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漓江游记

漓江游记

发布时间: 2020-11-23 23:00:00

A. 《开心每一天》寒假作业六年级上册第14页,《漓江游记》阅读答案。

1.作者浏览漓江看到的主要景点:1、
_杨堤飞瀑、鲤鱼壁、卓壁峰、出二郎峡。2、黄布滩。3、碧莲峰。神奇——
2 作者游桂林山水,对大自然的“巨幅画卷”赞叹不已。
3( 奇妙 )遥望——(眺望 )赞美——( 赞扬 )

B. 漓江游记按什么顺序写的

1
秀丽的漓江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见过她的人梦中都忘不了她!古往今来,她陶醉了多少诗人、画家!
明代大
旅行家徐霞客从桂林到阳朔畅游漓江,留恋
10
天之久,称这里是“碧莲玉笋世界”!

○ 2清晨,我们结伴畅游了漓江。 ○ 3游艇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从桂林出发缓缓前行,让我们饱餐秀色,畅览美景。导游小王叫我们注意矗立江畔的一座石山,外貌很像一座古老的紫金冠,阳光穿云而出,给紫金冠镶上了金边,光彩夺目。 ○ 4前行不远,只见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一般,雄伟壮观。小王指给我们看一条山间小道,它通往桃花吐艳、绿竹滴翠的桃花源村,却被悬岩绝壁截断了。人们走到那儿,就要乘渡船。一般渡船都是横江而渡的,那里的渡船却是 在江的一边来回往返,所以叫“半江渡”。 ○ 5船过桃源,江弯水急,石多滩险。“广西下来滩复滩,三百六十长短弯”,可能包括这一险滩。 ○ 6谈笑之间,船过了扬堤飞瀑、鲤鱼滩、卓壁滩,出二郎峡,迎面而来便是画山。在江畔巨大的峭壁上,各种颜色的石纹纵横交错,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细看起来,仿佛是一群栩栩如生的骏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飞 奔,有的低头吃草……神态各异,妙趣横生。 ○ 7游艇小心翼翼地进入黄布滩,生怕划破著名的“黄布倒影”。滩底有一块火黄色的大石板,透过碧绿的江水往下看,好像一匹黄布。这里江面宽阔,水平如镜,七座青翠的山峰,亭亭玉立,神态飘逸,传说是七仙女下凡。正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峰顶上行。”船行江上,水环峰转,景色变幻无穷。只见两岸群山如千万株玉笋破土而出,青翠欲滴,碧波倒影,山水含情,若置身仙镜。 ○ 8船到古镜兴坪,镇上有一株千年古榕,遥望对岸的螺狮山。螺狮山后一高一矮的两座山峰。称“美女照镜”,我仔细观看那座高峰,有点像一位披着青发的少女,低峰似乎是一面镜子。 ○ 9下午三时,舟泊阳朔。碧莲峰玲珑俊秀,很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莲花,生意盎然。碧莲峰和她的倒映相映成趣,争奇斗艳,真是“一座妙峰堪入画,居然两朵碧莲花”。 ○ 10当我们的游艇逆水而返时,游客赞美的语言像漓江的水一样流不尽,讲不完。大家的一致感受是:能创造出像桂林山水、漓江风光这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幅画卷的,只有大自然!

C. 请教语文课外拓展知识(小学)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是的,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

一年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外练习的设计布置上,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遨游。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分量很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因此,布置的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课前布置阅读。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又如教过《景阳冈》,建议学生阅读《水浒传》,以了解更多的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在学习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巴金的《鸟的天堂》、鲁迅的《少年闰土》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我在班中提出了“亲近书本,走近大师”的口号。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还注意课外阅读的反馈,给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举办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演讲赛等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读书能手”等先进个人。这些活动,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与激励,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特地设计了每周阅读时间记录表,学生每天阅读后记录,一周交流一次。这样,阅读时间得到保证,还让学生渐渐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在布置课外阅读时,能抓住时机,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线,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由此构建了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说:“我写文章如同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如何把人的活动与下述两种技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和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在创造性中,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和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论述和谐教育的话语正好概括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及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那往往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其触角可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拓展学生写作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感到表达的需要,因为作文正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的,一旦离开生活,作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常常把课外练习的设计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和家长、朋友一起,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又由这种真切感受,萌发出内心新的心理体验,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学生在直接地接触社会,感受缤纷的社会生活后,作文才能闪烁出思维的光彩,语言才能丰富多彩。

