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遗址
❶ 大连有几处古人类遗址
金牛山遗址年代最久远
在辽东半岛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年代最久远的是今营口地区的金牛山遗址,距今约28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遗址发现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虽然较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和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为晚,但却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它证明人类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旧石器时期的早期,辽东半岛就有古人类居住。在辽东地区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还有:今本溪地区的庙后山遗址,距今2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区的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万~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今丹东地区的前阳遗址,距今18000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大连地区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但在1981年于瓦房店市古龙山发展了距今17000年前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古龙山遗址是大连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兽骨,并有人工用火的痕迹,兽骨中有马骨、鹿骨、猛犸象骨、棕熊骨、野猪骨、羊骨,其中马骨的数量十分惊人,仅马类牙齿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龙山人又被称作“猎马人”。它证明距今17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大连所处的辽南地区就有以狩猎为生的古人类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庙后山、前阳、古龙山遗址的发现,证明旧石器时代辽东和辽南地区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状态和打制的石器看,与50万年前的北京地区周口店遗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他们是中国猿人向濒临大海气候适宜的东北南部地区迁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种族。
最初的源头始于古龙山人
文化是随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文化,尽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们从根本上使人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因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发端和最初的源头。因此,根据迄今为止的发现,大连文化最初的源头,当始于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龙山人,大连的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瓦房店古龙山遗址的发展,证明了大连地区的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但是,古龙山遗址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仅提供了一个起点和萌芽时期的十分简单的物证,此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如何相传,萌芽后的古文化如何演变,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属于哪一个古老的种族,其文化属于哪种类型,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
现有的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萌生于远古的大连古文化,也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开始,最终形成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4000年左右。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大连地区也较早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大连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聪明地在黄、渤海沿岸发现了这块冬暖夏凉、海产丰富、适于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鱼”的风水宝地,开始了以渔猎为主兼作农耕的定居生活。
大连地区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多分布于黄、渤海沿岸和沿海岛屿,其中以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最为典型,它完整地堆积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类的遗物,年代层次清晰,像连续的画片一样展示了几千年间古人生活的轨迹,因而成为大连地区史前时期历史分期的坐标,被考古界称为大连地区“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详解
小珠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早期文化。大连地区和小珠山下层同期的遗址,还有大长山岛上马石(下层)、獐子岛沙包子、庄河黑岛北吴屯、普兰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顺北海王家屯等多处。这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房屋由穴居变为方形圆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遗物除大量人类食后遗弃的贝壳外,还有兽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为主,有尖状器、刮削器、石网坠等,磨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锄和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质较厚,种类较少,压有装饰性的席纹、之字纹,玉器中有玉斧等,兽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这些发现透露的信息表明,当时大连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农耕,过着以渔猎为主兼作农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层文化距今约5000年,同期的遗址还有旅顺郭家村(下层)、北海王家村(下层)、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上层)和庄河黑岛北吴屯(上层)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已较前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生产工具在不断进化,打制的石器在减少,磨制的石器在增加;二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品种在增加,并且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猪骨,说明农业生产的比重加大,家畜饲养已经普及;三是陶器的种类增多,制作技术有新的发展,虽然多为手工制作,但已出现轮制技术,陶器的装饰纹也由前期比较简单的压印纹发展到线条复杂的刻划纹;四是这一时期的大连地区和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开始接受山东半岛文化的影响。由于当时的古人已经学会制造船只,掌握了航海技术,大连地区和山东半岛之间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顺郭家村下层出土的陶器,如实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时期山东蓬莱紫荆山、烟台白石村、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的同类器物相类似。在山东半岛上述遗址中也发现了由辽东半岛传入的以刻划纹为特征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制品。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产生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红地黑彩、红地红彩具有艺术性的彩陶器和作为大汶口文化标志的陶鬶,说明大连文化开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来的文化源流开始注入大连地区,使当地的土著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显露出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区别。
