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岭遗址
1. 有哪些远古遗址、4个
一、阎家岗遗址
阎家岗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哈尔滨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经考古发掘,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石制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为人工打击而成;人工打击的碎骨43件,骨器7件;还出土两个古营地遗址,相距40米,分别用300和500多块兽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马的头骨和肢骨垒砌而成;还发现烧骨、炭屑和粪便化石。经碳-14测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22370±300年。在这里活动的早期先民,已能构筑营地,并猎捕大批野兽,说明狩猎技术有了进步。
二、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遗址在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2年发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渔窖10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6080±300年。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昂昂溪遗址
昂昂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以西6公里五福火车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此发掘,以后多次发掘,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于渔猎的压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随葬的有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说明男子狩猎、捕鱼;女性墓中随葬品有凹底石镞、切割器等,说明女人不但从事家务劳动,也从事狩猎。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质陶、灰泥质陶、黄褐泥质陶3个陶系。石器工具的制作,可分为压制、打制、磨制3种。以压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器形细小,工艺精湛,特别是石镞代表了压制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这个遗址对研究黑龙江省石器时代文化及东北地区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莺歌岭遗址
莺歌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宁安县镜泊乡学园村西南1.5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岭的西、北、东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岛,遗址就在半岛之上。遗址的地层堆集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发现居住址两处,均半地穴式建筑。下层的两处居住址,长方式,长6米左右,宽3米左右,深3米多,靠墙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边围以石墙。其中一室内,有一大石,下压一个狍子头骨,大石与灶坑之间,整齐地排列着5个狍子和猪的头骨。室内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为罐、碗、盅、纺轮,陶塑有猪、狗等;石器主要是锄、斧、网坠;骨器有骨针、锥、鹿角锄。上层居住址,也为长方形,深约70厘米。因遭破坏,看不出长度和宽度。穴壁内筑有石墙,其间填以黄土。靠墙处有柱洞。居址内出土物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较多。陶器火候较高,陶质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类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动物有猪、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态各异。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有石斧、有肩石锄、束腰石锄和石锛、茅、镞及长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针、锥、簪、匕首,还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莺歌岭下层文化类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上层出土物经碳-14测定,为距今3025±90年,应在商周之际。下层当较上层更早,应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遗址
