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遗址
A. 殷墟遗址在中国的哪个古城
1、殷墟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
(1)商城遗址扩展阅读:
殷墟的价值:
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表决通过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会评价殷墟:“这里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
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殷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四项标准:
1、标准Ⅱ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显示了各种重要影响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体系。
2、标准Ⅲ 殷墟的文化遗存为商代晚期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并且是诸如阳历、阴历体系等许多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的见证。
3、标准Ⅳ 殷墟的宫殿、宗庙和王陵是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了早期中国宫殿建筑群和陵园制度的典范。
4、标准Ⅵ 殷墟的实物遗存为被视为具有杰出的全球价值的中国文字和语言体系的早期历史、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物质证据。
B. 长江以北第一个且中国第一个商文化遗址是什么
殷墟。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
C. 为什么说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
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现一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1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
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这些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陶器手工作坊。
D. 河南省境内有那些古代遗址这些地方在哪个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科学发掘91年来,考古人员清理过商代墓葬超过2万座。“妇好墓在单个墓葬中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活动范围以及工艺技术水平。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距县城9公里。遗物中陶片较多,石器和骨器较少。有长条形单刃的石刀和中部钻圆孔的石纺轮;有骨镞、骨凿和骨针等。
这个遗址出土的彩陶较复杂,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后着彩。彩绘图案有米字纹、弦纹、x形纹、方格纹和圆点纹等,与庙底沟的彩绘图案类似,其时代应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197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贾湖遗址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
是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骨笛贾湖遗址共发掘出30余支骨笛,还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通过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着物发现: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这一发现也填补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4)商城遗址扩展阅读: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共发现十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上,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刻符的笔画与汉字的笔画一致,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并被认为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E. 什么是郑州商城
一
郑州商城是首先由一位叫韩维周的小学教师发现的。1950年秋,他利用业余时间在距郑州市南学街小学校不太远的郑县旧城(即郑州市前身)南关外和二里冈一带调查时,采集到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经过鉴定,均为商代遗物,随之引起了考古部门的重视。1951年冬和1952年春,原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郑州南顺城街窖藏坑上铜器组合所又先后派人对商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复查,初步认为在郑州二里冈和南关外一带新发现的商代遗址,是一处比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还要早的商代中期遗址。1952年秋,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期考古人员训练班,就选择在郑州二里冈的商代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实习,从此揭开了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1952年10月和1953年,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80年改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相继在二里冈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存和遗物。后经进一步的发掘证实,商代文化的遗存东起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自花园路,南到二里冈,面积达25平方公里。这里既有商代房基、地窖、壕沟、水井、墓葬和以狗为牺牲的祭祀坑等遗迹,也出土有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以及习刻字骨、陶文符号等遗物。尤其是1955年在郑州北部自家庄,意外地发现了商代文化层下面叠压的商代夯土墙,夯土的土质多是用红褐色土和夹杂少量的碎陶片的灰花土夯筑而成,土质坚硬,夯层分明。从夯土层内包含的遗物和郑州商顺城街窖藏坑上层出土的铜方鼎相互叠压关系来看,夯土层是属于商代二里冈期的。因为它是当时发现最早的一座商代城垣遗址,也是当时已发现的商代城垣遗址中城垣规模最大和地面上残存夯土城墙较高的一座商代城址,它的发现说明我国商代已开始了夯土城垣建筑的历史,所以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1956年—1973年,考古工作者重点对商代城址进行了发掘,环绕城墙共开挖22条探沟,对探索商城的文化内涵和确定城址的年代又获得了重要证据。
