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子遗址
㈠ 谁能说说关于”泰山石敢当”的事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 再加编造, 使之离历史真相更远, 就未必可取了。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msxy.files/1120.htm
㈡ 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啊。
泰山石敢当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 再加编造, 使之离历史真相更远, 就未必可取了。
摘自泰山旅游网
㈢ 大墩子遗址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
大墩子遗址地处张二村河上游两条季节性河沟之间,高出河床约14米,南岸被河水冲刷破坏。发现房基15座、火塘7个、窖穴4个和墓葬37座,出土了大批石器、骨器和陶器等遗物。
房屋均为地面起建,长方形,单间或双间,长5至8米,宽3至4米不等。一般在四周挖基槽栽柱,柱间编荆条,再在西面抹草筋泥。
房顶推测是稍倾斜的平顶,也是在椽上编荆条再抹草筋泥,室内地面稍加修整,垫黄土或抹草泥,有的铺一层碎石,上垫黄土。室内有椭圆形或圆角长方形火塘,大致与居住面平或稍稍下凹,周围有泥埂。
㈣ 我国有哪些文化遗产
===========
中国文化遗产
===========
安徽:
新四军军部旧址(1-27,泾县)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2-55,凤阳县)
安丰塘(芍陂)(3-53,寿县)
龙川胡氏宗祠(3-84,绩溪县)
潜口民宅(3-88,黄山市)
许国石坊(3-102,歙县)
花戏楼(3-131,亳州市)
广教寺双塔(3-145,宣城市)
和县猿人遗址(3-184,和县)
薛家岗遗址(4-9,潜山县)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4-27,南陵县)
棠樾石牌坊群(4-141,歙县)
老屋阁及绿绕亭(4-142,黄山市)
罗东舒祠(4-143,黄山市)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4-248,肥东县)
陈山遗址(5-44,宣城市)
凌家滩遗址(5-45,含山县)
尉迟寺遗址(5-46,蒙城县)
寿春城遗址(5-47,寿县)
寿州窑遗址(5-48,淮南市)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5-49,濉溪县)
繁昌窑遗址(5-50,繁昌县)
皖南土墩墓群(5-164,南陵县)
曹氏家族墓群(5-165,亳州市)
朱然家族墓地(5-166,马鞍山市)
水西双塔(5-314,泾县)
亳州古地道(5-315,亳州市)
白崖寨(5-316,宿松县)
程氏三宅(5-317,黄山市)
呈坎村古建筑群(5-318,黄山市)
渔梁坝(5-319,歙县)
宏村古建筑群(5-320,黟县)
西递村古建筑群(5-321,黟县)
寿县古城墙(5-322,寿县)
查济古建筑群(5-323,泾县)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5-452,潜山县)
人字洞遗址(6-93,繁昌县)
临涣城址(6-94,濉溪县)
李白墓(6-252,当涂县)
蒙城万佛塔(6-567,蒙城县)
许村古建筑群(6-568,歙县)
祁门古戏台(6-569,祁门县)
南屏村古建筑群(6-570,黟县)
江村古建筑群(6-571,旌德县)
振风塔(6-572,安庆市)
溪头三槐堂(6-573,休宁县)
郑氏宗祠(6-574,歙县)
竹山书院(6-575,歙县)
黄田村古建筑群(6-576,泾县)
世太史第(6-577,安庆市)
齐云山石刻(6-825,休宁县)
刘铭传旧居(6-957,肥西县)
李氏庄园(6-958,霍邱县)
冯玉祥旧居(6-959,巢湖市)
半塔保卫战旧址(6-960,来安县)
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6-961,濉溪县)
山东: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1-54,济南市)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1-55,嘉祥县)
四门塔(1-62,济南市)
曲阜孔庙及孔府(1-99,曲阜市)
城子崖遗址(1-140,章丘市)
临淄齐国故城(1-144,淄博市)
曲阜鲁国故城(1-145,曲阜市)
孔林(1-163,曲阜市)
灵岩寺(2-21,济南市)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2-37,蓬莱市)
大汶口遗址(2-48,泰安市)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3-9,威海市)
冯玉祥墓(3-39,泰安市)
驼山石窟(3-46,青州市)
千佛崖造像(3-48,济南市)
光岳楼(3-65,聊城市)
聊城山陕会馆(3-77,聊城市)
孟庙、孟府和孟林(3-83,邹城市)
牟氏庄园(3-92,栖霞市)
十笏园(3-95,潍坊市)
岱庙(3-125,泰安市)
崇觉寺铁塔(3-146,济宁市)
