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遗址
1. 哪里上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被称为甑皮岩人
位于桂林南郊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遗址,面积约三百平方米,是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桂林先民的一处洞穴居址和墓地,距今已有一万多年。从一九六五年被发现,到一九七三年首次发掘、二00一年再次发掘,在历次的调查和发掘中,甑皮岩共发现二十七具人骨,七十多种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遗存,上千件打制、磨制或穿孔的石、骨、角、牙、蚌器,上万件捏制或贴筑的陶器残片,遗址三米多厚的文化堆积令世人惊叹。
专家介绍,在甑皮岩发掘出的二十七具个体人骨中,目前能鉴定出性别的有十三例,七例男性和六例女性。此次将复原一男一女两个甑皮岩人头像。其中,男性一例,三十五岁左右,女性一例,三十五至四十岁。
所选取的两具头颅,是目前甑皮岩遗址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头骨,将完好的头骨进行复原,能最准确地体现该人种典型的体质特征。专家介绍,选取的这两例头骨,均有明显的人工伤痕,估计死前遭受棒击。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掘的时候,对头颅进行了粘合和修整。女性的牙齿缺损了一些。男性的头颅当时进行了清漆处理,并且表面局部附有钙化物,这些对人像的复原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专家将在电脑上对这些缺憾进行相应处理。
甑皮岩人头像复原后,桂林将在甑皮岩博物馆树立甑皮岩人复原人像。并在甑皮岩博物馆内的多功能展厅,现场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向中外游客展示整个复原过程和结果,让人感觉到穿越时空与先民对话的神奇。(完)
2. 甄皮岩考古遗址公园的门票是多少
应该是甑皮岩,不是甄皮岩。
基本参观项目15元/人次,市民2元/人次(凭身份证)。
考古体验项目需提前一周预约,50元/人次(含基本参观项目)。
讲解服务:聘请讲解员:10人以内:30元/次,10人以上:50元/次。语音导览器出租:10元/每个
3. 甑皮岩古人类遗址展示馆怎么样
听到导游说这里的母系社会,兴冲冲地来参观,里面的人打招呼就像打哈气一样不停地打嘴巴,再见是发音类似“你摸摸”,增添了点乐趣,虽然让我们了解了岩谷人的原生态生活,但是总感觉人为因素太多,有点排斥感。里面的岩谷人看上去有点高兴又有点悲哀~~高兴的是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看他们,他们可以“猴耍”游客,悲哀的是,每天都要在这里做同样的事情~~哈哈
4. 甑皮岩遗址怎么样
去了几次了,因为姑抄妈在那附近居住,每次过年都会过去玩玩。可以玩的很少,每次过去甑皮岩都是在整修,感觉值得看的就只有陈列馆了,里面倒是有很多古代遗留的物品,很多象牙啥的。其他外面的布景都是供娱乐体验古代生活的,实践和放松都还行,带小孩子去玩玩还是不错的。唯一没进去的遗址内部,每次去都锁着门,最近说是要扩建,之后才对外开放,以后应该玩的东西就多了。
5. 甑皮岩遗址的遗迹、遗物依地层和文化特征可分为哪几期
甑皮岩遗址的遗迹、遗物依地层和文化特征可划分为五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0000年至5000年间桂林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在第一期发现一件破碎的捏制夹粗砂陶容器,是我国发现的最原始的陶容器实物之一,年代在公元前10000年至9000年。在第二至第四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贴筑法制坯,露天堆烧法烧制,显示出公元前9000年至6000年间桂林陶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第五期进一步出现用慢轮技术修坯泥质陶器,纹饰除传统的绳纹、篮纹等编织纹外新出现式样繁多的刻画纹、戳印纹、捺压纹,如干栏纹、水波纹、曲折纹、网格纹、弦纹、乳钉纹、篦点纹、附加堆纹等,器型富于变化,有罐、盆、钵、圈足盘、豆、支脚等器类。第五期的磨光石斧、石锛、石矛、石刀、骨镖、骨镞、骨锥、骨针制作精良,蚌匙全国仅见。第五期文化代表了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间桂林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
6. 甑皮岩遗址的相关分析
甑皮岩人在甑皮岩和其它洞穴里居住了至少五千年之久,在大约距今7000年前,正当他们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时,他们却离开了甑皮岩,离开了桂林岩溶地区,向南部迁徙。原因有:(1)5000年的垃圾使甑皮岩逐渐变矮,越来越不方便居住。(2)干栏的发明,使“甑皮岩人”逐步放弃穴居。(3)洞内的积水使人类最终放弃甑皮岩。(4)来自湖南洞庭湖地区的农业部族扩张,打败了甑皮岩人。广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半岛是他们迁徙的主要目的地。
