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遗址
『壹』 请问一下、历史上黄国存在了多少时间
答:中文名:黄国 建国时间:公元前2148年 灭亡时间:公元前648年 国姓:嬴姓黄氏 亡于:楚国
『贰』 黄国古城的简介
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都城。黄国古城建立在今河南潢川县隆古乡政府所在地,是黄姓的祖根圣地,也是古黄文化的文史馆。经过三、四千年的风雨摧残,故黄国都城现只有残墙断壁、夯土陶片。古城遗址位于淮河之南,潢河之西岸,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国都城,也是全国罕见的春秋古城遗址。
她形成于黄族定居于此地的夏朝初期,后来逐渐增添一些防护性建筑,到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已经是淮河岸边一座恢宏的城池。
如今,古城遗址的城垣尚在,周长6770米,略呈长方形,城内面积2.814平方公里。在城南正中位置,有一高出地面5米的宫殿遗址社区,周围世代民众称之为“黄君台”、“黄孙台”、“黄君庙台”。台上有一“天池”,水清四季,久旱不涸,又被称为“神池”。
『叁』 黄帝城遗址的景区是什么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张家口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主要景区有黄帝城遗址、大境门、天鹅湖、鸡鸣山、宣化文化古城、暖泉古镇等。黄帝城遗址: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水磨村,是中华三祖黄帝、炎帝、蚩尤三族部落在涿鹿之野留下的遗址遗迹。整个景区包括中华三祖堂、黄帝泉、轩辕湖、黄帝城遗址、中华合符坛五个中心景点,还有港土归根碑、澳土归根碑、华表、五十六民族图腾柱、九龙腾飞柱等景观
大境门:位于桥西区西太平山,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中国长城四大名关”,被誉为中国“万里长城第一门”。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和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肆』 黄国古城具体位置 在隆古哪个位置
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都城。黄国古城建立在今河南潢川县隆古乡政府所在地,是黄姓的祖根圣地,也是古黄文化的文史馆。经过三、四千年的风雨摧残,故黄国都城现只有残墙断壁、夯土陶片。古城遗址位于淮河之南,潢河之西岸,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国都城,也是全国罕见的春秋古城遗址。 她形成于黄族定居于此地的夏朝初期,后来逐渐增添一些防护性建筑,到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已经是淮河岸边一座恢宏的城池。如今,古城遗址的城垣尚在,周长6770米,略呈长方形,城内面积2.814平方公里。在城南正中位置,有一高出地面5米的宫殿遗址社区,周围世代民众称之为“黄君台”、“黄孙台”、“黄君庙台”。台上有一“天池”,水清四季,久旱不涸,又被称为“神池”。 在东西城墙外,有四处制陶作坊、两处制铜作坊遗址,周围散布着西周、春秋时期的各种陶片、铜渣、残破铜片,以及戈、矛剑等兵器残片。从遗址的情况看,黄国古城的手工业作坊主要布局于城外,也说明黄国的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经专家论证,故黄国城垣和黄君台均系由黄色、黄褐色硬土多层夯筑铺垫而成,三、四千年前的黄国人能够成就如此浩大的土建工程,不能不说是丰功伟绩。还有更令考古专家振奋而又迷惑的是城内的水井。据当地民众传说,城内有72眼“莲花井”,今已发现、清理了15眼。井分为土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土井与现在的井无异;陶圈井即在土井中贴上一夹砂陶制的圆筒作井壁;木圈井则采用直径较大的圆木对劈,凿空中部后置于井坑内;竹圈井即采用竹子编织成筒形置于井坑内,既保持了水的清洁,又加固了井壁。 由于各种原因,黄国神秘的面纱尚未完全撩开,城北大片砖瓦基地、城西密集的墓葬区均尚未深入考察,故城所涵括的文化意蕴,还有待今后逐渐趋认识。 隆古乡位于潢川县城西北部,全乡土地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万亩,人口2.87万人,辖隆古村、隆古乡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谢围子村、张庄村、高稻场村、王围孜村、堡孜口村、吴庄村、中心村、徐庄村、高营村、冯楼村12个行政村,228个村民组。
『伍』 黄国的地理位置
以黄国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麻、鱼鳖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鱼米之乡。
据历史资料记载,颛顼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阶段,社会总人口少,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所缴的赋税和贡品不足于统治者的特殊生活费用。帝王的子孙人数太多,必须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孙到全国各地为小王侯,食邑当地,由当地人民的赋税和贡品,供给王子王孙的特权阶层的生活。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
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光州)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椐考古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城址呈长方形,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墙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如今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固,均可见当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遗址内,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从这里曾铸造出许多精美作品,仅在今潢川、光山等当年黄国疆域内出土的黄国青铜器就有800余件,其中有铭文的为38件,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青铜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录入其所著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潢川李老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镭肩部有“黄孙须子亚伯”铭文。