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台遗址
⑴ 宝鸡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部,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本文想就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地位问题略作概述,以再证宝鸡为秦人发祥之地的科学论断,为秦史研究这朵奇葩再添芬芳。
一、政治、军事中心
1.汧邑
汧邑是秦人入陕后的第一个都邑。《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汧城在陇 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近几年, 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陇县东南乡边家庄发现了一处范围较大的春秋墓区,墓主属春秋早期偏 晚的秦大夫级贵族,边家庄春秋秦墓的发现,为寻找汧邑地望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考古工作者根据都城应在陵区之南(边家庄墓地之南)的记载,认为距边家庄春秋墓地约五里的陇县牙 科乡磨儿塬春秋故城遗址当是襄公徙汧所都之城址[1]。磨儿塬遗址位于边家庄墓地东南五 里,与后者处于汧河西岸同一片台地上。遗址东濒汧河,南临川口河。两河交汇的塬地当即 汧邑城址,汧城原有多大,尚不清楚,在东南部的台地断崖上可以见到部分夯土城墙。其中东墙的南段保存约百米,南墙的东段保存约200米,东南角亦保存了部分残墙,残高1—2米 不等。残墙上可以看到的夯层一般厚10厘米左右。采集到的器物除春秋早期的罐、鬲等残片 外,还见有战国时期的陶盆残片,素面半瓦当及内饰麻点外饰绳纹的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材料残片,说明这一城址曾有较长的使用时间[2]。该遗址现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汧邑作为秦襄公的都邑不过14年时间,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它还只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城池,但它作为秦早期都邑,为秦人向关中扩充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作为秦八都之一 ,理所当然地成为秦襄公时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在秦史上居于一席重要之地。
2.汧渭之会
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3]。这是秦人的第二次迁都也是秦入关 中后建立的第一个都 邑,蒋五宝先生调查后认为,所营城邑当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笔者于1999年3月31 日,前往魏家崖村考察,发现这里关于秦都汧渭之会的传说自古流传至今,许多老人都能讲述秦人在这里建都的情况。此外,秦文公之所以要建都于汧渭之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先祖非子曾“主马于汧渭之间,后卒获为诸侯”[4],他经 占卜,认为这个地方很吉利,才在此地建都的。 而非子养马的放马滩,据当地老人讲,就在魏家崖村西南的汧河与渭河之间的河滩上,这里水草丰美,是蓄养牲畜的好地方。再者,魏家崖正好位于汧河口的东北部,紧扼汧陇交通的咽喉,这里的二塬,形似石鼻,高出渭河平原有10—20米左右,若建城于此三角塬上,既可依汧河屏障阻止西来之敌,又可一望无余地看到东边沿渭河而来的敌人,后面又能清楚地观察到自北边来犯的敌军,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这对于刚入关中,又立足未稳的秦人来说,是建立以军事性质为主的都城的绝好选择,因此我同意蒋五宝先生的观点,认为汧渭之会就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这一地区及其周围出土的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上得到佐证,如1980年千河乡冯家嘴村村民冯川 省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先秦的青铜盘、青铜兽形壶、青铜甗等遗物[5]。魏家崖六组村民王志斌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极为珍贵的先秦金虎、金铺首等遗物;1991年当地群众在这里取土时又发现了先秦的壶、簋、盘、匜、鼎等八件青铜器及其他遗物等 等[6]。另外,这里耕地时还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先秦绳纹瓦片、残砖、陶器碎片和铜镞 等等[7]。从这些大量的先秦时期遗物来看,汧渭之会邑城当在今宝鸡县汧河乡魏家崖村一带,这种说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更为可贵的是在汧河入渭附近还发现了秦人早期遗址[8],这就更能证明这一点了。杨东晨先生认为“汧渭之会”城方九里,四周设门,周围有防御性 质的军事设施[9]。“汧渭之会”的邑城地处于先周古公居地的西南, 东距后稷的封国“邰”不远,自古就是先民劳动、生息的地方,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秦以此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无论是向北、向南、还是向东发展都比较有利,尤其是对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平阳
《史记·秦本纪》载:“宁(宪)公二年,公徙居平阳”。平阳是宪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10]。武公“居平阳封宫”,如此则宪公、武公均以平阳为 都邑。平阳故址在今宝鸡县东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一带[11]。这里出 土有武公铜钟五件,鎛三件。且在钟、鎛出土之处发现不少灰坑,显系长期居 住之故,再加之武公钟、鎛系公室重器,故知宪公、武公所居之“平阳故城在岐州 岐 山县西四十六里”[12],即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一带。秦人 以此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长达37年之久(前714—前677),宪公、武公、出子均在平阳处理 朝政,接见大臣,并以平阳为根据地向东发展,到秦武公时,秦人已东伐彭戏氏而至于华山之下。平阳都城的确立,
是秦文公历时12年扫除岐雍诸戎势力的结果,同时,秦都不断东移 的历史事实,也说明了秦人力量的壮大和向东征讨步伐的加快。
4.雍城
