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遗址
A. 龙岗寺遗址的文化内涵包括几部分
龙岗寺遗址又称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版汉中隔江相权望。
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等几部分。
被誉为“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和“中国文化的根源”。
B. 龙岗寺遗址的组成部分
龙岗寺位于汉中市西南南郑县境内(梁山镇爱国村),距汉中市5公里。由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汉代墓葬群遗址、寺院建筑和中共陕南特委旧址五部分组成。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旧石器遗址是迄今陕西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蓝田猿人遗址,时间上为中国第二;规模上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
C. 龙岗历史
1993年1月1日正式建立的深圳市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接深圳经济特区,西连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总人口171.48万人(2001年5月29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其中本区户籍人口20.08万人,229281家庭户,辖平湖、布吉、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镇。除平湖镇是客家人与广府人杂居的地区外,其余9个镇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大鹏所城:“鹏城”的叫法就源於此
大鹏所城位於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雄踞於大鹏湾北岸。当记者一行走进大鹏所城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充满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深圳又名“鹏城”,就是源於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所城。
“所城”是明代最基层的军事单位。当时在深圳建有两个所城,一个是南头的“东莞守御千户所”,一个就是现在的大鹏所城,叫“大鹏守御千户所”。
大鹏所城是深圳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占地11万平方米,东、西、南3个城门保存较好。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正街等,还保存有参将府、守备署、火药局、左堂署、城隍庙等遗址和将军第、司马第、赵公祠、侯王庙、天后宫等古建筑。记者沿著青石板路穿行於古街窄巷之中,两旁明清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或小门小窗小院,青瓦盖顶,或大门大厅大堂,雕梁画栋,向世人展示著当日这座军事要塞的繁荣。
在明清两代,这里是岭南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在抗击倭寇和英葡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中起过重要作用。这里也是将军辈出的地方。清代著名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和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就曾经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将军第”依然完好地保留在古城之内。
在导游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始建於道光二年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家——“振威将军第”。道光十九年,赖将军率领中国水师官兵在香港九龙附近海面击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取得了鸦片战争的首场胜利,这就是著名的“九龙海战”。赖将军的这座清代府第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三座三进三间结构,以恢弘的气势见证了赖家三代五将显赫的战功与声名。
虽然大鹏所城对深圳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屈指可数的几个游人显出古城目前的尴尬境遇。站在南门之上,原本守海镇边的军事要塞却连一丝海的影子也望不见,满眼只是城门外不足几米的地方建起的一栋栋民居。城内还住有数千外来居民,随处可见的杂物、晾晒的衣裤让古香古色之中多了种种不和谐。这不能不让人为这座古城的现状和将来担忧。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鹏所城已经列入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整体规划是以古城城址为中心,南到大鹏湾海岸线的103.7公顷的范围,包括城址以南的滨海区、以东的山体自然景观协调区、以西的居住建筑控制区和旅游服务区。目前大鹏所城正向世界银行申请2000万元贷款进行保护开发,现在已经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整套规划方案大约需要投资3亿左右,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龙岗区自然环境优越,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属低山丘陵滨海区,区内最高的山峰是位于大鹏半岛的七娘山,海拔867米。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C,月均最高气温36.6°C,最低气温1.4°C,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年平均降雨140天,无霜期为33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气候润燥分明。
龙岗区依山傍海,海岸线长达133公里,沙滩、岛屿、礁石、海蚀崖、洞、桥、柱等海积海蚀地貌发育齐全,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风光最优美的地段,素有“深圳明珠”与“东方小夏威夷”之称。
龙岗交通发达,区内有贯通东西走向的深惠公路、惠盐高速公路、盐坝高速公路等三条,区内村镇公路网已经建成,村村通汽车。
龙岗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清代以来,客家人为龙岗的经济和文化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 深圳市的文物古迹
南头古城遗址:南山区深南大道旁
考古档案:南头古城即东莞守御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在汉武帝时就成为全国二十八处盐官之一的番禺盐官驻地,史称“东官”。现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垣范围东西长为680米,南北宽为500米。城内道路六纵三横共有9条,俗称“南头九街”,现仍保存部分市井门楼。城内尚保存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报德祠等历史建筑及39处明清时期具有岭南及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