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3-170,莱州市)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3-171,邹城市)
薛城遗址(3-202,滕州市)
田齐王陵(3-232,淄博市)
苏禄王墓(3-252,德州市)
北庄遗址(4-10,长岛县)
丹土遗址(4-11,五莲县)
曹植墓(4-67,东阿县)
广饶关帝庙大殿(4-106,广饶县)
魏氏庄园(4-173,惠民县)
丁氏故宅(4-174,龙口市)
烟台福建会馆(4-205,烟台市)
青岛德国建筑(4-206,青岛市)
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4-244,莒南县)
西河遗址(5-58,章丘市)
桐林遗址(5-59,淄博市)
丁公遗址(5-60,邹平县)
景阳岗遗址(5-61,阳谷县)
安邱堌堆遗址(5-62,菏泽市)
即墨故城遗址(5-63,平度市)
汉济北王墓(5-168,济南市)
北寨墓群(5-169,沂南县)
汉鲁王墓(5-170,曲阜市)
颜庙(5-336,曲阜市)
临清运河钞关(5-337,临清市)
泰山石刻(5-454,泰安市)
白佛山石窟造像(5-455,东平县)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5-492,青岛市)
沂源猿人遗址(6-104,沂源县)
北辛遗址(6-105,滕州市)
王因遗址(6-106,兖州市)
贾柏遗址(6-107,汶上县)
小荆山遗址(6-108,章丘市)
东岳石遗址(6-109,平度市)
白石村遗址(6-110,烟台市)
两城镇遗址(6-111,日照市)
尧王城遗址(6-112,日照市)
东海峪遗址(6-113,日照市)
后李遗址(6-114,淄博市)
三里河遗址(6-115,胶州市)
傅家遗址(6-116,广饶县)
教场铺遗址(6-117,茌平县)
归城城址(6-118,龙口市)
郯国故城(6-119,郯城县)
邾国故城(6-120,邹城市)
逼阳故城(6-121,枣庄市)
东平陵故城(6-122,章丘市)
中陈郝窑址(6-123,枣庄市)
龙华寺遗址(6-124,博兴县)
寨里窑址(6-125,淄博市)
嘴子前墓群(6-256,海阳市)
萧王庄墓群(6-257,济宁市)
洗砚池墓群(6-258,临沂市)
崔芬墓(6-259,临朐县)
韩氏家族墓地(6-260,莘县)
明鲁王墓(6-261,邹城市)
卞桥(6-613,泗水县)
隆兴寺铁塔(6-614,聊城市)
颜文姜祠(6-615,淄博市)
泰山古建筑群(6-616,泰安市)
曾庙(6-617,嘉祥县)
尼山孔庙和书院(6-618,曲阜市)
济宁东大寺(6-619,济宁市)
蒲松龄故宅(6-620,淄博市)
西天寺造像(6-832,淄博市)
洪顶山摩崖(6-833,东平县)
圣经山摩崖(6-834,文登市)
洪家楼天主教堂(6-976,济南市)
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6-977,青岛市)
王尽美故居(6-978,诸城市)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6-979,烟台市)
万字会旧址(6-980,济南市)
台儿庄大战旧址(6-981,枣庄市)
江苏:
太平天国忠王府(1-3,苏州市)
中山陵(1-19,南京市)
苏州云岩寺塔(1-68,苏州市)
拙政园(1-121,苏州市)
留园(1-124,苏州市)
苏州文庙及石刻(1-131,苏州市)
保圣寺罗汉塑像(1-135,苏州市)
明孝陵(1-177,南京市)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2-2,南京市)
玄妙观三清殿(2-22,苏州市)
网师园(2-41,苏州市)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3-3,南京市)
周恩来故居(3-14,淮安市)
雨花台烈士陵园(3-26,南京市)
孔望山摩崖造像(3-42,连云港市)
南京城墙(3-59,南京市)
寄畅园(3-93,无锡市)
环秀山庄(3-94,苏州市)
何园(3-97,扬州市)
个园(3-98,扬州市)
南通博物苑(3-99,南通市)
栖霞寺舍利塔(3-143,南京市)
瑞光塔(3-147,苏州市)
将军崖岩画(3-164,连云港市)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3-167,南京市)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3-168,丹阳市)
焦山碑林(3-177,镇江市)
淹城遗址(3-203,常州市)
南唐二陵(3-245,南京市)
扬州城遗址(4-52,扬州市)
大伊山石棺墓(4-57,灌云县)
汉楚王墓群(4-63,徐州市)
明祖陵(4-73,盱眙县)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4-84,苏州市)
彩衣堂(4-137,常熟市)
盂城驿(4-170,高邮市)
瞿秋白故居(4-202,常州市)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4-216,镇江市)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4-233,南京市)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4-247,南京市)
