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资料
⑴ 金沙遗址的资料200字
法国恢复好过分
⑵ 金沙遗址当时发生了什么
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
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经统计,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2)金沙遗址资料扩展阅读
金沙遗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⑶ 金沙遗址,古蜀人,和古蜀人服饰文化这三方面的资料,望大家帮助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而设立的主题公园式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等部分组成。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缘地带,东距成都市中心约5公里,现已探明的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范围地势平坦,起伏较小,遗址内及周围河流较多,遗址的南面1.5公里处是清水河,摸底河更是在遗址内蜿蜒东流,将遗址分为南北两半。自2001年以来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3000余个,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学对遗址命名的基本原则,将包括黄忠村在内的这一区域的商、周时期遗址统一命名为“金沙遗址”。
[编辑本段]金沙遗址概况
金沙遗址是周边同时期商、周遗址中心遗址,有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
祭祀场所:位于遗址东南部,沿着一条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象牙数百根,还出土了2000多根野猪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筑:位于金沙遗址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由门房、厢房、前庭、殿堂构成,总长90米、宽50余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建筑。为木骨泥墙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房址:发现了70余座,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在房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墓地:已发现集中的墓地3处,共有墓葬2000余座。墓葬有单人葬、双人合葬,经鉴定的双人合葬墓均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迁葬;有竖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没有随葬品,少部分墓葬随葬有一些陶器,极少数墓葬随葬有较多的铜器、玉器等。
已经出土的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极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厚度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足见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泽如初。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编辑本段]金沙遗址出土文物
分析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根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商业街大型船棺葬的发现属于开明蜀国统治者的遗存,成为开明蜀国在成都城区的重要标志,金沙遗址的发现所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新的珍贵材料。已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折射出信息:古蜀统治者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从金沙遗址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蜀地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存在的差异是否在年代或遗存性质上有不同则需进一步工作才能确定,玉琮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下游文化对蜀地古文化的某种影响。铜器以小型器物为主,目前尚未出土与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铜面具、神树等青铜器。
从目前发掘情况来看,金沙遗址的性质尚不能最后确定,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是由于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金沙遗址出土千余件精美文物,金沙遗址已清理出了1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和数量众多的象牙、陶器等。
“太阳神鸟”金饰 金器30余件,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其中金面具距今约3000年,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类金饰为金沙所特有。
太阳神鸟金饰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玉器400余件,有玉琮、玉壁、玉璋、玉戈、玉矛、玉斧、玉凿、玉斤、玉镯、玉环、玉牌形饰、玉挂饰、玉珠及玉料等。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十节玉琮颜色为翡翠绿,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该玉琮雕刻极其精细,琮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一绝;数量极多的圭形玉凿和玉牌形饰颇具特色;大量玉璋雕刻细腻,纹饰丰富,有的纹饰上饰有朱砂。
铜器400余件,基本上为小型铜器,主要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戚形方孔铜壁、铜铃、铜挂饰、铜牌饰及铜礼器残片等,其中铜立人像的造型风格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几乎完全一致。
石器170件,有石壁、石璋、石矛、石斧、石跪坐人像、石虎、石龟、石蛇等;石跪坐人像头顶方形冠饰,两侧上翘,长辫及腰,口部涂砂,双手背后交叉作捆绑状,其造型与成都市方池街遗址出土的石跪人像基本相同;石虎作卧伏状,造型生动,耳部和嘴部涂砂;石蛇的造型更是多样。
象牙器40余件,仅有柱状形器一类,柱状形器的一端正中有一圆点,周围有六个圆点,出土的象牙不计其数,总重量近一吨,在祭祀场所里,这些象牙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有时是整根象牙极有规律的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时象牙被切成饼状或圆柱状;还有的时候是只取象牙的尖来祭祀。这些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尖底盏、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当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还出土木耜、木雕彩绘神人头像。
[编辑本段]遗址年代与文明传承
经过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考古人员基本认为遗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前1200~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金沙应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