郑州商城自发现以来,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专门在此设立了郑州商城考古工作站。通过四十多年的努力,郑州商城的轮廓在一步步廓清,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一个完整的商代遗址目前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二
郑州商城的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其范围从白家庄沿城东路西侧向南,与郑州旧城东城墙内夯土相连;由自家庄西侧向西穿过紫荆山,沿金水大道南侧至杜岭街北端折而向南,与郑州旧城西城墙内夯土相接;在郑州旧城墙下也有相同的夯土。东城墙长约1700米,西城墙长约1870米,南城墙长约1700米,北城墙长约1690米,总计周长近7公里。地面城墙保存最高者有5米左右,最低者1—2米。城墙的底部宽度为20米,其高度复原起来约10米,顶部宽度约5米。以全部城墙的长宽高计算,郑州商城共用夯土量可达174万立方米左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修筑如此规模的城墙,不能说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考古勘探的资料表明,在四周城墙上共发现11个缺口。这些缺口,推测有的可能与商代城门有关。该城的西墙和北墙西段破坏较重,残墙大部被埋在地面以下。北墙东段、东墙和南墙的大部分还保留在地面之上。由于战国及其以后各代曾利用商代城墙作基础,进行多次修补仍作城垣使用,所以现存城墙多被后期的城墙或扰土所覆盖。
从发掘现场还可以看出,城墙是用板筑法分段分层夯筑的。每段长约3.8米,每层夯土厚8—10厘米。在每层夯土面上,布满了密集的圆形尖底或圆形圜底的夯窝,这是用成捆圆木棍作为夯具夯打而成的结果,夯窝直径2—4厘米,深1—2厘米。城墙的横断面为梯形,中间层层夯平,两腰为夯筑倾斜面,壁面上端留有木板痕迹。
商城宫殿区基址发现于城址内东北部。以东里路为中心,北到顺河路,南至城北路南侧,西起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东到医疗机械厂,总面积达375000平方米。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先后发现二十余处成组的或大型的商代夯土建筑基址。有的夯土基址面上,还保存有柱子洞或柱础槽和石柱础,证实了这里曾是商代的宫殿遗址区。其中的10号房基,现存南北长34米,东西宽10.6米,由十多层夯筑硬土堆垫而成,在房基地坪上清理出7排用料礓石块砸成的圆形柱础或底部为坚硬平面的柱子洞。房基内还出土有铜簪、玉簪等,这些遗物在郑州商城之外的发掘中基本不见。这说明这里居住的是大奴隶主贵族,是商代二里冈期奴隶主贵族们盘踞的宫殿建筑基址群。从16号大型房基看,这座大型宫殿还应当有重檐,四周有宽大的回廊,也可能是“堂”一类的建筑。此外,在城内还发现一些形制较小的房屋基址,以及相当数量的商代遗存,这可能是一些平民居住区。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还证明,在郑州商城的中部偏东、偏南、偏西处,也有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
除宫殿基址外,最能反映当时文化面貌的,便是在城址周围发现的铸铜、制陶遗址、制骨作坊遗址和窖藏坑了。
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两处,面积都很大。一处在城址南墙外,发掘面积达1050平方米;另一处在城址北墙处,发掘面积275平方米。在这两处作坊遗址内,均发现有冶铸工作面,地面上粘附一层含有铜渣的硬土。遗址内出土有残坩埚、炼渣、红烧土块、木炭和数以千计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当时的生产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从陶范可以看出,器形有钁、铲、锛、刀、凿、锥等生产工具,约占一半以上;镞、戈等兵器较少;而方鼎、圆鼎、鬲、甗、觚、尊等容器占有相当数量,表明当时各铸铜作坊已有了一定的分工。所用的陶范则是一种“硬范”。商代用陶范铸造青铜器,已能铸造高达一米的方鼎,也能铸出精细繁复的花纹。当时已能用分铸法铸造各种礼器,其工艺技术已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灿烂辉煌的商代早期青铜文明正是由此孕育而生的。
制陶作坊遗址在城址西墙外1300米处。在发掘的14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14座排列有序的陶窑和小型房基。陶窑多为圆形,个别为椭圆形,陶窑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窑室,下面是火膛和火门,中间以带圆孔的炉箪相隔,箪下有长方形土柱支撑,箪上放置陶坯,箪下可以烧火。陶窑和房基的附近,出土了数十件陶拍子和陶印模等制陶工具;还出土大量的残陶器和烧坏的陶器,也有未经烧制的陶坯。这些陶器有模制、轮制和轮模合制等,表明轮制技术己被广泛地采用。尤其是这里发现的陶器品种单一,多为泥质陶盆和陶甑,可见这座制陶作坊是专门烧制盆、甑的作坊。生产这么多的盆、甑,显然是为了商品交换。
郑州南顺城街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制骨作坊遗址位于城址北墙外,遗物极为丰富。在一个长方竖井形窖穴中,出土上千件成品和带有印痕的骨料以及十余块磨制骨器用的砺石等。骨器的成品和半成品大多是骨簪和骨镞,也有少数骨锥和骨针。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以生产骨簪和骨镞为主的作坊。骨料经鉴定,除牛骨、猪骨和鹿角外,半数以上是人骨。另外,在城址中部东侧一条壕沟中发现有商代遗弃的近百个带有锯痕的人头骨与牛骨、猪骨堆在一起。
在安阳殷墟曾发现过人头骨刻辞;《战国策》中曾有赵襄子用智伯的人头作为饮器的记载。因此,壕沟内的人头骨应是用来制作器具的。
除这些作坊遗址外,在张寨南街、向阳食品厂和南顺城街还分别发现了三处青铜器窖藏,出土了大方鼎、大圆鼎等商代王室的重器,铸艺精湛,纹饰繁褥,代表了商代二里冈期铜器的铸造水平。
从郑州商城已发掘的百余座墓葬来看,似乎没有集中的墓地,而是零星分布在商城城垣以外。依据墓的形制、规模、随葬品多寡,大致可分为奴隶主贵族墓、平民墓和奴隶墓葬。三类不同形制的墓葬,代表着奴隶社会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死后的不同遭遇。奴隶主在墓中有珍贵的用品随葬,并且还殉有奴隶;自由民墓室狭小,随葬品寥寥,且多为生产工具;奴隶们则有的与猪狗同穴,有的被砍头致死,身首异处、甚至粉身碎骨,惨不忍睹。这些充满血腥的考古资料,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极为残忍的奴隶社会面貌。
三