龙虬庄遗址(5-38,高邮市)
普哈丁墓(5-159,扬州市)
浡泥国王墓(5-160,南京市)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5-283,江阴市)
退思园(5-284,吴江市)
宝带桥(5-285,苏州市)
耦园(5-286,苏州市)
龙王庙行宫(5-287,宿迁市)
水绘园(5-288,如皋市)
国山碑(5-446,宜兴市)
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5-447,南京市)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5-484,无锡市)
原国民政府旧址(5-485,南京市)
南京人化石地点(6-69,南京市)
藤花落遗址(6-70,连云港市)
大墩子遗址(6-71,邳州市)
花厅遗址(6-72,新沂市)
三星村遗址(6-73,金坛市)
骆驼墩遗址(6-74,宜兴市)
青墩遗址(6-75,海安县)
绰墩遗址(6-76,昆山市)
天目山遗址(6-77,姜堰市)
宜兴窑址(6-78,宜兴市)
钟山建筑遗址(6-79,南京市)
明故宫遗址(6-80,南京市)
龙江船厂遗址(6-81,南京市)
鸿山墓群(6-246,无锡市)
徐州墓群(6-247,徐州市)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6-248,南京市)
洪泽湖大堤(6-506,淮安市)
泰伯庙和墓(6-507,无锡市)
沧浪亭(6-508,苏州市)
惠山镇祠堂(6-509,无锡市)
南通天宁寺(6-510,南通市)
崇教兴福寺塔(6-511,常熟市)
海清寺塔(6-512,连云港市)
紫金庵罗汉塑像(6-513,苏州市)
报恩寺塔(6-514,苏州市)
太仓石拱桥(6-515,太仓市)
盘门(6-516,苏州市)
狮子林(6-517,苏州市)
轩辕宫正殿(6-518,苏州市)
寂鉴寺石殿(6-519,苏州市)
昭关石塔(6-520,镇江市)
户部山古建筑群(6-521,徐州市)
瞻园(6-522,南京市)
泰州城隍庙(6-523,泰州市)
东林书院(6-524,无锡市)
昭嗣堂(6-525,无锡市)
赵用贤宅(6-526,常熟市)
张溥宅第(6-527,太仓市)
东山民居(6-528,苏州市)
艺圃(6-529,苏州市)
全晋会馆(6-530,苏州市)
淮安府衙(6-531,淮安市)
师俭堂(6-532,吴江市)
莲花桥和白塔(6-533,扬州市)
吴氏宅第(6-534,扬州市)
扬州大明寺(6-535,扬州市)
小盘谷(6-536,扬州市)
高邮当铺(6-537,高邮市)
甘熙宅第(6-538,南京市)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6-821,无锡市)
俞樾旧居(6-928,苏州市)
阿炳故居(6-929,无锡市)
中央体育场旧址(6-930,南京市)
国民大会堂旧址(6-931,南京市)
中央大学旧址(6-932,南京市)
金陵大学旧址(6-933,南京市)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6-934,南京市)
春在楼(6-935,苏州市)
荣氏梅园(6-936,无锡市)
张太雷旧居(6-937,常州市)
柳亚子旧居(6-938,吴江市)
朱自清旧居(6-939,扬州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6-940,南京市)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6-941,盐城市)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6-942,淮安市)
人民海军诞生地(6-943,泰州市)
甘肃:
莫高窟(1-35,敦煌市)
榆林窟(1-36,安西县)
麦积山石窟(1-38,天水市)
炳灵寺石窟(1-39,永靖县)
万里长城—嘉峪关(1-103,嘉峪关市)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1-130,武威市)
拉卜楞寺(2-43,夏河县)
北石窟寺(3-43,庆阳市)
南石窟寺(3-44,泾川县)
大地湾遗址(3-189,秦安县)
马家窑遗址(3-190,临洮县)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3-210,敦煌市)
齐家坪遗址(4-21,广河县)
骆驼城遗址(4-40,高台县)
锁阳城遗址(4-50,安西县)
张掖大佛寺(4-112,张掖市)
兴国寺(4-127,秦安县)
武威文庙(4-163,武威市)
鲁土司衙门旧址(4-164,永登县)
马蹄寺石窟群(4-190,肃南县)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4-237,会宁县)
南佐遗址(5-120,庆阳市)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5-121,礼县)
黑水国遗址(5-122,张掖市)
悬泉置遗址(5-123,敦煌市)
许三湾城及墓群(5-124,高台县)
白塔寺遗址(5-125,武威市)
果园—新城墓群(5-185,酒泉市)
汪氏家族墓地(5-186,漳县)
雷台汉墓(5-187,武威市)
伏羲庙(5-430,天水市)
胡氏古民居建筑(5-431,天水市)
凝寿寺塔(5-432,宁县)
圆通寺塔(5-433,民乐县)
