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商代遗址公园

商代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 2021-01-11 00:07:10

1. 洛阳城的各朝代遗址

主词条:二里头遗址
夏代洛阳称斟鄩,其遗址在今洛阳市东。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发掘确认的宫城面积为10.8万平方米,中心区道路纵横交错,宫墙基址方正有矩,建筑基群排列有序,这些都表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把双轮车的发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宫殿发掘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主词条:西亳
西亳,洛阳古称,又作亳,商朝的立国之都,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偃师商城遗址。商汤灭夏后,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1984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规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条叫“尸乡”的沟横穿城址。经过对考古发掘资料和古文献的研究,初步断定这座古城址就是商汤所都的“西亳”。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古城遗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经过15年的勘察、发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两面较直,北垣东段向东南斜收,为避开城址东南一个陂池,东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墙体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墙南北最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1200余米,南端仅宽740米。可确认的城门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东、西垣对应部位各2座。
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墙宽6~7米。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大城西墙北段、北城墙全部、东城墙的大部则为新建。宫城位于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宽约2米的宫墙。宫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现已发掘的有4号、5号、6号、2号、7号等宫殿建筑。
洛阳偃师商城是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标。国家有关部门已投资在此建设商城遗址公园。 主词条: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营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成为国都。春秋称王城。城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据1954年勘查,平面长方形,东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墙为夯筑。东城门名鼎门,为灭殷后九鼎迁入之门。 主词条: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汉晋洛阳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秦、西汉、新莽皆在此置宫室。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于此,历经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挟献帝西迁,洛阳宫庙官府民家被烧毁。曹魏黄初元年(220)于东汉旧城建都,西晋时亦都于此。永嘉之乱后洛阳再度毁于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汉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1962年起进行勘察与发掘。汉魏洛阳城平面近于长方形,南北约合汉代九里,东西约合汉代六里,俗称“九六城”。东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毁于洛水。周长约13千米。共设12个城门 ,东西各3门,北有2门,南面4门。城内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共24段,宽20~40米不等,均3道并行,公卿尚书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内有南北二宫,中间有复道相连。南宫始建于秦,东汉时为朝贺议政之所,平面长方形,中轴线上排列着却非、崇德、中德、千秋万岁、平朔五殿。北宫建于东汉明帝时,大于南宫,为皇帝嫔妃寝居之处,宫内德阳殿规模宏伟,可容万人。太仓、武库建在城东北隅。南宫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东郊有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灵台、太学。曹魏时在洛阳城西北角兴建了三座南北相连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门道相通。又在洛阳城西、北两壁及金墉城外侧增筑马面,以加强防卫。金墉城为军事制高点,西晋永嘉之乱时,成为交战双方必争之地。
北魏洛阳城
北魏迁洛后,在金墉城南的洛阳西垣上增开承明门,废汉魏以来南宫,将宫苑集中于城中部以北。北魏宫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长方形,正殿太极殿位于宫城中部。宫城东有太仓、洛阳地方官署等,西有马厩、武库、寺院。宫城南门阊阖门正对南北主干道铜驼街,社稷、宗庙、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两侧,著名的永宁寺(见永宁寺遗址)在大街西侧。景明二年(501),以汉魏洛阳城为内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围内划分为320个方形的坊,东汉以来的洛阳城,经北魏重建,仅作为其内城,它的外围还筑有郭城。郭城内布置有320个方块形的“里坊”。 坊四面筑墙,每面开一门,设门吏,每日定时启闭里门,具有军事管制性质。工商业区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阳城内建寺1367所,列刹相望。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变了两汉以来宫殿区占据都城主要空间的传统,对北齐、隋、唐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隋大业元年(605)营建东都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抵伊阙之口,洛水贯穿其间。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废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阳称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毁洛阳宫阙,废隋东都。至显庆二年(657)恢复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复称东都。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等先后在洛阳称帝,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复三年(903)昭宗迁都洛阳,曾修缮城郭宫室。五代时梁、唐、晋以洛阳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阳城毁于战乱。隋唐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及近郊,1954年起进行勘查发掘。 郭城平面接近长方形,周长约28千米。设8个城门,东、南各3门,北面2门,西面无门。宫城位于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夯筑,内外包砖。城中发现有大片夯土基址,发掘出武则天明堂遗迹。东宫在宫城之东。皇城绕宫城东西南三面修筑。宫城北部有曜仪,圆璧二城。皇城之东又有东城,东城之北有储存粮食的含嘉仓城。
郭城内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划分成若干方形或长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门的定鼎门大街宽121米,为全城最宽的街道,其余连接城门的街道宽41~59米。里坊有坊墙,四面设门,内设十字街。据考证,洛水北有28个坊、1个市,洛水南有81个坊、2个市,共109个坊 、3个市.洛阳城的工商业区在隋唐之际有所变动:隋代的丰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远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间又在禁苑之东,皇城西南建上阳宫,高宗晚年及武则天时期为听政之所。

