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坪遗址
A. 甘肃历史上有无烧造陶瓷窑厂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 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是一处宽阔而平坦的河边台地,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蚕、学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齐家文化是早于甘肃仰韶(即马家窑文化)不含彩陶的遗存,将其列为甘肃六期远古文化之首,称为齐家期。
甘肃武威市西夏瓷窑遗址:凉州区古城镇烧制瓷器始于唐朝而兴盛于西夏,是西夏官窑所在地,也是西夏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直到近代还有瓷窑生产。如今在古城镇古城、上古等村庄的山沟里、街道边,还有大量历代烧瓷遗留下的瓷器碎片。
山丹县陶瓷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山丹四坝滩遗址、壕北滩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皿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山丹境内就有先民开始烧制陶瓷。明洪武年间,大黄山北麓的瓷窑沟、县城西南的碗窑沟就有烧制陶砖和陶瓷器皿的手工作坊。
磁窑---平川地处甘肃中部白银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拥有千年制陶历史文化,境内陶土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甘肃省华亭县“华亭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华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紫陶瓷等品种,相应出现了彩绘色瓷和注浆等工艺。
B. 陇西著名遗址昌谷乡梁家坪有何东东
位于陇西县首阳乡复蔡子坪村东北制1公里。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8米,暴露有灰坑、白灰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双耳罐、盘、杯等。采集有磨制石斧、石环。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在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齐家文化广泛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C. 永靖大河家快速通道
齐家文化是位于相当现今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文化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文化遗址古墓群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文化命名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还因为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文化范围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据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齐家玉来,近年还出土有数量、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目前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陇西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经济状况这一部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与饲养业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粘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丁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纺织业的进步也比较显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1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50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15厘米,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这些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表明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冶铜业已居各部族的前列。还有说法是,其青铜冶炼和制造的进步表明其进入奴隶制社会早期时代及地理分布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时,认为它是该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认为甘肃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于齐家文化,但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后,大约在西元前2500年-西元前1500年。齐家文化的分布是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遗址有三百多处,除了齐家坪遗址之外,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大河庄遗址、泰魏家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乐都的柳湾遗址等。文化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由粟类的以及陶器表面上布纹痕迹的发现,可看出耕织阶有发展,粟的种植被认为是受仰韶文化的影响,此外,大量动物骨的发现,可知动物驯养在齐家文化中较为重要。铜主要作为装饰,但铜的器物已经出现,且有铜锡合金(青铜)的器物。齐家文化的墓地与村庄在一起,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墓中大多有石器与陶器作为陪葬。此外,地面上发现类似于宗教建筑的石造建筑。墓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D. 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有哪些考古文化
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马家窖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窖而得名,约公元前2900─前2100年。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马家窖文化发现有村落与大规模的墓地,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齐家坪遗址于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4)齐家坪遗址扩展阅读
安特生在发现齐家文化的同时也曾收集到一些齐家文化玉器,但由于当时他对齐家文化年代错误的判断及对玉器文化性质的忽视使其并未对这些玉器进行研究。
其实早在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之前,齐家文化玉器就已经流传于世,在清宫旧藏就有齐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澄在《古玉图考》中也曾著录一批齐家玉器(现部分收录于上海市博物馆),但书中对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玉器考释不多,且通过文献记载认为玉琮可能为商周时期的礼器。