圣容寺塔(5-434,永昌县)
东华池塔(5-435,华池县)
武康王庙(5-436,崇信县)
西峡颂摩崖石刻(5-468,成县)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5-469,武山县)
天梯山石窟(5-470,武威市)
文殊山石窟(5-471,肃南县)
哈达铺会议旧址(5-511,宕昌县)
林家遗址(6-202,东乡族县)
牛门洞遗址(6-203,会宁县)
寺洼遗址(6-204,临洮县)
西河滩遗址(6-205,酒泉市)
火烧沟遗址(6-206,玉门市)
破城子遗址(6-207,安西县)
八卦营城址(6-208,民乐县)
八角城城址(6-209,夏河县)
永泰城址(6-210,景泰县)
明肃王墓(6-288,榆中县)
湘乐砖塔(6-794,宁县)
玉泉观(6-795,天水市)
后街清真寺(6-796,天水市)
红城感恩寺(6-797,永登县)
秦安文庙(6-798,秦安县)
张掖鼓楼(6-799,张掖市)
西来寺(6-800,张掖市)
罗川赵氏石坊(6-801,正宁县)
永昌钟鼓楼(6-802,永昌县)
延恩寺塔(6-803,平凉市)
张掖会馆(6-804,张掖市)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6-868,庄浪县)
木梯寺石窟(6-869,武山县)
王母宫石窟(6-870,泾川县)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6-871,徽县)
兰州黄河铁桥(6-1070,兰州市)
瑞安堡(6-1071,民勤县)
灞陵桥(6-1072,渭源县)
俄界会议旧址(6-1073,迭部县)
㈤ 青莲岗文化的发现和研究
青莲岗文化陶器种类不多,制作也较为粗糙。常见器形有红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还有一定数量的带管状流壶、深腹圜底罐、碗、盘、甑、杯、支座等。绝大部分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包括黄褐陶),这是该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早期的北辛遗址常见到口部外侧有一周红色彩带的红顶钵;晚期在青莲岗和邳县大墩子遗址则发现了内壁绘彩的钵形器口沿残片,彩纹是用简单线条组成的弧线纹、波状纹、仿编织纹、斜方格纹等等,风格迥然不同于其他新石器文化的彩陶。早期阶段流行成组的细泥条附加堆纹,多贴塑在鼎、釜等大型陶器上,稍晚时期则出现了有角状把手的各种陶器。这些特点同样有别于其他新石器文化,并影响了华东各地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
在青莲岗文化的遗址中,普遍发现各种磨制的斧、铲、锛、凿、矛、镞以及磨盘、磨棒等石器工具。从北辛所见,还有相当数量的打制的斧、刀、敲砸器、盘状器等。骨角器中,常见鱼镖、镞、凿、锥、针等;截取鹿角分叉处制成的鹿角锄,与石铲一起当是重要的农耕工具。此外,还发现陶网坠、陶弹丸、陶纺轮、陶拍、陶锉和蚌镰、蚌镞等。上述各类生产工具,特别是大墩子下层出土的炭化粟,北辛陶器底部的粟糠印痕,以及猪、牛、鸡等家养动物遗骸,反映了当时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生活。
㈥ 江苏有多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哪里
江苏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古遗址 名称 时代 地址 1 南京人化石地点 旧石器时代 南京市江宁区 2 藤花落遗址 新石器时代 连云港市连云区 3 大墩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邳州市 4 花厅遗址 新石器时代 新沂市 5 三星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金坛市 6 骆驼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宜兴市 7 青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海安县 8 绰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周 昆山市 9 天目山遗址 周 姜堰市 10 宜兴窑址 晋至清 宜兴市 11 钟山建筑遗址 南北朝 南京市玄武区 12 明故宫遗址 明 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 13 龙江船厂遗址 明 南京市鼓楼区 二、古墓葬 名称 时代 地址 14 鸿山墓群 周 无锡新区 15 徐州墓群 汉 徐州市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县 16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晋 南京市下关区 三、古建筑 名称 时代 地址 17 洪泽湖大堤 汉至清 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县 18 泰伯庙和墓 明至清 无锡市锡山区 19 沧浪亭 元至清 苏州市沧浪区 20 惠山镇祠堂 南北朝至民国 无锡市北塘区 21 南通天宁寺 宋 南通市崇川区 22 崇教兴福寺塔 宋 常熟市 23 海清寺塔 宋 