历史地位:南头古城是深圳1670年城市历史的见证。1983年至1985年,南头古城内的6处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南头古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南头古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屋背岭商时墓群遗址:南山西丽屋背岭村屋背岭山顶
考古档案:1999年发现,2001年4月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共发现商时期墓葬9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有釜、豆、罐、钵、尊等。纹饰为拍印的曲折纹、方格纹、卷云纹等。石器以小型石锛为主,还有少量的玉矛、下块、水晶块等。墓葬约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早期,二三期从商中期至西周早期。
历史地位:该墓葬区的二三期材料,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考古编年的空白,有利于研究商时期广东的文化面貌、社会发展、墓葬布局及葬俗,为中国商时期边疆考古做出贡献。其中西丽屋背岭遗址为典型的山冈遗址,是一处以商代为主、比较单纯、规模较大、又比较集中的古文化遗址,填补了深圳文物考古的空白,被称为“有可能揭示出一个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秦代的古文化遗址全貌”。
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龙岗区大鹏镇咸头岭村海堤上
考古档案:1981年被发现,历经三次发掘。遗迹面积13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质生活用具,以沙灰陶为主,有少量制作较为精细的泥质白陶和灰陶。个别器物有赭红色陶衣。还出土磨质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质石器和98件天然石器。
历史地位:该遗址引起国家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遗址的文化面貌被认为在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沙丘文化遗址中具有代表性,从而被命名为“咸头岭文化”。这意味着深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仅在广东省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国的同时代文化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大鹏古城 遗址:龙岗区大鹏镇鹏城
考古档案:明洪武二十七年,大鹏所城开筑,以防御海盗、倭寇侵扰。城内有东门街、南门街、正街3条主要街道,明清时代城内建筑有左营署、参将府、守备署、军装局等。现县丞署、关帝庙、赵公祠、晏公庙等基址尚存。东、南二城门仍保留明代原样。城内还有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振威将军第”,即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府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等,规模宏大,许多清代民居保存完整。
历史地位:1983年和1984年,深圳市将大鹏城东、南两城门及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刘起龙“将军第”分别列入深圳市第一、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大鹏古城被广东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仔山古墓群 遗址:宝安区西乡镇铁仔山南坡
考古档案:深圳市考古工作者2000年1月至3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成果。该墓群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585平方米。共发现东晋至明清时期的古墓葬248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在248座古墓中,东晋墓5座,南朝墓36座,宋墓4座,明清墓203座。
历史地位:铁仔山古墓群是深圳1670年城市历史的有力见证。该墓葬区的历史延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墓葬之密集及形制之多样,不仅在广东省罕见,在全国也属少见,为研究深、港地区乃至粤东南地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古迹被列入2000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专家指出,铁仔山古墓群中,东晋、南朝墓中出土的瓷器不是深圳本地产品,有可能是位于今江西丰城一带的早期洪洲窑的产品;而明墓中出土的青花瓷器绝大多数是江西景德镇窑产品,可见深圳在这两个时期商品经济已较为发达。
大梅沙春秋时期墓群遗址:大梅沙海边堤上
考古档案:该墓群1982年发现,1992年、1993年分两次被发掘,发掘面积2405平方米。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方向北偏东,长2·3米—4·5米,有的在近墓底中间挖一个直径和深度约20厘米的小坑。出土的随葬品有39件,其中有11件青铜器、21件陶器、7件石器。其中,M6墓葬随葬品最多,共出土4件青铜器、3件陶器和2件石器,表明当时财富多寡差别较大,男女分工明确,族群之间可能还经常发生争斗。
历史地位:该遗址在当时是广东发掘面积最大的沙丘遗址,发现的墓葬和青铜器数量在广东沙丘遗址中也是空前的,并填补了广东考古编年的空白,为研究此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古越民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中英街遗址:深圳沙头角
考古档案: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割占香港及九龙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以北、深圳河以南的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为期99年。1899年英国接管新界后,竖立了界碑,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香港,将中英街3至7号界碑拔除,并改名中兴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中英街。
历史地位:中英街及界碑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广东省和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E. 周龙岗遗址是不是古战场
没有发现周抄龙岗遗址是古战场的袭证据。
周龙岗遗址位于睢县蓼堤乡周龙村北面,地势较高,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文物层度约2米。
1978年试掘,上发现灰坑6个、残陶鬲、陶盆、陶罐等。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发现灰坑6个、残陶窘1个和一些文化遗物。并采集到一些殷商时代的文化遗物和两片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片。灰坑内有陶、石、骨、蚌器和兽骨、草拌泥、红烧土块等遗物。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之,一部分为泥质黑陶、磨光黑陶和细泥红陶。另发现有“蛋壳陶”片。纹饰主要为篮纹、方格纹、绳纹和弦纹,有饰镂孔。器形有深腹罐、鼎、甑、小盘、碗、壶等。该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在周龙岗遗址中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遗迹。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我国古史中所说的夏代。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睢县发现多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犁岗村之间的犁岗遗址。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也有少量青铜器。