白金堡遗址属青铜时代遗址,位于肇源县城西50公里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临嫩江0.5公里,东距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15公里。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址3处,窖穴(灰坑)40多处,陶窖1处,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为园角长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为4.4×8或4×4米。有门道,呈斜坡形,长1.3米,宽1米。地面经过夯打,厚约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椭园形。有柱洞,木柱当是支撑屋顶的支柱。室内西北侧有土台,可能用于放置生活用品。西侧有窖穴,有园形和长方形两种,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粮食、果品的。灰沟(防护沟)很长,东西向呈半园形,宽深各1米,沟壁斜直,用于防护和守卫,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遗迹之一。出土陶器1000余件,有鬲、罐、钵、壶、盆、碗、杯、网坠等。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坚硬,色泽纯正。从房址的建筑看,当地先民已过着安定生活;从蚌刀、蚌镰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农业;精致的骨鱼镖和土层中大量鱼骨的堆集,说明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动物纹(羊纹、鹿纹、骆驼纹)的出现,反映了畜牧业也有了发展。遗址的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下层时间较早,相当于商代末期,上层时间较晚,相当于西周末年。经碳-14测定,距今分别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遗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丰富1处典型青铜时代文化遣存。对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学术界认为这里的先民已进入文明时期。1981年白金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凤林古城遗址
凤林古城属铁器时代遗址。位于三江平原的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谊农场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古居址181处,其中古城62处,古居住址119处。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凤林乡古城。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称为"对面城"。古城有内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东墙长116米,南墙长112米,西墙长124米,北墙长119米。墙残高2-4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角楼、马面向墙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护城河深3-4米,宽16-1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很坚固。六号城较各城面积大,城墙高,可能为部落首领住所。各城的内外都有许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长5-10米,宽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双耳铜鹮、小铜钟、铁箭头,还有玉器、玛瑙等饰物。从各城的布局看,当时的居民约有数万,已结束了游牧,进入定居,农业、养畜业、制陶业和纺织业都达到一定水平,在组织上也初具国家的雏形。经考证,居民为满族的祖先挹娄人。
凤林古城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这一说法,对研究满族历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又由于此城巨大而结构复杂,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的例证。
2. 介绍一下莺歌岭原始人类遗址
在风光秀丽的牡丹江市镜泊湖的南端,有一条缓长的山坡一直倾伏到湖中。山内坡前有容清清的湖水,山坡后有森林茂密的高山,左右两侧则为平坦的坡地。在这片背风朝阳的地方,既可去湖中捕捉鱼鳖虾蟹,又可去林中捕获野鹿獐狍。而左右两侧平坦的坡地又可播种耕耘,这无疑是一块理想的生活乐土。早在3,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的一支就在这里揭开了牡丹江流域人类历史的最早篇章。
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曾在这一带进行过多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工作,著名的莺歌岭原始村落遗址就座落在这条倾伏到湖中的山坡嘴子上。
50年代末至70年代,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镜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莺歌岭原始村落遗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锄头,是我省发现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表明莺歌岭人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出土的4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小陶猪形象与近代东北各地饲养的大民猪有某些相似之处,属野猪向黑龙江地方猪种的过渡类型,是研究黑龙江泥塑最早的实物资料。莺歌岭的文化遗存,记载了牡丹江流域人类从童年时代起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也将牡丹江流域的人类历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3. 宁安市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宁安市是一个集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回地,民间文答学也体现出多民族的特点,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化。