连云港市新浦区 24 紫金庵罗汉塑像 宋至明 苏州市吴中区 25 报恩寺塔 宋至清 苏州市平江区 26 太仓石拱桥 元 苏州市太仓市 27 盘门 元 苏州市沧浪区 28 狮子林 元 苏州市平江区 29 轩辕宫正殿 元 苏州市吴中区 30 寂鉴寺石殿 元 苏州市吴中区 31 昭关石塔 元 镇江市润州区 32 户部山古建筑群 明至民国 徐州市云龙区 33 瞻园 明至清 南京市秦淮区 34 泰州城隍庙 明至清 泰州市海陵区 35 东林书院 明至清 无锡市崇安区 36 昭嗣堂 明至清 无锡市新区 37 赵用贤宅 明 常熟市 38 张溥宅第 明 太仓市 39 东山民居 明 苏州市吴中区 40 艺圃 明 苏州市平江区 41 全晋会馆 清 苏州市平江区 42 淮安府衙 清 淮安市楚州区 43 师俭堂 清 吴江市 44 莲花桥和白塔 清 扬州市维扬区 45 吴氏宅第 清 扬州市广陵区 46 扬州大明寺 清 扬州市维扬区 47 小盘谷 清 扬州市广陵区 48 高邮当铺 清 高邮市 49 甘熙宅第 清 南京市白下区 四、石窟寺及石刻 名称 时代 地址 50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唐至清 无锡市北塘区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名称 时代 地址 51 俞樾旧居 清 苏州市平江区 52 阿炳故居 清 无锡市崇安区 53 中央体育场旧址 民国 南京市玄武区 54 国民大会堂旧址 民国 南京市玄武区 55 中央大学旧址 民国 南京市玄武区 56 金陵大学旧址 民国 南京市鼓楼区 57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民国 南京市鼓楼区 58 春在楼 民国 苏州市吴中区 59 荣氏梅园 民国 无锡市滨湖区 60 张太雷旧居 1918—1925年 常州市天宁区 61 柳亚子旧居 1922—1937年 苏州市吴江市 62 朱自清旧居 1930—1946年 扬州市广陵区 6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1937年 南京市建邺区、下关区、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栖霞区、雨花台区、 64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 1941—1945年 盐城市亭湖区 65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1945—1949年 淮安市楚州区 66 人民海军诞生地旧址 1949年 泰州市高港区 大生纱厂(并入南通博物苑) 1895年 南通市港闸区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并入汉楚王墓群) 汉代 徐州市云龙区 御码头遗址(并入龙王庙行宫) 清 宿迁市宿豫区 明功臣墓(并入明孝陵) 明 南京市玄武区、雨花台区
㈦ 卡若遗址的文物遗存
该遗址面积大,保存好,遗存丰富。发现有房址、道路、石墙、石台、石围圈、灰坑等遗迹。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装饰物等,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米和动物骨骼等。卡若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澜沧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卡若村,1978~1979年发掘。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发现房屋基址28座。其中的圆底房屋,经复原,是一种以室内立柱和周边斜柱搭成的圆锥形窝棚式建筑。另有竖壁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在穴四壁垒砌石墙,有的并在上部续建一层楼居,显示出建筑的地方特色及营造技术的进步。还发现可能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圆石台、石围圈遗迹。工具以大型打制石器为主,兼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 ,骨器也较丰富。陶器以饰几何图案刻划纹的最具特色。发现农作物粟和家畜猪的遗存。当时经济生活以粟作农业为主 ,辅以经常性的狩猎。 卡若遗址的房屋建筑。据初步分析,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木结构的草泥墙建筑。以草拌泥筑墙可以增强坚固性能,使其不开裂缝。居住面用土垫平,然后夯实或烘烤,使其坚固耐用,房屋中央有石头砌成的炉灶。室内和房子四周较均匀地分布有柱洞。第二类为半地穴式的卵石墙建筑,居住面规整而坚硬。墙壁用石块靠穴壁垒砌,黄泥抹缝,多为方形,从村落布局看,当时人们居住的区域已有一定规律。房屋遗迹像是打破了叠压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分为3期遗存,至少延续了500年左右。原始村落布局除房屋外,还发现有石铺路、石墙建筑、窖穴等,说明居住者在努力改善居住条件。
