错误的说法。
D.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的介绍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境内。陈兵近百万,秦军胜利,为统一中国创造有利条件。赵军四十万人降秦。两千多年来农耕移土及自然营力的破坏使得战场遗骸遗物时而重见天日。
E.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的长平之战尸骨坑解说词
看战国七雄,秦赵争峰。这个是长平之战发生的历史大背景。大家都知道,战国末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号称战国七雄。在这七个国家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最为强盛的国家,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为东方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因而秦赵相争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显著特征。
冯亭献地,上党归赵。这个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公元前270年,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发兵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斩断。韩王十分紧张,欲将上党献给秦国,但是上党将领冯亭以及老百姓们都不愿意降服以苛暴著称的秦国,愿意联合赵军共同抗击秦军,于是将上党十七城献给了赵国。秦王眼看到手的城邑归了赵国,十分恼火,于是派将领王壑发兵上党。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廉颇拒秦,长平对峙。这个是长平之战初期的战争特征。秦国远途作战,粮草不足,赵国将军廉颇看到了这一点,采取了防御措施。秦强而赵弱,秦攻而赵守,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而赵国有利于持久战廉颇采取了筑垒固守的防御措施,于是,秦赵两军相持两年有余。
范雎献计,赵王易帅。这个是使长平之战战局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秦赵两军相持了两年,廉颇的防御战术积极有效地阻击了秦军的近攻,战争持续下去将对秦军极为不利,秦王十分着急,于采取了范雎的“反间计”,不仅买通了赵王身边的人,而且向赵国民间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老将廉颇,而是惧怕年轻有为的赵括”,而赵王平时就对廉颇的一些战术不太满意,于是就听信谗言,准备启用赵括。
相如上书,括母进谏。这个是说当时赵国国内的形势,当时听说了秦王要启用赵括。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先后向赵王进谏,他们认为,赵括只适合“纸上谈兵”不可实际领军作战,但赵王不明事理,不听良言相劝,最后还是招回廉颇,启用赵括。
纸上谈兵,白起坑赵。这个阶段是长平之战最为惨烈的阶段,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军长平,他一反以往廉颇的防御战术,主动出击,最终导致了赵军的必然失败。具体的战役情况请看地图。
这个坑是1号尸骨坑,此坑长11米。宽4米,高1.2米,大家可以看到坑内有几百具尸骨,呈不规则状态堆放,有的仰面躺着,有的附着身子,仔细观看,还可以看到有的颅骨上还留有刀痕。可以说是累累白骨,惨不忍睹。据考证,坑内的尸骨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当时是先被秦军击杀,然后推入沟内,掩上薄草,散上薄土草草掩埋。这个坑是1995年永录村村民李珠海及其儿子在平整田地时偶然发现的,这一发现是我省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在史学界引起极大重视。当年10月份,山西考古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挖掘。那里是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证件。发现由于我们的保护技术有限,为防止风化,还未敢大面积进行开发,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尸骨已经有些发红。关于尸骨坑,那边的版块上有详细的介绍。
长平之战历史意义深远,经过长平大决战,秦国打败了赵国,独霸的形势已经形成,实现中化民族的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个版面对于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有详细的评说。长平之战留下了许多疑问,尤其是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卒,历来被世人所责难,在当时,40万赵卒,养,养不起,放,放不得,编,编不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当时,秦军远途作战,养活自己的士兵,已经不容易了,根本负担不起40万赵卒。放,放不得是指放了40万赵军,等于放虎归山;编,编不成,是指40万赵军参差不齐,难以成军。
这是《史记》里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大家知道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是惜墨如金,但却用如此大量的篇幅来记载长平之战,由此可见,长平之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个是地图,它南北长约30余公里,东西长约10余公里,面积大概有300多平方公里。地图上的许多村名都因长平之战而得名,比如说我乡的三军村,在长平之战时就是赵军指挥部所在地。
长平之战虽然只持续了三年,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却有几千年,历代有很多文人都曾作诗词凭吊长平之战,这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家所看到的这些照片都是有关长平之战的一些地名及传说。
这些照片都是我市现存的与长平之战有关的真实遗迹。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凝聚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智慧,两千年过去了,往事烟消云散,但战争的悲凉与雄浑却仍然回荡在杀谷。关于长平之战还有许多疑问,期待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悉心研究下做出更科学的解释。
F. 山西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45万大军葬身此地,真相是什么
引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激烈的战争,毕竟在那种社会环境之下,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曾经,长平一战中有四十五万将士不幸丧命,关于这些战士的尸骨埋藏地,也一直都是考古学家们想要探寻的内容。
而就在山西地区的一块玉米地中,长平之战的尸骨坑也被农民发现,自此,四十五万大军的白骨也得以重见天日。那么,在这个万人尸骨坑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结语
虽然说长平之战的发生促进了秦朝统一六国的脚步,与此同时,长平之战也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中的重要战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长平之战中,四十五万将士从此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而这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惨案。随着长平尸骨坑的不断发现,这些亡魂也得以重见天日。通过对这些尸骨坑的保护,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中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古代军事历史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即使长平之战是十分残忍的,但它的出现却为后世许多将士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战争思路,通过此次战争中所出现的战略战术,后代的许多大战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指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通过对长平尸骨坑的研究,一些不为人知的战争方略也能够出现在世人面前。
G.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的14年前发现了长平之战尸骨坑
发生在来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源,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惨烈的著名战例。长平之战40年后,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尽管赵国等国史籍对长平之战曾有详细记载,但“焚书坑儒”后,六国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有关长平之战的史料也悄然失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此战虽有记载,也是匆匆带过,语焉不详。历代对长平之战遗址所考均无结果,更没有发现一个有规模的尸骨坑。由此,“白起坑赵”便成了只有传说无实证的一桩历史悬案。
就在众多学者为解开这桩悬案四处寻找线索时,今年76岁的高平市永录乡永录村村民李珠孩,却在14年前自家梨园里锄地时意外揭开了谜底,让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长平古战场终于能够重见天日。
H.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的简介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境内。公元前内260年,秦赵为争夺容韩之上党,在此陈兵近百万,展开了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结果秦军取得了胜利,并为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赵军战败,四十万人降秦。武安君白起因赵卒反覆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故自为童子即知有长平”。两千多年来,农耕移土及自然营力的破坏使得一些战场遗骸和遗物时而重见天日.
