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
A. 三国邺城在哪
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1979年,邺城遗址被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发现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也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学、北朝文化的大型遗址。
古邺城遗址主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的香菜营乡邺镇村、习文乡一带,南距安阳市中心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邺南城与邺北城均在临漳县
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
邺本有二城。邺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三台,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三台村以东邺城遗址。邺南城兴建於东魏初年,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漳河南北两岸(今临漳县境内,右侧地图虚线范围为邺北城与邺南城遗址均在临漳县)。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B. 三国时期的著名建筑
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都城遗址,也作了一些调查与试掘。如曹魏的邺城,孙吴的建康(今南京)、武昌(今湖北鄂城),东汉、魏、西晋、北魏的洛阳,北魏的平城等地,均经过调查勘探。由于有些材料尚未发表,现只就邺城、洛阳两遗址来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城市建筑的痕迹。
【邺城】据《水经注》所载,邺城于建安九年(204)曹操所建,东西各长三点五公里,南北各长二点二公里,这在当时算是个不小的城市。其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除曹操外,后来石勒与慕容氏均以其地为其国都。但因漳水历年泛滥,曹魏邺城的遗址已无迹可寻,只剩有两处夯土的台基,东西各宽七十余公尺,高约十公尺,顶部瓦砾堆积约厚七十至八十公厘。可以断定是古邺城遗址的一部分。
勘探研究初步的结果表明,当时的邺城已奠定了后世国都的模式,即将宫苑集中于邺城的北部,而将南部区划为若干居民点——里,坚固的高台,则虎踞于城之西北隅,显然是为了了望等军事目的而建筑。这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洛阳古城】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魏的故都遗址。就其遗址勘探,是一处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长方形城池,东、西、北三面各有几处曲折城垣,南垣因为洛水迁移,已荡然无迹可寻。现度量其残存的城垣,西垣长四千二百九十公尺,垣宽二十公尺;北垣约长三千七百公尺,垣宽二十五至三十公尺;东垣约长三千八百九十五公尺,垣宽约十四公尺。据此作出的实测平面图,与文献所记大致相同。西、北、东三面共有门缺十处。
据勘探结果表明,从东汉至北魏各朝,洛阳城的防御设施,已相当完备。此外,在筑城时对于城市排水的问题,亦非常注意。虽然在处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和陕西周原宫殿遗址,已发现陶制水管,似作排水之用。但像洛阳古城这样大的城池,对供排水问题予以周密的考虑,形成城市排水系统,是值得一提的。
C. 邺城遗址位于哪里,有什么意义
邺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交界处,是我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临漳古称邺,据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
D. 想从邯郸去临漳邺城博物馆和铜雀三台遗址。。。
你如果从邯郸出发的吧。不用到临漳倒车。
邯郸汽车站临漳站(火车回站南300米) 有一趟答 邯郸到香菜营的车。直达三台村,终点站就是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这趟车,早晨十点半发车。一点从三台村返程。注意时间。
三台村下车步行三百米就可到达铜雀台。然后沿着大路往前走500米就是博物馆。
返程的话,车是一点回邯郸。如果你赶不上。可以在下车的地方做去磁县的大巴车
然后从磁县返回邯郸市。
或者从下车处去临漳。在从临漳返回邯郸。但是从磁县回邯郸比较近。
如果能赶上 一点的车自然更好。
三台仅存其一,但是很有历史感觉的哦。如果是历史爱好者,一定不虚此行。
E. 临漳西南遗址是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心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漳河北岸的邺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现在历史地理学家们将其列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邺城遗址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南北两城虽然兴建时间不同,但整体布局严谨合理,成为我国六朝名都。由于漳河河床高且平坦,常年洪水泛滥,使漳河多次改道,邺城城址屡遭冲击。现存地表以上的建筑,除邺北城的金凤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洪水和战火,淤埋于地表以下。
邺北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战国时属魏,西门豹曾为邺令,投巫治河。两汉时为魏郡的郡治所在地,东汉末为冀州牧袁绍驻地。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都于此,这时就是邺城作为都城所经历的第一个朝代——曹魏。此时邺城得到大规模营建,城垣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有七个门,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并以城墙为基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金凤、铜雀、冰井)。当时的邺城,堂、殿、楼、阁、台星罗棋布,应有尽有,把偌大的都城点缀得五彩缤纷,幽雅古朴。曹操在邺城居住的16年,使这里成为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邺仍为五都之一,称邺城为北都。西晋时,邺城多为皇室镇守。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公元329—350年)、冉魏(公元350—352年)、前燕(公元357—370年),北朝时的东魏(公元534—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均以邺城为国都。