定鼎门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工作结束。据参加发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负责人介绍,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城门。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阳城曾一度作为陪都,称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定鼎门为外郭城的正门。
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后,该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郭城正门,其作为郭城正南门的时间长达530年。
这一记载得到了此次考古发掘的证实。发掘显示,定鼎门城门建筑可分为5期至6期,最早建筑为隋代,最晚的为北宋末年,说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间,定鼎门一直在使用。定鼎门遗址发掘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3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目 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
洛阳市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对定鼎门进行原址展示,再现定鼎门在鼎盛时期的恢宏气势。
明堂遗址
主词条:明堂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天堂遗址
主词条:天堂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天堂基址仅存台基基础,其东面与宫城西步廊相连,北面与东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砖铺散水并有宽4.33米的东西向步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周柱础石、一周夯土基础和一周碎石块建筑基础。柱础石两圈,内圈础石12个,外圈础石20个,础石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并为由一层夯土、一层础石层层叠加而成。夯土基础一周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础一周,为由残石块组成的圈形带状建筑基础,宽约0.5米。
金明洛阳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的东城旧基上筑新城,规模只有隋唐东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础上筑砖城,挖壕堑。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400米,四面各设一门。该城即今天的洛阳老城。

2. 中国的古代遗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么地方

中国古代遗址非常多,数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举10个最著名的作为代表。

  1. 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历史。

  2. 西安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3.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焚毁。

  4. 西汉南越王陵。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之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5.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6.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国少数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宫殿,距今已超过1000年历史,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7. 高句丽皇城及贵族墓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8.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女尸历经2000余年,尸身不腐,被誉为“考古界的奇迹”。(马王堆并非干尸)

  9. 湖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前身为岳麓书院,建于公元976年,是中国惟一具有1000年历史的学府。

  10.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公元493年,集合历代皇朝的佛像和书法摹本,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3.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内什么时候能建成博物馆

新华社郑州5月25日电(记者双瑞)位于郑州市中心的商代中期都城遗址内,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正在施工建设,这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最核心的文物保护展示项目之一。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年底完工,明年布展。

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完工后,将与商代城墙形成一组景观,靠近城墙的一侧全是透明的玻璃幕墙,观众不仅能观赏馆内文物,还可以近距离看清城墙遗址。

4. 宋夏历史文化创意遗址公园在哪里

可以这样讲,宋夏永乐大战的惨败直接把宋神宗赵顼气死了。永乐大战爆发两年多后的公元1085年4月,年仅36岁的北宋第6位皇帝赵顼病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场把宋神宗赵顼气死的宋夏永乐大战,就发生在我们榆林市榆阳区与横山区交界的无定河两岸,当年,那可真成一条“血染的河流”。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调研,不是为了议论历史的孰是孰非,而是想通过深挖历史,呈现历史,思考历史,活化历史,条分缕析,来说明宋夏永乐大战与今日我市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内在关系。

让我们的调研就从宋夏永乐大战爆发的100年前说起吧。

李继迁叛宋

公元982年,李继迁19周岁。

公元963年,李继迁出生在我们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边的党岔镇。那时,这一带称作银州。

继迁是个注定要成大事的孩子,史载,他“生而有齿”。

李继迁是党项人,唐末,其先祖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受赐李姓,受封银、夏、绥、宥四州地。

银、夏、绥、宥四州是后来李继迁三代人创立西夏王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党项李氏创立西夏王朝的发祥地、大本营和总后方。而这四州之中的其中三州,在我们榆林。

银州,北周置,治所故址在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榆阳区、米脂县、佳县及横山区东部地区。

夏州、北魏置,故址在我市靖边县北统万城。现在的横山区西北部、靖边县东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杭锦旗属夏州管辖。