卡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粟粒和谷灰,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原始的种植业。同时已经知道选择适应性能良好、抗逆性很强的票来种植。据考古学家发现,粟这种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这里出土的粟粒和谷灰同西安半坡遗址窖穴中的粟粒和谷灰情形基本上是一致的。看来,卡若遗址的先民当时是以农业为其生活的主要来源,狩猎和采集则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迄今为止,共揭露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迹31座,石墙3段,圆石台二座,石围圈3座,灰坑4处。出土文物数万件,包括石器7978件,骨器368件,陶片200多块(其中可复原者46件),装饰品50件等。卡若遗址已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卡若遗址的时代,应属4000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类物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学会了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开始了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动物饲养。卡若遗址出土的东西基本具备这些特点。
卡若遗址的地层堆积,主要为昌都红土层,底部泥质较多,以杂色页岩为主。上部为红色砂岩,红层中因断屑和褶皱关系,有时显露出三叠纪及保罗纪地层。卡着遗址的全新地层堆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厚2米,有二期文化堆积;北部厚2.5米,有三期文化堆积。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也有磨光石器,种类也较多。计有铲类、锄类、切割器、投掷器、尖状器、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碎磨器、石砧等,还有石镞、石矛等细石器,有的石器,特别是磨光石器有的采用玉石制作,打磨得极为精细。
出土的骨器有骨钻、骨针等。各种各样的骨针,制作得非常精细,这说明当时生产和工具制作的技能都已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还有烧制有各种花纹的陶器,其中以一种双体陶罐最为突出。出土的装饰品中,有用玉、石、骨等制作的环、珠、镯等,说明卡若遗址的主人已经产生了美的观念,知道打扮自己了。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这说明尽管西藏和其它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卡若人建造居址:(一)一般选择河流两岸的舌形台地。这种地方,靠近水源、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地肥沃。(二)舌形台地面积一般不大,可供人们建造居址的空间有限。所以居址面积不会很大。这些从卡若遗址可以得到反映。卡若遗址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和平原同类遗址相比要小得多。如内地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面积都在数万平方米以上,大的达数十万平方米。(三)由于空间狭小,建筑十分密集。卡若遗址已发掘的1800平方米范围内就出土房屋达29座之多。其中还有些是楼屋。卡若人的房屋,一般在10-30平方米之间,其中一座近70平方米。这些房屋发展序列是:早期主要是半地穴平底和半地穴圜底房屋,稍晚出现地面房屋和双室房屋。到了晚期,主要是石墙房屋。有的还可以复原成半地穴二层楼屋。这种楼屋,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
卡若遗址的农作物只发现小米一种,但出土数量很多。推测当时卡若人吃的粮食主要是小米。小米耐干旱,耐寒冷,卡若人生活的地方适合种植小米。卡若人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可能有许多木质工具。木质工具不易保存,所以发现的主要是石质工具和骨质工具。其中石质工具最多。具体讲,有挖掘用的石铲、石锄等;有收割用的石刀以及研磨谷物用的石磨盘、石杵等。其中出土的石刀数量较多,式样也较丰富。有单孔石刀、双孔石刀、三孔石刀和两侧带缺口的无孔石刀。石刀的刃部有弧刃、平刃、凹刃几种。这些石刀主要用于收割谷穗,使用时用绳子把石刀捆在手上,类似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农村收割谷穗用的“掐刀”。
发掘中,只出土了一种家畜骨骼-家猪骨骼。一般认为,人类饲养家畜的历史,最早的是狗。所以,推测当时除了猪以外,可能还有狗。考古学家还认为,猪的饲养可能和农业经济有关。农业出现,一是定居了,二是有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存,捕获的小野猪一时吃不了,干脆关起来圈养,等长大之后食用。久而久之,野性去掉了,还会繁殖,变成了家猪。除了出土家猪的骨骼外,还出土了许多其他野生动物的骨骼。经专家鉴定共13个种,都是现生种。包括:狐、马鹿、狍、藏原羊、青羊、鬣羚,以及兔、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等。还有鸟的骨骼。从而可以推测,卡若人猎获的动物,有的供人食用,有的供人皮毛,还有的供人骨料等。
