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遗址
㈠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是谁来开发
从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中外学者开始对晋阳古城进行了初步考古调查,但真正系统性地调查开始于2000年。晋阳古城考古工作计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已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田野考古工作将全面启动。
㈡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今年能不能参观,门票多少啊
不要门票,就在野地里,想咋看咋看,看了就后悔了,毛都没有,口号喊的比较响亮而已,完全没有实质性的动静,一片黄土地上立个碑,上写晋阳古城遗址,这就是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浪费了老祖宗给留下的好资源。
㈢ 太原古称“晋阳”,这个名称始于什么时期
晋阳 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㈣ 从山西煤炭中心医院去晋阳古城遗址坐几路公交车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至 长治路学府街口站
乘坐 858路 22站, 在 化肥厂站 下车
乘坐 839路 7站, 在 古城营站 下车
90米至 晋阳古城遗址
㈤ 太原古晋阳遗址
太原市考古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制定的《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讨论稿)亮相。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晋源区,是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2006年列入全国百大遗址保护项目。此次举办研讨会,就是借用专家智慧,充实完善《纲要》,指导制定好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周边环境也要保护《纲要》涉及遗产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共8个方面,同时将汾河、天龙山、龙山、蒙山等作为遗址的环境保护对象。由于各历史时期的城址分布范围尚有待考古研究确定,《纲要》暂将城址分为西、中、东区三部分。范围基本探明从2002年至今,国家、省、市已先后拨款800余万元用于遗址考古及研究工作。经大面积考古调查和钻探,并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探明古城遗址东西长约4700至4780余米,南北宽约3700至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发现城墙遗迹两万余米。《纲要》中明确了遗址的范围。面临三方面破坏目前,遗址内建筑占地面积达492公顷,约占晋阳古城遗址遗存分布范围内总面积的18.6%。《纲要》提出,当前对遗址破坏的主要因素为村镇建设、农业耕作和道路建设三方面。周边遗址整体保护遗址周边的天龙山石窟、童子寺遗址燃灯塔、太山龙泉寺、“西山墓群”、“东山墓群”等遗存,《纲要》提出按照“整体保护”晋阳古城遗址价值的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对现位于遗址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源五龙庙、晋源阿育王塔、晋源文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太原县城墙及城内古民居等,另行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㈥ 太原火车站到晋阳古城遗址怎么走
公交线路:308路,全程约20.1公里
1、从太原火车站步行约470米,到达火车站
2、乘坐308路,经过33站, 到达晋祠路唐城公路口站
3、步行约670米,到达晋阳古城遗址
㈦ 晋阳古城的文化发展
古晋阳是我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一个城市,它的遗址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晋阳县。历代有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这里发生过。据史料记载,它从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城开始。后来知、韩、魏三家联军围攻赵襄子时,曾引晋水灌过晋阳(见史纪赵世家),在这次战役中知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基础。西晋末并州刺史刘琨也曾在这里筑过并州城,并据此城抗拒匈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读史方舆记要称:“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女,周八里……。”唐会要:“旧太原都城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隋大业三年……诏营晋阳宫,高祖起晋阳故宫,仍隋不废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二年长史李绩所筑,两城间曰中城,武后筑以合东城。崔神庆传:武后擢神庆为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连堞合而一之……”。“晋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诗:“闲来走马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证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汉时,才将整个晋阳城毁掉。从以上这些史料中看,晋阳古城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使用的时间长,从春秋时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汉止,其间一千四百七十余年中未曾间断。历代均为繁华城市。第二是情况复杂,历代都有修建、新建、扩建的措施。从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个城廓,虽然晋阳城的位置变动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历代都全部使用过,有兴有废。第三,晋阳城不是逐渐荒废而是遭到战争水火突然毁灭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资料可能很丰富。