绥州,唐武德三年(620)置。辖境相当于今榆林市绥德、子洲、吴堡、清涧等县及子长县部分地区。

宥州,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海市和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一带及我市定边县东北部、靖边县西北部一小部分区域。

唐末党项拓跋思恭从青海率部内迁至我们陕北榆林,因镇压黄巢起义受封定难军节度使,经过五代时期50多年的苦心经营,党项李氏已成为盘据在我们榆林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国历史上,唐、宋王朝之间有过一个大分裂的纷乱时代,即“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50多年间,“定难军节度使”这一统领银、夏、绥、宥四州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均由拓跋思恭后人世袭。拓跋思恭之后,第二任:李思??ㄋ脊У埽?坏谌?任:李彝昌(思恭孙):第四任:李仁福(彝昌族父);第五任:李彝超(仁福子);第六任:李彝兴(彝超弟),以上历任定难军节度使,五代时先后附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里反复论述,是要说明党项李氏与我们陕北榆林这块土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这样讲,是陕北榆林这块土地成就了党项李氏。党项李氏深耕我们陕北榆林,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拓跋思恭立足陕北(唐末);第二阶段:党项李氏6任定难军节度使,四代人世袭我们榆林,并在榆林站稳脚跟,割据一方(五代);第三阶段:党项李氏图谋建国,并经过三代人在以榆林为中心土地上的杀伐征战,建立西夏王朝。

而建立西夏王朝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宋夏永乐大战发生的100年前,公元982年李继迁的叛宋。

李继迁这个在我们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出生的“生而有齿”的陕北后生(横山人,原籍青海),是一个有鸿鹄之志、有血性和杀伐之心、有坚定目标(建立西夏国)的银州少年。他从19岁在榆林抗宋,到41岁战死,身经百战,越战越勇,他所发动和经历的战事,百分之八十发生在我们榆林(银、夏、绥、麟、府州)这块刚强的土地上。

李继迁有着怎样的身世呢?《宋史》记载:他的高祖是拓跋思忠,思忠是拓跋思恭的胞弟,唐末跟着他哥哥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打仗特别勇敢,战死后唐僖宗追任他为宥州刺史。他的曾祖父李仁颜,官职是银州防御使,就是银州的军事最高指挥官。他的爷爷李彝景在五代后晋时又继承世袭了银州防御使这一职务。他的父亲李光俨在后周时继续继承世袭了银州防御使这一职务。可见李继迁与银州渊源之深。

李继迁祖上不仅几代世袭银州做官,他自己做官也早,他11岁(974)时,就被北宋任命为“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那么李继迁这个11岁时就在北宋为官的银州少年,为什么要叛宋呢?事情还得从982年说起,当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是李继迁的叔伯哥哥李继捧。他没和他的弟弟李继迁商量,就举所辖银、夏、绥、宥四州八县实质性归附宋朝(原来是名义上归附,独立性强),继迁坚决反对降宋,苦劝哥哥继捧,继捧不听劝,干脆附宋入朝,举家迁往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去享受荣华富贵。临走前还教导他弟弟继迁说,你在党岔的银州老家好好守着,哥到外边去干一番事业。但宋朝皇帝不放心,随后又下诏令李继迁及党项李氏其他族人也到开封去。血气方刚的李继迁岂肯服从?这位“勇悍而有智谋”的横山后生,当机立断,立即窜据山野,从此踏上了20多年拒宋自立的曲折道路。

继迁离开党岔银州的一幕十分惊险,皇帝下诏后,银州已封城,继迁出城已十分困难,他“伪称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棺中,与其党数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继迁自言:我李氏子孙,当复兴宗绪”。

这段话用白话说就是,继迁为了出城,谎称他奶妈死了,要安葬到银州城郊外去。他带着忠于自己的几十个党项子弟,披麻戴孝,将兵器藏在棺材中,以给奶妈办丧事为名,骗开城门,一口气狂奔到距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当时地斤泽是党项族人的聚居地。继迁把他爷爷李彝景的哥哥李彝兴的画像举过头项(继迁爷爷李彝景的官职只是银州防御使,而他爷爷的哥哥李彝兴则是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四州,号召力强),哭着向党项族人数落他哥哥李继捧的不是,党项族人齐刷刷跪在李彝兴的画像前,都哭着说要跟着李继迁复兴李氏宗室,干一场建国立业的大事。