I. 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
白起:果真活埋了40万人?
与赵括被后世“部分平反”的命运迥然不同,杀降者白起在高平本地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和诅咒。岂止高平人如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几乎都痛骂白起,有些大家学者甚至撕破脸面直接进行人身攻击——只因传说白起脑袋小而锐,文学家王世贞就直截了当地骂道“锐头小子何足云”。
长平一役,白起杀降,白纸黑字,不容辩驳。但白起果真活埋了40万降卒么?这个问题争议多多。
首先说是否“活埋”。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原话是“(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并说“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史记·赵世家》的说法是“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则说“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显然,在这里“坑”是动词,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的《古代汉语字典》解释为“活埋”,并举出长平之战和“焚书坑儒”的例子。这种解释遭到广泛质疑,理由如下:从技术角度考虑,活埋40万人非常困难,史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坑”就是活埋。此外,《长平古战场永禄一号尸骨坑的发掘简报》明确指出:“未经破坏和扰乱的60个个体近半数或头骨无躯体或头骨与躯干分离,应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还有14具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等造成的创伤痕迹,其中至少7具个体的创伤是致命的,应排除在活埋死亡之外。剩余十多个个体死亡原因难以判断。可能活埋的仅为一例。”“根据骨骼排列和创伤观察,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的,未发现大量被活埋的证据,这种现象有别于史书中关于40万降卒被(kēng)杀的载述。”
永禄一号尸骨坑位于高平市西北永禄村,系1995年5月,当地村民李珠孩耕作时偶然发现。当时考古发掘人员根据尸骨情况得出如下结论:“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只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下。”
这个结论比较可信。虽然有人认为相对于40万这个庞大数目,发掘出的60个个体样本太小,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我想这个样本至少表明40万降卒并非全部被活埋,司马迁用“坑”字描述应该是概括言之。
那么,“40万”这个数字是否可信?司马迁在三处分别使用了“四十五万”、“四十余万”和“数十万”,综合来看,赵军死亡40万应该大体不差,虽然不断有人对此数字提出质疑,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司马迁的记载。
但是,这40万人绝非被白起一举坑杀。正如靳生禾教授所说,白起坑赵军40万,当属于前代史家的简略说法。赵军的死亡,不仅仅是坑杀,其中既有战死,也有放下武器后被屠杀,其总数才是《史记》中明确记载的“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既然疑问都得到了解答,不妨再深入一点,复原一下当年白起杀降的残酷场面:赵括既死,群龙无首,剩下的几十万赵军举手投降之后,秦军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仓促中,也许并没有缴完。然后,“战神”白起一声令下,秦国的虎狼之师开始了对降卒的大屠杀,长平的漫山遍野顿时成为人间地狱残阳如血,疲惫的秦军将降卒的尸体推入低洼之处,草草掩埋。
两千年之后,这些尸体化作朽骨、骷髅,依然不时出现在农人的锄头之下。随之而出的,还有大量的箭头、各样锈迹斑斑的刀剑。来到永禄一号尸骨坑遗址,首先看到的是不远处连绵起伏的将军岭。这里是长平之战的重要地点,当地人说,像永禄一号这样的尸骨坑,应该不少。当我走进遗址内部,细看这些带着伤痕、裂缝的累累白骨,似乎听到遥远年代的砍杀声和撕心裂肺的哭喊之声,顿时不寒而栗。
站在秦国的角度,也许杀降是有道理的——几十万俘虏带回秦国吗?粮草供应就是大问题。放回赵国?第二天他们照样是强悍的赵军战士,是秦国的敌人。
但是,杀降不祥。白起后来开罪于秦王,招致赐死的命运,使得后人无不拍手称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白起临终时长叹:“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J. 谁发现的长平之战遗址1号坑尸骨坑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境内,是1995年永录村村民李珠海及其儿子在自家梨园里锄地时意外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