邺南城在邺北城之南,紧靠北城,北城南墙即为南城北墙,建于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城东西6里,南北8里,比北城增加了东市和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和居民区。城门增至14个,方便了交通。同时新建了阊阖门、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奢华建筑。到北齐时邺南城又进行了扩建和改善,使它无论从规模还是在装饰、形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朝的北城,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都和北方佛教中心。
邺北城和邺南城均于北周末年毁于战火之中。遗址现大部分被漳河淹没,地表上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及高出地面的金凤残台和铜雀台的东南角。城址内出土了盔甲、马铠等各种兵器,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雕刻、货币等文物。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邺城曹魏三台,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是邺城的景中之景,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金凤台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边的一座,为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十六国时后赵都邺,为避建武帝石虎其讳而改名金凤台,并于台顶安装了金凤凰。据史书记载,台高8丈,有屋135间。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台的南侧有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的文昌阁,阁石碑亭内嵌名人题咏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额雕六龙盘结,古雅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碑廊北边有五十三级石阶,拾阶而上,便可达金凤台顶。
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所建,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议决兵家战略之要地。曹操曾在其上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女诗人蔡文姬。铜雀台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
冰井台,位于三台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时台上建筑物被焚,明末时又被漳河水冲毁,地上遗迹无存。
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F. 三国时期的邺城和攀城分别是什么地方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地处华北平原的中心区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包括邺北城和邺南城,两城南北衔接,大体呈“日”字型结构。邺北城也称曹魏邺城,先后是曹魏(204~265)、后赵(335~350)、冉魏(350~352)、前燕(357~370)的国都。邺南城又称东魏北齐邺城,是北魏分裂后东魏(534~550)、北齐(550~577)王朝的首都。建筑于邺北城西城墙之上的铜雀三台遗迹,是指曹操在东汉末年始建的三个宏伟的高台建筑群,现在邺城遗存几乎消失殆尽,惟有三台中的金虎、铜雀二台屹立于漳河之滨,经历着邺城遗址1800余年的兴衰弃建。
攀城?是邳城吧,就在现在的江苏省邳州市。
G. 临漳县城到邺城遗址有公共汽车吗
公交线路:810路东线 → 809路 → 4路 → 902路,全程约58.5公里
1、从临漳汽车站步行约110米,到达临漳汽车站
2、乘坐810路东线,经过9站, 到达高母站
3、步行约400米,到达高环工业园站
4、乘坐809路,经过12站, 到达成峰路中华街口站
5、步行约240米,到达马头工业园区站
6、乘坐4路,经过4站, 到达杏园站
7、步行约230米,到达杏园站
8、乘坐902路,经过14站, 到达讲武城站
9、步行约5.6公里,到达邺城遗址
公交线路:810路东线 → 809路 → 802路 → 902路,全程约59.5公里
1、从临漳县步行约2.5公里,到达临漳汽车站
2、乘坐810路东线,经过9站, 到达高母站
3、步行约400米,到达高环工业园站
4、乘坐809路,经过12站, 到达成峰路中华街口站
5、步行约200米,到达成峰路口站
6、乘坐802路,经过6站, 到达磁县汽车站
7、步行约240米,到达磁县汽车站
8、乘坐902路,经过7站, 到达讲武城站
9、步行约5.6公里,到达邺城遗址
H. 邺城遗址的特点是什么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
邺北城的平面布局特点是:(1)都城中轴线的确立。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及门内南北干道与宫殿区衔接,形成邺北城的中轴线。(2)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北区集中了宫城、官署等。南区主要为居民区。(3)邺北城首次把一般民居以里坊形式纳入都市规划,形成整齐的棋盘格式街道。
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墙宽一般为8—10米,城墙外部有“马面”设施,并有绕城的城壕。城门共有14座,东西城墙各四座,南北城墙各三座。城内朱明门大道,宽近40米,通向宫城,为邺南城的中轴线。
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它首次体现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邺城遗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对中国后世长安、洛阳等古城建设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都建设影响深远。
I. 北齐邺城在什么地方