金沙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已有的发现证明成都平原史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专家认为四川“金沙文化”是多种文化作用的产物
数量众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来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遗址已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占有相当比例。由此,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既有其独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长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产物。
金沙遗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独特风格和鲜明自身特色的。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除了金面具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类金饰均为金沙遗址所独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锤打而成,种类非常丰富。
与金器一起出土的玉器则更多留下了中原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迹。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称,出土的玉戈、玉钺等礼器明显与中原同时代文物一致,这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并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通过长江这条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自下而上运输至此的。金沙文化与中原及长江下游的频繁交流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各区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良渚文化的器物通过长江传到蜀地,证明成都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已非常频繁,也说明古蜀国并非古人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同时也证明,当时蜀地也不是如文献记载的“不晓文字,不知礼乐”的蛮荒之地,已具有非常发达的青铜文化。
能够证明金沙遗址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还不仅于此。已清理出土的一吨左右的象牙一部分产于古蜀国的南部,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相邻的云南、贵州等地。这部分象牙很可能是西南少数民族进贡给这里的王公贵族的,这也说明了金沙当时已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编辑本段]金沙遗址权威定性
金沙遗址权威性的定性:该遗址为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分布面积在三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很有可能是古蜀国的又一都邑所在。
据成都市考古队王毅队长介绍:考古队在一期考古阶段重点对梅苑东北区域、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体育公园两处文化堆积区进行了集中发掘。位于遗址东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金器、卜甲共七百余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积坑和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分布区都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区域是宗教仪式活动区;兰苑遗址位于遗址的中南部,该区的文化堆积分布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已达一万零四百二十五平方米,发现有大量的房屋建筑遗迹和红烧土、三百余个灰坑、三十余座墓葬、一座陶窑等遗迹现象,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器、陶片和少量的玉石器、铜器、金器等,时代约为商代晚期。各种迹象表明,“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可能是居住、生活区;体育公园位于遗址中部,发掘面积一百六十二平方米,发现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随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
从墓葬的文化层和房址分析,该区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区,废弃后成为墓地。而在此次集体大发掘中没有涉及的第四大区域———黄忠遗址,根据前两次的发掘,专家认为可能是金沙遗址宫殿区的一部分。据此,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编辑本段]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建设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8000多平方米,地下约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38000多平方米,绿地率达70%,栽种有银杏、水杉、桢楠等古老树种。金沙遗址博物馆总投资3.89亿元。
遗迹馆
位于摸底河南的祭祀区,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遗迹馆内为无柱大空间,为保护、发掘、展示提供灵活的空间。遗迹馆展现的祭祀场所,游客可以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宏大气派。
陈列馆
位于摸底河北,呈方形,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集中展现了金沙时期古蜀先民的生活、生产及其美轮美奂、造型奇绝、工艺精湛的器物,还有古蜀文明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的系统介绍。
文物保护中心
位于博物馆的西北角,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区域。文保中心的附近还建有金沙小剧场,常年举办与金沙文化相关的文化演出活动。
园林区
内有乌木林和玉石之路等文化景观,在博物馆主道路西侧,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纪念雕塑——太阳神鸟广场。2006年8月16日,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12月18日,在此设立永久性纪念雕塑。园区内还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各种服务设施,有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和休息场所等,建筑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
[编辑本段]金沙遗址的重大新发现
金沙文化遗存重要分布区成都市黄忠村金沙朗寓工地,经过一年多发掘,取得重大成果。编号为F160和F161两座商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使金沙遗址大型宫殿遗址区得到确认。