小珠山上层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遗址还有瓦房店长兴岛三堂村、旅顺郭家村(上层)、老铁山积石墓、甘井子区四平山积石墓、长海县大长山岛上马石(中层)等多处。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遗址较多,说明古人已长期在大连地区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断增多;二是房屋比较密集,墓葬规模较大,说明当时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制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见,并发现了贮藏粮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类与大量的猪骨,说明当时的经济类型已以农业为主,已有剩余的粮食可供贮藏,家畜饲养已相当普遍;四是发现了大型的渔具、大型的鱼骨,说明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渔业,已由近海捕捞发展到可以捕捞深海鱼类;五是在旅顺郭家村(上层)还发现了舟形陶器,这种仿真陶器与近代的木船相仿,说明当时已有了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六是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与山东龙山文化相同的多种陶器,特别是发现了山东龙山文化创造的制作精美的蛋壳黑陶。蛋壳黑陶制作技术高超,胎盘很薄,仅有1mm~2mm,有光泽,敲击有金属声,是山东龙山文化创造的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许多专家认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这些发现说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连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了重要的发展,形成了农业为主、农渔并重的格局,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制陶业、捕捞业和航海业,并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山东半岛古文化的影响,既与东北地区仍然保留着狩猎游牧习俗的古老种族产生了差别,也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如沈阳地区的新乐遗址产生了差别,开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气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一个特殊类型。
❷ 旧石器文化遗址有哪些
在黑龙江省右岸塔河境内的呼玛十八站有一处旧石器晚期遗址,在辽东半岛的复县有一处古龙山洞文化遗址,在这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东北土著先民原始群体活动的足迹。
在旧石器早期,辽宁省本溪地区就生活着庙后山人,庙后山人与“北京猿人”是同时代的古人类,同属于旧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庙后山人是东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东北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庙后山位于辽宁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汤河500米左右,古人类遗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约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该遗址发现了一颗残缺一角的古人类牙齿化石。
在旧石器中期,在辽宁省营口永安西田村一带,生活着金牛山人,他们在距今20多万年以前,就活跃于东北南部地区,适应了较为复杂的生活环境。
在二三十万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阶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鸽子洞人是这个时期东北古人类的主要代表。
他们已由直立人进化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为基础的血缘家族。金牛山人和鸽子洞人的后期,更为进步的族外群婚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巩固了下来,这为向氏族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鸽子洞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处天然溶洞。在这遗址内出土了300余件旧石器,有丰富的用火痕迹和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一颗相当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齿。据推断,鸽子洞人约为15万年前后的古人类。
在旧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图明月镇与榆树周家油坊一带,就分别生活着安图人、榆树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西南郊阎家岗地区,生活着哈尔滨人。
在东北地区,还有辽宁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鸽子洞等30余处旧石器文化遗址。这些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代表了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发展阶段。
从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这个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的古人类便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物质文化有了相当显著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压制石器、雏形陶器、磨制骨器、装饰品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经出现了。
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一些钻孔兽牙装饰品。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兽骨的钻孔技术,并且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剩余时间用来生产装饰品。
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意识的发展和对美欣赏观念的提前,因而创造了粗犷的原始艺术作品。
在这一时期,一些古人类继续利用天然山洞,保持着穴居状态,更多的人类家族则走出洞穴,开始生活于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赉诺尔遗址位于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尔滨附近的一系列遗址都分布于松花江的阶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更宜于获取生活资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并自己动手建造简陋的居址或房屋。人类开始了半定居生活,除采集、狩猎之外,捕鱼业也开始成为原始人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鱼叉,这使我国同时代的内容又有了极大丰富,这说明捕鱼业在东北古人类生活中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时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转化开始完成,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也随之转化为社会的劳动分工,于是氏族出现了,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在这个时期,是东北古人类蓬勃发展的繁荣时代,是他们进行规模空前的大迁徙、大远征的时代。
辽宁省葫芦岛市设县治开始于清光绪年间,始称江家屯抚民厅治所置于江家屯,后来迁至连山。从这里发掘的文物、遗址、遗物证实;远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特生博士对境内南票区沙锅屯二里媳妇山东坡天然洞穴发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进行鉴别,认为遗物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类遗物。
其中红胎黑彩陶皿与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属于一种文化类型,而长颈瓶陶片又与甘肃出土的同类同期文物相同。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龙王山区寺儿堡镇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证明本地属于“红山文化”,是古代南下辽西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体。
这些确凿的文化遗址都证明东北古人类为了开拓东北古老的活动空间,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领域。
❸ 鄱阳湖流域真的会有惊世考古大发现吗