秦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城栎阳止,历时294年,先后有20位秦君建都于雍城,在此期间虽然秦灵公居泾阳,但20位君主(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2位)死后均葬于雍都南。司马迁在记述德公居雍后,接着说“后子孙饮马于河”,《正义》也说:“卜居雍之后,国益广大,后代子孙得东饮马于龙门之河”。足见雍城非同寻常,它是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3]。
秦都雍城,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对该城进行过调查,50年代又进行了试掘工作,1973—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还在城南发
现了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
雍城遗址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在雍城内发现了与皇权相关的宫殿区和宗庙建筑,它们分别是:[1]姚家岗春秋宫殿区;[2]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3]铁沟、高王寺宫殿区。在姚家岗还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阴(冰窖)遗址一处[14]。而 且,宫殿区、凌阴、窖藏均居同一区域,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研究后认为姚家岗春秋宫殿区可能为秦康公、共工、景公居住的雍高寝[16]。
从雍地发现这些大量的与王权相关的宫殿区和宗庙建筑,充分说明了雍都作为秦早期都城的繁华和建筑的雄伟、华丽。以上考古发现还说明了秦康公、共工、景工、桓公在雍都的寝宫也已基本确定,文献与文物资料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秦早期政治、军事中心的雄伟富丽之景象。
从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徙汧,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城栎阳,秦人先后在宝鸡地区的汧邑 、汧渭之会、平阳和雍城建都长达393年之久,而在这393年中,正是秦人由偏居西垂的小邦向统一六国的强秦积极迈进的时期,随着秦人入陕后都城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再向北的迁徙路线,明显地反映出秦人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和军事上的日益强大,为最后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宝鸡作为秦人早期的都邑,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宝鸡是秦人和秦文化发祥之地的科学论断也是无须再作讨论的。
二、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
宝鸡曾长期作为秦人都邑,是早期秦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根据秦人“陵随都移”的文化习俗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资料,同样可以证明宝鸡乃是早期秦国的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
《史记·秦本纪》曰:“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宁公(宪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 卒,葬西山。”据高次若先生研究后认为,秦文公、宁公所葬之西山,又叫秦陵山,在今宝鸡市斗鸡台东边的戴家湾村[16]。又据《秦始皇本纪》载:出子“葬 衙”。据杨东晨先生研究后认为此“衙”疑为“衍”字之误,出子当葬宪公墓附近,不会葬于白水县地 [17]。据此,那么出子的墓当也在宝鸡西山陵无疑。再据《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平阳”。据杨东晨先生的观点认为,武公的葬地当在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北边二里的西高泉村一带[18]。这四位秦公的葬地,前三位在“西山陵区”,后一 位在“平阳陵区”。宝鸡地区安葬秦公最多的陵区在雍城,我们姑且把它叫做“雍城陵区”,该陵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先秦诸侯国陵地。
雍城陵区,位于秦都雍城之南,即今凤翔县尹家务乡至宝鸡县阳平镇的南塬(雍岭塬)之上,东西绵亘30余里,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国君(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2位),雍城墓地与雍城遗址以雍水为界,南北相望。雍城陵地黄土深厚,水位极低,是一处经过精心选择的理想墓地。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在那里探出13个墓区,内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凸字型大墓43座。墓上无封土。墓地内以开挖兆沟为界,墓与墓之间有内兆,整个墓地则以外兆环绕,形成了既各自独立,又完整统一的格局[19] 。雍城墓地,墓向均为东西向。现已发现有“中”字型大墓18个,这种形制的大墓在东周时期诸侯王国中是最高级别的墓制。最大的“中”字型大墓,称做“秦公1号大墓”,该墓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比马王堆汉墓大20倍。秦公1号大墓是雍城秦公陵园中目前所知的43座大墓中最大的一个 [20]。
宝鸡地区,目前已知的秦公陵园有三处:
一处是“西山陵区”,一处是“平阳陵区”,另一处则是“雍城陵区”。三处陵区共葬有秦公24位(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6位),秦自襄公立国至子婴亡国共36代国君(其中静公、夷公、昭子不享国,实即33代),其中26代死后就葬在宝鸡,可见宝鸡是安葬秦公最多的地方,宝鸡作为秦公陵园确实是名符其实的。