同时在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收藏中国古玉的热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于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导致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玉大多没有出土地点和出土情况记录,因此收录在海外的齐家文化玉器具体来源大多无法知晓。
E. 我国有哪些文化遗产
===========
中国文化遗产
===========
安徽:
新四军军部旧址(1-27,泾县)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2-55,凤阳县)
安丰塘(芍陂)(3-53,寿县)
龙川胡氏宗祠(3-84,绩溪县)
潜口民宅(3-88,黄山市)
许国石坊(3-102,歙县)
花戏楼(3-131,亳州市)
广教寺双塔(3-145,宣城市)
和县猿人遗址(3-184,和县)
薛家岗遗址(4-9,潜山县)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4-27,南陵县)
棠樾石牌坊群(4-141,歙县)
老屋阁及绿绕亭(4-142,黄山市)
罗东舒祠(4-143,黄山市)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4-248,肥东县)
陈山遗址(5-44,宣城市)
凌家滩遗址(5-45,含山县)
尉迟寺遗址(5-46,蒙城县)
寿春城遗址(5-47,寿县)
寿州窑遗址(5-48,淮南市)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5-49,濉溪县)
繁昌窑遗址(5-50,繁昌县)
皖南土墩墓群(5-164,南陵县)
曹氏家族墓群(5-165,亳州市)
朱然家族墓地(5-166,马鞍山市)
水西双塔(5-314,泾县)
亳州古地道(5-315,亳州市)
白崖寨(5-316,宿松县)
程氏三宅(5-317,黄山市)
呈坎村古建筑群(5-318,黄山市)
渔梁坝(5-319,歙县)
宏村古建筑群(5-320,黟县)
西递村古建筑群(5-321,黟县)
寿县古城墙(5-322,寿县)
查济古建筑群(5-323,泾县)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5-452,潜山县)
人字洞遗址(6-93,繁昌县)
临涣城址(6-94,濉溪县)
李白墓(6-252,当涂县)
蒙城万佛塔(6-567,蒙城县)
许村古建筑群(6-568,歙县)
祁门古戏台(6-569,祁门县)
南屏村古建筑群(6-570,黟县)
江村古建筑群(6-571,旌德县)
振风塔(6-572,安庆市)
溪头三槐堂(6-573,休宁县)
郑氏宗祠(6-574,歙县)
竹山书院(6-575,歙县)
黄田村古建筑群(6-576,泾县)
世太史第(6-577,安庆市)
齐云山石刻(6-825,休宁县)
刘铭传旧居(6-957,肥西县)
李氏庄园(6-958,霍邱县)
冯玉祥旧居(6-959,巢湖市)
半塔保卫战旧址(6-960,来安县)
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6-961,濉溪县)
山东: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1-54,济南市)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1-55,嘉祥县)
四门塔(1-62,济南市)
曲阜孔庙及孔府(1-99,曲阜市)
城子崖遗址(1-140,章丘市)
临淄齐国故城(1-144,淄博市)
曲阜鲁国故城(1-145,曲阜市)
孔林(1-163,曲阜市)
灵岩寺(2-21,济南市)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2-37,蓬莱市)
大汶口遗址(2-48,泰安市)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3-9,威海市)
冯玉祥墓(3-39,泰安市)
驼山石窟(3-46,青州市)
千佛崖造像(3-48,济南市)
光岳楼(3-65,聊城市)
聊城山陕会馆(3-77,聊城市)
孟庙、孟府和孟林(3-83,邹城市)
牟氏庄园(3-92,栖霞市)
十笏园(3-95,潍坊市)
岱庙(3-125,泰安市)
崇觉寺铁塔(3-146,济宁市)
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3-170,莱州市)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3-171,邹城市)
薛城遗址(3-202,滕州市)
田齐王陵(3-232,淄博市)
苏禄王墓(3-252,德州市)
北庄遗址(4-10,长岛县)
丹土遗址(4-11,五莲县)
曹植墓(4-67,东阿县)
广饶关帝庙大殿(4-106,广饶县)
魏氏庄园(4-173,惠民县)
丁氏故宅(4-174,龙口市)
烟台福建会馆(4-205,烟台市)
青岛德国建筑(4-206,青岛市)
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4-244,莒南县)
西河遗址(5-58,章丘市)
桐林遗址(5-59,淄博市)
丁公遗址(5-60,邹平县)
景阳岗遗址(5-61,阳谷县)
安邱堌堆遗址(5-62,菏泽市)
即墨故城遗址(5-63,平度市)
汉济北王墓(5-168,济南市)
北寨墓群(5-169,沂南县)
汉鲁王墓(5-170,曲阜市)
颜庙(5-336,曲阜市)
临清运河钞关(5-337,临清市)
泰山石刻(5-454,泰安市)
白佛山石窟造像(5-455,东平县)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5-492,青岛市)
沂源猿人遗址(6-104,沂源县)
北辛遗址(6-105,滕州市)
王因遗址(6-106,兖州市)
贾柏遗址(6-107,汶上县)
小荆山遗址(6-108,章丘市)
东岳石遗址(6-109,平度市)
白石村遗址(6-110,烟台市)
两城镇遗址(6-111,日照市)
尧王城遗址(6-112,日照市)
东海峪遗址(6-113,日照市)
后李遗址(6-114,淄博市)
三里河遗址(6-115,胶州市)
傅家遗址(6-116,广饶县)
教场铺遗址(6-117,茌平县)
归城城址(6-118,龙口市)
郯国故城(6-119,郯城县)
邾国故城(6-120,邹城市)
逼阳故城(6-121,枣庄市)
东平陵故城(6-122,章丘市)
中陈郝窑址(6-123,枣庄市)
龙华寺遗址(6-124,博兴县)
寨里窑址(6-125,淄博市)
嘴子前墓群(6-256,海阳市)
萧王庄墓群(6-257,济宁市)
洗砚池墓群(6-258,临沂市)
崔芬墓(6-259,临朐县)
韩氏家族墓地(6-260,莘县)
明鲁王墓(6-261,邹城市)
卞桥(6-613,泗水县)
隆兴寺铁塔(6-614,聊城市)
颜文姜祠(6-615,淄博市)
泰山古建筑群(6-616,泰安市)
曾庙(6-617,嘉祥县)
尼山孔庙和书院(6-618,曲阜市)
济宁东大寺(6-619,济宁市)
蒲松龄故宅(6-620,淄博市)
西天寺造像(6-832,淄博市)
洪顶山摩崖(6-833,东平县)
圣经山摩崖(6-834,文登市)
洪家楼天主教堂(6-976,济南市)
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6-977,青岛市)
王尽美故居(6-978,诸城市)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6-979,烟台市)
万字会旧址(6-980,济南市)
台儿庄大战旧址(6-981,枣庄市)
江苏:
太平天国忠王府(1-3,苏州市)
中山陵(1-19,南京市)
苏州云岩寺塔(1-68,苏州市)
拙政园(1-121,苏州市)
留园(1-124,苏州市)
苏州文庙及石刻(1-131,苏州市)
保圣寺罗汉塑像(1-135,苏州市)
明孝陵(1-177,南京市)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2-2,南京市)
玄妙观三清殿(2-22,苏州市)
网师园(2-41,苏州市)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3-3,南京市)