7. 甑皮岩文化遗址的墓地有哪些发现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在这里,人们一共发现了29座人类墓葬,有人类骨骼30具。据对洞穴内发现的30具古人类遗体测定,这些古人的死亡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之间,个别甚至超过60岁。其中确定6例为成年男性,5例为成年女性,3例为幼童,其中中年或老年10例,壮年1例。至少有4例头骨可看出比较明显的人工伤痕。墓葬中有一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还有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数百件。蚌壳的年代为距今11000年上下,说明这是一处位于岭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竟然超过万年。另外墓葬中还有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以及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113种。兽骨分别为虎、棕熊、爪哇豺、水獭、麝、獐、黄牛、羊以及犀牛等。
8. 甑皮岩遗址的历史沿革
甑皮岩遗址位于独山西南山脚,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
196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3年首次发掘,2001年再次发掘。
该馆副研究员漆招进说,甑皮岩遗址1965年被发现并在1973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因当时科技水平所限,发掘欠规范,遗址的文化堆积层次和年代分辨不够清楚,将其笼统定为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阶段的原始人文化遗址。
2001年6月至8月,经中国社科院批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队长傅宪国主持,区、市文物工作队和甑皮岩博物馆合作,运用高科技手段在原址重新发掘研究,将其测定区分为32个自然分层和5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确定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前,有原始人生活居住在甑皮岩中。重新发掘的遗址发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比原先增加了很多(仅动物就由70多种增加为113 种),一种特别的鸟类还被命名为“桂林广西鸟”。据出土的陶片分析,桂林是我国陶器的发源地之一。
甑皮岩博物馆开始举办“万年前的桂林人”科普展览,让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了解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积淀。
9. 桂林的甄皮岩人是真的吗
应该是“甑皮岩人”才对。
甑皮岩人是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考古工作者在桂林独山下一个叫甑皮岩的天然洞穴发现了不少石器、陶片和骨骼。1973年进行正式发掘,在厚达2.6米的文化堆积层内,含有大量的螺蚌壳、兽骨、灰烬等物,此外还有人骨架、石器、陶片、骨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经过对不同深度的木炭标本进行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发现上部标本的年代距今7680士 150年,下部标本的年代距今9000土 15年。也就是说甑皮岩人遗址的堆积可分为两个时期的文化层,下层的年代距今约9000年,上层的年代距今约7500年。类似这样既为居住地,又为墓地和石器加工场,而且保存也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在壮族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尚较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973年和2001年,考古学家进行两次科学发掘,甑皮岩人遗址共发现人类骨架30多具,其中保存较为完整、葬式也较明显的有26具,其中有21具为屈肢蹲葬,3具为侧身屈肢葬,2具为二次葬。屈肢蹲葬的遗体呈现俯首、弯腰、下肢卷曲、上肢垂落或交于胸前,或双手呈环抱状,形如蹲距在母腹中的胎儿,这在世界上极为少见的。
甑皮岩人的头骨特征表明其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在华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各族较接近。其头骨上若于“赤道人种”的特征,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貌特征的结果。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具有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特点。甑皮岩人还用动物肢骨制成骨锥、骨键、骨针等。
另外,甑皮岩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素面夹砂陶器,被权威考古专家考证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陶器。在甑皮岩遗址第五期文化层,更出现了装饰有花样繁多的刻划纹、戳印纹、水波纹、曲折纹等纹饰的陶罐、陶釜、陶钵、陶制圈足盘、陶豆等器皿,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物,足以代表桂林史前时期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遗址的文化堆积包含着大量蚌壳、灰烬等,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曾在此岩洞里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从渔猎的对象看,除了江河沼泽中的蚌、鱼外,还有丛林中的鸟兽类,说明当时猎取对象的众多和狩猎能力的提高,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此外,甑皮岩人已开始饲养家畜,他们已懂得将捕获的幼猪进行人工饲养。