宝鸡不仅是秦公陵寝重地,而且还是秦人至为重要的祭祀中心。《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年,初为鄜畤,……十九年得陈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陈宝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陈仓城中”。这就明确指出,陈宝祠在陈仓城内。据高次若先生 研究后认为,陈宝祠应是秦人祭祀先祖神灵的宗庙[21]。鄜畤是一 种宗庙性质的祭祀场所,秦宪公徙都平阳后,在平阳也修有宗庙、社稷及其他祭祀的设施[22] 。此外,《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灵公作吴阳上畤,这三畤都是祭祀秦人祖先白帝的。此三畤所在地,并称三畤原,据《括地志》载:“三畤 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即今凤翔县南部高地上[23]。又据《史记·秦始 皇本纪》载:“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可见,即使雍城不作为秦都以后,秦的宗庙建筑大多仍留在雍城。以上文献记载告诉我们,秦人的庙祭及神祭场所大多也在宝鸡地区,宝鸡地区的考古发现也再次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无误,如出土于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的“武公钟”,当为秦武公“用以在宗庙祭天祭祖的一套礼器”[24]。发现于秦雍都遗址内 的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其中的1号建筑群即为一组宗庙建筑。还 有4号建筑,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埋有动物骨骼的祭祀坑,石兴邦先生认为可能是与宗教礼仪有关的建筑。文献记载了秦人在宝鸡的祭祀情况,在宝鸡也确实发现了秦人的祭祀场所和遗物,可见文献记载与文物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宝鸡不仅是秦公陵园所在地,同时也是秦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就连秦始皇行冠礼时也还必须到雍城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25]。
三、交通枢纽
宝鸡自古就是我国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在秦时也不例外。宝鸡是秦通往陇西及巴蜀的交通咽喉和向东发展、统一全国的根据地和大后方。首先,在秦国早期,秦人所经营的陇西通道,就是以宝鸡为辐射中心而向东西延伸的。这条通道西起今甘肃天水一带,秦人由此翻越陇山,沿汧河河谷向东南迁移,这时有汧城、汧渭之会和平阳城等秦故都均在汧水附近。秦人所经营的陇山通道,即循汧河流域而西去东连的这条道路,在西周 及春秋早期,就将陇西和关中两个文化区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这条道路也是秦人由西向东,由弱到强渐次发展壮大,直至统一六国,建立强秦的黄金通道,要是没有这条道路 的开辟的话,秦人也不可能入主关中,统一天下。到了战国中晚期,虽然秦的都城已迁至栎阳、咸阳,然而陇西通道仍然是秦都外线交通的主要干道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陇西通 道成了秦回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沿回中道巡察,回程部分就是由陇西、天水(秦人 祖先的发祥地)再东北行越陇山,沿汧河经今陇县、汧阳、凤翔(秦故都雍城),再向东至首 都咸阳的[26]。由此可见,陇西通道在秦交通史上一直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秦通往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说到宝鸡交通枢纽的地位,就不得不浓墨重彩地讲一讲雍城这个秦故都在秦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雍城位于关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这里交通位置十分优越,它南控汉中、四川通道,西边扼守着关中通往河西的门户,向东可由原上至西周故都岐邑周原,由原下又可沿渭水流域东达周都丰镐之地,并直达关东。另外,由宝鸡之南开创了穿越秦岭的金牛道、连云道,这些道路南可达汉中及四川盆地,加强了关中与秦岭之南的联系,同时可利于控制汉中及其附近地区[27] 。到战国中晚期时,褒斜、金牛、连云和故道(又称陈仓道)等栈道就成了连接关中和巴蜀的全国主干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赞美的就是秦昭襄王时所开凿的栈道的壮丽情景的[28]。同时,这句话也说明了宝鸡在有秦一代,的确是 秦通往西南的交通枢纽,这个地位是无可辩驳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鸡乃是秦人通向西北、西南及关东的交通枢纽,该枢纽的核心就是 秦故都雍城,当然,汧邑、汧渭之会和平阳城则是这个交通网上的重要城镇,不管是通向西北、西南,还是关东的道路网均是以雍城为中心而向四周辐射的。宝鸡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地 位在秦时就早已奠定了。
四、经济都会
我们说,宝鸡在秦时是重要的经济都会。首先,从汧邑来看,汧邑初建于春秋早期,下限被 认为不晚于秦武公时期。汧邑的繁荣,不仅包括了襄公的十余年时间,而且很可能还要包括文公居于汧渭之会的50年间或更晚。从该城址现有的遗物看,该城址可以认为属于春秋时代 。但也有一些更晚的遗物,这说明该城有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汧邑作为秦人入主陕西后的第一个都邑,它不仅是秦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毫无疑问应该是当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的经济都会。
汧渭之会、平阳,也和汧邑一样,在不作为国都以后,仍然是秦国的重要城镇。下面着重介 绍一下雍城作为经济都会的繁荣情景。史念海先生认为:“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关中这时已有三个经济都会,即雍、栎邑和咸阳。雍和栎邑不作为政治都会之后,依然保持着经济都会的地位。”这就告诉我们,雍地作为经济都会,基本上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没有因为国都的迁徙而衰落。考古发掘也再次证实了雍地经济的繁荣情况。从196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凤翔雍城遗址进行了勘探和部分发掘,在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区域内,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以陶器为主,有盆、罐、瓮、鬲、钵、豆、盂等生活用具,还有水道、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有用于生产的石犁、石磨、铜铲等工具。在青铜器方面,姚家岗出土的青铜建筑构件,为新出现的器形,其纹样为蟠螭纹,这是春秋时代秦国流行的纹样。在制陶领域,秦人立国后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突出地展现在砖瓦建材方面,如凤翔宫殿遗址出土的凹字型板瓦,以及瓦当等,鲜明地显示了秦文化的特征。在仿铜陶礼器方面,彩绘大耳壶、大口罐等,都是新出现的秦的典型代表性器物。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彩色丝织物及木胎髹漆猪、金鸟、金兽,以及玉器、骨器等,反映了秦国的丝织、漆器、金属细作等各种手工业都发展起来,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也可以管窥出秦都雍城经济的繁荣程度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艺水平也相当高,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秦都雍城作为春秋战国之际关中地区著名的经济都会,其手工业已十分发达,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贸易肯定也是比较繁荣的[29]。
