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龙窑遗址

龙窑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3 17:29:19

㈠ 马步龙越窑遗址

马步龙越窑遗址位于牟山湖东南岸马步龙山南麓,是一处三国至两晋时期的青瓷窑遗址,比上林湖越窑遗址还早三百年左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瓷窑枕山面湖,窑床自南而北沿山坡延伸50米。马步龙窑产品较多,质量较高,造型规整,纹饰优美,釉色润泽,胎质细腻坚硬,撞击声清亮如馨,是我国古代窑制品中的珍品。五代时期,越窑的秘色瓷已列为贡品,所谓秘色即“雨过天青”色,为南北所共赏。马步龙窑青瓷,应属先导。

㈡ 龙窑的考古发掘

在2013年对江西景德镇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同时在遗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下辖的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是景德镇市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窑业遗存。南窑遗址于1964年被发现,乐平市博物馆分别于1983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普查、复查。
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厦门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分三个区域发掘5 5米探方36个,揭示龙窑遗迹2座、10个灰坑、1条灰沟、1条道路遗迹。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多达数十吨窑具和瓷片标本。
其中,考古人员在南窑遗址东南部揭露清理的一座龙窑遗迹长达78.8米,遗迹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窑内出土有青釉和黑釉执壶、罐、盏、腰鼓等。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可以推断出这座龙窑是特色鲜明的中晚唐时期龙窑,是到2013年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也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乐平市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也把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㈢ 龙窑的代表遗址

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目窑、蜈蚣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时期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时期,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期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目,窑头6目,高1.2-1.7米,长1.1-1.7米,目宽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高1.85-2.5米,长1.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挡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装烧容量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同时事故少,操作容易。
龙窑属于柴窑,由于以木柴为原料,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窑、油窑、液化汽窑、天燃气窑。 南风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近500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世界上现存一条还在使用,最古老的柴烧龙窑。窑是依山而建,窑身全长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一般,所以当地居民就把它叫做“龙窑”。但是石湾的居民又称龙窑为“灶”,因为窑头烧柴的地方像旧时家里烧柴做饭的灶头一般,而且陶工都是靠龙窑烧产品养家活口,他们觉得龙窑就像家里的“灶”一般重要。加上这条龙窑的灶口正对着南方,而且灶尾榕树成荫,每到夏天凉风习习,故称“南风灶”。
2013年8月,南风古灶龙窑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式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
由于龙窑是高温烧制产品,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因素,使龙窑会变烂或变形,窑背拱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大修。
窑体大修先要把内窑墙和窑背拱全部拆掉,外窑墙及旁边的红砂岩、夯土则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迹。之后,就要根据之前了解的情况,为龙窑重新开线、定位。定好位后,就要组织工人砌砖。 高灶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较同园区内的南风灶建造时间晚,由明代沿用至今的古龙窑,已有400多年历史。
窑之形制及坡度与南风灶近似,窑向正南,左侧设窑门四,右侧窑门三,窑内结构如园拱券顶隧道,以小型砂砖砌成。窑膛平面略呈船底形,总长38.25米,窑口、中段及窑尾宽度分别为1.85米、2.25和2.2米,内通高1.80-1.95米。窑顶厚约0.25米,窑面原有42排火眼,建国后改为33排,除窑口一排3个外余均5个火眼。明清时期该窑为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龙窑,历来以煅烧大盆类产品为主。对研究制陶史及古代煅烧工艺有重要价值。
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8月,高灶、南风灶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灶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1]。