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作过正式勘查工作。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必须对山西省范围内有关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作较系统的勘察,所以我们于1961年 6月对晋阳古城遗址作了初步的勘察,并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马尚柱同志担任钻探工作。勘察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不小,不只找到东周时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这个古城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仓促对古城范围内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统的进行工作,所以对这个古城历代的使用情况,还须作进一步细致的了解。
勘察开始时,我们了解了当地有历史意义的村庄,并访问了当地群众。然后从晋源县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开始。在这村的二郎庙下面,发现一段古城遗迹,通过钻探,证明了“南城角”村的整个村址大都坐落在古城墙上面,“南城角”村为“ L”字形,实际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势建成的,古城偏东18度,由于夯土坚硬干燥,地势较高,适于居住,所以这个村子便建筑在古城墙基之上。二郎庙下面的一段城墙正是古城的南墙,南墙西段从西南城角开始向东延伸,到 600多米处,由于地势逐渐低洼,多年来即为稻田与汾河水所浸,帮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迹。古城南墙东西残长 626.4米,宽30米,夯土坚硬,土质细,呈紫红色,厚17厘米,夯窝直径为4——5厘米。
古城的西墙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铲由西向北追踪探寻,发现地下城基夯土绵延,与地上的残城相衔接。至古城营的西面(距古城营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墙高出地表约 7 米,残长约 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约长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长度。城西北角今为一南北水渠所穿毁,在断面上有许多穿杆孔痕迹。同时在夯土中发现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础石,础石方约40厘米。夯土质地、颜色和夯法与古城南墙相同。在城墙拐角地方的夯土中,发现穿杆孔的方向渐由东西折转为南北的现象。这在城墙的建筑上也说明古城已折转向东去 ,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东折转之城墙即为古城的北墙,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经钻探仍发现有夯土痕迹,续向东行。当时由于稻田泥泞未能再向东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补充工作。但从以上的资料和“东城角”村(实际上是东北城角)的方位来看,这座古城南北长约4500米。这样就把晋阳县、晋阳堡、古城营村的一半和古城营村附近古城遗址完全包括了进去,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我们认为这座古城是东周时期的遗址,和“候马牛村古城”的情况有些相似,和邯郸、监淄、燕下都的古城情况亦有共同之点,因之有理由设想这座古城正是东周时期的古晋阳城。
我们又勘察了和这个古城有关系的三个古城遗址,第一个是“罗城”,位于“罗城村”的东南方向,群众称“罗城”,并传说是北汉刘致远的城。西墙长约1000米,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北角处,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墙相衔接,其北入于沙河转而东去为罗城的一段北墙,残长约 150米,宽20米,罗城的西北角正在罗城村东南的沙河里,方向与古晋阳城相同,但夯土中掺有沙子,质地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窝夯。这些情况都说明“罗城”建筑的时代比晋阳要晚,而且在夯土中发现了一片西汉晚期细绳纹陶片,估计城的建筑年代可能在汉晋之间。
第二个城址是在晋阳古城的西墙内,晋源县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处发现了一段东西残长约220米的古城墙遗迹,偏东18度,高约7米左右,夯土为平夯法,土质松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这段古城上和附近,采集到唐代的莲花纹瓦当和破碎的绳纹砖块。从迹象上看,这段城墙较以上两城的建筑年代更晚,而且修补的痕迹很多,未能断定它的建筑时代。因时间仓促,也未对这一古城进行探索。
第三个古城址,是古晋阳城内“古城营村”西面的古城,传说这个城叫“大明城”,是由于北齐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是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所建的古晋阳城。古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众把这个城叫“内城”,而把古晋阳城的一段西墙叫作“外城”。经过勘察,其北墙东西长约300米,宽18米,偏东6度。夯土厚20厘米,为平夯法,西墙南北长400米,从夯土情况判断,其建筑时间比“古晋阳城”、“罗城”都晚,比晋源县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残墙要早。
在遗址的断代上,我们认为古晋阳城是东周时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瑶决水灌的晋阳城。古城的南部(现今晋源城以南一带),因地势关系被毁严重,故遗迹、遗物不易找寻。古城中部(包括个晋源城及其以西地区与古城营附近的两处古城在内)遗址的变化很大。从遗物上看,有汉代陶片和唐代的遗物。从城址看,古城营的古城我们认为是北齐到隋唐时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还早于北齐。又上述的第二个古城址,也不会晚于宋代。如此说来,这块地方至少是北齐、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这个城址各代都有变动,所以地上遗物的紊乱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时所能搞清楚的。罗城似乎比较简单些,它的南城墙是借用的古晋阳城的北城墙,当时古城营一带地方,也许有原来“古晋阳城”的部分宫院、城阙还被使用着。由城墙的包含物等推测,此城的使用年代应该是由东汉到魏晋,传说其为刘琨的并州城,从时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个古城东部位于汾河河滩上,由于历年汾河冲涮淤积,可能已被破坏湮没而不易寻找了。
最后,通过这次调查,再一次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古城址是很复杂的,仅就城墙而论,虽然它是联接的,但时代或许很不一致。因为后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墙,或加以裁截和修补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墙基础。