我们说宝鸡在秦时为经济都会,是指汧邑、汧渭之会、平阳和雍城而言的,本文着重以雍城 为例说明了雍城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都会的繁盛情况。由于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都曾作为秦都而存在过,作为都城,肯定驻有军队和官僚机构,因而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所 以,在秦国早期历史上,汧邑、汧渭之会邑和平阳城也是当然的经济都会,这是毫无疑问的。
五、文化中心
宝鸡在秦国早期历史上,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秦在西北高原复起立国前,文化是比较落后的,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典籍。秦襄公立国后,积极汲取华夏文化,形成独具特点的秦文字。到秦文公时,开始设置史官,“初有史以纪事”,失传的《秦纪》就产生在秦文公时期[30]。著名的石鼓文,也产生在文公时期。石鼓文是以 诗歌形式纪赞秦国 初创时期秦文公20余年间重大活动的史实刻石文字,据蒋五宝先生研究、考证后认为,石鼓刻制于秦文公二十一年,出土于今宝鸡县汧河乡魏家崖村的石鼓寺。是秦文公有感于汧渭之 会国都落成而纪事志怀的原勒真迹[31]。由此可以看出,秦文公苦 心经营长达46年的汧渭之会,不但是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理所当然地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 。
我们说宝鸡是秦国早期的文化中心,其典型代表就是作为秦都长达294年的雍城。说雍城是当时秦国的文化中心,的确是名不虚传。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的《秦风》十篇就是在雍城完成的。例如,秦穆公在以国君之礼宴请晋公子重耳时,就采用赋诗对答的形式,当场做了《诗经·小雅·采菽》,并赋《鸠飞》和《六月》。此外,《尚书》中的《秦誓》篇,是秦穆公时期的作品,也是在雍地写成的[32]。再者,秦德公时 ,称热天为伏,“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开创了六月三伏天的节令[33]。秦宣公 时秦人已“初志闰月”[34]。这些都可被视为秦人在天文、历算方 面的成就而载入史册。
以上,也可算是雍城作为文化中心的些许史籍见证。关于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也有一些。比如在音乐、文学领域,有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石磬,其铭文是篇韵文,文辞优美,结合《诗经·秦风》中的诗歌文辞看,秦国的文学水平已不低于东方各国。秦穆公说,秦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考古资料证实此言不虚[35]。从秦文公时期的石鼓文到秦景公时期的石磬文,充分反映出了秦人在文化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脉络。
我们说雍城是秦的文化中心,还体现在美术作品方面的巨大成就上,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是见于各种器物上的图案花纹,以及少数雕塑品。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已开始出现一些独立的圆雕作品,如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金鸟、金兽、漆木猪,凤翔战国早期墓出土的 陶牛等。金鸟、金兽的造型逼真生动,是艺术佳作。漆木猪形体介于猪与兽之间,通体用黑、红色漆彩绘,风格有楚国的意味,可能接受了楚文化的影响。陶牛的造型古拙、质朴,仅求其形似,气韵不够生动。虽然如此,但在雕塑史上却具有重要价值,它表明雕塑艺术已渐次从器物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向独立的艺术部门发展[36]。
以上,我们概要地讲述了宝鸡作为秦人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总括全文,我认为,宝鸡是秦国早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交通枢纽;经济都会和文化中心,是早期秦人的四都所在地,因而在秦史上居于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历史地位也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宝鸡是秦人发祥之地的科学结论
⑵ 邹城有那些名胜古迹、历史人物
邹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和旅游胜地。
风景名胜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为主体的铁山公园、体育公园、峄山风景名胜区,以水见长的铁西公园、唐王湖公园、孟子湖风景游览区及素有“邹城会客厅”之称誉的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其中,峄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
境内现有各类文物古迹517处。其中:
古遗址175处,主要有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漆女城遗址、栖驾峪遗址、斗鸡台遗址、北凫山犁耙峪遗址、晚照寺遗址、灰城子遗址、城前遗址等。
古墓葬107处.主要有孟林、汉鲁王墓、明鲁王墓、万章墓、南宫适墓、西晋刘宝墓、金乌林答将军墓、庙东古墓、王看九女筑坟、兴泉墓群等。
古建筑132处,主要有孟庙、孟府古建筑群、重兴塔、孟母三迁祠、龙山玉皇殿、大园戏楼、小石石拱桥、颜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处,主要有铁山摩崖石刻、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峄山石刻、凤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黄山宋代十八罗汉洞造像、后圬山寿峰寺碑刻群等。