在城址内外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如商代玉戈、玉铲、玛瑙等玉器,有青、白、淡黄和墨绿等色,光泽晶莹,反映了制玉工艺有较高的水平。其中的玉璋,通体淡青,后边饰有兽形纹,还保存有一些涂朱的痕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最大的玉璋只有九寸,折合现在的尺寸不足30厘米,这件玉璋长66厘米,实为罕见。在城址内东北角的一个祭祀坑内,出土有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后却是一件罕见的夔龙纹金叶,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漆器上的装饰。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黄金的制作技术,还把它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在城址西墙外今郑州市张寨南街杜岭土岗出土的两件铜方鼎,通高分别为1米和0.87米,重量分别是86.4公斤和64.25公斤。两鼎东西并列,端正地放在一起,鼎的腹部分别饰以饕餮纹和乳丁纹,鼎足为圆柱形,饰饕餮纹和凸弦纹。两鼎造型雄奇,制作精美,纹饰古朴,是我国青铜器中有代表性的杰作。从铜方鼎的形制和纹饰看,已具备了高超的冶铸水平。那时已掌握了冶炼铜矿、精工制范和浇注等铸造技术,因而才有这样杰出的产品问世。在年代上,“杜岭方鼎”比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要早,距今3400多年,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罕见的重器。另在城址东南角外侧也出土了两件大型铜方鼎和一件大型圆鼎。三处青铜窖藏坑的发现,出土的铜器之多,规模之大,器物之华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青铜重器,造型雄厚,纹饰华美,气势磅礴,再现了辉煌的商代青铜文明。在城西墙外一座商代墓内出土的~件完整的原始青瓷尊,高27厘米,轮制,饰席纹和篮纹,胎骨灰白,器表和器内通施光亮晶莹的黄绿色釉,火候高,质地坚硬,叩之清脆悦耳。这是我国最早的瓷器,它把我国生产瓷器的历史向前推到距今3500年前。因此,被誉为瓷的鼻祖。
四
当人们说起我国商代的城市时,自然地会联想起安阳的“殷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把“殷墟”视为有实物可证的我国最早的城市。然而,是否有比殷墟更早的城市存在呢?郑州商城的发现,给了人们一个肯定的回答。郑州商代城址的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出土的遗物琳琅满目,人们无法怀疑它就是当时的王都这是一处以商代二里冈文化为主的、比殷墟更早的商代前期的城市遗址。
然而,它是哪个王的都城?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依据文献中“帝仲丁迁于隞”的记载,进一步分析郑州商城的文化内涵,认为这可能是仲丁所迁的隞都;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应为商代的第一个王商汤所建的毫都。两种观点相持不下,目前尚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不过,郑州商城早于安阳殷墟,是商代的王都,这一点则是学术界所一致公认的。目前,郑州商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我们相信,随着郑州商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然还会有许多新的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出这座古老城市更多的奥秘。
F. 河南商代遗址有哪些
1、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岗遗址、小双桥遗址)
2、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遗址
3、洛阳偃师商城遗址,为商代西亳城的遗址
4、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
G. 盘龙城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哪个牛
我觉得龙盘城遗址更厉害一些,毕竟它的历史年代更悠久。
H. 中国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遗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是1973年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经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建筑构件等文物7000余件。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最早的编织技术、最早的船浆……河姆渡遗址所展示的灿烂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1979年,这一结论被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于赤峰市区东北隅的红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夏文化问题,促进夏代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现并发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化石。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大肆盗掘西阴文物达数卡车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调查,其面积为500x600米,遗物包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并出土了大批文物。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村遗址
位于万荣县万泉乡荆村西北500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遗址范围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层厚2米。民国20年(1931),山西省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和美国弗里尔艺术馆合作发掘过该遗址。在出土的谷类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两种,暴露有窑址、灰坑。采集有红陶、灰陶、彩陶、夹砂陶片。遗址保存较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位于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的周家庄遗址、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西北的光村遗址、位于新绛县横桥镇西尉村南的西尉遗址、位于新绛县万安乡马庄村南的马庄遗址、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西的回坑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石庄村北的石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大王乡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岭底乡坡头村的坡头遗址、位于平陆县西侯乡赵家滑村的赵家滑遗址等。
