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孜运河遗址
A.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的介绍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濉溪县境40余公里,历隋、唐、宋三代五百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1999年年初,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进行发掘,共开探方8个,揭露面积930平方米,历时近200天。柳孜运河遗址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B.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的文物遗存
遗址内出土有唐宋时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还发现唐代沉船八艘,出版土三艘,清理权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筑码头,均属首次发现。
柳孜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为多,其它为铜钱、铁器、石器等,陶器有灰、红色陶,釉陶和建筑陶等。器形有缸、盆、坛、和砖瓦等。铜钱均是方孔圆钱,有“开元通宝”、“嘉佑通宝”、“熙宁通宝”。铁器有三足釜、斧等,石器有磨、石柱、锚等。瓷器品种最多,有青、黄、白、黑、白地黑花、外黑或酱、内白等许多釉色,一般釉质较粗,少数青、白釉较细。瓷胎多为较粗的泛黄或灰色胎,少数白瓷胎洁白细腻,瓷器多素面,少数印花、刻花、三彩、点彩和堆贴文饰等。器形以碗数量最多,其次有罐、盆、三足器、杯、壶等。从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认窑口的有:寿州窑、肖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定窑、越窑、长沙窑、均窑等隋、唐、宋时期的窑口,还有一些不明窑口的瓷器有待进一步确认。
C.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的历史意义
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柳孜镇又因安徽省文物局考古发掘队在这里的重大考古发现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八艘唐船、宋代码头、大批唐宋名窑瓷器的相继出土印证了这块土地昔日的繁华。二000年四月八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在柳孜实地考察后,向世界郑重宣布:“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
D.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的谜终见答案
通济渠,又称新汴渠,唐宋时期称汴河。《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通济渠修通后,唐宋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漕运和河运治理制度。因承受黄河的泥沙,唐代每年疏通一次。到北宋末期,政权衰败,运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松弛了,黄河数次大决口,导致通济渠河高出地面5米之多。通济渠的说法不一,史载不一,且有新旧之说,老汴河向东一直流到肖县、徐州入泗水,西汉时称鸿沟或狼汤渠,东汉时称汴渠,直到隋初年古汴河还在沿用。新汴河是隋炀帝另外开挖的河道,称通汴渠,新旧汴河分叉点在开封。新汴河过开封后折向东南,路程较古汴河为短。
关于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一种说法为经陈留、雍邱、襄邑、宁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县、徐州汇入泗水。另一种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分离后,经陈留、雍丘、襄县、宁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临涣、甬桥(今宿州)、虹县至泗州洪泽湖入淮。还有其他不同的文献记载和专家的观点。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为这一千年古运河路线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点。
E.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的历史沿革
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濉溪县境40余公里,历隋、唐、宋三代五百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柳孜镇,古称柳子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尽管名为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但是柳孜后来的考古证明,所谓的码头遗址实为桥梁遗址。
抗日战争期间,在柳孜镇隅子街口,离地面五米深的地方,发现一条由南向北深入地下的石台阶。石阶均用两米长、六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的青石块砌成。当时,即断定是位于大运河南岸的一座大型石码头,由于兵荒马乱,无人顾及考证发掘。
建国后至1984年,在濉溪县境内,还因群众烧窑取土、修筑宿永公路、兴修水利等,多次挖开了大运河断面。河槽口宽四十米,底宽十五米。堤为夯土结构,坡度较小,河床内为淤泥沙土,从地表向下七米,仍未见原始土层。
1999年年初,百善镇以西宿永公路段拓宽工程开工。在对穿过柳孜村一段工程进行裁弯取直的新路基础施工时,施工方挖掘中出土大量瓷器等文物。结合当地老人所讲抗战时深入地下五米石阶的传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路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共开探方8个,累计揭露面积930平方米,历时近200天。发掘出一处石构筑物遗址、8只唐代沉船,以及隋唐宋金时期瓷器件、灰坑一座,还有大量铁器、骨器、石器、画像石、动物骨骼等,出土瓷片数十万件。这次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古文记载
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著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可见当时柳孜文风之盛。然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
F.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柳孜补运河考古空白
柳孜,古称柳子填,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西,宿永公路穿境而过(在百善镇和铁佛镇之间),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著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可见当时柳孜文风之盛。然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柳孜镇又因安徽省文物局考古发掘队在这里的重大考古发现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八艘唐船、宋代码头、大批唐宋名窑瓷器的相继出土印证了这块土地昔日的繁华。二千年四月八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在柳孜实地考察后,向世界郑重宣布:“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
G.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简介
时代:唐代至宋代
发掘地点: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阚绪杭
H.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介绍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揭示面积900平方米,在大运河故道南侧发现8艘唐代沉船和宋代石建筑码头一座。1999年重点发掘了3艘沉船,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底板和尾部保存较好,尾舵完整。尾舱横梁上有3个格档,放入舵柄可改变航向。2号船为一整棵大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3号船仅存半个帮板和与其相连的一段底板,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石块建筑码头位于运河南侧,顺河道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其东西两侧均用夯土护堤,是一座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柳孜镇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8个朝代、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义。
I.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时间6月22日下午15时20分,从正在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喜讯,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J.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隋唐大运河作用超过“丝绸之路”
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通济渠、江南运河、永济渠。沟通了海、河、淮、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5000余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宋新潮在谈及隋唐大运河时自豪的说:“中国有两项伟大的人工工程:一是长城,秦始皇的防御工程;二是大运河,隋炀帝的交通运输工程,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人工运河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理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隋、唐、宋三代运输的大动脉。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将江南与江淮地区丰富的物产、粮食运到北方以解决都城及军队的供应。这是人力马车陆路运输所不能解决的。大运河还带动了两岸城镇的繁荣,促进了全国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运河经济带。唐宋王朝是我国漕运发达时期,正是靠大运河保证了物资供应,使其走向中国历史的鼎盛阶段。难怪安徽省文物局局长章家礼如是说:“隋唐大运河是当时王朝的命脉,其显赫作用超过‘丝绸之路’”。
注:淮北市博物馆已改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又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祁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巧妙结合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象征着淮北犹如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奔向光明。
博物馆共设《隋唐运河出土文物展》、运河遗韵厅、淮海战役厅、新中国上市公司证券、汉画像石厅、古相遗珍厅等六个展览、展厅,珍贵藏品主要有古木船、磁州窑白釉黑花罐、汉代“天上人间”画像石、寿州窑黄釉执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