近现代史迹及其他70处,主要有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孔子孟子诞生圣地碑、抗日烈士郑师文纪念碑、烈士陈清松墓碑、邹城烈士陵园、石墙双庆扬水站等。
各类文物史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35处。
⑶ 邹城的旅游
邹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和旅游胜地。
风景名胜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为主体的铁山公园、体育公园、峄山风景名胜区,以水见长的铁西公园、唐王湖公园、孟子湖风景游览区及素有“邹城会客厅”之称誉的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其中,峄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
境内现有各类文物古迹517处。其中:
古遗址175处,主要有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漆女城遗址、栖驾峪遗址、斗鸡台遗址、北凫山犁耙峪遗址、晚照寺遗址、灰城子遗址、城前遗址等。
古墓葬107处.主要有孟林、汉鲁王墓、明鲁王墓、万章墓、南宫适墓、西晋刘宝墓、金乌林答将军墓、庙东古墓、王看九女筑坟、兴泉墓群等。
古建筑132处,主要有孟庙、孟府古建筑群、重兴塔、孟母三迁祠、龙山玉皇殿、大园戏楼、小石石拱桥、颜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处,主要有铁山摩崖石刻、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峄山石刻、凤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黄山宋代十八罗汉洞造像、后圬山寿峰寺碑刻群等。
近现代史迹及其他70处,主要有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孔子孟子诞生圣地碑、抗日烈士郑师文纪念碑、烈士陈清松墓碑、邹城烈士陵园、石墙双庆扬水站等。
各类文物史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35处。 邹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地址时代公布时间备注孟庙、孟府和孟林 孟庙、孟府:城区南部 明至清 1988. 1.13 第三批 孟林:大束镇西山头村 战国、汉 2006. 5.25 与孟庙、孟府合并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铁山、岗山摩崖:城区北部铁山、岗山 北周 1988. 1.13 第三批 峄山和葛山摩崖:峄山镇峄山;大束镇葛山 南北朝 2006. 5.25 归入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汉鲁王墓 大束镇云山、四基山 西汉 2001. 6.25 邹城与曲阜汉墓合并公布 邾国故城 峄山镇峄山之阳 周至汉 2006. 5.25 第六批 明鲁王墓 中心店镇尚寨村; 大束镇官厅村、凰翥村 明 2006. 5.25 第六批 邹城-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地址时代公布时间备注野店遗址 峄山镇野店村 新石器时代 1977.12.23 第一批 漆女城遗址 凫山街道办事处和睦村 新石器时代、商周 1992. 6.12 第二批 凫山羲皇庙遗址 郭里镇庙东村凫山西 元 2006. 12.7 第三批 重兴塔 邹城市城区 宋 2006. 12.7 第三批 孟母三迁祠 凫山街道庙户营村 清 2006. 12.7 第三批 凤凰山石窟造像 张庄镇圣水池村 唐 2006. 12.7 第三批 邹城-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地址时代公布时间备注斗鸡台遗址 峄山镇稻洼村东南 商至周 1985. 4.17 第一批 栖驾峪遗址 田黄镇栖驾峪村北 周 1985. 4.17 第一批 白莲教起义军遗址 田黄镇白莲池、枣园村 清 1985. 4.17 第一批 万章墓 北宿镇后万村东 战国 1985. 4.17 第一批 乌林答将军墓 郭里镇羊石山村 金 1985. 4.17 第一批 黄山十八罗汉洞造像 看庄镇黄山前 宋 1985. 4.17 第一批 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城前镇渠家庄 1943年 1985. 4.17 第一批 西丁遗址 北宿镇西丁村北 商周 2001. 3.1 第三批 城前遗址 城前镇城前村北 汉 2001. 3.1 第三批 龙山玉皇殿 香城镇戴村南龙山上 明 2001. 3.1 第三批 孔子、孟子诞生圣地碑 邹城火车站广场 民国 2001. 3.1 第三批 邹城-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地址时间公布时间备注晚照寺遗址 钢山街道曾家沟村东 新石器时代 1978. 2.25 第一批 北凫山山顶遗址 石墙镇犁巴峪村东北 新石器时代 1978. 2.25 第一批 独山遗址(东沟遗址) 郭里镇独山村东北 东周 1978. 2.25 第一批 簸箕掌遗址(擂鼓台遗址) 张庄镇簸箕掌村东南 春秋 1978. 2.25 第一批 城子窝遗址 城前镇尹庄村西北 周 1978. 2.25 第一批 灰城子遗址 大束镇灰城子村东 春秋 1978. 2.25 第一批 庙东遗址(老磨台遗址) 郭里镇庙东村南 周 1978. 2.25 第一批 乌龟寺遗址 田黄镇袁家北山村东 周 1978. 2.25 第一批 马山头遗址(吕布台遗址) 香城镇马山头村西南 周 1978. 2.25 第一批 后峪遗址(东大寺遗址) 田黄镇后峪村南 周至汉 1978. 2.25 第一批 陶城遗址 太平镇中陶城村西北 东周至汉 1978. 2.25 第一批 台子遗址 香城镇羊皮村北 东周至汉 1978. 2.25 第一批 南宫适墓 中心店镇前南宫村东 周 1978. 2.25 第一批 金家堌堆 峄山镇峄山街村东 周 1978. 2.25 第一批 庙东古墓 郭里镇庙东村东南 汉 1978. 2.25 第一批 王看九女筑坟 看庄镇王看村东 汉 1978. 2.25 第一批 兴泉墓群 石墙镇兴泉庄北 汉 1978. 2.25 第一批 谢庄古墓 太平镇谢庄 三国 1978. 2.25 第一批 刘宝墓群 郭里镇独山庄北 晋 1978. 2.25 第一批 徐辟祠 香城镇徐桃园村 明 1978. 2.25 第一批 创建二神祠碑 峄山镇纪王城村西 元 1978. 2.25 第一批 寿峰寺碑刻群 石墙镇后圬村 金、明、清 1978. 2.25 第一批 鲁府柴炭山刻石 张庄镇大彦村东北 明 1978. 2.25 第一批 护驾山遗址 千泉街道南关社区东 周 1995. 7.25 第二批 岳庄遗址 北宿镇岳庄村西 周、隋唐 1995. 7.25 第二批 苗山庄遗址 郭里镇苗山庄西 西周、春秋 1995. 7.25 第二批 西柳遗址 看庄镇西柳村西 周 1995. 7.25 第二批 孟母断机处遗址 千泉街道南关社区北 元至清 1995. 7.25 第二批 王屈汉墓群 郭里镇王屈村西北 汉 1995. 7.25 第二批 小石石拱桥 石墙镇小石村村北 明 1995. 7.25 第二批 大园戏楼 中心店镇大元村北 清 1995. 7.25 第二批 陈清松墓碑 香城镇大河滩村东 民国 1995. 7.25 第二批 颜母祠 田黄镇宋家山头村 明、清 2006. 6.6 第三批 潘氏家祠 唐村镇中唐村 清 2006. 6.6 第三批 峄山白云宫 峄山镇峄山上 清 2009. 2.3 第四批