铭文中所提“黄孙”就是黄国贵族;“须子”即须颈子,是亚伯臣的称号,由此又证明黄国在今潢川。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今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江淮西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陆』 黄国故城的介绍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的隆古乡,是河南省保存较内为完整的一座春容秋时期诸侯国都城。黄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其城墙长度:东墙1650米,西墙1550米,南墙1800米,北墙1720米,周长6720米。城门遗迹有3处,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1975年发现青铜礼器和兵器。黄国故城遗址已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和《中国名胜辞典》,1998年列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黄国故城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柒』 黄国古城的说明
在东西城墙外,有四处制陶作坊、两处制铜作坊遗址,周围散布着西周、春秋时期的各种陶片、铜渣、残破铜片,以及戈、矛剑等兵器残片。从遗址的情况看,黄国古城的手工业作坊主要布局于城外,也说明黄国的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经专家论证,故黄国城垣和黄君台均系由黄色、黄褐色硬土多层夯筑铺垫而成,三、四千年前的黄国人能够成就如此浩大的土建工程,不能不说是丰功伟绩。还有更令考古专家振奋而又迷惑的是城内的水井。据当地民众传说,城内有72眼“莲花井”,今已发现、清理了15眼。井分为土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土井与现在的井无异;陶圈井即在土井中贴上一夹砂陶制的圆筒作井壁;木圈井则采用直径较大的圆木对劈,凿空中部后置于井坑内;竹圈井即采用竹子编织成筒形置于井坑内,既保持了水的清洁,又加固了井壁。
由于各种原因,黄国神秘的面纱尚未完全撩开,城北大片砖瓦基地、城西密集的墓葬区均尚未深入考察,故城所涵括的文化意蕴,还有待今后逐渐趋认识。
『捌』 历史中黄国是指什么
黄国文献黄国文献:嬴姓侯国,东夷少昊的后裔,是黄夷的后代。《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 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 [编辑本段]黄国历史黄国历史[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黄国。《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约传衍五十代黄国裔孙,春秋末年被楚国吞并,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黄国从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存在了1500年黄国国君大廉字太康约延续繁衍50代子民。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存在了一千五百年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中华民族中的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
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今天黄国都城旧址的土地上,只是一片田野百植,小汽车才能在田野间的机耕路行驰,转弯掉头时还要开足马力上天池的小山岗上面掉转车头回家。近年国内新编的族谱和有关黄姓书籍所描写的美境和什么“黄国出土文物博物馆”之类的言词都是废话,都是导误黄氏宗亲的不实之词。
以黄国都城的潢川县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农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鱼米之乡。看今朝潢川县的农业生产的优势环境条件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联想起四千多年前颛顼帝为什么要分封自己的曾孙黄邑来的一片苦心。黄氏宗族就是在黄邑生根、开花结果,在黄国的土地上繁衍、分支和发展的。黄国是黄氏宗族的第一故乡。
据历史资料记载,颛顼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阶段,社会总人口少,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所缴的赋税和贡品不足于统治者的特殊生活费用。帝王的子孙人数太多,必须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孙到全国各地为小王侯,食邑当地,由当地人民的赋税和贡品,供给王子王孙的特权阶层的生活。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
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
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
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
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编辑本段]国君列表1、黄熙侯 黄石
2、黄惠侯 黄宜(庄)
3、黄文侯 黄孟(泰)
4、黄昭侯 黄显
5、黄惠侯 黄宽(庄)
6、黄景侯 黄亮(春)
7、黄成侯 黄安民(达)
8、黄武侯 黄前(简)
9、黄穆侯 黄企生(远)
括号中为周天子所赐名。
『玖』 黄国故城的文物遗存
黄国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共6720米,面积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墙宽10至25米,基宽59米,残存高5至7米。 城墙四周有护城壕,东墙外的城壕遗迹尚清晰可辨,壕宽约36米,低于现地表1米许。