从李继迁立志抗宋自立的982年到宋夏永乐大战爆发的1082年,100年间,李继迁三代人前赴后继,杀伐征战,从此他们的老家“银、夏无宁日”。

下面,仅举李继迁起兵之初在我们榆林征战的几例:

第一例:982年12月,李继迁攻夏州。尹宽(宋夏州刺史)使请济师,太宗诏引进使梁迥领兵往护银、夏诸州事。继迁闻之,退。

意思是说:982年,李继迁带人攻打靖边统万城的夏州,宋太宗赵光义高度重视,下诏令梁迥带部队支援党岔、统万城的银州和夏州。李继迁一看打不过,跑了。

第二例:983年,夏5月,李继迁又带人来骚扰银州、夏州一带。这次又惊动了皇帝赵光义,宋太宗令银、夏、绥、宥都巡检使田钦柞与副使袁继忠率兵巡护。继迁从??柞岭引众拒之,战于葭芦川,不胜,弃铠甲走。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柞岭”这个地名。“继迁从??柞岭引众拒之”,??柞岭在哪里?应该在今日榆阳区与米脂、佳县交界处。叛宋初期,李继迁每次出兵都是从地斤泽(今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镇境内的“胡同查干淖尔”)由北向南袭击,与宋军“战于葭芦川”,必然经过榆阳区、米脂县到佳县,所以“??柞岭”应在这三区县交界处。

李继迁叛宋之初,基本是连战连败,没打过几个胜仗。但他来得快,跑得也快,宋军很无奈,给皇帝报告时这样分析原因:“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畜牧,便于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大,或不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羌人剽悍多诈,出没不时,我师乘锐,见小利小胜,必贪功轻进,往往堕贼计中。第严约束,明烽候,坚壁清野,以挫其锋。”984年,知夏州尹宪和巡检曹光实向地斤泽发动了一次夜袭,焚烧帐篷四百多,斩首五百级,还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继迁侥幸得以逃脱,就这继迁仍不屈服,带着人马不断攻宋。

李继迁以地斤泽为根据地战斗了两三年,实力渐渐壮大起来。这个银州少年最想念的还是他的老家党岔银州,他想夺取银州,于是问计于众。他的弟弟李延信说:地斤泽这个地方虽然东邻麟、胜二州,西接夏、绥二州,军事位置不错,但毕竟是个小沙窝,哪里能做首都?现在银州一直有人来投奔我们,干脆我们让他们做内应夺取银州!部下张浦也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浦同时提醒继迁说:银州都巡检曹光实是宋朝的一员老将,善于用兵,若不诱之离开银州,我们不一定能攻克银州。于是李继迁令弟弟李继冲把党项能动员的部落都动员纠合起来,做好战斗准备,他自己带着党项豪酋破丑重遇贵与张浦、李大信等人赶到银州骗曹光实。见了面,他诚恳地对曹光实说:我脑子进水跑到地斤泽以来这几年,吃不上喝不上难以生存,我现在想投降你你乐意吗?曹光实相信了李继迁,当即认李继迁为自己的外甥,并且行了舅甥之礼,商定过几天在佳县葭芦川一带举行正式受降仪式。曹光实为了擅功,不与他的手下商量,就轻率确定了此事。到了约定的那天,继迁派兵在葭芦川设伏,自己领十几个人到银州迎接曹光实出城受降。曹光实令他的干儿子克明护着辎重在后,他自己带着百骑直奔葭芦川。李继迁与他刚认的这个舅舅曹光实谈笑自若,并马前行,从党岔银州出发向东北方向葭芦川行进。到了葭芦川,李继迁举手挥鞭,伏兵起,杀光实,瞬间歼灭了曹光实带的百骑。李继迁拨转马头,借曹光实旗号骗开银州城门,杀入银州,并且自己任命自己为“定难军留后”(相当于定难军副节度使)。李继迁诱杀曹光实攻占银州是985年2月。从此,党项四州归附李继迁的人越来越多。李继迁杀回他的老家,威名远播,渐成气候,实力大增。

李继迁985年2月据银州,3月,乘胜攻取宋会州(今陕西靖边东)、三族寨(米脂西),进围抚宁寨(今镇川)。四月与宋军战于浊轮川(今神木窟野河边)。这次,他可遇上了一个真正的对手——北宋名将李继隆。有人甚至说,李继隆是“北宋第一名将”,他英勇善战,敢战、能战,其战功不在杨无敌、种世衡、狄青之下。由此可见,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役能否胜利,主将的英勇无畏,起决定性作用。