⑷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商周西周墓葬遗址
西周墓葬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起,至前770年平王东迁止,习称西周。现今发掘的西周墓葬总数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扶风、岐山、宝鸡,河南省洛阳、浚县,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阶级和阶层在埋葬制度上的特点。
西周墓葬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县辛村(见辛村卫国墓地)和陕西宝鸡斗鸡台墓地做过发掘。后者是最早发现的一处包含有灭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来发现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丰镐遗址中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遗址中的西周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苏句容、溧水、金坛等地的西周墓等。与上述重要发现同时,对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当可靠的年代序列。在丧葬礼制方面也开始了深入的探讨,关于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显著的实例之一。
分区和特征 西周墓葬可大体划分为2个区域:即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见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也有种种差异。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较高而采用一条或两条墓道的大墓;有的则采用独特的殉葬礼俗,如宝鸡茹家庄?伯墓一椁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随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随葬有鹰首剑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则随葬有各种原始瓷器。
⑸ 哪个遗址说明中国是世界最早有粟的
最早发现的粟遗存是20世纪30年代在山西省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的粟壳,其时代为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这一发现当时曾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意[48]。40年代,陕西省宝鸡市斗鸡台遗址和辽宁省赤峰县蜘蛛山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粟粒[49]。50年代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和西安半坡村以及甘肃永靖大何庄、兰州白道沟坪,相继发现了粟遗存,其中以半坡的发现较为重要。
⑹ 概述19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及现状
在国民党统治地区 ,仅裴文中于1947~1948年前往甘肃、青海进行过史前遗址的调查。从1928~1948年,经过20年的发展 ,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初具规模。尽管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限于周口店、殷墟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史前遗址,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但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作方法,积累了一批通过正规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并出版了《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裴文中) 、《城子崖》(梁思永等) 、《良渚》(施更昕)、《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罗布淖尔考古记》(黄文弼)等着作,以及《安阳发掘报告》和《中国考古学报》等刊物 。尹达在延安期间 ,撰写了《中国原始社会》一书。这段时间,有些学者对甲骨、金文、简牍、墓志等铭刻资料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郭沫若旅居日本时所着《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书,为甲骨、金文的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对甲骨学研究也有较大推进。
50和60年代前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黄河、长江流域的部分省级文物单位,对史前时期的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庙底沟遗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岭遗址、北阴阳营遗址,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遗址、郑州商代遗址、丰镐遗址、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以及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和其他重要遗址,分别进行规模较大的发掘。但大面积揭露的遗址尚不甚多,各地田野工作的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几乎每个省都曾选择保存较好的史前遗址进行重点发掘。