例如,“母亲节”前,少总部向全体学生倡议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这既是一次孝敬教育的机会,也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经过一番设计,这样布置:“同学们,人们说‘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确,母亲是伟大的,可敬的,她为了你,默默地吃苦耐劳。这难道不值得孩子你的孝敬吗?行动起来吧!母亲节就要到了,趁着这美好的节日,趁着这愉快的星期日,你可以选一份精致的小礼物,献给你慈爱的母亲;也可以亲手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画上最美的画,写上最诚挚的祝福,把它放在母亲的枕边;你还可以替母亲做一件家务活,让母亲轻松一下。然后,把你做的事,写成作文,注意把你做这件事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母亲收到你的礼物时神态有什么变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等等写具体,就成了一篇好文章,把它读给母亲听,她会更加高兴!”一番话,是引导,是点拨,更似一股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学生心头漾起的是对母亲的感激,是急欲感恩的行动。星期一,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篇篇内容具体,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不能不使人深信: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他们不再为无话可说而感到苦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应用中学习作文。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孩子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马兰头,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帮助劳动;平时,开展种植花草蔬菜,饲养小动物,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组织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包饺子、野炊;星期天做一天小当家,跟着父母上一天班,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了解自己的家世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写作兴趣,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呢?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课外练习中,为语文课外练习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作文,就不会把它当作负担,而是一种感兴趣的活动,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是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我设计的课外练习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去综合实践的,如 “批判不规范的产品说明书”,教师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让学生搜集劣质的“产品说明书”,进行分析批判,指出其漏洞,并帮助它改正。又如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学生利用双休日,找到不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并与有关人员交谈,指出错别字,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劝其改正。学生最喜欢“找碴”,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通过活动,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这一类课外练习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既要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让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跃跃欲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又如春天到了,我设计布置了这样一份为期一周的课外练习:先是引导学生描绘春天:课外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散文、故事等等,来尽情地描绘春天;然后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去野外放飞多彩多姿的风筝,到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并把这春情春景春乐春趣拍成照片,让美好的春色永驻。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形式赞美春天:喜欢绘画的绘成画,爱好文学的写成文,擅长作诗的作成诗尽情地赞美大好的春色。这项情境型专题练习,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美丽,熏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等智能,真是一举多得。完成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岂不快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一提起“探究”、“研究”之类的字眼,很容易使人想起科学家、专业工作者,仿佛那是很神圣又很神秘的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更不是我们小学生所能做的,而现在“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高。”在阶段目标中,如要求六年级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适当布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外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理。

去年寒假,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年俗家趣”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寒假过后,没想到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全班46位学生,人人都完成了这份报告,大部分同学的报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传说、有故事、有举例、有议论、有抒情,有的地方还插上了和内容相关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精心设计了封面。看得出,这份作业学生是花了功夫的,但问他们感受时,都说:“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花了好多时间,但也学到了好多知识,很有意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练习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了。学生的这份调查报告不但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海盐日报》记者的极大兴趣,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我班学生,并在2003年2月19日的《海盐日报》上刊出了通讯报道《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

霍益萍教授指出:“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一学期来,我班学生有的研究过天宁寺的历史,有的研究过居住小区环境卫生问题,有的还研究过小区健身器材的使用与保护等问题。这一项项专题练习,让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访问,在看、听、问、想中对问题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写出了一份份颇有见地的调查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许多知识,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丰富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牢记“生活处处皆语文”,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D. 漓江游记的答案。作者先后浏览了什么地方,七,钟祥写了什么地方略写了什么地方一笔带过,什么地方

1.作者浏览漓江看到的主要景点:1、
_杨堤飞瀑、鲤鱼壁、卓壁峰、出二郎峡。2、黄布滩。3、碧莲峰。神奇——

E. 《漓江游记》文章开头介绍了漓江(),那里是()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恰当的词语,按顺序写在下面括号中:(4分)

( 有幸 ) ( 印象 ) ( 千奇百怪 ) ( 眺望 )
2、查字典,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在句后括号中填序号):(4分)

(1)船行至彼,遥遥望去,临江石壁如削。 (1 )

(2)你是一幅画,却没有哪个画家能将你临摹。 ( 4 )

(3)鲁迅总要到夜晚,人们临睡时,才开始工作。 ( 3 )

(4)田老师的课,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 2 )
3、摘录第②段中古人赞美漓江的诗句。(4分)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句诗中把___江__ 比作______青罗带______,把______山______ 比作____碧玉簪__。
4、课文《桂林山水》写到山的奇,是用“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来描写的,而本文写到山的奇用了同样意思的词语是“_____平地崛起____,_____孤峰如塔_____”。(2分)
5、在第④段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这个句子从上下文的关系看是一个__过度__句。(3分)
关联词:不但……而且……
6、全文共七个自然段。

