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山遗址
⑴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介绍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遗址出土的夹砂红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盘、磨石和储藏坑是小黄山遗存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不同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结合其14C测定年代,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⑵ 浙江古人类遗址4个以上
浙江的古人类遗址就河姆渡,余姚和良渚,其他没有了
⑶ 小黄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哪一方位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的小黄山。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
上杜山村在良渚街道的东南方向,距离大约160公里。走高速路程在180公里左右。
⑷ 万年小黄山遗址,千年文明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书圣归隐处。讲的是哪里拜托各位了 3Q
浙江嵊州
⑸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严文明
小黄山遗址是个比较早、比较大的遗址。虽然大部分被破坏,还剩下不少遗迹遗物,弥足珍贵,希望采取措施保护下来。重要的原因看器物就知道。
第一期,器物比较单纯,跟上山差不多,存在的微小差别也不一定是时期上的差别,也可能是隔了一定距离的关系。上山遗址测过年代,是距今9000~11000年,我觉得上山、小黄山第一期只能与南方的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北方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放在一起,不能再早。因为这个阶段的陶器才开始有分化,有炊器、水器、存储器,造型上开始有了脖子、耳朵、圈足,再早一阶段的譬如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洞穴遗址的陶器很简单,就是圜底罐、釜。而这里的陶器比较复杂,已不是陶器起源时期的样子,这里有圜底器、圈足器、平底器,同一类陶器中还有好多种器形。按我的分期,小黄山、上山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或者说是早期的晚段。但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是最早的,说明浙江还有更早的新石器文化,小黄山遗址发掘意义很大。
这一阶段,在上山有明显的稻谷遗存,小黄山也在红烧土里发现了稻谷遗存,在浙江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上显然也推进了一个阶段。再就是聚落,小黄山遗址这么大,虽然比较破碎,只要按照田野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做下去,以后可以弄得更清楚。这个遗址田野发掘工作难度很大,土色不好辨认,在这种土质中能找出这些遗迹、能把地层基本划清楚已很不容易,我对田野工作的评价是高的,做得好。做得好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做清楚了,比如摆在第一期的M2(05XHSBM2。整理者注),两件器物都是灰陶,一件灰陶豆、一件罐,罐肩以下有竖向细绳纹,跟别的器物风格不一样,与跨湖桥很像。如果这是个墓,墓的开口把握的准不准,这就有个问题,至于第二、三阶段有可能有些器物是第一阶段的,所以我们看起来一、二、三阶段的差别不大,这以后是否再根据考古单元,根据地层学、类型学仔细推敲,把工作做扎实了。因为现在划分的第二阶段中有部分陶器与跨湖桥差不多。跨湖桥很多东西这儿没有,如彩陶和黑光陶;这儿有的器物与跨湖桥几乎看不出差别。从第一阶段怎么变成第二阶段,这个跨度可能很大,但看其他的陶器差别又不大,我不太明白。如果小黄山与跨湖桥属于两个文化系统,只是在第二阶段受到跨湖桥的影响,但第三阶段怎么又没有这个影响?而且第三阶段的14C测年比跨湖桥还早,明显有矛盾。我讲这些,并不说明这个发现不重要了。考古有些重要发现往往提出许多问题,能提出问题就是重要发现。
这里有好多遗迹,对它的性质一时难以提出确切的判断,有多种想法很正常,重要的是找出证据来验证想法,找证据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野外做过细的工作。把这个进一步做好了,这次发掘的意义就更大。
总体讲,第一,这次田野工作做得不错。第二,这个遗址非常重要。第三,这个遗址可以划分几个阶段,最早的阶段与上山遗址属于一个文化系统,同时大大丰富了上山遗址发掘的内涵,所以是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总体的年代,应把握住它不是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应划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与彭头山、裴李岗坐在一个板凳上。
我们要进一步寻找更早的新石器遗存,这是有根据的,像小黄山、上山那样的文化在别的地方完全不见,说明它就是本地起源的,它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了。它的前身一定在当地。在浙江寻找更早的新石器文化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⑹ 浙江省内有几处古人类遗址
宁绍平原的河姆渡遗址\小黄山遗址
杭嘉湖平原的良诸文化遗址.
这些是比较著名的,其中正在挖掘的小黄山遗址出现7000年前的古头骨,可能将中国古人类历史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