周恩来故居(3-14,淮安市)
雨花台烈士陵园(3-26,南京市)
孔望山摩崖造像(3-42,连云港市)
南京城墙(3-59,南京市)
寄畅园(3-93,无锡市)
环秀山庄(3-94,苏州市)
何园(3-97,扬州市)
个园(3-98,扬州市)
南通博物苑(3-99,南通市)
栖霞寺舍利塔(3-143,南京市)
瑞光塔(3-147,苏州市)
将军崖岩画(3-164,连云港市)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3-167,南京市)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3-168,丹阳市)
焦山碑林(3-177,镇江市)
淹城遗址(3-203,常州市)
南唐二陵(3-245,南京市)
扬州城遗址(4-52,扬州市)
大伊山石棺墓(4-57,灌云县)
汉楚王墓群(4-63,徐州市)
明祖陵(4-73,盱眙县)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4-84,苏州市)
彩衣堂(4-137,常熟市)
盂城驿(4-170,高邮市)
瞿秋白故居(4-202,常州市)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4-216,镇江市)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4-233,南京市)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4-247,南京市)
龙虬庄遗址(5-38,高邮市)
普哈丁墓(5-159,扬州市)
浡泥国王墓(5-160,南京市)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5-283,江阴市)
退思园(5-284,吴江市)
宝带桥(5-285,苏州市)
耦园(5-286,苏州市)
龙王庙行宫(5-287,宿迁市)
水绘园(5-288,如皋市)
国山碑(5-446,宜兴市)
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5-447,南京市)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5-484,无锡市)
原国民政府旧址(5-485,南京市)
南京人化石地点(6-69,南京市)
藤花落遗址(6-70,连云港市)
大墩子遗址(6-71,邳州市)
花厅遗址(6-72,新沂市)
三星村遗址(6-73,金坛市)
骆驼墩遗址(6-74,宜兴市)
青墩遗址(6-75,海安县)
绰墩遗址(6-76,昆山市)
天目山遗址(6-77,姜堰市)
宜兴窑址(6-78,宜兴市)
钟山建筑遗址(6-79,南京市)
明故宫遗址(6-80,南京市)
龙江船厂遗址(6-81,南京市)
鸿山墓群(6-246,无锡市)
徐州墓群(6-247,徐州市)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6-248,南京市)
洪泽湖大堤(6-506,淮安市)
泰伯庙和墓(6-507,无锡市)
沧浪亭(6-508,苏州市)
惠山镇祠堂(6-509,无锡市)
南通天宁寺(6-510,南通市)
崇教兴福寺塔(6-511,常熟市)
海清寺塔(6-512,连云港市)
紫金庵罗汉塑像(6-513,苏州市)
报恩寺塔(6-514,苏州市)
太仓石拱桥(6-515,太仓市)
盘门(6-516,苏州市)
狮子林(6-517,苏州市)
轩辕宫正殿(6-518,苏州市)
寂鉴寺石殿(6-519,苏州市)
昭关石塔(6-520,镇江市)
户部山古建筑群(6-521,徐州市)
瞻园(6-522,南京市)
泰州城隍庙(6-523,泰州市)
东林书院(6-524,无锡市)
昭嗣堂(6-525,无锡市)
赵用贤宅(6-526,常熟市)
张溥宅第(6-527,太仓市)
东山民居(6-528,苏州市)
艺圃(6-529,苏州市)
全晋会馆(6-530,苏州市)
淮安府衙(6-531,淮安市)
师俭堂(6-532,吴江市)
莲花桥和白塔(6-533,扬州市)
吴氏宅第(6-534,扬州市)
扬州大明寺(6-535,扬州市)
小盘谷(6-536,扬州市)
高邮当铺(6-537,高邮市)
甘熙宅第(6-538,南京市)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6-821,无锡市)
俞樾旧居(6-928,苏州市)
阿炳故居(6-929,无锡市)
中央体育场旧址(6-930,南京市)
国民大会堂旧址(6-931,南京市)
中央大学旧址(6-932,南京市)
金陵大学旧址(6-933,南京市)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6-934,南京市)
春在楼(6-935,苏州市)
荣氏梅园(6-936,无锡市)
张太雷旧居(6-937,常州市)
柳亚子旧居(6-938,吴江市)
朱自清旧居(6-939,扬州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6-940,南京市)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6-941,盐城市)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6-942,淮安市)
人民海军诞生地(6-943,泰州市)
甘肃:
莫高窟(1-35,敦煌市)
榆林窟(1-36,安西县)
麦积山石窟(1-38,天水市)
炳灵寺石窟(1-39,永靖县)
万里长城—嘉峪关(1-103,嘉峪关市)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1-130,武威市)
拉卜楞寺(2-43,夏河县)
北石窟寺(3-43,庆阳市)
南石窟寺(3-44,泾川县)
大地湾遗址(3-189,秦安县)
马家窑遗址(3-190,临洮县)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3-210,敦煌市)
齐家坪遗址(4-21,广河县)
骆驼城遗址(4-40,高台县)
锁阳城遗址(4-50,安西县)
张掖大佛寺(4-112,张掖市)
兴国寺(4-127,秦安县)
武威文庙(4-163,武威市)
鲁土司衙门旧址(4-164,永登县)
马蹄寺石窟群(4-190,肃南县)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4-237,会宁县)
南佐遗址(5-120,庆阳市)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5-121,礼县)
黑水国遗址(5-122,张掖市)
悬泉置遗址(5-123,敦煌市)
许三湾城及墓群(5-124,高台县)
白塔寺遗址(5-125,武威市)
果园—新城墓群(5-185,酒泉市)
汪氏家族墓地(5-186,漳县)
雷台汉墓(5-187,武威市)
伏羲庙(5-430,天水市)
胡氏古民居建筑(5-431,天水市)
凝寿寺塔(5-432,宁县)
圆通寺塔(5-433,民乐县)
圣容寺塔(5-434,永昌县)
东华池塔(5-435,华池县)
武康王庙(5-436,崇信县)
西峡颂摩崖石刻(5-468,成县)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5-469,武山县)
天梯山石窟(5-470,武威市)
文殊山石窟(5-471,肃南县)
哈达铺会议旧址(5-511,宕昌县)
林家遗址(6-202,东乡族县)
牛门洞遗址(6-203,会宁县)
寺洼遗址(6-204,临洮县)
西河滩遗址(6-205,酒泉市)
火烧沟遗址(6-206,玉门市)
破城子遗址(6-207,安西县)
八卦营城址(6-208,民乐县)
八角城城址(6-209,夏河县)
永泰城址(6-210,景泰县)
明肃王墓(6-288,榆中县)
湘乐砖塔(6-794,宁县)
玉泉观(6-795,天水市)
后街清真寺(6-796,天水市)
红城感恩寺(6-797,永登县)
秦安文庙(6-798,秦安县)
张掖鼓楼(6-799,张掖市)
西来寺(6-800,张掖市)
罗川赵氏石坊(6-801,正宁县)
永昌钟鼓楼(6-802,永昌县)
延恩寺塔(6-803,平凉市)
张掖会馆(6-804,张掖市)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6-868,庄浪县)
木梯寺石窟(6-869,武山县)
王母宫石窟(6-870,泾川县)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6-871,徽县)
兰州黄河铁桥(6-1070,兰州市)
瑞安堡(6-1071,民勤县)
灞陵桥(6-1072,渭源县)
俄界会议旧址(6-1073,迭部县)