㈣ 广西那里有古代遗址

一、古遗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
简 介:
柳城巨猿洞位于柳城县社冲乡新社冲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发现于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约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号洞及Ⅱ号洞,洞内长28米,面积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遗址于1956年发现。1956年至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巨猿洞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洞内堆积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为六层。出土巨猿下颌骨化石3件,巨猿牙齿化石1100多枚。伴生动物化石包括从高等灵长类到低等脊椎动物化石数千件,它们分属哺乳动物的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类。主要有猩猩、金丝猴、猕猴、华南毫猪、硕箭猪、拟豺、小猪獾、水獭、似中国黑熊、大熊猫小种、桑氏鬣狗、最后鬣狗、豹、德氏花面狸、灵猫、果子狸、东方剑齿象、似锯齿三棱齿象、云南马、爪兽、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后双齿尖河猪、多突起河猪、柳城猪、丘齿鼷鹿、湖麂、凤岐祖鹿、云南黑鹿、广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为新种。柳城巨猿洞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00万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巨猿化石最多的一处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着77个巨猿个体,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巨猿的形态及人类进化系统诸方面均有重大的价值。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作为更新世华南动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仅为解决柳城巨猿洞的地质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华南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分类等问题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
简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位于田东县祥周镇,布兵盆地位于田东县百色盆地东南部,是中国南方一个小型断陷盆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洞穴极为丰富,目前有十余个洞穴发现古代遗存。
该洞穴遗址群于1999年被发现。2002年至今,广西自然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风洞、么会洞、感仙洞、雾云上洞、宝来洞、雾云洞、陆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鲤鱼洞(原名定雾洞改名为鲤鱼洞)和村空洞等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在吹风洞发掘的5.5平方米范围内,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动物化石915,巨猿牙齿化石92件。哺乳动物群共24种,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种属,吹风洞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2004年么会洞两次发掘的面积30平方米,发现625件哺乳动物化石和8件石制品,哺乳动物22种。其他洞穴均出土过动物化石或石制品。
布兵盆地洞穴遗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对于研究东亚早期人类的起源、现代人类的起源和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变化意义重大。
(三)那赖遗址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简 介:
那赖遗址位于田阳县城西面约3千米,坐落于田州镇兴城村与那坡镇六合村交界处的山包上,面积约5平方千米。
该遗址于2003年发现,属右江南岸四级阶地,高出山脚约70米,网纹红土层厚1-4米,砾石层距地表10-25米。遗址内散布着丰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遗址的最高点有一处约50平方米的核心区,石制品分布密集。2005年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对那赖遗址进行局部抢救 性发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镐、刮削器等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经对与手斧同地层出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0.3万年。
那赖遗址是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内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石器加工场,是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可能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那赖遗址石制品丰富,种类齐全,保存较好,是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成员,对研究我国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晓锦遗址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
简 介:
晓锦遗址位于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下锦自然村后龙山,距县城东北方13千米,西面约3千米为资江,西南约30千米为浔江,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
该遗址1997年底发现,广西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40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沟和10余座房址,以及陶窑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数万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
晓锦遗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确认为是桂北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现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是首次发现;碳化稻米的发现也属首次,是两广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标本,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大浪古城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城址东、南、北三面为护城河,西面临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纪60年代被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2002年广西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20米,面积 48,400平方米。城址东、南、北三面有护城河,西面临江。城墙残宽5~20米,残高1~5米。四面城墙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为城门,除西南角已被破坏外,其余三个角均较宽大且高出周围城墙体, 可能为角楼。现护城河已淤塞,但轮廓清晰。城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建筑石构件等遗物,在城中央发现建筑遗址,西门外古河道边还发现了与城门相连的码头遗迹,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阶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确定大浪古城遗址可能是《汉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发现,对寻找西汉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质料。
(六)草鞋村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合浦草鞋村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西南侧的小岭上,遗址西临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门江。
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2007年至2008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分布面积 13,310 平方米。发现陶窑、砖窑共22座,建筑遗址5处,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遗迹,呈环状分布于小岭的坡坎四周。出土云树纹和兽面纹瓦当、几何印纹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残片,也有米字纹、方格纹及方格带戳印纹陶罐,水波纹陶钵,瓦当,陶垫,陶拍、网坠等。初步确定为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为集制陶作坊和窑场于一体的汉代遗址。
草鞋村遗址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大规模、完整的汉代制陶作坊遗迹的发现,遗址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南方地区汉代考古上较为少见。对研究中原砖瓦制作技术南传和汉代官营手工业制度,寻找汉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简 介:
越州故城位于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距县城60千米,城址南滨南流江,依山筑就。
1963年广东省考古队对位于城址内子城(官厅地)进行试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西南北门对称,城墙残高3~8米,城基最宽处约16米,全部城墙均以红黄色泥与粗沙混合夯筑,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墙外的“马面”,全城周长2080米,占地面积370亩。东南面为一内城码头,穿过护城濠与南流江相连,城址内十字街道与东西南北门对称,呈方形,东北城墙依山筑就,穿山为城门。内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岗上,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60米,也呈方形。内城南北宽130米,东西160米,城墙基宽3~6米,残高1~2米,全城四周有护城濠。城内出土有筒瓦、板瓦、兽面瓦当、水波纹、素面陶罐残片、青黄色釉陶碗残片等。
据《南齐书》记载,越州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废,经历了我国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约废于隋朝中叶。越州故城是目前广西保存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对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八)中和窑址
年 代:宋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简 介:
中和窑址位于梧州市藤县藤州镇中和村,距县城约10千米的北流河东岸。
遗址于1963年发现。1964年、1973年分别由自治区博物馆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等进行了发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辉柄主任率队曾两次到中和窑址考察采集标本。通过挖掘清理发现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长约2千米,宽约0.5千米的小山丘上。两次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窑的结构,为斜坡式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分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窑长一般为10~60米,宽为1.5~3米。烧制方法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迭烧法。瓷器品种式样繁多,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盒、钵、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盏、盘、碟等日用器为主。纹饰丰富多彩,主要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枝、缠枝花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印花模具瓷质有尖状蘑菇形、半球状蘑菇形、平顶等式样。印面所刻花纹分阴、阳两种,颇具特色。其中一件飞鸟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念龙参造”年款。中和窑址的年代应在北宋至南宋的后期,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地方民窑。
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新的资料,为研究宋代广西手工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友好往来,特别是与东盟各国往来有重要意义。