顺治十年以后,宁古塔时满族就和汉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由于长期杂处,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因而形成了宁古塔满族文化的既有“山野之风”又有“中土之礼”的民族特色。
满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古老民族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信仰崇拜、性格素质、语言特点、风土民情等。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传统。朝鲜族男人和老年妇女喜欢穿素白衣服,年轻妇女喜着色泽鲜艳的绸缎。服装特点是短衣长裤,妇女短衣长裙。
回族兄弟不擅长歌舞,但在文娱活动上也有他独特的艺术爱好。他们喜欢耍龙灯、舞狮子。男女以长衫为主。喜着蓝、青、灰、白颜色。男人常戴白色圆布帽,妇女头部爱蒙青纱。
风俗传说是围绕风俗习惯及节日活动而形成的。这些传说以文学手法来说明某种风俗形成的原因,节日活动的构成,饮食起居的特别规定等等。这些传说依靠风俗带上了文化色彩。
4. 谁知道有关爱新觉罗由来的传说
爱新觉罗的意思就是金子一般的姓。
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的湖里洗澡,吞食神鸦所衔的果子之后,觉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便生下一男孩,体貌奇伟,落地会说话。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库布里雍舜。”这个孩子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始祖。这一说法充满神话色彩,表示其受姓于天。可是努尔哈赤的上几代并非姓爱新觉罗,至于姓什么,无可考,不知道是佛库伦疏忽了,还是那个落地就会说话的小孩没有记清楚。
5. 本人六年级了,老师让搜集有关民俗资料写作文,我想写满族的,谁能给一个详细的资料!拜托了~~~~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历史短暂,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400年的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 [2]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辽代女真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金朝时期
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建于1115年,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金朝 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大部分被蒙古族杀戮,少部分残余混入汉族。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康熙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的一部分朝鲜族人 蒙古人和辽东汉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 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
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完颜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完颜阿骨打即 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 满文的满族写法 (manju)
,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另外,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钱”等。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不过,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满语,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建立)、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
编辑本段服饰
概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审美观念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血肠
发饰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
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服饰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音韵阐微》
6. 女真人的发源地点在哪
发源地在莺歌岭。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莺歌岭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居地的一处遗址。东北古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在莺歌岭遗址发现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锄、石镞等,均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而成;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网坠、桦树皮器等。
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上看,网坠是肃慎人捕鱼生活的用具,石镞是肃慎人出行狩猎的工具,小陶猪是肃慎人驯养家畜的佐证,鹿角锄是肃慎人原始农业发端的标志。说明,肃慎人当年是以渔猎为主正逐步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四郡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传说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6)莺歌岭遗址扩展阅读:
女真族文字:
女真人起初并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语。在破辽后,完颜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汉文,并令子弟主习契丹文。
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几乎全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以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辅三年(1119年)诏令颁行,这就是后来的女真大字。
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了另一种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
7. 张广才岭的山峰支脉
老秃顶子,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北部,属张广才岭山脉,海拔1696米。峰顶树木稀少,因而得名。老秃顶子,是黑龙江省“三巨擘”之一(另两个,大秃顶子海拔1696米,老爷岭南峰海拔1696.2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山顶漫缓,巨石散落。森林植被垂直分布(针—针阔—针)比较典型。海拔1500米以上有草地和疏林,地上匍匐生长偃松及矮状、波水状岳桦;在偃松和兴安松林带下为云杉、冷杉林带,间混有枫桦树。1000-1500米的低山区,针阔叶混交林带,以红松为主,混交枫桦、水曲柳、紫椴、胡桃楸、黄菠萝、裂叶榆等。500米以下丘陵地带是柞、桦、杨为主的阔叶林带,并有长白落叶松林。
三秃顶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尚志市珍珠山乡青沟子源头。张广才岭主峰之一,海拔1639.6米,面积36平方千米。山势陡峭,连绵逶迤。山深林密,古木参天,人迹罕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尚志市的最高峰。
琵琶顶子,位于吉林省敦化市,属张广才岭山脉,海拔1397米。山顶较平缓,呈不规则的方形,向东南倾斜,有高原草地和疏林。东北坡陡,北坡较缓,山间植被为针叶林带,多为云杉、冷杉。基本上保持原始森林的林型,林木繁茂,蓄积量大。
城墙砬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镜泊湖中部西岸,属张广才岭支脉,海拔400多米,植被为阔叶林。在山上修筑的渤海国古城遗址,墙垣依山势起伏,土石混筑,呈不规则三角形,周长3100米。三面临湖,“非从西南曲折盘道不能上达”(民国《宁安县志》),地势险要,可扼控整个湖面,是渤海国时期的屯兵重地。城内有一周长93米的小城。曾出土“忽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铜印。山上渤海时代的古城,是镜泊湖八大景观之一。
道士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镜泊湖中,为湖中的岛山。镜泊湖景点之一。西被龙脖子半岛、东被阎王鼻子半岛的悬崖环围,扼湖面南北往来要冲。海拔422米,高出湖面72米。山势半陡,植被为阔叶 。湖西岸有九条山脊,朝道士山伸展,称为“九龙探母”。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修建的三清观内,曾铸悬“九龙探母钟”1口。
老黑山 (宁安县境内),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镜泊湖北段西岸,与湖中大孤山对岸水运场隔湖相望。属张广才岭余脉,熔岩低山,海拔911米。峰顶久经剥蚀,夷为一级级平面。林木茂密,多柞、桦、椴、榆等树。西北有长1千米的石砬和悬崖区,有一石砬高达21米,还有两处绝壁。此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部的密营地。老黑山四麓有渤海国时期的4座古城遗址,东面有城墙砬子古城遗址,东北有重唇河口山城遗址。
莺歌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镜泊湖南湖头东侧,松乙河南岸,伸入湖中的嘴子三面环水,故命名为莺歌岭。东西走向,海拔494米,植被多为阔叶林,有柞、桦、杨等林木。山坡上有1座古代莺歌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牡丹江流域典型的古遗存。考古发掘发现居住遗址4处,为半地穴式建筑,并有椭圆形灶址。在居住址内出土的主要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文物中,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泥质黑陶很少;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器形有石斧、石锄等;骨器有骨针、骨锥、凿等。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等。莺歌岭遗址分为上下两层,经测定,上层距今3000年左右,下层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被命名为“莺歌岭上层”和“莺歌岭下层”类型。
鸡陵山,又名“鸡鸣山”,今亦称“西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县城西1公里许,南濒牡丹江。海拔418米。传说清代宁古塔将军巴海为寻找宁古塔新城址(今宁安镇),曾被金鸡啼鸣引路至此,因而得名。 山间多灌木,并有松、杨人工林。山下有泼雪泉、宁安大石桥及清代名将萨布素衣冠冢等古迹。
龙头山 (海林市境内),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林市旧街乡龙头山村北,海浪河南岸,属张广才岭余脉。据新编《海林县志》载,“这一带丘陵有一小脉西出至海浪河东南岸,人称龙头山。 是宁古塔旧城的象征。山体西侧陡立,为清初流人方拱乾命名的“放雉崖”。