古动物化石遗址
土桥沟化石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寨里村土桥沟。民国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学家安特生发现。东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发掘出土有甲壳类、淡水软体动物、黄河猴等8种动物化石,距今约5000万年,是国际人类进化及始新统地层的最早资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担山石化石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担山石村南龙骨山的山腰,1957年发现。面积50平方米,属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门马牙齿、鹿牙等化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头化石遗址
位于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后涧河南北沟一带。1953、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认定为共事匼河文化遗址范围。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猕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七里坡村东南800米崖嘴头下。1958年11月发现,采集有麂化石。
五龙庙沟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大涧北村西侧200米处。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米,沟西岸断层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堆积层厚2—6米,出土有黄河象、三门马等哺乳动物化石。属中更新世时期。
小东延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东延村小东延沟。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米。沟两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出土有黄河象、二门马、鹿、羚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沉积层厚2—6米。属中更新世时期。
古城遗址
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外的毫清河与黄河间的高台上。1984年发现,1985年发掘。城内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北方的城墙保存在地上,长330米,宽5—12米,残存高3—5米,夯层夯窝极为清晰,其它三面城墙均保留在地下。城东南为居民区,文化层较厚,有灰坑、窖穴等遗址;中部偏东有一组夯土建筑基址,可能是宫殿区。文化遗物主要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铜器有鼎、斝、爵等,此外还有卜骨。据地层和出土物判断,最晚不会晚于商代二里冈文化的上层,为一座较为完整的商代方国小城,是研究商前期历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毫城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城东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间的第二台地,1989年发掘。城址边长300米,正方形。夯土层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龙山灰坑与较多汉墓。出土有双环素面扁壶、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许多汉代瓦片。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查认为,该遗址对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遗址现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遗址
位于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版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除北墙外,其余城墙都不直。东墙残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发现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中城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东墙现存长960米,城内遗物丰富,堆积层厚2米左右,有战国时代遗存,但主要是汉代遗存。从出土遗物分析,中城稍晚于大城。小城总面积754000平方米,形状是缺去东南角的长方形。西墙和北墙分别长930米、850米,城墙现存宽1。4米。19卯年秋试发掘,出土遗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阴文“东三”的铲范、铧范、车辔范、六角承范、圆形承范、花纹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当多为云纹圆瓦当,此外还有五铢钱、半两钱、铁渣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魏城遗址
位于芮城县城北2.5公里,南北城墙在地面可见。古城东起柴涧村、铁家庄,西至后龙泉村、城南沟村,北至永乐宫北0.5公里,南至永乐宫门前,呈方形,周长4500米。残留于地面之上的城墙高出地面l—7米,城址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
位于稷山县城西南5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险要。玉壁城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系西魏抵御东魏侵袭的前沿重镇。玉壁城早已废圯,夷为平畴,唯西、南两面尚有夯土残垣断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现在北堡暗道尚存。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内宽约0.8—1米,高约1.2—1.8米,为东魏高欢攻城时所凿。对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