浊轮川大战,李继隆一战歼敌五千,并乘胜追击至银州,李继迁带领残部弃城而走,银州被宋军夺回。李继迁在穷途末路之时于986年附辽。李继迁投降契丹后,契丹将公主嫁给他,并帮助他扩大力量。淳化元年(990),他被契丹封为夏国王。淳化二年(991),李继迁向宋请降。其实,李继迁这是缓兵之计,为了赢得时间,积蓄力量,以便进一步与宋朝角逐抗衡。但北宋息事宁人,一味迁就李继迁,授予李继迁银州观察使的官职,并赐名赵保吉。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继迁再次占据银州。至道三年(997),李继迁又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管辖银、夏、绥、宥、静(在米脂北)五州。银、夏、绥、宥、静五州终于回到拓跋李氏手中。然而,李继迁并不满足于此,咸平二年(999)至四年,再次出兵攻掠北宋麟、府、延州。

李继迁附辽的这一年(986),恰是杨家将的核心人物杨业在山西雁门关一带战败被俘绝食三日而死的一年。

李继迁与杨业是同时代人,但杨业应该大继迁十几岁。为什么提到杨业呢?主要是想说明北宋这些名将与我们榆林这块土地的关系。杨业的父亲杨信是神木人,担任过麟州刺史,但杨业在麟州并没有多少战绩,他弱冠之年就跟着唐末北汉皇帝刘崇到了太原,成为刘崇账下一名骁将。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杨业降宋,从此跟着宋太宗征战。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驻防山西雁门关宋辽边境。杨业8年抗辽的主战场大都在山西雁门关一带,所以,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讲,英勇无敌的“杨家将”虽然是一优质IP,遗憾的是这一IP在我们榆林没有太多的故事可挖掘。

而宋夏征战之主角李继迁就不同了,他与我们榆林的关系是:生于斯、战于斯、死于斯。

杨无敌跟着宋太宗在山西浴血奋战的时候,李继迁一点也没消停,在我们榆林跟北宋不停地捣蛋。从982年叛宋到997年,李继迁16年间一直与宋军转战于银、夏、绥、宥四州之间。997年,渐渐壮大起来的李继迁兵锋指向宋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先袭击了宋朝运往灵州的刍粟四十万,又抵御了宋五路大军的进剿,于1002年攻陷灵州,杀灵州知州裴济,彻底打开了北宋的西北大门。李继迁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而他本人又受辽册封为西平王,便改灵州为西平府。李继迁令他的弟弟李继瑗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领民众建造宫室、宗庙,于公元1003年正月建都于此。

李继迁离开榆林到宁夏建都,也有一番宏论,他弟弟李继瑗起初对他离开老家银州和夏州并不赞同,对他说:银、夏系累世经营,祖宗灵爽,我们不应该离开这里。继迁说:“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宁夏灵武)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借此以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

李继迁建都灵州后,时而向西征战,时而向东进军,东冲西突扩大地盘。1003年6月,他带兵2万围宋麟州(今我市神木市),宋真宗急令驻守在佳县金明寺的北宋巡检李继周增援,真宗看着地图说:“麟州依险,三面孤绝,戮力可守,但城中乏水可忧耳。”当时宋朝麟州知州卫居宝是一员战将,他不仅做到了宋真宗诏令的“戮力可守”,而且派一支奇兵出城与李继迁的2万大军厮杀。当时的战况真是激动人心,敢死队在李继迁的大军中冒死厮杀,麟州城上,卫居宝亲自上城督战,令所有守城士兵高声呐喊为杀入敌阵的勇士助威,同时箭雨和矢石(冷兵器时代的抛石机将石块抛入敌阵)如注,城上城下合力搏杀,杀伤李继迁万余人。继迁一看宋军英勇,只得拔阵而去,败回灵武。

1003年6月这场“麟州保卫战”与80年后的“永乐保卫战”十分相似,除过自然环境、双方军力等因素外,战将是否临危不惧,是否能够出奇制胜是关键。1003年的麟州保卫战,就是因为有知州卫居宝这个战将才获胜,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出奇不意派出一支敢死队杀入李继迁2万大军之中,同时亲自在麟州城头擂鼓助阵,才有了这场胜利。而80年后的永乐大战,因为没有卫居宝、包括范仲淹、李继隆、种世衡这样的文武全才,遇上徐禧这样一个不懂军事又刚愎自用的主帅,所以永乐大战才输得那样惨。