F. 齐家坪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对洮河一带进行首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这一带发现了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197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发掘齐家坪遗址,出土物除陶器和石器外,还有铜刀、铜锥、铜斧、铜镜和玉璧、玉琮等器物。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齐家坪,齐家坪遗址由此广为中外考古界所知。
齐家文化出土的陶罐
G. 为什么说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末期代表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省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末期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年。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字坪乡园子坪齐家坪社的齐家坪遗址。另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有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
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出现了阶级分化并产生原始军事民主制。
齐家文化时期,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
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
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与饲养业同时,齐家文化的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
齐家文化的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齐家文化的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
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
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齐家文化陶塑的题材多样,以鸟类雕塑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圆浑。有的做展翅欲飞装,身上的锥刺纹表示羽毛。有的为三足鸟,这和传说中的太阳鸟或许有关系。
齐家文化有的陶器的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这可能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关。齐家文化的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画出的蜥蜴,这种神秘的爬行动物,特别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们的青睐,常作为造型艺术的主题形象。
齐家坪出土的浮雕龙形纹红陶罐.在器腹中部,用泥条堆塑成横绕的龙形纹,头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鳞甲状刻画纹,身子中部有向上弯曲的爪足,展现了西北地区由蛇升华为龙的原始形态。
齐家文化在建筑材料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灵台县桥村出土了—批陶瓦,有板瓦、半筒状瓦等样式,为橙红色陶,瓦上面有时代特点鲜明的篮纹和附加堆纹。
另外,齐家文化的纺织业的进步也比较显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
齐家文化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
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中有一件带有长方形銎的铜斧,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中的一件铜镜,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齐家文化的墓地与村庄在一起,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墓中大多有石器与陶器作为陪葬。此外,地面上发现类似于宗教建筑的石造建筑。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另外,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还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30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这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我国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
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
尤其是齐家文化中还有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
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
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这一部族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广河齐家坪最先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后来在甘肃、青海地区共发现遗址35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在青海省境内最有名的当属喇家遗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境内的黄河岸边二级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
2008年,庆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宁县文物普查办公室联合在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徐家崖庄新发现一处齐家文化遗址。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定西市安定区文物普查组发现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
H. 我国原是农耕遗址有哪些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蓝田人遗址
四川资阳人遗址
沈阳新乐遗址
河姆渡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遗址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
中国原始社会遗址代表文物大全
夏家店遗址
(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中国北方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发掘年代:196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