F. 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的介绍
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千年古镇龙岗(旧称芙蓉岗),位于天长市区以北30公里、美丽的高邮湖畔。镇内明清古民居特色鲜明,保存完好。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状元戴兰芬。
G. 深圳有哪些考古遗址
咸头岭遗址、屋背岭遗址、铁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遗址、大鹏所城遗址。
1、咸头岭遗址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 面积30000平方米。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发现的,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2、屋背岭遗址
屋背岭遗址是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是商时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属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圹较小,骨架无存,葬具不详。
随葬品位置无规律,有的呈碎片散置墓中,有的显系放置之前已残缺。少者1件,多者5件,以陶器为大宗,有少量玉、石器。陶质较软,极易破碎。
3、铁仔山古墓群
自1983年以来,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今华宝饲料厂内)抢救发掘了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发现了“熹平四年”(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砖和铜镜等一批重要文物。
4、新安故城遗址
新安故城(又名新安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天桥北8米处(深南大道旁),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规模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又称南头古城,具有1730余年的悠久历史。
5、大鹏所城遗址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东部龙岗大鹏新区大鹏镇鹏城村,占地约1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恩爵、赖信扬、赖恩锡、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
H. 深圳龙岗区有哪些名胜古迹
大鹏所城
国家级文件保护单位。位于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鸦片战争时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和福建水师提督刘启龙的“将军第”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此外还有县丞署、关帝庙、候王庙、赵公祠等。大鹏所城博物馆已正式开放。1839年9月,赖恩爵指挥抗英取得胜利的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这里是访古凭吊、了解历史、领略明清古风的好地方。
振威将军赖恩爵墓
位于大鹏镇王岐塘。赖恩爵原葬于大坑上村,清光绪三年迁移到此。
大万世居
位于龙岗区坪山镇大万围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较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筑。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门楼,均由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鹤湖新居
位于龙岗区龙岗镇罗瑞合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三代人22年建成,是广东省保存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鹤湖新居位于龙岗镇罗瑞合村,为龙岗罗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围楼。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战乱连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姓为躲避战火兵灾,纷纷举族南迁。200多年前,在这群背井离乡的人当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罗瑞凤,他初为小贩,因擅长经商,勤俭致富,后积聚了百万家财。嘉庆22年(1817年),他在龙岗河的冲积平原上发现了“鹤湖山”,于是,罗瑞凤选择在此兴建家园,取名鹤湖新居。而鹤湖新居的最后完工耗费了罗氏三代人数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门横额上“聚族于斯”的镌刻向我们昭示着罗氏家族兴建围屋的愿望。传说当年围屋之地被周围的大小7个岭岗包围,围屋自居于中间的小土墩之上,构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宫
位于龙岗区坪山镇,是深圳保存最为完整的文武帝宫。“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关公,文武帝宫是当地客家文化的象征与体现,客家人崇尚孔子关公,把他们当作神供奉,说明客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龙田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坑梓镇田段心村 2002.7.17 黄姓客家围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区横岗镇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围屋(清咸丰年)
大坑烟墩 市级 明 龙岗区大鹏镇大亚湾 1984.9.6 大鹏古城附属军事设施,历代均有修葺
赖恩爵将军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 1984.9.6 古墓葬
赖太母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 1984.9.6 古墓葬
刘起龙将军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将军府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古城内 1984.9.6 即赖恩爵府,应并入大鹏古城内。
刘起龙将军府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古城内 1984.9.6 应并入大鹏古城内
还要东江纵队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