因为我们勘察工作的时间很短,又没有进行发掘,掌握的材料很少,所以上述看法一定会有许多错误之处。
㈧ 晋阳古城有哪些研究价值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约公元前497年的春秋中晚期,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战国时为赵国的都城。晋阳之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判。”晋阳城从创建之初就已具备“南制诸卿,北伐诸戎“的条件和功能。
晋阳还是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
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内讧,大夫智伯率领大夫韩康子虔和魏恒子斯围攻赵襄子的封地于晋阳城下,但是始终没有攻下来,于是他们引来晋阳城西南的那条晋水淹了晋阳城。
后来,赵襄子反过来联合韩康子、魏恒子灭掉了智伯,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这就是“三家分晋”。分别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与齐、秦、燕、楚并称战国七雄,至此,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979年,宋朝灭北汉后,宋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3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一把火焚烧了晋阳,继而引汾水灌入,晋阳古城被夷为平地。
晋阳古城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晋阳古城营村附近的30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内有大量唐代遗物;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在该地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米,西墙长约27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
晋阳古城在东魏、北齐以及隋唐时期是它的辉煌时代,盛唐时曾为三京之一。
东魏大丞相高欢定晋阳为“霸府”,修建了晋阳宫。到北齐晋阳更是作为别都,竭力营建不已,把春秋末期董安于所筑的“周四里,高四丈”的晋阳城改建成宫城。到北齐后主高纬已建成,史载“七殿,两宫,十二院”的大明宫城,壮丽超过邺城。
大明宫南殿台遗址的南殿台和北殿台地下还有砖砌的地道连通。
西城也叫府城,城墙北段为西晋末年并州刺史刘琨为抵抗匈奴所筑,史称“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内城城墙在现古城营村内,它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大名城东西走向的城墙,也就是说是春秋末期董安于筑的晋阳城南城墙。
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千米。
在古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价值。
晋阳古城建筑
㈨ 晋阳古城的基本简介
晋阳,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79),最早见于《左传》鲁定公十三年“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誉江河南北。在民族发展史中,晋阳城是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和舞台,也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谋求发展的和睦家园。如今,这座淹没于绿野村庄之下的家园城市,其遗址别样的沧桑姿容依然迸发着瑰丽色彩。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晋源区太原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面积约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城池遗址东西宽4750米,南北长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城址四至:西界罗城村至南城角村一线,北界罗城村至庞家寨村,东界庞家寨村至南一线,南界南城角村至南、北瓦窑村一线。地面现存遗迹有西墙残垣、西南城角、宫城基址及城址腹地的古村落。而城池西、东两翼的山前坡地枕山际水、土层深厚,则是晋阳城各历史时期的古墓葬遗址分布区。城池遗址西侧的吕梁山余脉蜿蜒高耸、风清气爽,山体一线凿建的众多石窟造像和寺庙禅院则是晋阳城的宗教祭祀区。《北齐书》记载开凿蒙山大佛盛况空前“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灯万盆,光照宫中”,“宫”当指晋阳宫、大明宫等殿堂建筑。龙山童子寺现存北齐燃灯石塔一盏,想必灯影摇曳的也是晋阳城的宫阙楼苑。开化寺沟山行路转、溪流潺潺,现仍存留两座御驾石桥。而风峪沟深处的苍翠峰岭间也是皇家寺院所在,2008年文物部门有幸在太山龙泉寺发掘到一处唐代大型塔基,使塔基下佛舍利五重宝函昭然出土。这些遗存不仅说明佛教文化在太原地区的绵延发展,也印证了唐代晋阳城号为“北都”、“北京”的史实。城池、墓葬和宗教祭祀遗存共同构成晋阳古城遗址宏大的空间格局。晋阳古城地下丰富的遗存可以和著名的“庞贝城”相媲美。据专家介绍,晋阳古城遗址是中国盛唐时期三大都城(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晋阳为北京)之一的北京遗址,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城”(意大利著名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㈩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历史详情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氤氲着中华文明的山西大地上,注定会发生一场新的政治变革。于是,在杰出政治家赵鞅(又名赵简子)心中,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筑一座坚固的城池以图谋天下,便是理所当然的战略决策了。赵鞅选定修筑晋阳城地址那天,一定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战车的华盖之下,极目巍然起伏的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以及哗哗远去的汾水时,就以战略家的眼光,认定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身为赵氏家臣的董安于当即受命于主人,发誓要为主人在这依山傍水之处,建起一座能帮助主人争夺天下的根据地。