当然,宋夏永乐大战失败的原因还有许多,宋军的冒进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宋军所筑永乐城,距李继迁几代人视若生命的老家党岔银州隔无定河相望,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有一句俗话说,“欺负人欺负到家了”,指欺负到家是不能忍受的。宋军把前沿堡垒永乐城筑到了西夏家门口,党项李氏怎能容忍?虽然1082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已把都城迁到了宁夏银川,但横山党岔的银州,始终是党项李氏梦牵魂萦的老家!1082年发生在党项李氏百余年苦心经营的老家横山党岔家门口的那场永乐大战,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为什么要“倾国来争”“以死相拒”,举西夏全国之力和你死磕,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李继迁1003年“东征”麟州失败后,1004年正月又在“西征”甘肃西凉府时中计大败,“中流矢,创甚,奔还”。

这次西征西凉府大败,李继迁奔而未还,他在掩着创伤奔回灵州途中死,其时41周岁,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迁都

李德明(981-1032),德明继位之时,正值宋、辽媾和,订立“澶渊之盟”。为了自立自保,德明一方面坚持与辽联姻、受辽封赐的方针,同时也与宋通款讲和,周旋于两大国之间,求得一个和平发展的空间,巩固和发展继迁所建立的事业,发展农牧业生产,西掠吐蕃,北败回鹘,奠定了西夏建国的基础。

一部宋夏史,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如果说,李继迁以战争的手段实现了他与北宋的交流,李德明就是以和平为手段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德明为西平王,仍授德明定难军节度使。而且每年赐给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

1020年,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迁到了兴州(今宁夏银川),自此,西夏定都于银川。

李德明统治的28年,宋夏之间以和平为总基调,银、夏一带少有战事。1032年11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继位。

李元昊称帝

用今天的话说,李元昊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元昊1032年继位后,不愿继续臣属宋廷,追求与宋廷分庭抗礼的对等国家地位。继位之后,开始有步骤地实施立国称帝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元昊刻意突出党项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战”与“和”的建国思想上,元昊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德明去世前,这对父子就曾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德明训戒他的这个好战的儿子说:“吾久用兵,终无益,徒自疲耳。吾族近三十年衣锦绮衣,此圣宋天子恩,不可负也。”德明的意思是说,你看我与宋廷近30年不打仗,宋朝皇帝每年给我们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这种恩德不能辜负。可元昊则不以为然,回答他老爸说:“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意思是说,吃好穿好算什么,不过是普通人的诉求,英雄一生,应该称王称霸,建功立业,只吃好穿好有什么意思。

李元昊即位后,立即实施其建国宏图,采取与其父李德明迥异的治国措施,旋即以一个独立政权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是易姓氏,称吾祖(兀卒)。

元昊首先抛弃了唐赐李姓和宋赐赵姓,认为这二姓都不足贵,他甚至连祖先的姓“拓跋”也不屑一顾,自更姓拓跋氏为嵬名氏,名曩霄。

二是明号令,勒诸部。1033年3月,元昊下秃发令,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全国秃发,三日不从,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

三是别服饰,辨贵贱。《宋史》载:“文资则幞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缕冠、黑漆冠,衣紫旋?,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伦踊ㄐ??,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可以这样设想:在我们将来建设的宋夏历史文化创意遗址公园“北宋城”内,仅把西夏元昊制定的这些服饰恢复,让游客穿上游园,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元昊制定的这些服饰,以服饰颜色区分人的职别和贵贱,可谓赤橙黄绿,五颜六色。

西夏文官和武官,大体从头到脚占了6种颜色:紫、绯、金、银、黑、花。老百姓只能穿戴两种颜色的服装:青、绿。

元昊还亲自主持了党项族的文字创制工作,创西夏民族文字“蕃书”,后人称其为“西夏文”。经过四年大刀阔斧的国内改革和周密准备,1038年10月11日,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与北宋近30年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对于北宋王朝来讲,元昊称帝不啻是一噩耗。几十年来,为了阻止西夏立国与称帝,北宋几代皇帝呕心沥血,委曲求全,给党项李氏供吃供喝,还是没能阻止西夏王朝崛起的步伐。