夏家店上层文化陶鬲:炊器(右上,高37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短剑:兵器(中,长33.6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陶鼎:炊器(左下,高13.7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东下冯遗址
(公元前19OO年~公元前1500年)
夏商时期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
发掘年代:1974年
为了解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以及探索夏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石磐:乐器(上,长68厘米)
青铜爵:酒器(下,高12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二里头遗址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夏代晚期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
发掘年代:1959年至今
二里头文化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装饰品(左上,高14.4厘米)
鸭形陶壶:水器或酒器(左下,高10厘米)
青铜爵:酒器(右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圆山遗址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位于台湾省台北市。
发掘年代:1953年
为了解台湾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人兽形玉玦:装饰品(上)
右肩石斧:工具(中)
陶罐及残口沿:盛器(下,最大者高14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东湾仔北遗址
(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500年)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位于香港马湾岛。
发掘年代:1997年
为了解香港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陶器座:炊器(上,高18.2厘米)
长颈圈足陶壶:食器或水器(下,高26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石峡遗址
(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
发掘年代:1973年。
为探索中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玉玦:装饰品(上,直径6.3厘米)
玉玦:装饰品(中,直径8.8厘米)
玉琮:礼器(下,长14.1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卡若遗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县。
发掘年代:1978~1979年
卡若文化命名地,西藏高原新石器聚落遗址的首次发掘。
12号房址:(背景,长54O厘米)
双体兽形陶罐:食器或水器(中,长32厘米)
大理石和粘土岩制项饰:装饰品(背景右,长5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齐家坪遗址
(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发现年代:1924年
齐家文化命名地,揭开了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纹彩绘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纹彩陶双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王城岗遗址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县。
发掘年代:1975年
对研究中国龙山时代的城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陶鬶形器:水器或酒器(上,高16厘米)
陶杯:水器或酒器(左下,高8厘米)
陶豆:食器(右下,高12.6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陶寺遗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
发掘年代:1975年至今
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有重要意义。
彩绘龙纹陶盘:水器(上,口径37厘米,高8.8厘米)
陶异形器:具体用途不明(下,高83.6厘米)
玉琮:礼器(背景,边长7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石家河遗址群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湖北省天门市。
发掘年代:1954年至今
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彩陶高足壶:食器(上,高16.1厘米)
玉人头像:礼器或装饰品(下,高3.7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良渚文化遗址群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浙江省余杭县。
发掘年代:1936年至今
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玉琮,礼器(上,高4.5厘米)
玉琮:礼器(下,高10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城子崖遗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
发掘年代:1931年
龙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发现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黑陶罍:食器或礼器(下)
2006-7-22 14:22 candy
牛河梁遗址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
发掘年代:1983年至今
揭示了红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玉猪龙;礼器(右上,高14厘米)
彩色女神头像:(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柳湾墓地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氏族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
发掘年代:1974年~1979年
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墓葬形态,对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彩陶带嘴陶壶:水器(上,高25厘米)
彩陶人像陶壶:水器(下,高3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马家窑遗址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
发掘年代:1924年
马家窑文化命名地,是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发现。
彩陶尖底瓶:水器(上,高26厘米)
彩陶豆:食器(下,高16.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崧泽遗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
发掘年代:196O年
崧泽文化命名地,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猪首形陶匜:水器(中右,高6.7厘米)