石人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林市石河乡北境,濒海浪河右岸,属张广才岭余脉,海拔310米。临河处为悬崖,有一人形巨石,耸立在悬崖旁,因此得名。山坡荒芜,仅有灌木丛。西南9公里处的北山上有座古城,形制似东夏国的城子后山城。城墙土筑,夹有石块,依山就势,城内有中墙一道,筑有马面。北临峭崖,南控海浪河,地势险要,符合史载东夏国喜筑山城的特点。
龙头山 (牡丹江市境内),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与海浪河汇流处,属张广才岭余脉 ,背依老黑山(海拔528.8米)。龙头山顶为一平台,有龙头山古城遗址,为渤海国时期重要军事要塞,辽、金时继续沿用。城呈三角形,周长1800米,南北两侧无城墙,各以江河断崖为屏障;西侧筑有弧形土墙,长625米,高1.5米;城址东北角筑有套城,城墙为土石结构,长60米,高1.5米。两道城墙外均有护城河。龙头山对面牡丹江东岸有海浪古城;海浪河北岸有凤凰山古城,三城构成鼎足之势。龙头山古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帐篷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林市海林镇东南,海浪河北岸。属张广才岭余脉,海拔323.8米。山势突几,顶有楞角,形如帐篷,故名帐篷山。山上山下布满帐篷。山坡多灌木,并有人工松林。顶部建有解放战争期间剿匪活捉“座山雕”,追剿残匪壮烈牺牲、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革命烈士墓。墓为花岗石料修筑,墓长2.5米,宽1.2米,高1米。墓前碑通高3.1米,正面竖刻黑色隶书大字“革命烈士杨子荣之墓”,左下侧竖刻一行小字“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杨子荣牺牲的农历时间)。
威虎山,原名“大夹皮沟”。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中部头道河上游,属张广才岭东坡,主峰海拔757米。山势高,较隐蔽,两侧山沟可进可退,易守难攻。山上威虎厅(原名座山雕棚),曾是惯匪-国民党东北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的巢穴。1947年春,牡丹江军分区战斗英雄杨子荣率小分队深入匪区“智取座山雕”,惯匪张乐山等25人被活捉。杨子荣在追剿残匪战斗中牺牲。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称号。作家曲波所著小说《林海雪原》,借用吉林省的威虎岭以称之,逐渐成习,海林县遂于1967年将此山正式更名为威虎山。海林县人民为纪念杨子荣烈士,在海林县城东山(帐篷山)修建了杨子荣烈士陵园和纪念馆。
岱王砬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郊区三道乡北境,属张广才岭余脉,海拔555米。 山顶有一排簇聚的石砬子,立地高18米,长50米。有巨石悬吊的“一线天”、侧身方可进入的“曲洞”、巨大而倒立的“风动石”及大王堡等名胜。平坦处有石筑的金代边墙遗迹。
鸡冠砬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郊区三道乡与海林市柴河镇交界处,牡丹江支流佛塔密西沟上源三岔河右侧,属张广才岭余脉。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552.2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顶端鸡冠砬子呈石林状,高14米,长60米。石砬东北侧有“仙人洞”,高5米,深15米。 在宁安县、海林市和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内还各有一处鸡冠砬子。
鹰嘴砬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林市三道河子镇河口村北1千米,三道河西岸。属张广才岭余脉,海拔288米。从侧面看,砬岩酷似雄鹰高踞,鹰嘴突出,昂首向天,故名。山上原有柞林,现为灌木。东北1千米有渤海国古城(称兴农古城)遗址。古城东西长183米,南北宽180米,除东北角被冲坏外,四周可见较清楚的土质城墙轮廓,南墙和北墙有似土质门墩和门道缺口,外有深1米、宽9米的护城壕。
锅盔山(林口县、海林县边界),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张广才岭支脉。西抵牡丹江河谷,东至乌斯浑河,包括海林市东部和林口县西部区域,东北部在林口县境内,有大锅盔山、小锅盔山。呈南北走向,长120多千米,山势较缓,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主峰大锅盔山海拔1184.8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西南侧有大片岩石裸露,山势陡峭。山麓为阔叶林,主要是柞、桦、杨等林木;山上为针阔混交林,有松、柞、椴树等。峰顶开阔平坦,夏季清凉,建有电视转播台。
锅盔山(尚志市境内),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部,包括大锅盔、二锅盔和三锅盔,属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主脉的三座山峰。位于亚布力镇东南25公里处,西距哈尔滨市190公里,东据离牡丹江市160公里,主峰大锅盔山海拔1374.8米,二锅盔山海拔1262米、三锅盔山海拔1000.8米。最高峰大锅盔山,山顶生长着国家稀有植物—偃松,分布着1亿年前地壳运动时期形成的高山石海,奇峰峻岭和茫茫林海雪原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北国风光。 大锅盔和二锅盔为第三届亚冬会赛道,如今已辟为中国国家滑雪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三锅盔已辟为旅游滑雪场,是中国第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旅游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
大锅盔,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部亚布力镇辖境南端,青云林场西侧,属张广才岭山脉锅盔山(尚志市境内)。主峰海拔1374.8米,周围连接二、三、四锅盔,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其北第三个山头为二锅盔,海拔1001米;其南为三锅盔,海拔993米;其北5千米为四锅盔,海拔906.4米。 2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4℃左右。北坡建有全国最大的高山滑雪场,即亚布力滑雪场(原称青云滑雪场)。山麓建有综合训练馆、新闻中心楼、餐厅等为滑雪运动服务的设施。国家赴南极考察队的适应性训练基地也设于此地。距亚布力镇25千米。