元昊称帝,使宋夏边境形势骤然吃紧,双方剑拔弩张。

而我们今天榆林市境内的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绥德、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吴堡等县区,即为宋夏边境争夺战的主要区域,宋夏重启衅端,榆林人民就要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榆林人民的母亲河——无定河,忧伤地记下了这一切。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自在独行

5. 郑州商代遗址公园地址及公交

郑州商代都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


附近公交站点与可乘坐公交车:

6. 盘龙城遗址公园在哪里,什么时候开放

盘龙城遗址公园在盘龙城叶店的盘龙大道,具体位置在汤云海路巢上城的马路对面。预计今年10月份开发

望采纳,谢谢

7. 商代城市遗址中,墓葬区和生活区是如何布局的;其中很多都是隔河相望的,这是否有一定的依据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为Yin Xu。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
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并被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自1928年以来,在这里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这些宫殿宗庙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多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1937年以前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宫殿宗庙遗址又陆续发现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妇好墓、花园庄东地H1甲骨窖穴、54号基址和花园庄M54号墓等。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长1.1千米,东西长0.65千米,宽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将宫殿宗庙遗址环抱中间,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与宫殿宗庙遗址浑然一体,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
殷墟发现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于1973年,位于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辞甲骨5,00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发现于1991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畋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对,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11.3公顷。王陵遗址共发现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为“亚”、“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区有8座4条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为M1500、M1217,最东为M1001、M1550,位于中间东北部的为M1004,西北部为M1003、南部为M1002、居中位置为M1567;东区有5座大墓,其中4条墓道大墓1座,为M1400,2条墓道大墓3座,分别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条墓道大墓1座,为M260。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在王陵遗址的东区和西区,还分布着2,000余座小墓葬,其中东区已发掘1,383座,西区发掘104座。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8-10人不等。仅1976年发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发现祭祀人牲1,178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为商代晚期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肯定。
近年来,殷墟仍不断有大量的重要发现,呈现出巨大的文化潜力。如1999年在传统殷墟遗址东部边缘发现洹北商城,面积达4.7平方公里,丰富了人们对殷墟认识;2000年在宫殿宗庙遗址发现M54墓,成为继妇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贵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内发现宫殿基址建筑群,是对商代宫殿建筑形制的又一重大发现;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发现商代甲骨窖穴,成为继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系列的新发现表明,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还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也印证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论断:“殷墟不仅文物丰富,而且学术价值很高。它蕴藏的宝物,还远未罄竭。”
多年来,殷墟遗址在国家、河南省和安阳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措施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颁布实施了《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建设,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相继成立了专业保护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和游览服务,形成较为完备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有效保护了古代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2001年4月,安阳殷墟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已经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5年多来,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巨资,编辑制作了申报文本及其2个补充资料,拆除各类建筑21万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绿化19.7万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边环境。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既保护了深埋地下的遗迹,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遗址的可观赏性。特别是安阳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的殷墟博物馆。博物馆投资3000万元,由安阳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双方共同管理博物馆的事务。这种中央单位与地方政府合作双赢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遗址打造成了具有较高质量、兼顾保护和展示的大遗址公园。
编辑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编辑本段青铜器世界独一无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么精美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谈到殷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鹏这么评价。
杜金鹏说,安阳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这些青铜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实际上,安阳其他一些证据证明,这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铜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钢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而这个内范表明它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这样来讲,如果它是一个圆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壮观多了。
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要进行铸造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器的炉同时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铸造工人,这个浇铸是不能间断的,能把各个工种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非常严密。
殷商的青铜加工业如此发达,但安阳周围并没有高品位铜矿以及冶炼青铜所必需的锡铅矿石。有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在矿石的产地进行冶炼粗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这里,进行配比熔炼。当时的铜矿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一带,而锡、铅的矿藏则主要在江西一带。有学者推测,商代频繁的战争,可能也与争夺矿产资源有关。
商代的石器与玉器亦可谓琳琅满目,殷墟出土的玉器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像力。学者们认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为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那么可以这样设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这可要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
编辑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见
“殷墟作为非常明确的商代古都,这个证据是非常充分的。”刘庆柱说,殷墟有好多东西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刘庆柱说,殷墟考古发掘70多年来,发现墓葬计8000余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种类有带墓道大墓、长方竖穴墓、无墓圹墓及祭祀坑等,这在世界其他文化遗址中是少见的。这些墓葬等级森严,随葬礼器的大小、形制、组合、数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级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规模宏大,杀殉众多,礼器精美。妇好墓的随葬品达1928件,而平民、奴隶则随葬品很少甚至没有。