邺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魏时曹操也曾以此为北方政治中心。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位于漳水之北,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雀、金凤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距县城约18公里}。南城兴建於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邺,业之居住地之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于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六朝古都邺城将重浮地面 千年前为战火所毁
香港《大公报》报道,该报记者近日从河北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获悉,名列内地“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邺城遗址展示工程已全面启动,国家将投入二点三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发掘和展示邺城遗址。在整个工程规划完成后,这座现时被埋没农田底下的古代都城将重新浮现地面,在人们面前展现其原貌。
邺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先后成为曹魏、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都城,是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邺城于北周末年毁于战火,遗址现大部分被漳河淹没,地表上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及高出地面的金凤残台和铜雀台的东南角。
目前,邺城遗址大部分被埋于村庄和农田下,是内地唯一未被现代大城市压住的都城遗址。遗址展示工程规划共分三期十五年进行,近期遗址内道路系统基本成型,中期遗址城市格局逐渐清晰,远期规划完成后,邺城遗址的都城风貌将完整地展示出来。工程开始后,遗址上的十五个村庄,二万三千多人将陆续被迁走。
据邺城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邺城遗址将获得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地面遗存以现场原状展示,地下遗址发掘后回填按原状在地面上模拟展示,并建成博物馆、数据馆,进行相关文物数据的陈列展示,将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都城研究基地。
邺城是中国第一个依据城市规划有步骤建设的都城,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上承秦汉,后启隋唐,后代都城的规划都以此为例。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深远影响。日本的中国都城调查团曾多次前往邺城进行调研,他们推断,日本最早的都城难波宫的建筑并非受了洛阳古都的影响,而是受了邺城古都的影响。
消失在地下的"六朝古都"
古“邺城”的历史背影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无数具有坐标意义的古城,而位于邯郸临漳县境内的古邺城遗址便具有这种意义。
邺城始建于公元前685年,毁于公元580年,先后6次成为国都,曾经有着无边的繁华与热闹,遗憾的是这座“六朝古都”未能幸存至今。
远远望去,这曾经记载过人类文明进程的邺城遗址,现如今大部分已深埋于漫漫黄土之中。而闻名古今的金虎台和铜雀台的遗迹夯土层依然屹立着,似乎还在诉说着历史云烟。回望历史,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似乎又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西门豹治漳河于此,铜雀台的风流传说于此,曹操雄霸天下的故事发生于此……
战国初期魏文侯时,漳河边的邺城百姓怕河水淹没家园,在河伯要娶亲的谎言欺骗下,每年都被迫出钱,将被选定的女子投入漳河。后来,西门豹戳穿河伯娶亲的鬼把戏,凿渠十二条,引漳河之水灌溉民田,百姓安居乐业。
闻名的“铜雀台”也在邺城遗址。其实,关于铜雀台的意义,人们似乎对其建筑与功用并不太感兴趣,倒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才是人们最难忘却的记忆。文人墨客们似乎从来不愿意错过英雄美人的故事演绎,于是铜雀台上杜撰大乔小乔春深被锁的描写更吸引听故事的人。于是,三国时周郎的命运变得多情而无奈,而曹操的形象却从未博得听众的称赞,是指责与批判伴随着枭雄的名声走到现在。
据史书记载,建安15年,曹操为巩固统治地位,大兴土木营建邺都,兴建了铜雀台。后相继建造了金虎台(后赵时因避建武帝石虎讳改名为“金凤台”)和冰井台,史称“铜雀三台”。“三台”建在邺城西城墙北,金凤台在南、冰井台在北、铜雀台居中,由南到北一字排开。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金凤台和冰井台分别高八丈。金凤台上有屋190间。冰井台上有屋140间,内有三座冰室,每室内有井数眼,深15丈。传说中“三台”曾建桥,无水为何建桥呢?有一说认为这是军事需要。据说,“三台”相距六十步,上建有两座浮桥相连,假如一台被攻占,浮桥可被废除,而使其他两台独立。然而,这么长的两座浮桥是如何悬空而架的,至今还是个历史之谜。但是却因此产生了一种说法,认为由这两座浮桥谐音而演绎出“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和故事流传民间。
铜雀台无疑是一座军事要地,但是它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仿佛是一处享乐之所。那时,一代枭雄曹孟德常常在此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宴。
传说中,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诞生于此,当年曹操重金赎回被南匈奴掠走的著名女诗人,这位才女不负众望,在铜雀台上即兴演奏出这首至今流传的名曲。还有,陈思王曹植“援笔立就”的那篇登台赋,文字旷远清丽。
邺城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为兵家必争之地,邺城也因战争,在营建与破坏中轮回。邺城遗址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称邺北城和邺南城,今漳河横贯其间。
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后定为王都。魏文帝曹丕称帝后移都洛阳,仍以邺城为五都之一,此即邺北城。其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北朝后期东魏天平元年由洛阳迁都邺城,天平二年起用4年时间兴建邺南城,是为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在北齐高氏都邺27年后,大象二年被北周所灭,城市被焚。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一代名都成为废墟,多少文人墨客至此触景生情,感伤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