(1)写漓江两岸山的是第__2___段到第__5___段,围绕着山的“奇”,分别写山的千姿百态___、____极具情趣的裂纹____和和谐柔美的颜色。总之让人更加感到这山是__有生命_的。
(2)写漓江水的是第___6____段,是围绕着水的“____纯__”写的。
7、在第⑥段画线句子的方框中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用这水,桂林人酿出了“三宝”之一,“三花酒”用这水,漓江养肥了鲜嫩的桂花鱼;用这水,人们又培育出了独特的漓江虾。
这个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排比____句,作者通过“三花酒”、“桂花鱼”、“漓江虾”,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水的纯_________________。(3分)

F. 四年级下下漓江漓江游记佚名阅读答案

1.作者浏览漓江看到的主要景点:1、 _杨堤飞瀑、鲤鱼壁、卓壁峰、出二郎峡。2、黄回布滩。3、碧莲峰。神奇—答— 2 作者游桂林山水,对大自然的“巨幅画卷”赞叹不已。 3( 奇妙 )遥望——(眺望 )赞美——( 赞扬 )

G. 漓江游记300字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和阿姨、弟弟一起去桂林游玩。我早就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语句,还知道漓江是桂林最美的江,这次,我终于来到了漓江。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漓江码头,准备乘船游漓江。天色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江面上不时泛起阵阵薄雾。但是,我的心情依然很兴奋。船开了,缓缓离开了码头,在江面上荡起一阵水花。我站在船头向远方望去,好美的景色啊!两岸是青山,清澈的漓江水静静地流淌。水面上云雾缭绕,像仙境一样。我低头看丽江的水,丽江的水好绿呀,像是一块碧玉,又像一块镜子,两岸的美景倒映在镜子里。我向岸边看去,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山上有很多树木,看起来郁郁葱葱。阿姨给我们指着一座山,说:“你们看,这座山像大象吗?”我一看,真是像啊,大象的鼻子伸进水里,就像是大象在喝水呢!接着,我还看到了望夫石、九马画山等等好多形态各异的山。阿姨还给我们讲了好听的神话故事。
漓江的山水好美啊,就像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H. 有关漓江的作文,字数400~500字左右。

漓江游记
桂林的名气很大,尤其是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一段水程,美不胜收,被誉为“百里画廊”,唐朝的韩愈赞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我一直心向往之,这次终于圆了一段夙缘。

上午十时整,汽笛一声长鸣,游船缓缓离开了码头,融入了一幅幅美仑美奂的画图之中。船上的游客想必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来到漓江游览,立马就显得兴奋起来,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挤到二楼的甲板平台上去了。一上平台,我就浸淫在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之中,也许是对漓江素来就有好感,它那甲天下的风姿我不止一次地神游过;也许是广西歌王刘三姐那优美的山歌声充满着一波三折、弛心荡旌的魅力,她那顾盼生辉的神彩和漓江秀色早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漓江的水湛清湛清的,水流平缓,静静地向南流淌,毫不张扬,却尽显明丽;远处的山影连绵起伏,隐隐约约,不动声色地将两岸那拔地而起的山柱连为一体,色彩有浓有淡,层次分明,却又是一律的黛黑色——我蓦地想到,这漓江,就是那明眸善睐的貌比西子的旷世美人,而那一片黛黑,便是她那轻舞飞扬的青丝了。渐渐靠近,那黛黑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出黛青色,而后是花青,最后又成为青绿色的了。漓江,发源于桂北的猫儿山,逶迤南下,直通珠江。它颇具灵性,澄碧透亮,从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瞥见桂林的山峰别致可人,便也锦上添花,正像一条青罗丝带随风飘动,又像天上银汉骤起凡心,降临人间,把桂北地区打扮得更加丰姿绰约,仪态袅袅,胜似仙境。江阴老乡徐霞客醉心于此,特别是1638年3月底起,他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游遍了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用生花妙笔描述了这里秀丽雄奇的山山水水,有关的考察内容占到了《徐霞客游记》的三分之一。你看他是这样描写漓江景色的: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无翻流之石,直泻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间,无妨夜倬……

记得小时候我非常爱买小人书,有一套《桂林山水的传说》就是我很钟爱的;那时节爱幻想,总觉得这些故事如果发生在身边该有多好啊,那美丽的仙女,那勇敢的小伙,那可爱的小动物,啊啊,……最后我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游船上我又听到了不少,伏波将军一箭穿三山啦,天上仙姑爱上漓水而不愿重返天堂啦,渔家后生射杀鲤鱼精保护水族啦,故事多着呢!妙就妙在这些传说都能和沿江景物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不禁令人叫绝。观音,嫦娥,八仙,甚至地理学家徐霞客,都成了传说的主角。而且,说什么就像什么,你看这就是望夫石,这是鲤鱼挂壁,这是童子拜观音,这是美女梳妆,真是不说不像,一说就像,越说越像,不得不佩服这天才的想象力,啧啧称奇。