这些野生动物骨骼中,有一个种最值得主意,那就是狍子。狍子在今日昌都地区已经看不到了。据文献记载:狍子的分布主要在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的某些高山之上,如海拔2000-2500米的湖北神农架。卡若遗址发现狍子骨骼,说明5000年前的卡若地区高山气候与我国华北相似。卡若人狩猎工具有投掷用的矛和石球等。矛是用石料加工成的,捆绑在木棍头上当标枪用,投向大猎物。石球用绳索捆包住,类似现代体育项目的链球一样甩出去,投向猎物。还有一种狩猎工具就是弓箭。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还不太清楚。箭包括箭杆箭头两部分。其中箭头是用石料制成的。这种石箭头,锋利、坚硬,可以穿透猎物的骨骼。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了一具人头盖骨,上有一节残断的箭头。可以想象,石箭头断在骨头里,杀伤力一定很大。卡若人还用石制的砍砸器砍砸动物骨骼,用石制的切割器切割兽肉。卡若遗址还出土一件骨制的刀梗,梗上有槽,槽上可以镶嵌细石叶作刀刃。细石器刀刃,锋利无比,可以和现代人的刮胡子刀片相比。
卡若人衣着,除毛、皮外还有纺织物。从出土的一件陶器底部内(T623:117)留下的布纹痕迹(制陶时留下的)看,每平方厘米经线和纬线各8根。可见织物粗糙,还很原始。另外还出土很多纺轮、骨锥、骨针等也是证明。其中出土的骨针不仅数量多,制作也非常精制。最小的一枚长2.4厘米,直径0.1厘米,类似今日的钢针。可见卡若人的缝纫技术是很高的。制陶业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的重要生产部门,卡若人也不例外。可能是由于高原缺氧等原因,制陶水平并不很高。从出土的陶片看,烧制陶器的火候不高,温度也控制的不好,烧出来的陶器陶质疏松,颜色也不均匀,呈红、黄、灰、黑等色。卡若人制作陶器的陶土未经陶洗,并掺有一定量的沙子和云母等,为的是增加强度。制陶以手制方法为主,轮制技术还未掌握。大件陶器用泥条盘筑法,小件使用捏制法。形也很简单,主要是罐、盆、碗三种,无论哪种陶器,都是小平底。极少数器物有流。
器形虽简单,但纹饰却非常丰富。出土的陶片按制作方法可分为9大类:刻划纹、绳纹、抹刺纹、附加堆纹、剃刺纹、印压纹、篦纹、篮纹、彩绘。如果以图案分,可分数十种,如:平行纹、方格纹、三角折线纹、菱形纹、涡纹、叶脉纹、贝纹、绳纹、剃刺纹、压印纹、指甲纹等等。这些纹饰,多为几何形纹饰,十分抽象,有深刻内涵。如:三角折线纹可能表现起伏的山脉。涡纹表示水的旋涡。还有一部分是对实物的直接描述,如叶脉纹,表示植物的叶脉,贝纹表示贝等等。还有一类除了美观,对陶器本身有加固作用。如绳纹,可以密集陶胎;附加堆纹,可以弥合器物接缝等等。卡若遗址出土一件双体兽形罐,是一件内涵深刻,造型绝妙的艺术品。通高19厘米,形体似雄、雌两兽对卧。其中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另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纹饰采用刻划手法,还施以黑色彩绘。从这件器物可以看出卡若人高超的艺术水准,还可以看出卡若人对世间阴阳两性的理解。
在卡若人经济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交换。估计可能是以物换物的交换。从遗址中出土的玉斧、玉装饰品等玉质制品中可以推测出来。这些玉器制品,玉材多为硬玉类,颜色有碧绿、浅绿、白色等。据调查,都不是本地产品。很有可能是从远处交换来的。
遗址中还出土一些贝饰。经鉴定所用材料均为宝贝(COWRIE SHELL)。这种贝主要产于我国南海。在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中也常常见到用于制作装饰品。因此卡若的贝,极有可能是通过文化传播,或直接、或间接以交换的手段获得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远古时代的卡若人也是如此。卡若遗址中出土的装饰品就是证明。如: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垂饰。原料有石、玉、骨、贝等。这些装饰品大多制作精细。例如一件乳白色的簪,长14.6厘米,用骨料磨制而成,明亮光滑,一端呈尖状,一端雕成重叠的蘑菇状。可用于束发。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并非披头散发。
璜有骨璜和石璜两种。其中一件乳白色石璜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的,内径6.2厘米,宽1厘米,厚1.4厘米。全器呈三分之一弧形,两端各一小孔,似玉,质感柔润光滑。璜是佩带在人胸前的饰物,有很强的装饰性。
遗址中还出土两串项饰,一串用长方形珠串成,另一串由长方形和管状珠串成。长方形珠是用粘土制成的,中央有孔。管状珠是用鸟类的骨头制成的,中央也有孔。这些头上插的,胸前挂的,项上戴的,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把这些美丽的饰物装点在身上,是何等的楚楚动人呀!