董安于真不愧是赵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谋的股肱家臣。他调集工匠和劳力,先用传统的夯土版筑法,将挖来的黄土层层夯实,修筑起高达四丈,周回四里,坚固而结实的城墙,又练铜为柱,竖起了宫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宫墙的木架龙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最具发明创造的先进建筑工艺了。公元前497年,董安于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在他的指挥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耸立在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之下的汾水之畔。这座晋阳城建成后,赵鞅又委派另一位谋臣尹铎来做“晋阳宰”,即统领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铎为政清明,先减轻百姓的税赋,又在城内建起仓库,积蓄粮草,使晋阳城成了赵鞅集团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斗争的根据地。
当时,周王朝的车轮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滚动了数百年,正趋向颓势。晋国有过晋文公称霸天下的辉煌,也有过晋悼公复霸诸国的鼎盛,但到了晋国后期,特别是到了晋国公室设立了六卿分权而治之后,六卿首领必然要采用比奴隶制社会更先进的行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兼并土地,并通过这种兼并,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而最终取代晋国。于是,正如当时的周天子已无力统一号令各地的诸侯国一样,晋国已无法控制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这些拥有重权的六卿了。六卿之间相互争斗的政治结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灭,智氏一族随后也被联合起来的赵、韩、魏三氏所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赵、韩、魏三家开始瓜分晋国,中华大地上,战国七雄的格局开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的众多专家,在晋阳城遗址西北5公里的热电厂扩建工地上,成功地挖掘了当年晋国首卿赵鞅的大墓。那气势宏大、夺人眼球的车马坑和几千件随葬珍宝,以地下的实物佐证了当年晋阳城的辉煌历史。历史学家们一致认同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确定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制社会开始的一个路标。这个路标的确立,就是在晋阳城内和城外完成的。历史顺着这个路标,由春秋时代走进了战国时代。
有历史学家总结出了晋阳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作用:先有晋阳,后有汉唐。正是晋阳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汉唐盛世。马上得天下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与宫女薄氏生下了儿子刘恒。刘恒在众皇子中性格谨慎温良,在众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经萧何等多位老臣举荐,7岁时被刘邦封为代王。代郡的政治经济中心就是晋阳城,离开皇宫后的刘恒母子,从此受到了晋阳文化的浸染熏陶。人类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又会造就人类的杰出人才。刘邦死后,周勃、陈平等老臣诛杀诸吕势力,一致决定,迎代王回长安以光复刘氏天下。即位后的刘恒史称汉文帝。由于从小生活在晋阳,了解民间疾苦,汉文帝轻瑶薄赋,废除酷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成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汉文帝死后其子刘启继承帝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继续奉行父亲的治国方略,使大汉王朝变得国富民强,为景帝之子汉武帝开疆拓土,七击匈奴,彻底扫除北方边患,称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隋末,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李渊镇守晋阳时,与其子李世民图谋起事推翻隋王朝。身为隋炀帝的封疆重臣,李渊终于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晋阳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国的龙兴之地。李世民创立贞观盛世后,为发挥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下令扩建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拓展为东城和西城,两城又与横跨汾河的中城相连,巍然壮观之势全国罕见。其政治地位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几乎相等,史称唐代北都。
汉、唐二字,因了这两个极盛的朝代,成为中国文字中独特的字眼,这两个字中,凝结着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许多先进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结地点,就是晋阳古城。遗憾的是,这座城池在经历了1476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竟会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以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将其变成了一片虚墟而沉埋于地下。赵光义可以下令用无情的水火来毁灭这座有形的城池,却无法毁灭掉那种无形的文化。晋阳古城作为晋阳文化的源头,在古城消失后,依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至今随时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晋阳古城从建成到彻底被毁,前者距今2500多年,后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这座古城基石犹在,文脉长存。所以,当我们漫步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上时,虽无法穿越深埋于地下的宫殿和街巷了,但历史的追思,依旧会让每一名游客产生无尽的遐想。而未来的发掘,谁又能料到会出现多少我们意料不到的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