⑷ 金沙遗址中的代表物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最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
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崛起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金沙遗址的发现,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该遗址先后被评为2001年和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展览集中了部分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和最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
如金面具、金人面形器、金鱼形带、铜人形器、肩扛象牙纹玉璋、阳刻昆虫纹玉牌、刻纹石磬等
金面具:
宽近20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金面具展示的形象是方形面孔、额平齐,有长刀形凸起眉和大立眼,高挺的鼻子呈三角形,有宽阔的口形和长方形耳朵,耳垂上有一圆孔。与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一致,再次证明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著紧密的承袭关系金面具应是古蜀时期的神只面具,其年代应当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8号遗迹坑是金沙遗址迄今发现的最重要的祭祀类遗迹之一,为研究金沙遗址宗教祭祀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象牙、鹿角、野猪獠牙:
位于遗址东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金器、卜甲共七百余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积坑和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分布区都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区域是宗教仪式活动区;
陶器、玉石器、铜器、金器等:
时代约为商代晚期。各种迹象表明,“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可能是居住、生活区;体育公园位于遗址中部,发掘面积一百六十二平方米,发现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随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从墓葬的文化层和房址分析,该区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区,废弃后成为墓地。而在此次集体大发掘中没有涉及的第四大区域———黄忠遗址,根据前两次的发掘,专家认为可能是金沙遗址宫殿区的一部分。据此,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金器、玉器:
留下了中原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迹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并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通过长江这条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自下而上运输至此的。金沙文化与中原及长江下游的频繁交流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
各区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⑸ 大家有知道金沙遗址情况的吗
成都金沙遗址考古再获重大发现
新华网 10日开始的成都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再获重大发现,当天已出土珍贵文物130多件,其中包括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图案的玉璋、鸟首鱼身纹金带等。 >>>详细
专家称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一脉相承
从大量的遗存和出土文物分析,金沙遗址的文化堆积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其中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这个时期的金沙遗址可能继三星堆文明之后成为古蜀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又一个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
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了大量金器、玉器、铜器同时埋葬的现象。这些器物在造型和组合上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非常相似,说明在祭祀礼仪方面金沙人与三星堆人保持着内容与形式上的一致。 >>>详细
金沙遗址之谜:古蜀文明发达缘何未留下只字片语
成都金沙遗址在几年前的第一轮发掘中曾出土了大量卜甲,但奇怪的是,这些卜甲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古蜀王国这一段辉煌的文明因为缺乏文字记载,仿佛在3000年前突然神秘消失。在10日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期待能找到有关文字的线索,破解金沙遗址这一难解之谜。
记者在金沙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在金沙祭祀区里,发现了19片卜甲。其中最大的一件卜甲长46.4厘米,是迄今中国发现最大的卜甲之一。卜甲是巫师占卜的工具,大量卜甲的发现,证明了金沙时期巫术活动的盛行。
这些龟甲上布满钻、凿和烧灼的痕迹,这是古蜀人在龟甲一面先挖或钻出不透的孔,然后用火烧灼此处,另一面就会产生裂纹(兆),再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要卜问事情的吉凶。
中国中原地区的商朝和西周时期都盛行这一习俗,并刻字记录占卜的事情、卜问的结果等,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甲骨文”。可是金沙的甲骨上没有刻画文字。三星堆遗址中没有发现卜甲,但在个别陶器上曾发现有寥寥几个符号。
⑹ 求教:金沙遗址的资料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国宝,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 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分析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⑺ 求古生物、恐龙、金沙遗址资料!
你上中国古生物网看看
http://www.dinosaur.net.cn/
中国恐龙网
http://www.sinodino.com/
金沙遗址博物馆
http://www.sc.xinhuanet.com/topic/jsyz/
⑻ 成都金沙遗址,金沙遗址博物馆简介
金沙遗址博物馆简介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21世纪初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金沙遗址原址上兴建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游客中心和园林区组成,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以及世界上其它古代文明的青铜文明。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金沙遗址博物馆始建于2004年底,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
票~务类型:门~票+4~D电影