黑陶壶:水器或酒器(中左,高19.5厘米)
鱼鸟形玉璜:装饰品(上、下,长6.6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屈家岭遗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
发掘年代:1954年~1989年
屈家岭文化命名地,对认识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义。
带盖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
镂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
陶纺轮:纺织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径3.5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城头山遗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
位于湖南省澧县。
发掘年代:1991年
为深索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黑陶壶:酒器或水器(上,高15.5厘米)
彩陶杯:酒器或水器(下,口径10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大溪遗址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
发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发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单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高8.5厘米)
参考资料:中国原始社会遗址代表文物大全
I. 有哪些我国原始农耕时期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化遗址名称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蓝田人遗址
四川资阳人遗址
沈阳新乐遗址
河姆渡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遗址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
中国原始社会遗址代表文物大全
夏家店遗址
(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中国北方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发掘年代:196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
夏家店上层文化陶鬲:炊器(右上,高37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短剑:兵器(中,长33.6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陶鼎:炊器(左下,高13.7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东下冯遗址
(公元前19OO年~公元前1500年)
夏商时期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
发掘年代:1974年
为了解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以及探索夏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石磐:乐器(上,长68厘米)
青铜爵:酒器(下,高12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二里头遗址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夏代晚期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
发掘年代:1959年至今
二里头文化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装饰品(左上,高14.4厘米)
鸭形陶壶:水器或酒器(左下,高10厘米)
青铜爵:酒器(右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圆山遗址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位于台湾省台北市。
发掘年代:1953年
为了解台湾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人兽形玉玦:装饰品(上)
右肩石斧:工具(中)
陶罐及残口沿:盛器(下,最大者高14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东湾仔北遗址
(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500年)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位于香港马湾岛。
发掘年代:1997年
为了解香港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陶器座:炊器(上,高18.2厘米)
长颈圈足陶壶:食器或水器(下,高26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石峡遗址
(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
发掘年代:1973年。
为探索中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玉玦:装饰品(上,直径6.3厘米)
玉玦:装饰品(中,直径8.8厘米)
玉琮:礼器(下,长14.1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卡若遗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县。
发掘年代:1978~1979年
卡若文化命名地,西藏高原新石器聚落遗址的首次发掘。
12号房址:(背景,长54O厘米)
双体兽形陶罐:食器或水器(中,长32厘米)
大理石和粘土岩制项饰:装饰品(背景右,长5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齐家坪遗址
(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发现年代:1924年
齐家文化命名地,揭开了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纹彩绘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纹彩陶双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王城岗遗址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县。
发掘年代:1975年
对研究中国龙山时代的城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陶鬶形器:水器或酒器(上,高16厘米)
陶杯:水器或酒器(左下,高8厘米)
陶豆:食器(右下,高12.6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陶寺遗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
发掘年代:1975年至今
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有重要意义。
彩绘龙纹陶盘:水器(上,口径37厘米,高8.8厘米)
陶异形器:具体用途不明(下,高83.6厘米)
玉琮:礼器(背景,边长7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石家河遗址群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湖北省天门市。