10. 桂林甑皮岩人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
公元1965年的一天,几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路过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在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个岩洞,洞口有—些吃剩的螺丝壳,看起来年代非常久远。他们猜想这里可能是古代先民的—处生活遗址,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普通的清晨发现的—切,却震惊了中外考古界——这处遗址是12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家!如今,已在这里建成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而四十多年前发现遗址的几个年轻人中如今只有赵平先生还健在。
赵平先生说,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甑皮岩洞穴遗址洞高约8米,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洞深22米。洞内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后抛弃的螺壳和各种兽类残骨,经过考古专家多种标本碳14年代测定,甑皮岩人是距今7500年至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中的穴居氏族。
甑皮岩洞内分为生活区和墓葬区。在墓葬区,从地表到墓葬最底层约有3米厚,这3米厚的墓葬被称为文化层,并且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层次。最上面是一层钙化板,它的覆盖使得厚厚的文化层得以保留。在钙化板层掩埋着先民的尸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掩埋先民尸骨的地层。在距钙化板层更深的地层中也掩埋着尸骨。从最底层到最上面的钙化板层,地深3米之内每一个地层都有先民的尸骨。
甑皮岩先后发掘出35具保存完好的先民遗骸。这些出土的先民遗骸,多数都是蹲坐着入葬,考古学家称之为“屈肢蹲葬”,那么先民为何要采取这种丧葬形式呢?
人在怀胎过程中,就一直处于曲肢蹲坐的姿势,所以这一地域的远古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这一姿势,歇息、吃饭,甚至睡觉也是蹲坐着。最后到了死亡的时候,先民就要将死者恢复常态,把死者处理成曲肢蹲坐姿势才能入葬。这实际上是一种回归母腹、回归自然的做法。
另外,墓葬中的先民,大多在头骨上留有一个三角形的穿孔,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是疾病,也有人说是争斗,而考古界对此神秘现象的解释至今没有定论。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沿着先民的遗迹去追踪万年前的桂林人,他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
从甑皮岩出土的大量兽骨来看,原始时代的桂林,还是亚热带气候,森林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甑皮岩入主要就是靠捕猎这些动物为生的。当然,他们捕猎用的工具是一些简陋的石器,所以捉到动物很不容易,为了生存,他们还在河流湖泊里捕捉鱼虾来吃。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甑皮岩人生活的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那时,善于生育的年长女人受到特别的尊敬,并可能成为掌权的族长。从出土的文物推断,她们会用骨针、葛麻和兽皮缝制衣物,用兽牙、蚌壳做装饰物,甚至还用赤铁矿石进行文身。在万年前的蛮荒时代,甑皮岩人就像是一群充满野性之美的精灵。
甑皮岩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壳。可见螺蚌是桂林先民们的主要食物,而且那时候先民吃田螺就已有讲究,为了容易嘬出螺肉,他们大都敲去田螺顶部。有趣的是,这“喝螺”的吃法,从远古一直沿袭到今天,田螺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来桂林游玩的人,大都品尝过这种美食。
猎捕到野兽可以用火直接烤着吃,但田螺是必须用水煮着吃的。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们用黏土烧炼出了划时代的发明——陶器,制陶工艺随之诞生。从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捏制和贴筑的陶器残片。从原始的夹沙粗陶,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细夹沙加刻花纹的陶器,它们无不反映出在新石器时代,在远离中原的桂林地区,原始文明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据考古专家说,甑皮岩人可能是中国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人。
说到陶器,我们看到在一块陶片上,甑皮岩人刻绘的房屋图案的花纹,居然很像壮族现在还在居住的干栏房屋。不过,甑皮岩人是生活于原始洞穴时代的,他们为什么能画出房屋的图案呢?有专家说,甑皮岩人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走出洞穴住进房屋的,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最终甑皮岩人走出了洞穴,桂林也开始了它更加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