门~票信息:同~程价:78 门~市价:100
⑼ 成都金沙遗址发现过程
2001年2月8日,成都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某房产开发集团的两台挖掘机将泥土倾倒在土山旁时,有的村民发现铲起的泥土中有象牙和一些玉器。
当大家朦胧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情况时,在场的村民已开始在土堆旁慌乱地寻找,两台挖掘机也停止了轰鸣,挖掘机驾驶员居然也跳入5米多深的沟中找寻文物。见此场面,一村民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将要产生的严重后果,他一边制止,一边迅速通过手机向110报警。
随即赶来的苏坡桥派出所的民警们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封闭和保护,并强行驱散了哄抢文物人员。但是,部分文物已经流失到了民间。
当晚,考古专家初步鉴定,金沙村商周文化遗址是一个很有研究和考古价值、规模宏大的“古墓”。
追寻流失的瑰宝
如此重大发现,让苏坡桥派出所民警感到责任的重大。他们连夜召开支部会,对文物现场保护和文物追缴工作进行重新部署。
在随后的十几天,民警们走村串户,深入数百户村民家,做了大量调查摸底和宣传教育工作,专案组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文物流失资料,并陆续收到数十件群众的检举材料。这些检举材料详细描述了一些村民或民工拿走的文物,还提供了文物材料、质地、外观特征。随后,在专案组强大的攻势下,参与哄抢文物的人员开始陆续上缴文物。
承建下水道工程的市政基础公司金沙工地材料员李某向专案组上缴了从工地拿走的文物21件。计有玉璋5件,玉凹铲形器2件,玉凿5件,玉琮1件,玉瑗3件,石大园矛1件,玉环1件,玉镯1件,玉磨石1件,石斧1件。负责施工的姜某交出了青铜瑗5件,民工陈某从几十公里外的家乡赶来,交出了玉矛1件,玉璋1件。
截止到4月3日,专案组共收到各类玉石器、青铜器,石料等100件文物。这批上交的文物大多保存完好,造型精美,有的还是罕见的珍贵文物,经专家初步鉴定,有半数可分别列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
整个发掘工作
还将进行3到5个月
记者4月3日到金沙村文物挖掘现场时,看到现场已被严密保护,坑中尚有微微露出的象牙,有两个坑中有许多造型古朴的陶器,据警卫民警介绍,在此之前,还挖出几根乌木,最大的一根长达8米,直径达2米,被人卖至外地,后民警追缴后,只得动用一辆16吨的平板车将乌木运回现场。
记者在遗址现场了解到,发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共布探方99个,发掘面积达2475平方米,目前发掘深度约1.2米(此前的大量出土文物均是在5米深的下水管道沟里)。发掘情况表明,出土金器、玉石器、铜器和象牙器的地点位于金沙遗址的东北部,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在进行发掘工作的同时,又在蜀风花园布下近400条探沟进行文物勘探,也发现了部分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整个发掘工作将持续3至5个月。对前期的部分流失文物,已成立了专案组进行调查。
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文化有何联系
这个被有关专家称作“21世纪国内首个重大考古发现”的金沙遗址是何种性质?范围有多大?它与三星堆文化有何联系?考古专家表示,目前金沙遗址的发掘还只是“冰山一角”,它的性质及其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据现场专家介绍,已发掘出土的文物上均无文字符号,也未发现其他建筑遗迹;其铜器以小型器物为主,目前尚未出土与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铜面具、神树等。根据现有发掘情况推测,金沙遗址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大量出土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
该遗址目前出土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绝大部分为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文物风格与三星堆有着惊人的相似。专家称,这足以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是继三星堆之后四川地区考古最为重大的发现。
遗址中出土玉器400余件,其中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为翡翠绿,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完全一致,尤其是琮表面的微雕堪称一绝。铜器400余件,其中铜立人像的造型风格与三星堆几乎完全一致。石器170件,其中圭形玉凿和玉牌形饰四川地区尚属首见。象牙器40余件,象牙不计其数,总重量达一吨。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金沙遗址后,认为该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所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新的珍贵材料。从遗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蜀地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遗物在风格上与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存在的差异是否是由于年代或遗存性质,尚需作进一步考证;玉琮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下游文化对蜀地文化的某种影响。
金沙遗址改写成都历史
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310年前张仪筑成都城。而近日,成都市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的成都西郊金沙遗址重大发现,则可能再次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4月3日,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考古队联合举行新闻通气会,首次向省内媒体正式宣布“金沙遗址”的发掘情况:“金沙遗址”的发现,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珍贵资料,这将改写成都的历史和四川古代史,把成都建城史推进700年左右———由距今2300年推进至3000年以前。
通气会上,成都市考古队队长王毅介绍:“金沙遗址”的发掘,到目前为止,已翻查清理出1000余件珍贵文物,对研究古蜀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及文物局领导考察遗址现场后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遗址性质一旦正式确认,将把成都的建城史往前推至距今3000年前。
“金沙遗址”可能破译3000年前古蜀悬案
在“金沙遗址”引起社会各界强烈震撼和广泛关注的同时,考古界又掀开了一个个谜团。近日,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浮出水面:“金沙遗址”反映出成都是当时古蜀文明的权力中心,它的发现,破译了三星堆发掘后留给学术界的一大悬念,有可能3000多年前,三星古城从广汉搬走后到了成都。
金沙遗址为何迟迟未向社会公布
成都市文化局局长严晓琴在金沙遗址新闻通气会上就这一重大发现为何迟迟未向社会公布作出解释。
严晓琴称,金沙遗址自2月8日发现以来一直未公开披露,这是因为应国家文物局、市政府要求,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保障考古发掘工作继续正常进行,追回流失文物而采取的措施。目前,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遗址性质、遗址范围等很多关键问题都还未确定。她表示,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市文化局将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