发掘年代:1954年至今
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彩陶高足壶:食器(上,高16.1厘米)
玉人头像:礼器或装饰品(下,高3.7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良渚文化遗址群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浙江省余杭县。
发掘年代:1936年至今
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玉琮,礼器(上,高4.5厘米)
玉琮:礼器(下,高10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城子崖遗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
发掘年代:1931年
龙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发现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黑陶罍:食器或礼器(下)
2006-7-22 14:22 candy
牛河梁遗址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
发掘年代:1983年至今
揭示了红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玉猪龙;礼器(右上,高14厘米)
彩色女神头像:(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柳湾墓地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氏族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
发掘年代:1974年~1979年
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墓葬形态,对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彩陶带嘴陶壶:水器(上,高25厘米)
彩陶人像陶壶:水器(下,高3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马家窑遗址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
发掘年代:1924年
马家窑文化命名地,是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发现。
彩陶尖底瓶:水器(上,高26厘米)
彩陶豆:食器(下,高16.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崧泽遗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
发掘年代:196O年
崧泽文化命名地,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猪首形陶匜:水器(中右,高6.7厘米)
黑陶壶:水器或酒器(中左,高19.5厘米)
鱼鸟形玉璜:装饰品(上、下,长6.6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屈家岭遗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
发掘年代:1954年~1989年
屈家岭文化命名地,对认识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义。
带盖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
镂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
陶纺轮:纺织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径3.5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城头山遗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
位于湖南省澧县。
发掘年代:1991年
为深索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黑陶壶:酒器或水器(上,高15.5厘米)
彩陶杯:酒器或水器(下,口径10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大溪遗址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
发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发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单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高8.5厘米)
参考资料:中国原始社会遗址代表文物大全
J. 齐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宁夏南部地区,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 50 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 15 厘米,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
首先,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其次,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曾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武山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通过两年多的系统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确认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专家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这次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重要大发现有三方面,一是发现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墙内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过考古发掘发掘出玉器这在石峁遗址还是首次。可以说,这就就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都有24个头骨。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通过考古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发掘工作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考古专家会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但其实,这次考古发掘只是对石峁外城东门址进行了发掘,只是整个石峁遗址的一小部分,用陕西考古研究员院长王炜林的话说,就是“好戏才刚刚开始。”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许多雕塑成动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鸟形的为主。这件器物外形似一只水鸟,腹部丰满,
曲线起伏变化,犹如在水中游动,简洁生动。 在喇家遗址博物馆,距今约4000年的一场突发地震现场发掘后
完整保留下来,灾害场面惨烈,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
的遗存更是穿越历史时空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