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仍然较多,近年揭露面积一两千平方米以上的遗址不下10余处,其中姜寨遗址和大地湾遗址已发掘一两万平方米,分别发现一二百座房基。王因遗址和陶寺遗址则发掘了八九百座墓葬,柳湾墓地多达1500座 。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也有多处遗址发掘,面积在数百平方米以上,关庙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草鞋山遗址和石峡遗址曾发掘一两千平方米。工作量最薄弱的西南边疆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带,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例如西藏昌都的卡若遗址就揭露了数十座房基。各地在此期间大面积发掘和勘察的重要遗址还有:登封王城岗城堡、淮阳平粮台城堡、二里头宫殿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黄陂盘龙城遗址、周原遗址、纪南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凤翔秦国宗庙遗址、居延烽燧遗址,以及汉唐两京的某些遗址。还发掘许多结构复杂、埋葬丰富的大型墓葬,例如随州曾侯乙墓、平山中山王墓、广州南越王墓、 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以及范围很大的秦兵马俑坑等。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工作规模之大,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田野考古更加完善,已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50年代初期,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曾被西方考古学家誉为考古发掘方法的新进步。多年来,中国的细致考古发掘,一直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广泛好评。考古工作者进行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比较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进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它们的整体规划,先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再以城门为基点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至于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提供的线索,根据地面现存的古代建筑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也能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在清理许多大型墓葬的过程中,妥善地处理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较好地保存下来;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的矿场、铸铜和冶炼作坊、烧制砖瓦和陶瓷器的窑址,以及造船工场、沉船、桥梁等。这些情况说明,中国的田野考古已经真正成为科学化的学术研究工作。
⑺ 历史上晋国都城有哪些变迁
周代的晋国,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称燮父)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而来的。晋国自唐叔虞始封到静公被韩、赵、魏三氏所分,晋国灭亡,前后共历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晋国在漫长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都城有几处?迁徒过几次?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综合不完全的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现对晋国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参考 。
(一)晋国都城“翼”、“曲沃'、“绛”,“故绛”和“新田'
晋国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为晋,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带)。绛(穆侯迁绛之都城、在今曲沃县西南二里古城遗址)。故绎(献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赵康晋城址)。新田(景公迁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马的晋国遗址)。共五处,其原由如下:
关于“翼'。据《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顾炎武《日知录》:唐在翼城县西南二十里。”韦昭国语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记》:“翼晋君都邑也。'这是见于史籍的记载。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这个“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带。
关于成侯迁曲沃之“曲沃。《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索隐曰:“河东之县名,汉武帝改曰闻喜也。 后汉书群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晋地。”纲目集览:“闻喜本绎州曲沃县,汉武帝改闻喜。'都是说今闻喜一碟;是晋国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来,在闻喜上郭一带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铜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器物。(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这些材料都说明晋国都城“曲沃”是今日之闻喜。