大综合岗子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口县三道通乡境内,属张广才岭北段。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357米,为张广才岭北段最高峰。山顶多独立砬岩,耸立如林,有的高达43米。山上植被多针叶树及针阔混交林带,建有林场。山南有“吊水湖”,海拔1230.8米。
佛手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北,属张广才岭山脉。峰顶巨岩有如佛手状,故名。海拔666.1米。 三面临涧,一线通天,如佛手状巨岩高12米。登其顶,南望有人头砬子, 为横道河子三景(佛手山、人头砬子、三块石)之一。 附近有东北虎饲养场,即“中国黑龙江省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饲养东北虎数十只,是世界上唯一的老虎饲养场。
龙凤山,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五常市东南50余千米处,属张广才岭支脉。呈东西走向,海拔337米,面积0.25平方千米。山上植被完好,林木茂密;山下大型水库龙凤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40平方千米,总库容2.33亿立方米,以防洪、灌溉为主,兼作发电、养鱼,全国闻名。 为五常市的旅游风景区。
杏花山,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五常市五常镇南5千米处,属张广才岭余脉。是一座独立的山体,为平原山地,西南-东北走向,海拔212.8米。昔日,因山上有杏树得名。山体北部呈漫坡,南面高而且陡,西南部呈断壁状,为山之最高点。昔日山上杨、柳、榆、槐及杏树遍布, 1945年后,山上不仅杏树不见了,其他树木也被砍伐殆尽,几乎成了一座秃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每年春季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植树造林,到1985年已经绿树成荫,其中大部分为松林,成为五常市的一处游览风景区。
长寿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延寿县城东南14千米,张广才岭西麓,西南-东北走向,面积35平方千米,海拔731.7米。植被多以桦、柞、杨、椴等阔叶林为主。据《长寿县乡土志》载,“长寿山距县城南二十里,为县城之向山,高十里余,周七十余里,上有潭四,水极澄清,每遇天欲雨则生云,近山之居民每于此卜阴晴焉”。为东、西长寿河发源地,发源于东侧的为东长寿河,发源于西侧的为西长寿河,皆流入玛 河。原长寿县(今延寿县)因此得名,一说因山得名,一说因河得名。
套环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延寿县东境与尚志市交界处,张广才岭西麓,西南-东北走向,面积29平方千米,海拔1007.5米,是延寿县境内的最高峰。山体由花岗岩和部分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植被为以硬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混生的有相当数量的红松、云杉、冷杉及杨、桦树等。山区富产蘑菇、山葡萄、核桃等。野生动物有野猪、狍子、山兔等。驿马河发源于套环山南侧。
帽儿山,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尚志市帽儿山镇北5千米处。因山峰凸出群山,貌似冠状,故名。属张广才岭余脉,海拔805米,面积10平方千米。由花岗岩、砂岩构成。山势险峻陡峭,只北坡有一林间小路,可攀登山顶。顶峰古有寺庙。山顶有平台和马蹄形泉水池。每当春夏季节,登上顶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树海郁郁葱葱;山下阿什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山间绿树浓荫,鸟语花香,景色秀丽。距尚志市尚志镇45千米,距哈尔滨市90千米。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已辟为旅游点。
松峰山,位于黑龙江省南部阿城市山河镇境内,属张广才岭余脉。呈南北走向,山势平缓,北高南低。平缓山麓上长满胡桃楸、黄菠萝、水曲柳、山杨等中壮龄天然次生林,林内灌木丛生。春夏季节,遍地奇花异草,栖息大量鸟类。山峰细高挺拔,奇石林立,主峰烟筒砬子海拔627米,雄伟壮观。松峰山,峰峦起伏,林木幽深,是金、清两代道教圣地。清代以来,被称为东北八大名山第一景观,许多圣景都伴有典故。西南麓山腰处,有一天然石洞穿越山顶石崖,长约20米,俗称“太虚洞”,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洞内立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和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镌刻的两块石碑,对研究道教有重要价值。主峰西侧有棋盘山、石景峰,石景峰下有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两座古庙“海云观”和“藏经楼”。庙宇的上部早年毁坏,现已修复。在海云观西北侧有一“拜斗台”,据说是道士们朝拜星斗的地方。道教遗址已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下有一座小型水库,供游人划船、游泳、垂钓。为保护天然次生林、古迹和自然景观,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松峰山自然保护区,面积1465公顷。现已辟为风景游览区。