卡若人和其他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一样,有自己的图腾。图腾,一般是某种动物,也可以是某种植物或日月山川等非生物。卡若人的图腾是什么呢?就现有的发掘材料还很难说清楚。但不妨可以做一些推测。从卡若遗址发掘出大量遗存中,没有发现与鱼有关的东西。如捕鱼用的网、鱼钩,还有人们吃剩下的鱼骨等。相反,这些东西,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是极为常见的。因为鱼是那时人们的重要食物。是不是卡若附近没有鱼类资源?也不是。卡若附近的澜沧江里鱼就很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卡若人不吃鱼呢?考古学家们认为:卡若人可能以鱼为自己的图腾,把鱼当作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所以就不吃鱼了。
另外,在发掘中,还出土了两处圆石台,一处直径1.5米,高0.25米;另一处直径为2米,高2.3米。 都是用砾石筑成。估计可能是用于祭祀活动的遗迹。 原始社会,图腾制度出现后,人们的社交、婚姻、家庭、祭祀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图腾。图腾对于氏族血系共同体的巩固,氏族成员的团结,以及氏族的经济活动,战争等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㈧ 大墩子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骨器都有什么
大墩子出土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磨制的,有的通体磨光,有的残留打坯时留下的石片疤,打制石器为数甚少。种类有斧、锛、凿、刀、镞、纺轮、砺石、印模、杵、刮削器和石球等。这里石刀也有圆角长方形和半月形两种,唯后者较少,直背弧刃,多穿双孔,未见刃部刻锯齿者。镞多扁薄无铤,平底或凹底。
骨器有锥、凿、抿子、针、镞及管、珠等装饰品。鹿角制品有锥、凿、抿子等,还有少数牙器、蚌刀、蚌饰和海贝等。
㈨ 风水学说中的泰山石是什么 如何求得
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大汶口镇。镇里有户张姓人家,张家的女儿年方二八,长得自然是脱俗漂亮。可近来每到太阳压山的时候,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这样天长日久呢,女孩就面黄肌瘦,很虚弱。找了许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们说,这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
张家老人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就备上毛驴去请他。
石敢当一听,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就是准备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只管把东西准备齐了。"
这样天色一黑,他就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了。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见灯光。
一会儿,从东南方向来了一阵妖风,看着风就过来了。石敢当用脚一踢,踢翻了锅,灯光一亮,十二个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一亮,就闪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农户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怎么办呢?人家就打听,后来,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治妖,就把他请去了。他又用这个办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我拿他一回儿,他就跑得很远,山南海北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你就把它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以后就传开了,说妖怪怕泰山石敢当,只要你找块石头或砖头,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当",妖怪就不敢来了,所以现在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就可以避邪。
㈩ 徐州博物馆内有哪些朝代的珍品
徐州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馆藏金银器陈列楼共有八个展厅,有《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俑偶华彩》、《邓永清收藏书画》、《清式家具》等主题展览。
《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
主题展由《徐淮初曦》、《汉室遗珍》、《史河流韵》三个单元五个展厅组成。
第一单元《徐淮初曦》陈列了徐淮大地出土的自新石器时代至秦代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铜器120余件,其中有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闻名遐尔的彩绘陶器,反映南北文化交汇的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器,邳州戴庄九女墩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等,再现了徐州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第二单元《汉室遗珍》分为三个展厅,主要陈列汉代王室遗留下来的珍宝。
西汉金带扣、龟钮银印、鎏金兽形砚、铜牛灯、铜鼎等150余件铜器、金银器珍品在第一展厅陈列;
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玉棺、玉卮、蟠龙玉佩等130余件玉器珍品在第二展厅展出;
原始青瓷、釉陶、漆陶、大型实用陶器、各种铁器和石制建筑构件等近百件文物在第三展厅展出。
第三单元《史河流韵》展出魏晋南北朝至青代的瓷器、铜器、金银器等。
《俑偶华彩》
展出了汉至宋代的各类陶俑艺术精品210余馆藏玉器馆藏玉器件,有西汉乐舞俑、彩绘仪卫俑、北朝彩绘女立俑等。徐州出土的陶俑,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邓永清收藏书画展》和《清式家具》
所展出文物均为精品,具有鲜明的清代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