关于“绛”。《踣史》记载:穆侯居绛。有·绛山绛水,故绛城在翼城东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为汉周勃封邑。注旧志说:故址周九里十三步。这些文献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县西南二里,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曲沃古城遗址》。l960年4月至6月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对古城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1975年春天,又对古城的城墙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城遗址的下面是东周文化堆积层,出土物为东周时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残片。古城遗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物是汉代的瓦的残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纹圆瓦当、五铢钱和铁犁等。同时发现古城遗址内有内城,呈方形,长宽各1500米:有外城,城墙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多为汉代文化堆积物。将文献记载与今天钻探、发掘的资料对照,现在曲沃县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遗址,应是穆侯所居的“绛”。
关于“故绛”。据《路史》:献公城绛徒都。顾炎武说“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绛州之北。注:今太平县南25里古城址犹存。(见《山西通志·古迹考》)。即今赵康古晋城遗址。近年来,省和襄汾县文物部门对古晋城遗址进行过多次的勘察。在遗址内发现有:内城和外城两座。既有东周文化遗存,又有汉代文物出土。历史上称此为“古晋城”汉代此处为临汾县城。传说遗址里有献公的“斗鸡台”。据以-七的材料,说明献公九年城绛始都(亦称故绛)应是今日赵康的古城遗址.
关于“新田”(亦称“绛”)。·据《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晋国由故绛(今之赵康古晋城)迁徒到新田,仍称“绎'。“新田”在何处?据《水经注》:新田“谓之绛阳,在绛浍之阳,南对绛山,西背二水。《一统志》:“绛邑古城在乎阳府曲沃县西南晋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马汾浍交会的三角地带,!当是文献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来,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马多次进行文物普查,钻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东周遗址,牛村古城遗址,平望古城遗址,台神古城遗址,白店.古城遗址,马庄古城遗址呈王古城遗址等以及-上马东周墓葬群。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钟、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设施工中又发观了东周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铸铜工具等珍贵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马秦村的东周盟誓遗址里出土了约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经过对文字的识别、研究,张颔先生写出了《侯马盟书》巨著。在这些盟书里,有一篇盟书载有“十又一月甲寅腊乙丑……。”经考证所反映的时间是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举行的盟誓。晋定公时晋国的都城在“新田,,。《侯马盟书》的出土,雄辩地证实了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晋国的大夫赵鞅(赵筒子)主持进行盟誓的这一历史事实。也为“新田'在今日侯马一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侯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侯马文史资料 第5辑.,1992年10月.
⑻ 位于寿县双桥镇大郢村的斗鸡台是什么年代的一共考古几次
斗鸡台遗址,时代为夏商,位于寿县双侨镇。遗址位于寿西湖南岸的台地上,平面近长方形,高约3—4米, 面积1万平方米。遗址地面遗物和地下文化内涵丰富。1934年考古前辈李景聃、王湘曾作过调查。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此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和大量卜骨等。因文化内涵丰富,器物特征明显,被学者命名为“斗鸡台文化”。该遗址为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资料来自安徽省文物局官网)
⑼ 邹城著名景点介绍到底有哪些
邹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和旅游胜地。
风景名胜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为主体的铁山公园、体育公园、峄山风景名胜区,以水见长的铁西公园、唐王湖公园、孟子湖风景游览区及素有“邹城会客厅”之称誉的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其中,峄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
境内现有各类文物古迹517处。其中:
古遗址175处,主要有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漆女城遗址、栖驾峪遗址、斗鸡台遗址、北凫山犁耙峪遗址、晚照寺遗址、灰城子遗址、城前遗址等。
古墓葬107处,主要有孟林、汉鲁王墓、明鲁王墓、万章墓、南宫适墓、西晋刘宝墓、金乌林答将军墓、庙东古墓、王看九女筑坟、兴泉墓群等。
古建筑132处,主要有孟庙、孟府古建筑群、重兴塔、孟母三迁祠、龙山玉皇殿、大园戏楼、小石石拱桥、颜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处,主要有铁山摩崖石刻、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峄山石刻、凤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黄山宋代十八罗汉洞造像、后圬山寿峰寺碑刻群等。
近现代史迹及其他70处,主要有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孔子孟子诞生圣地碑、抗日烈士郑师文纪念碑、烈士陈清松墓碑、邹城烈士陵园、石墙双庆扬水站等。
各类文物史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3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