大青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宾县、延寿、尚志3县(市)交界处,属张广才岭支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北抵松花江,西至阿什河河谷,东至玛 (蚂蚁)河河谷,面积150平方千米。山体主要由火山岩、花岗岩构成,一般海500-700米,中部地势较高,主峰海拔952米。由于山势巍峨,峻岭蜿蜒,重重叠叠,纵横交错,翠绿浓郁,挺拔人云,故名“大青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曾以大青山为天然屏障,出没于茫茫林海,打击伪军和日本侵略军。大青山资源丰富。树木有松、桦、杨、椴等次生林,山产品有木耳、猴头、蕨菜以及人参、平贝、五味子等野生药材。野生动物有野猪、黑熊、狍子、鹿、猞猁和山鸡、飞龙鸟等。矿藏有铜、铁等资源。
二龙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宾县县城西6千米处。山势起伏绵亘,有两处山头,形似龙头,故称“二龙山”。是一座独立的山体,面积0.2平方千米,海拔246.4米。 山麓拦坝筑堤,建成二龙山水库,连接南北两山,形成1.5万亩的湖面。 湖畔建有疗养所、宾馆、靶场、游泳场和垂钓处。二龙山临近大城市哈尔滨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夏季的避暑和游览区。
皇山,又称“皇山嘴子”、“荒山嘴子”。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郊,哈尔滨市太平区境内。西临阿什河,北靠松花江,东南为丘陵地带。属张广才岭余脉的延伸。山体高出漫滩60-80米,海拔215米。皇山的主要地层为黄粘土状粘土,故名。又因山头形似“龙嘴”,故也称“皇山嘴子”。从前,皇山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且有各种野生动物栖息。清代光绪朝中叶以后,山上林木砍伐殆尽,几乎成了秃岭。故又称“荒山”、“荒山嘴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政府有计划地栽种树木,并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今皇山顶上生长起茂密的次生林,使皇山面貌不断改观。皇山南坡建有哈尔滨市向阳山(第一)殡仪馆和向阳山革命公墓(安放老红军、老抗联、老干部的骨灰盒)。
大干泡 (蛤蟆塘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县境内镜泊湖西北50千米,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张广才岭东南坡,共有大小7座坑状火山口,其中6座集中于大干泡和小于泡附近,最远的为蛤蟆塘火山锥。在大干泡东北约20千米处,火山锥排列受华夏式断裂控制,呈东北40-45度方向排列,喷发时代为全新世早期。因喷发时间较近,火山口大都保存良好,为深锅状或竖井状火山口。火山口海拔750-1000米,相对高度为几十米至200米左右。火山口四周石壁峭立,底部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俗称“地下森林”。火山口附近是呈黑色、紫红、暗黄等颜色的玄武岩,以及松散的火山砾。火山口溢出的熔岩,沿着石头甸子河、蛤蟆河汇入牡丹江谷地,阻断了牡丹江,形成了小北湖、镜泊湖等火山堰塞湖。火山群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红松、白松、黄花松、鱼鳞松、落叶松,还有名贵的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等。野生动物有著名的东北虎、金钱豹,以及黑熊、野猪、梅花鹿、獐子等。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已辟建为国家级火山口森林公园。
西老爷岭,在吉林盆地和舒兰盆地以东,蛟河盆地以西,为拉法河与第二松花江右侧支流分水岭。近北北东向延伸,北于蛟河盆地北缘接张广才岭,南过第二松花江谷地接吉林哈达岭,长约100公里,宽30公里。西侧为伊舒地堑,东侧为蛟河断陷盆地,受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是以华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体的块断山地,局部山体由二叠系变质岩和侏罗系火山岩组成,在新构造运动中上升明显。以中山为主,山顶浑圆,海拔多在800~1000米,相对高度在600米以上,北段山势低缓。主要山峰有老爷岭峰(1284.7米)、康大砬子(1233.4米)、杨木大顶子(1099.7米)等。南段位于松花湖区,山势高大,森林茂密。
吉林哈达岭,位于伊舒地堑与辉发河谷地之间,为辉发河与闹龙河、饮马河、东辽河的分水岭,近北东向延伸。北起松花湖,向南伸入到辽宁省抚顺市附近,过浑河谷地与千山山脉相接。长近300公里,宽45~90公里。两侧由高角度断层控制,西北侧为依兰—伊通断裂带,东南侧为敦化—辉发河断裂带,为地垒式断块山地。山体主要由华力西期与燕山期花岗岩及古生界变质岩构成,还有大片侏罗系火山岩,并常构成尖峭的山峰。山势大致可分东北和西南两段。东北段靠近松花湖,包括永吉县南部、桦甸县西部和磐石县北部,上升量较大,以中山为主,海拔800~1200米,相对高度600~1000米,主要山峰有南楼山(1404.8米)、肇大鸡山(1258米)等。西南段包括磐石县南部、双阳县东部、伊通县东部、东丰县、辽源市和梅河口市北部,上升量较小,地面为大片丘陵,海拔400~500米,丘顶浑圆,走向紊乱。主要山峰有庆岭南山(914米)、大寒葱顶(672米)等,丘陵间河谷宽展,并多呈北西向伸延,河谷两侧多台地,相对高度20~50米,上覆厚薄不一的黄土状土。东北段中山森林茂密,西南段丘陵台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明显,山间谷地垦殖率高,并多小型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
威虎岭,在敦化市与蛟河县、桦甸县之间,为牡丹江上游与松花湖的分水岭。属张广才岭南部的支脉,北起阴背山,南止红石附近,过第二松花江(南段称富尔岭)与龙岗山相接。呈北北东走向,长约160公里,宽30~40公里。山体多由华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间有二叠系变质岩和第三纪玄武岩,新构造运动中隆起明显,并有大量熔岩溢出。以中山、低山为主,海拔800~1100米,相对高度300~600米,山顶多浑圆。南部富尔岭—带多为第三纪玄武岩组成的平顶山,山体切割轻微,主脉走向清晰。主要山峰有大平顶山(1283.6米,敦化、蛟河交界,牡丹江支流黄泥河源地)、阴背山(1236.2米)、大青沟顶子(1012.7米)、团山子(826.9米)、南土顶子(1274米,敦化、蛟河、桦甸交界,富尔河源地)等、白石砬子(1477米,敦化、五常交界,拉林河源地)、大秃顶子(1690米,敦化、五常交界,牤牛河源地)。山上森林茂密。
