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遗址
㈠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将有何重大意义
对于中国土司遗址意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是“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我认为仅仅这样看待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应该说,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决不仅在于“土司”政治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及其普遍价值。
不错,“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制度”在客观上确实是维系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是,历代封建王朝并不是把“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政策来实施的,而是为了将中央政府很难派官吏直接统治的地区纳入到统治范围,不得不利用当地统治者对该地区的世袭统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有其作为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也有着严重的政治弊端以及同历史发展不合拍的落后性。如果将土司遗址仅仅作为这种政治制度本身来评价它的历史遗产价值,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事实上,这些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不仅是古代政府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同时也是一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历史遗存,它是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变迁的见证。而且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这些土司遗址,反倒更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土司”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当做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民族来看待的。历史上,封建王朝把西南少数民族先民都称为“蛮”或“夷”。比如这次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宋代以前,对这些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都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才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满清雍正年间普遍推行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也只是作为“土”、“客”进行区分。直到民国政府,也只是把少数民族看作所谓“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作为土司遗址所反映的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一些过去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时纷纷要求中央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体进行科学识别,准确地界定汉族和少数民族,以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只有在这样的民族政策之下,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才得以恢复和应有的肯定,土司遗址也只有作为其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才具有世界遗产继承的最大价值。
因此,我认为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大意义,应该是对中国这一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肯定和尊重,也是中国现行民族政策普遍价值的肯定~
㈡ 中国土司遗址列入世界遗产的意义
在德国波恩4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中国土司遗址意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是“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我认为仅仅这样看待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应该说,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决不仅在于“土司”政治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及其普遍价值。
不错,“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制度”在客观上确实是维系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是,历代封建王朝并不是把“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政策来实施的,而是为了将中央政府很难派官吏直接统治的地区纳入到统治范围,不得不利用当地统治者对该地区的世袭统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有其作为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也有着严重的政治弊端以及同历史发展不合拍的落后性。如果将土司遗址仅仅作为这种政治制度本身来评价它的历史遗产价值,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事实上,这些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不仅是古代政府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同时也是一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历史遗存,它是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变迁的见证。而且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这些土司遗址,反倒更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土司”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当做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民族来看待的。历史上,封建王朝把西南少数民族先民都称为“蛮”或“夷”。比如这次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宋代以前,对这些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都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才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满清雍正年间普遍推行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也只是作为“土”、“客”进行区分。直到民国政府,也只是把少数民族看作所谓“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作为土司遗址所反映的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一些过去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时纷纷要求中央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体进行科学识别,准确地界定汉族和少数民族,以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只有在这样的民族政策之下,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才得以恢复和应有的肯定,土司遗址也只有作为其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才具有世界遗产继承的最大价值。(参考资料:新浪微博)
㈢ 2015年咸丰唐崖土司申遗成功了吗
7月4日下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作为项目之一,成为福建省继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明显陵之后的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遗址”包括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反映了我国土司制度历史、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介绍,我省有了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意味着湖北真正进入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省份的第一方阵。
㈣ 土司遗址的世遗申请
2014年3月,中国土司遗产正式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文本,中国国家文物局确定专:由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属、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作为中国20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土司遗产3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遗址内居民搬迁、遗址现场保护等工作进入尾声,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2014年7月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㈤ 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中国土司遗址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风画属于哪个遗点
一、“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三处联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作为中国2015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获得成功。据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中国世界遗产增至48项。
1、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州永顺县灵溪河畔,经国家考古专家认定,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二十七代,历时818年。
2、、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它在三处遗址中尤其彰显出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庞大气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遗址除了中央“衙署区”,其他部分并未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几乎就是原址保护。历经五六百年沧桑巨变,能有如此完好的呈现,所以弥足珍贵。
3、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则被称为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三处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共同的价值主题和聚落、建筑特点。
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包含宁明、龙州、江州、扶绥三县一区的38个岩画点、109处岩画、4050个图像。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200多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绘制了巨大的赭红色岩画。
据报道,当地时间7月15日下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第49项世界遗产,也实现了我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㈥ 咸丰县城到唐崖土司遗址怎么坐车
咸丰县城到唐崖土司遗址26公里,没有直达公交车,可以打的或自驾车前往,具体位置和线路如图所示。
㈦ 土司遗址作为上一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相对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区的代表性土司遗址,在选址特征、整体布局、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既展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尤为显著的土司统治权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
㈧ 写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作文400字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境内,距县城28公里的尖山乡唐崖司村。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三大土司之最。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5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唐崖土司始封于至正十五年(1355),鼎盛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共历时元、明、清三代381年。土司时期,从首任土司覃启处送始,至末代未承袭的覃光烈止,唐崖覃氏共沿袭17代,属于中央王朝认可的土司共存在16位,其职级历长官司、千户、安抚司、宣抚司等多个等级,以长官司为主,属于较低级别的土司。
鼎盛时期的唐崖土司城恢宏壮观,共建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内设土司衙署、书院、靶场、营房、万兽园、养马场、寺庙宗祠、存钱库等多处设施。遗址中现保存完好的有“荆南雄镇”石牌坊、张王庙的“石人石马”、土司皇坟以及城墙、街巷等。
唐崖土司城遗址是明代重大历史事件“奢安叛乱”的产物。该城在选址布局上,充分利用周边的天险地形,环山抱水,地势上逐级抬升,再配合人工城墙,可谓固若金汤,在冷兵器时代,该城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堡垒城市;唐崖土司城在坐向上突破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体现了土家人特有的习俗文化。该城在建筑、雕刻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土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