刘庆柱说:“在殷墟的墓中,有4个墓道的是王墓。王为何要用4个墓道?这是在喻示着‘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归我管’。换句话说,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编辑本段殷墟建筑填补考古空白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率领的考古学家,在殷墟的东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积470多万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仅一号基址长度就有170余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单体建筑,甚至可谓历代宫殿之最!它的建筑面积相当于六七个故宫太和殿的面积总和。
在洹北商城发现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是继1999年发现400多万平方米的商代城墙遗址后,又在该城内南北中轴线偏南位置,发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宫殿建筑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筑。
唐际根博士说,洹北商城及其中轴线附近夯土建筑群的发现,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多年野外调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遗存和古地貌资料后,发现的一商代都邑遗址,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员已发现宫殿宗庙建筑110余座。这些建筑成组排列,或为宗庙,或为社坛,已具备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划雏形。
编辑本段殷历法为农历所沿用
据徐广德研究员介绍,殷墟时期的自然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甲骨文的记载表明,殷人已能够准确地记录日食、月食和星象,并对超新星等天文现象有了较早的认识。殷历法采取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采取增加闰月的方法,解决了与回归年实际太阳日的矛盾。这些方法仍为中国现行的农历所沿用。
在数学方面,殷人已有了个、十、百、千、万等数字概念,并采用了十进位制。
在医学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认识人类的10多种疾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能应用针砭、按摩等治疗方法,达到了较高水平。
考古发掘表明,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极高。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其中这一时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已经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出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
殷墟时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殷墟的两处重要遗迹
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达71.5公顷,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
著名的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王陵遗址:殷墟王陵遗址的建设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殷墟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开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虚,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它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见证。殷墟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蜚声中外而又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应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保护。
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郭沫若先生称:“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编辑本段发掘过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而开始进行发掘。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1950年后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编辑本段新发现
殷墟发现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出来的的汉字大约1700多个,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对于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甲骨学。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围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4公里,洹水从中间穿过,面积约有24平方公里。这一范围是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出土最为密集的地方,有许多遗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东北是殷墟的中心。宫殿和宗庙都集中在这里。他的外围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带则是历代商王的王陵,共发现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断是纣王所建,因为国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发现有很多的殉葬人群,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在王陵区编号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于68人的田猎队、18匹马,殉葬的领队是贵族出身,因此这个领队自己还拥有两个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庙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斩首、腰斩、断肢甚至肢解后扔进来的,其中还发现有1周岁左右的婴儿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处,还发现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同时还出土755件玉器,将近7000件海贝。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小屯村西北200米处有一条巨大壕沟,认为是人工挖掘的防御设施。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13日一致决定,将中国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阳殷墟由此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殷墟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对中国来说很不平凡。童明康认为,相对于寺庙、建筑、石窟等可视性遗产而言,殷墟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申报世界遗产非常不易,因为很多东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次申报成功说明,殷墟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为中国类似文物的展示和保护树立了典范。
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童明康说,殷墟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是最早的都城遗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殷商时期的文字已相当成熟,所确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礼制、丧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响后世几千年。
继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前一天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河南安阳殷墟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3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新华社)
后申遗成功
门票:50元

8. 郑州在建一处遗址公园,占地多大呢何时对外开放呢

说到河南这个省份,大家应该不陌生。河南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优越。现如今河南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实力在不断提升当中,尤其是其省会城市郑州。郑州,位于河南中部偏北,是我国的新一线城市,综合实力自然不用多说。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五次为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来郑州旅游的游客也不少。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为周围区域人们提供一处休闲游玩的好场所,同时还能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打造郑州一处文化地标。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呢?

9. 郑州市区内的商代都城遗址公园怎么去

坐2路吧
好像不是你说的这个名字

有一个三角公园,在商城路和人民路交叉口,回百盛对面
很小。。。中间放了答一个大鼎,可能是司母戊鼎的仿制品吧

或者你说的商城遗址?也是2路在商城路城东路口下
不过那里就是个大土堆而已。。。旁边有个城隍庙

还是建议你去博物院看一看,现在正在进行一个古印度文物展,是国家级的展出
河南省博物院是其中一站,挺不错的
有很多佛教和印度教的文物。。。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