牡丹岭,在敦化市南部和安图县北部,为牡丹江上游与富尔河、古洞河的分水岭。西自富尔河源头,东止荒沟岭隘口接英额岭,近东西走向,长约1100公里,宽约15公里。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间有少部分下古生界变质岩,个别山顶覆盖有第三世纪玄武岩。以中山为主,海拔1000米左右,相对高度500米左右。山顶和缓,山坡坡度较大,切割轻微。主要山峰有寒葱岭(1164米)、长岭(1127米)等。山上森林茂密,侵蚀轻微。北坡是牡丹江发源地,南坡是富尔河支流古洞河发源地。
8. 宁安的文化
莺歌岭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宁古塔文化及近代革命历史文化等,形成了宁安浓郁的民俗风情。莺歌岭遗址,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中国北方肃慎人繁衍生息所在地,出土的“陶猪”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中世纪地面建筑遗址保存最丰富、布局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古都遗址,国宝一级文物——石灯幢。
作为清代的著名流放地,宁安保存着由宁古塔通往吉林、盛京(沈阳)及中原的必经之路大石桥、为督办边务的钦差大臣吴大澄而修建的望江楼、宁古塔城西的名胜“西阁”、远近闻名的北国第一名泉——泼雪泉、张缙彦等著名流人建立的“七子诗社”、革命教育基地张闻天工作室、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马骏纪念馆等丰富的历史遗存。
“宁安”满语旧称宁古塔,汉译为“六居址”,是指本地的六个大部落。这里是远古及夏、商、周时期肃慎人故地、唐代渤海国的京都、金代始祖函普的始居地,更是大清王朝的发祥地和北国重镇。近代,宁安是东北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流人文化
清人入关后,对它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以山海关为限严禁关内人随意出关,进入东北地区落户,对东北是想“封禁”大约持续了2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封禁时期文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代表了清朝关东文化,故又称“流人文化”。
海东文化
宁安这块土地上曾是由古代少数民族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的国都——上京龙泉府。渤海国是隶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它雄踞东北长达200多年。由于渤海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吸收唐代文明,终于发展成强大的“海东盛国”。它不仅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而且文化也空前繁荣,尤其是以文学艺术为主的精神文化成就更为突出,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和日本国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就是著名的”海东文化”。
9. 我爱宁安的历史文化演讲稿(
莺歌岭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宁古塔文化及近代革命历史文化等,形成了宁安浓郁的民俗风情。莺歌岭遗址,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中国北方肃慎人繁衍生息所在地,出土的"陶猪"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中世纪地面建筑遗址保存最丰富、布局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古都遗址,国宝一级文物--石灯幢。
作为清代的著名流放地,宁安保存着由宁古塔通往吉林、盛京(沈阳)及中原的必经之路大石桥、为督办边务的钦差大臣吴大澄而修建的望江楼、宁古塔城西的名胜"西阁"、远近闻名的北国第一名泉--泼雪泉、张缙彦等著名流人建立的"七子诗社"、革命教育基地张闻天工作室、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马骏纪念馆等丰富的历史遗存。
"宁安"满语旧称宁古塔,汉译为"六居址",是指本地的六个大部落。这里是远古及夏、商、周时期肃慎人故地、唐代渤海国的京都、金代始祖函普的始居地,更是大清王朝的发祥地和北国重镇。近代,宁安是东北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流人文化
清人入关后,对它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以山海关为限严禁关内人随意出关,进入东北地区落户,对东北是想"封禁"大约持续了2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封禁时期文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代表了清朝关东文化,故又称"流人文化"。
海东文化
宁安这块土地上曾是由古代少数民族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的国都--上京龙泉府。渤海国是隶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它雄踞东北长达200多年。由于渤海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吸收唐代文明,终于发展成强大的"海东盛国"。它不仅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而且文化也空前繁荣,尤其是以文学艺术为主的精神文化成就更为突出,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和日本国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就是著名的"海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