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遗址
『壹』 最久国都的汉魏洛阳的遗址有哪些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区与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该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此外,西汉及新莽末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于此。后赵、北周曾以此为南都、西京。
如包括这些,汉魏洛阳故城无疑是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
汉魏时期的都城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阳人口达100万以上,当时中外交流频繁,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东方文明向东传播的源头。
北魏时,洛阳城有里坊320个,城内外有佛寺1300多所。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当时的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
洛阳故城今存遗址内城城墙皆夯土版筑而成,周长约14千米。
汉魏洛阳故城分别有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遗址区地上和地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重要遗迹由内到外主要有:宫城、内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太学遗址、东汉灵台遗址和金村大墓等。总面积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
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位置适中略偏西,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四面墙垣保存尚好,墙基虽已埋没地下,但尚能连接起来。
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址一座,形制宏大,当是宫城的正门,按文献记载北魏时叫“阊阖门”。阊阖门是在魏晋宫门旧址上建造起来的。它是以柱网构成的殿堂式城门楼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整个门址位于宫墙后侧,门前两侧分别有巨大的子母土阙与宫城南墙及两侧院落南墙相连接。该城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都城宫城的正门。
宫城的西部,应是汉北宫和北魏宫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传说的“金銮殿”,即北魏太极殿遗址。南对阊阖门,呈长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筑地基厚达6米以上,其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
内城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平面略作南北长方形,古称“九六城”。内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冲毁外,东、西、北三面墙垣,断断续续依然留在地面上,内城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墙宽约14至30米,系夯土版筑,细密结实,墙垣上一排排的版筑夹棍眼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探见城门阙口10座。城内一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始建于公元29年,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0000余人。175年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通,史称熹平石经。至241年,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
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发现于偃师东大郊村内的西晋辟雍碑,碑文详细记载了西晋武帝司马炎及其太子到太学视察,并亲至辟雍行礼的情况。
东汉灵台是我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高台建筑。遗址在内城南郊,创建于公元56年,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
灵台遗址范围达40000多平方米,每面墙垣各开有门,四面共开12门。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建筑。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当时都安放在灵台之上。
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连的3个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筑,共有城门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门,中间一城西垣二门,南面一城四面各开一门,遗址内有夯筑台基、砖砌基址多处。
史书记载,当年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足见其豪华壮丽。1956年,河南省将汉魏洛阳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
『贰』 洛阳是几朝古都
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2)汉魏洛阳城遗址扩展阅读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西亳,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正统王朝先后建都洛阳,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洛阳雅言。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
『叁』 隋唐洛阳古城遗址具体在洛阳什么位置
在王城大桥与牡丹桥的交汇处,坐公交车26、29、34、37、62、68都可以到,下车最多的走一站路。
『肆』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具体在哪里
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
『伍』 如何去汉魏洛阳古城遗址
你别去了,汉魏古城遗址在洛阳孟津平乐那一带,那里现在刚开始建设版,还没有完工,都是庄稼权地。若你真想去看看,你可以在白马寺或东花坛坐87公交车,该车是从东花坛发车,终点站在孟津平乐镇的金龙寺。目前只有该车经过汉魏古城遗址。
『陆』 汉魏洛阳故城的故城保护
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保护古迹之一。
1961年在城址树立一批保护标志。
1964年在故城涉及的4个公社各设一名专职文物保护员。
1972年,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
1974年,划定10处重点文物保护区。
1976年,洛阳市成立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专职保护白马寺和城址。
1989年划定了城址保护范围。
2006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启动后,汉魏洛阳故城文管所率先实施了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该工程已于2008年完工。
2009年6月,内城东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也得以实施。施工人员清理了城墙上的灌木,通过夯土修补、土坯填洞、泥浆注缝、顶部覆土植草等方法来保护墙体。
2011年,宫城二号宫门、铜驼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公元1-6世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第一次从中亚地区延伸到欧洲,丝绸之路的全貌由此形成。尤其是罗马帝国与中国的通使交流,正是在汉魏洛阳过程掀起的新篇章。汉魏洛阳城遗址代表了东汉至北魏历代中原王朝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见证了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大融合所促生的独特城市文化,展现了城市形制的跨区域、跨时间交流,展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
这一多元因素促生的新的城市形制还对隋唐以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和地方城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有关城市文化的跨地域交流,同时展现了这一交流活动促成的独特城市形制在时间上的持久影响力。作为北魏时期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遗存,北魏永宁寺遗址及《洛阳伽蓝记》等历史文献记述的东汉至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其它寺院展现了公元 1 到 6 世纪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反映的楼阁式木塔的建筑形象,展现了印度、中亚佛塔建筑与中原传统楼阁建筑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传播和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柒』 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有没有开
2013年抄12月底,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洛阳市的汉魏洛阳故城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于日前正式对第二批入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
“正式获得授牌后,汉魏洛阳故城将开始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准来进行规划建设。”目前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的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报批。待得到批复后,洛阳市将严格按照规划对汉魏洛阳故城进行文化保护和建设。同时,汉魏洛阳故城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授牌,意味着今后其保护工作将更加规范全面,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知名度、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还没有完成规划复建。
『捌』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具体在哪里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
『玖』 洛阳有什么古遗址呢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洛阳被称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国都。今天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1956年考古发现的“夏都斟鄩城遗址”就是证明洛阳建都最早的遗址。
这座由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规模宏大的斟鄩遗址中心殿堂,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宫殿,他决定了后来历代帝王的宫殿朝堂格局。
商朝时期,称洛阳为西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洛阳又被称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现位于洛阳偃师尸乡沟村的“商都西亳遗址”,再现了商灭夏后建立的这座影响后代的城市建筑群模式。
遗址城内纵横的道路,交错的街道,各大小城区的层层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对城市建设的非凡规划。
西周东周时朝,称洛阳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这时的洛邑就是洛阳城的又一称呼。现今包含洛阳涧河瀍河两岸的王城公园、天子驾六、战国时期的粮仓、战国至西汉时期陶窑和加工作坊、青铜器作坊等古遗址等组成了“东周王城遗址”。
洛邑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是第一个选择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筑城统治理念的奠基者。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称为雒阳。
西汉刘邦在洛阳称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后迁西安。直到东汉刘秀定都洛邑后,改称洛邑为雒阳,后期的曹魏、西晋、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阳。经过几个朝代约三百多年的经营,尤其是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与西域商人的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现在位于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公园恢弘,可以窥出当年洛阳繁华的盛景。
其中,位于遗址南郊的东汉灵台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朝——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
看得出,古遗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遗址的却不常有。
而洛阳,就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拾』 汉魏洛阳故城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发掘和保护的
1956年,来河南省将汉魏洛阳自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