㈤ 吴城遗址的文化研究

【吴文化发祥赣中】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祥地在何处历来受到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更为海内外吴氏宗亲所看重。早在1907年,蔡元培、吴梅、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论丛》,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导下,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吴文化研究会,重提吴文化研究与构建。
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发掘,发现了龙窟、水井、墓葬、铸铜、“逥廊式”路面、宗教场所等重要遗迹,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号200个、纹样40余种,尤其是商代龙窑的发现,属我国早期龙窑的首次发现,把我国的龙窑历史推前了近千年,成为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了史学界、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围绕吴城文化专题的论文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
不仅如此,樟树市境内的筑卫城遗址和新干县境内商代大墓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在研究清代乾隆年间江西临江府出土的11件吴国第十五民王宫重器“者减钟”时就指出:“春秋初年古句吴地城远在江西”,“临江府治今为清江县(现樟树市),在赣江西岸,又江西新建县北一百八十里有吴城镇,当赣江入湖之口,疑当时吴都即在此,其傍鄱阳湖犹之迁苏后傍太湖也。”
1991年,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水石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报》上,正式提出了吴文化发祥地在江西的观点;1992年,原江西省博物馆袁进同志在《南方文物》上发表了“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其主要观点是吴城文化是先吴文化,早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吴文化发祥地究竟在何方?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的江西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经江西省社科院牵线,卢水石和张富余两位吴文化研究专家亲临樟树实地考察了吴城商代遗址和筑卫城遗址,参观了樟树境内出土的各种文物。在随后举行的“吴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华研究员和卢水石先生在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后认为,至今在安徽,江苏所发现的有铭文和吴国青铜器都是十九世纪吴王寿梦以后的,太湖东部地区迄今未发现一件春秋晚期以前的吴国遗物。江西出土的“者减钟”仍是最早的吴国铜器,同时在赣鄱流域先后出土上百件西周青铜礼器,特别是樟树市“吴文化”遗址和新干商代大墓及西周列鼎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吴城文化”是一种溶合晋陕地区先周文化与汉水流域荆蛮文化及赣鄱流域夷越文化而形成的一支自成体系的青铜文化,其族属应为句吴,吴城文化的实质就是吴国的早期文化。赣江中游的樟树、新干一带,是吴国(古句吴)始建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但在史学研究上是个重大突破,而且必将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研究活动,还远远没有划上句号,而作为一个县级市——樟树市积极参与这一文化研究活动,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随着经济发展中文含量的提高,必将对樟树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和海内外吴氏宗亲的联谊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城文化与中国远古红铜文明】
长期以来,在中原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中,只有青铜器而没有红铜器,导致不少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只有青铜时代而没有红铜时代。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在青铜时代之前都经历了红铜时代。中国在青铜文明以前有没有一个漫长的红铜文明,是关系中国青铜文明从何而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相继发现,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在青铜文明以前同样存在一个漫长的红铜文明。我省的考古工作者对吴城遗址和我省其他地区出土的部分先秦铜器进行成分测试,标本年代从商晚到西周早、中期,除樟树横塘2号扁兽足鼎外,其余标本含铜量都在90%以上,有的高达99%以上,未见或很少有锡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存在。江西出土的先秦铜器,其成色虽也有一些是碧绿透亮的所谓“黑漆古”或“绿漆古”。但多数器壁粗糙、较薄,器表锈蚀严重,多有一层铜绿,内心多呈紫红色。这固然与我省的酸性土壤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铜器本身,其成分是红铜即纯铜制作。
中国红铜文明始于何时,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新的发现。但通过对部分铜器标本的测试表明,吴城或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古代先民,从商晚到西周中期,还保留了用红铜铸器的原始工艺。在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每一项技术的产生、发展到消亡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红铜文明的肇始当然远比商周时期要早得多。在商周时期,由于中原青铜技术影响,先民已开始青铜器的铸造。与樟树横塘2号扁兽足鼎伴出的1号鼎即虎耳夔足鼎,造型与2号鼎风格相近。两鼎比较,1号鼎器壁较厚,2号鼎相对较薄;前者表层锈蚀不很严重,呈淡绿色。后者表层锈蚀相当严重,呈深绿色;前者硬度较高,后者硬度较低。虽然1号鼎的成分未曾测试,但从外观理化性能来看,它的含锡量显然要比2号鼎高。表明吴城先民在商末已掌握了在铜中加入锡等元素用以改进铜的性能的技术。
郭沫若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揣想,铜的冶铸技术从南方的江淮流域输入黄河流域“是比较有更大的可能,因为古来相传江南是金锡的名产地”。虽然考古材料还不足以完全证实郭老的这种揣想,便通过吴城等遗址的发现,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支持郭老的揣想。如江西乃至南方是铜的主要产地,有大量的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遗迹,具有炼铜的物质条件;在商周时期还大量采用浑铸法(即将多块范、芯紧密扣合,然后一次浇铸成型)和石范铸铜这种原始而古老的工艺;在商周时期还继续着红铜器物制作。我们可以设想,我国的红铜冶金术可能起源于江西乃至南方,传入中原后,又加以改进产生了青铜冶金这一新技术,而中原的青铜冶金技术又对南方各地产生了强烈影响,共同铸造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江西吴城遗址惊现大量商代人头骨?】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具商代人头骨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对该段城墙进一步挖掘时,在近4米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到10平方米内发掘了近20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据此推测城壕两侧还有大量头盖骨。
此次发现的近20具头盖骨上依稀可见清晰的纹路。据江西省考古专家介绍,在考古中被发掘出的头盖骨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战俘被割首;一种是祭祀中猎头仪式的产物。就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头盖骨很有可能是大量战俘被割首所至,每具头盖骨的死亡年龄、身份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测量和考证,此次头盖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和惨烈程度,对于研究商代城邑攻守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已发掘的头盖骨已被妥善保管。
吴城遗址位处樟树山前吴城乡吴城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73年修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地区首次被发现的商代遗址,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至今,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其先后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曾发掘出青铜器、陶瓷、窑炉、祭祀广场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国有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就源于吴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吴城遗址设立了专门的考古工作站,他们认为吴城遗址是探寻赣鄱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文明模式、文明物化形态的权威之地。
【吴城遗址发现“中国分裆鬲王”】
鬲,古代一种炊具,似鼎、圆中、足中空而曲。在吴城商代遗址10次发掘中,已出土几百件、大小不一、形态千姿的鬲。2001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樟树市博物馆在该遗址进行第10次发掘时,在遗址高地岭区清理出一件大型商代陶鬲,经过一年多的晾干和修补,已复原完整。它高47.8厘米,口径40.2厘米,腹径38.7厘米,为灰色夹细砂陶质,敞口,弧腹,三袋足,通体饰粗绳纹,颈部附加一道宽带绳索堆纹,腹至腿部亦附加绳索堆纹。伴着出土的还有吴城二号鬲,它距今3500多年,出土的一号鬲比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最大的陶鬲、河南二里冈文化上层一高43.2厘米,口径32.7厘米,腹径35厘米,陶质陶色纹饰均与一号鬲相同。其时代为吴城商代遗址一期早段,期最大的两件陶鬲都大,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件,专家们称之为“中国分裆鬲王”。吴城一号鬲的修复问世,是继吴城遗址获20世纪中国百年考古发现殊荣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吴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㈥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掘历史