太阳出现了。于是,奇迹也出现了。因为太阳这时还在山那边,云里面,通过层层山峰的曲折反映,重重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就给这一片山水涂抹上了浓淡不等的光彩。当然,山色的层次最丰富:近处的显蓝,远一点的灰得发黑,渐次过去,转为深灰、浅灰,直至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影,就像那国画大师用一支饱蘸清水的墨笔在留白处随意一皴,马上显得不同凡响。但是,还不止此。峰回路转,蓦地出现一座树木葱茏,岩石峻立的山峰来。在浓妆淡抹的群峰中,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卓然不群,它像是一个粗旷的乡野汉子,一丝不挂地站在你面前,让你目光不敢与其直逼——这是因为太阳直接照到了它的身上。再说水。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和它媲美。水不深,但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看到河底的流沙,看到卵石上斑斓的花纹,看到流沙上小虫的爪痕。河底的水草,一丛一丛,十分茂盛。长长的,它就是青罗带里面的小青罗带,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流的方向向前流动。阳光一出来,江水就活了;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水波粼粼,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阳光把一轮一轮的水波映到江底,轮廓清晰,晶莹透亮,可以看到水流的轨迹。——这样,整条漓江都是透明的了。

宋代诗人黄庭坚写道:“桂林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清代的阮元也发感慨:“荆关董巨多名作,如此奇峰彼未曾。”诗人的意思,即使李成、郭熙、荆浩、关同、董源、巨然这些山水画名家,也不一定能描得像、绘得出漓江的这般美景。近现代的画家也做了好多尝试,如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吴冠中等,但我最为喜欢的还是白雪石的作品。综观其漓江山水,无论其是雄浑浓重,或是秀润空灵,抑或是疏淡迷朦,无论是绝句式抒情小景,或是全景式长卷巨制,雪石先生皆能以其娴熟老辣的笔墨功夫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形象的剪裁、章法的处置,繁简、疏密、虚实、主次的艺术处理,皆极其讲究而又能自然稳健毫无斧凿之痕。勾、皴、擦、点苍老沉雄的笔道,墨色渲染的丰富层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构成了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清新明丽、雅静恬淡、朗润旷远是白雪石漓江山水的总体韵味,就其每幅个体看来又似长短韵律各异的优美乐章,有似《高山流水》的玄远流畅;有似《平湖秋月》的舒缓宁静;有似《春江花月夜》的灿烂幽远……。总之,白雪石的漓江山水使人有耳目一新、心灵净化一尘不染之感。

I. 漓江游记读后感50

秀丽的漓江有一种神奇魅力,使见过她的人梦中都忘不了她!这就是开头,把漓江写得是天上有地下无,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
游艇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缓缓前行,让我们饱餐秀色,畅览美景。导游小王叫我们注意矗立在江畔的一座石山,外貌很像一座古老的紫金冠。阳光穿云而出,给紫金冠镶上了金边,光彩夺目。这一段讲了漓江的景处之一,把一座山石比喻成紫金冠,形像地说了漓江的山山水水都有她独特的一面。
漓江的景物有杨堤飞渠、鲤鱼壁、二郎峡,漓江的山是好山,漓江的水是好水,我以后一定去看一看。
作文把漓江写得是亭亭玉立,神态飘逸,“传说是七仙女下凡”。她一座妙峰堪入画,居然两朵碧莲花,这引用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为漓江风光增添了魅力。

J. 漓江游记作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

秀丽的漓江有一种神奇魅力,使见过她的人梦中都忘不了她!古往今来,她陶醉了多少诗人、画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从桂林到阳朔畅游漓江,留恋10天之久,称这里是“碧莲玉笋世界”!游客热爱漓江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清晨,我们结伴畅游了漓江。
游艇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缓缓前行,让我们饱餐秀色,畅览美景。导游小王叫我们注意矗立江畔的一座石山,外貌很像一座古老的紫金冠。阳光穿云而出,给紫金冠镶上了金边,光彩夺目。
前行不远,只见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一般,雄伟壮观。小王指给我们看一条山间小道,它通往桃花吐艳、绿竹滴翠的桃源村,却被悬崖绝壁截断了。人们走到那儿,就要乘渡船,一般渡船都是横江而渡的,那里的渡船却是在江的一边来回往返,所以叫“半江渡”。
船过桃源,江弯水急,石多滩险。“广西下来滩复滩,三百六十长短弯”可能包括这一带险滩。
谈笑之间,船过了杨堤飞瀑、鲤鱼壁、卓壁峰,出二郎峡,迎面而来便是画山。在江畔巨大的峭壁上,各种颜色的石纹纵横交错,形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细看起来,仿佛是一群栩栩如生的骏马;有的昂首嘶鸣,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