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3 15:17:51

Ⅰ 彭头山文化遗址发现野生稻并进行人工栽培有哪些意义

流传于洞庭等地的神话,暗示了生活在彭头山文化遗址的原住民三苗率先发专现野生稻并进行人工属栽培。从农业起源的角度看,它们都应是早期形态栽培稻,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Ⅱ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石器有哪几部分组成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石器由大型打制石器、细小燧石器、磨制石器三大部分组成,并以打制石器占绝对多数,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传统区别不大。

Ⅲ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经济特征是什么

从彭头山文化遗址边缘古河岸坡下含古生活垃圾的淤积土中发现了数以万计形态完好无损的稻谷和米粒,许多谷粒上还带有芒;另有莲藕等。总结起来,在彭头山文化时期,经济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首推就是水稻种植。其经济特征为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兼有水稻种植与家畜饲养。

Ⅳ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石器有几部分组成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石器由大型打制石器、细小燧石器、磨制石器三大部分组成,并以打制石器占绝对多数,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传统区别不大。大型打制石器制作粗糙,没有固定的形状,作用多是用来砍砸东西,型制有石核、砍砸器、穿孔盘状器、刮削器和石片石器等;细小燧石器也缺少正规的样式,功用应该是以切割和刮削为主,器形有石片和刮削器。

Ⅳ 彭头山文化的简介


长江流域最早来的新石自器时代文化,距今约9000—8300年(质谱法测得)。得名於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分布於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在彭山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Ⅵ 彭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哪里

彭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是一处高出四周地的圆形丘岗,东南是澧县县城。周围地势开阔平坦,西面和南面有一些澧水的支流涔河的小支流。

Ⅶ 长江流域南方最早新石器彭头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怎么样的

彭头山文化处于长江流域,位于湖南省北部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境内,其年代距今9000年至7500年。它是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代表。

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洞庭湖西北的澧水流域,仅发现于澧县境内。被确认为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有彭头山、八十垱、李家岗等10多处。

澧阳平原属于河湖冲积平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平原之一,是一个介于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它东连湖区,西北邻近山地。

彭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是一处高出四周地的圆形丘岗,东南是澧县县城。周围地势开阔平坦,西面和南面有一些澧水的支流涔河的小支流。

彭头山文化为距今9100年至8200年,因此其年代范围肯定超出8000年很远,而可能到达距今9000年。

彭头山古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经研究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18座。

彭头山文化遗址城内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其中有我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这座城址可能是我国后来夯土城址的雏形。

彭头山文化分7个文化层。发现了一批居住房址,出土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和细小燧石器,以及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

彭山头遗址出土的几件陶器比较原始,制作工艺古朴简单,器坯均使用了原始的泥片贴塑法,胎厚而不匀。

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器类不多,主要是深腹罐与钵,普遍装饰粗乱的绳纹、刻画纹,器形有圆底罐、钵、盆。而且红陶已饰有太阳月亮纹,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石器由大型打制石器、细小燧石器、磨制石器三大部分组成,并以打制石器占绝对多数,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传统区别不大。

大型打制石器制作粗糙,没有固定的形状,作用多是用来砍砸东西,型制有石核、砍砸器、穿孔盘状器、刮削器和石片石器等;细小燧石器也缺少正规的样式,功用应该是以切割和刮削为主,器形有石片和刮削器。

彭头山文化遗址石器中的磨制工具不仅数量极少,且种类单纯、体型偏小,常见一种既可以叫做斧又可以叫做锛的器形,双面刃。还有个别石杵和石棒,怀疑是食物加工工具。

在彭头山文化的晚期,磨制石器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是数量有所增加,二是出现了较大型的斧。

彭头山文化遗址骨木器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十分稀少,而且造型简单,制作加工粗糙原始。骨器有小型和大型斜刃锥形器,前者为掌上型工具,功用为采掘和开挖小洞坑;后者可以捆缚上木棒而构成复合工具,可用于取土或开沟。木器有钻、杵、耒等。

在彭头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了超过9000年至8000多年的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陶器泥料中也普遍发现稻作遗存,在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陶器胎壁中有大量的炭化稻谷谷粒和稻壳。将稻壳作为陶胎的主要掺和料之一,是彭头山文化陶器的一大明显特征。

广泛流传于洞庭等地的系列神话,暗示了生活在彭头山文化遗址的原住民三苗率先发现野生稻并进行人工栽培。从农业起源的角度看,它们都应是早期形态栽培稻,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从遗址边缘古河岸坡下含古生活垃圾的淤积土中发现了数以万计形态完好无损的稻谷和米粒,许多谷粒上还带有芒;另有莲藕、菱角、稻米。

彭头山文化家畜遗存的发现并不是特别普遍,只发现有水牛的头骨。

总结起来,彭头山文化时期,经济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首推水稻种植。其经济特征为: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兼有水稻种植与家畜饲养。

1988年秋,发掘彭头山遗址时,在出土的器物陶片及红烧土中见到众多的炭化稻壳。当年,有学者发表《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一文,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

从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关于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几个方面阐述证明了彭头山文化中的稻作农业对中国史前农业研究的重要价值。

1989年冬,试掘李家岗遗址时,又在陶片中观察到大量炭化稻壳;1990年夏小面积试掘曹家湾遗址时,在出土的陶片中发现稻壳遗痕;在下刘家湾遗址采集到的陶片中也发现稻谷遗痕;1993年至1997年,发掘八十垱遗址时,不仅在出土的陶片中观察到炭化稻壳,还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的稻草、稻壳和稻谷。

彭头山文化陶器复原图

Ⅷ 彭头山文化分布在哪里

彭头山文化处于长江流域,位于湖南省北部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境内,其年代距今9000年至7500年。它是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代表。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洞庭湖西北的澧水流域,仅发现于澧县境内。被确认为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有彭头山、八十垱、李家岗等10多处。

Ⅸ 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哪里

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洞庭湖西北的澧水流域,仅发现于澧县境内。被确认为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有彭头山、八十垱、李家岗等10多处。

Ⅹ 彭头山文化遗址的骨木器有哪些

彭头山文化遗址骨木器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十分稀少,而且造型简单,制作加工粗糙原始。骨器有小型和大型斜刃锥形器,前者为掌上型工具,功用为采掘和开挖小洞坑;后者可以捆缚上木棒而构成复合工具,可用于取土或开沟。木器有钻、杵、耒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