1956年,湖南复省文管会在文制物普查工作中发现此遗址。1957年,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柄曾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是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窑址,是一处不见文献记载的民办窑场。1964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先后6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弄清了遗址分布总面积约0.68平方公里,发现了石渚湖南面窑区的存在,框定了石渚湖的大致范围,确查了76处窑址,19处采泥洞,探明了墓葬区、生活区、码头区、货藏区的分布情况。其中谭家坡1号龙窑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龙窑,窑址正南北方向,总长41米,最宽处3.5米,最窄处2.8米,坡度陡处23度,平缓处9度,揭露谭家坡1号龙窑考古发掘区域窑场制瓷有关遗迹28处,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掌握了长沙铜官窑的窑炉构造特征以及相应区域窑址的产品特征,并发现了与窑业生产有关的重要建筑遗迹。

㈦ 吴城遗址的出土文物

在古肖江的上游,距樟树市城区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有一个著名的方国(都邑),这就是吴城商代遗址。 有专家认为,传说中的太伯奔吴,这里曾是路经之地,太伯先奔荆蛮,从这里下赣江,再到吴越。
据吴城黄村族谱记载,吴城早年曾有吴王庙,后被废。 自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道路1条以及完整而宏大的宗教祭祀场所,出土了较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余件。 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别是四十多种印纹陶纹样,是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和年代学的标尺,结束了江南考古长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乱。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唯一的一处内涵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现已命名为吴城文化,直至仍是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的热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商代青铜斝 商代青铜鼎 西周甬钟
乳白釉竖耳鬲式炉 商代青铜矛
伯乐相马笔筒 斗 金发钗
玉蛙 西周甬钟 莲花瓣纹执手壶
原始瓷豆
陶器器底刻划文字
石质刀范陶人面
青铜斝
马鞍形陶刀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