古黄国的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至今高处仍有10米,低处5米,基宽59米,上宽10米至25米,城外有护城壕沟。其建筑规模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如今,后人为纪念黄国故城,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
『拾』 黄洋界的主要遗址
大井:“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是当年井冈山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冈山上的五个村庄--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峦叠嶂的群山层层环抱着五个村庄,其形状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大井是五个村庄中最大的一个村子,距茨坪七公里。大井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之一。
八面山:八面山哨口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九公里,海拔1484米,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站在哨口上极目眺望,连绵起伏的山峰尽收眼底,故得名曰:“八面山”。
上井:有革命人文景观“上井红军造币厂”和自然景观“百竹园”。
黄洋界哨口工事
黄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个工事和一个了望哨组成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因敌众我寡,哨口失守,工事遭到破坏。1960年哨口工事遗址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复。1961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哨口营房
是红军第四军在黄洋界哨口的营房,为一栋杉皮土木结构的五行一厅九间民房,面积200多平方米。于1928年夏由修建。1929年黄洋界哨口失守后被烧。1964年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槲树
位于离黄洋界哨口不远的五里排,为四季常青的阔叶乔木。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带领井冈山军民挑粮休息的地方。1961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时70多年,那两棵槲仍在那默默地守望,等待着您用“朱德的扁担”来挑粮。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 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始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年,炸毁“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此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
大小五井
“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是当年井冈山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冈山上的五个村庄——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峦叠障的群山层层环抱着五个村庄,其形状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这里是当年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大井是五个村庄中最大的一个村子,距茨坪七公里。大井毛泽东旧居就座落在大井村中央,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大井新屋下“邹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便将他这幢兵营腾让出部分房间给工农革命军居住,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读书石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1960年,按原貌修复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时,将保存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并对屋后两棵常青树精心施肥培植,对毛泽东坐过的那块石头也加以保护,并命名为“读书石”。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定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旧居的神奇树
在大井毛泽东旧居屋后有两棵特殊的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凿树,当地人称它俩是神奇树。1949年,这两棵被战火烧得伤痕累累的大树突然抽枝发芽,长得枝繁茂。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这两棵树竟第一次开出满树如雪似银的小白花。1976年,这两棵树又莫名其妙地枯萎了,这一年的9月10日,毛泽东逝世了! 井冈山有关领导请专家考察,发现许多害虫蛀蚀了树干,于是打药、捉虫、除草、松土。1978年以后,这两棵树枯木逢春,焕发了朝气,长得更加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当地人崇敬这两棵圣树,纷至沓来的游客虔诚地前去瞻仰这两棵奇树。
百竹园
坐落在上井村,距茨坪6公里,占地面积近200亩。园中栽种龟甲竹、小佛肚竹、鸡毛竹、方竹、湘妃竹等名贵竹种120余种。它们的形状有方圆、弧状、球形之别;竹杆有龟背、佛肚、观音、弯直之奇;颜色有紫、绿、黄、黄中镶绿、绿中镶黄之美。竹间,山茶花、栀子花、深山含笑,四时盛开;草珊瑚、两片针、井冈兰,尽展芳颜。园内还修建有瀑布、假山、诗词廊、兰花路、垂钓区、留芳园等设施。是一个以奇竹异类,集观赏、休闲、旅游、科普为一体的旅游胜景。在这里,人们可亲近大山,迈向纯粹的大自然,品味绿色的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