江河湖泊从来都是孕育文明的地方,鄱阳湖同样如此。浩瀚的鄱阳湖流域有着广阔的平原,所以,这里成为人类早期的聚居之所。人们围绕鄱阳湖劳作,农耕、织布、渔猎……生活在这片流域持续上演,早期的人类文明也在湖畔冉冉升起。
考古学家在对这两处遗址进行多次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兽骨以及夹粗砂的条纹陶、绳纹陶,还有野生稻植硅石。据科学探测,这些陶器距今约两万年之久,稻作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样的结果震惊了考古界——这里发掘的陶器和稻作遗存年代,超越了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任何一处遗址。
❹ 名词解释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江西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版山间盆地。为新石权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小河山。遗址分为上下两层。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未经校正,下层遗存年代约为距今8825±240年。[1]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在美国《考古》杂志2013年第1期评选中,入选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❺ 仙人洞遗址怎么样
万年仙人洞位于万年县大源乡,是1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主洞空旷幽深,长60米,宽内25米,高3米,可容纳容1000余人; 左右各有支洞,深长莫测。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万年以前,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强烈支持一下。万年365网编强烈推荐。
❻ 为什么说万年仙人洞是新石器的先驱者
“匡庐奇秀,赣水奔流”,位于华南地区的江西以这样的词句来描绘自己的秀山丽水。在赣东北部的怀玉山区、鄱阳湖东岸万年县大源镇小河山脚下,有一处石灰岩洞,干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说这里是仙人栖息的地方,故名“仙人洞”。在这个洞穴内,发现了距今大约1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被称为仙人洞文化。
万年县一带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形,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峰峦环绕着一块狭长的小盆地。这里有许多发育良好的溶洞,仙人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它洞口呈岩厦状,剖而弧形,深40米,最高处近6米,宽约19米,是一处比较理想的天然栖息之所。洞穴可分成多个支穴,出土各类文化遗物90¨0余件,还发现数个灰坑和20余处烧火遗迹。堆积内包含有石器、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等遗物。骨器磨制光亮,蚌器和骨器上普遍钻有圆孔,粗砂红陶片上施篮纹或粗绳纹等装饰。
洞内堆积分上下两层,分别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末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上有早晚,特征上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下层旧石器时代末期堆积中出土了较多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居多,磨制石器较少。打制石器一般仅打出刃部即使用,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修整。常见的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等。磨制石器制作比较粗糙,器类十分简单,主要有扁圆形穿孔石锤、两端尖的石矛以及少量石凿。遗物中还发现许多针、锥、凿、镞、鱼镖等骨角器和尚保留外壳的穿孔蚌器。生产工具普遍制作简单,显示出从旧石器时代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不久的性状。陶器都已破碎。从残片观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圜噱罐,器壁凹凸不平,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均为手制,在器壁上尚能看到手指痕迹。由于烧造温度较低,烧成气氛掌握不好,所以器物陶色很不稳定,表里颜色不一,有的在同一块陶片上呈现红、灰、黑三色。器形简单,目前仅复原罐一种,纹饰以绳纹为主,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些都显示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可能采用平地堆烧的方法烧造陶器。
上层新石器时代早期堆积中生产工具也是打制与磨制石器共存,并仍有较多的骨角器和蚌器,还有一部分石器则是经过磨制的,如钻孔器、凿、铲等,磨制得也比较粗糙。器形与较早阶段的大都相近,但新出现了磨光的扁平石锛、骨矛和带梃的蚌镞。陶器质量比下层的有明显进步,由过去质地粗糙、内壁凸凹不平的夹砂红色陶器演变成制作较好的夹砂红陶、夹蚌壳粉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等多种质地的罐、豆、壶等。骨器有鱼镖、凿、针、笄等。鱼镖上刻有倒刺,戳鱼的功能较强,凿用于加工木器,针用于缝制衣服,笄上刻有条纹,以便束发时不易滑脱。蚌器多数穿孔,孔一般是对钻或敲凿而成,敲凿的孔四周很不规整。
石器在仙人洞堆积内,上、下层都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同时含有大量野生动物和螺蚌壳,其中较多的是鹿、猿、虎、野猪、麂、猪獾、小灵猫、果子狸、猕猴、龟、鳖、螃蟹等野生动物的碎骨,但并没有发现家畜的骸骨,表明当时的经济生活主要依靠狩猎、捕捞和采集,还没有稳定的定居生活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在堆积内发现属于四个个体的人骨化石,成年男女各1人,8岁和1岁的儿童各1人,像是一个四口之家,但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为期尚远,这时人们依然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稻作起源多年来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稻作起源于何时何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在仙人洞遗址堆积层内出土了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并且发现了二者在不同时期地层样品中不同的分布规律,说明在距今1万多年前,人们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并由以采集野生稻为主逐渐向依赖于栽培稻生存方式转化。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中国稻作历史提前了近5000年。
在新石器时代,采集、渔猎活动已退居次要地位,农耕和家畜饲养等逐渐成为主要社会部门。仙人洞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因此表现出更多的原始性。这时期氏族的迁徙性较强,缺乏稳定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经济,采集和渔猎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等。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化遗物也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先民们将兽皮缝缀衣服以避寒,将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防御野兽的侵袭,陶器烧制粗糙简单等。这与仙人洞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有关系的,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万年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自然条件充足,人类不必完全依赖农业生产,以从自然中获取现成的资源就可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仙人洞完整地层序列及文化内涵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渡时期的演进过程,因此成为了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准剖面的代表。
仙人洞遗址下层堆积中出土的夹粗砂绳纹陶被认定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年代测定都在1万年以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它与古代人类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仙人洞遗址粗劣的人工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处于刚刚萌芽的状态,不可能在社会中占太大的比重。仙人洞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是现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表明长江流域也是探讨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地区。伴随着原始稻作农业的出现,人类烧制出最初的陶器,促进了长期定居村落的形成,也为家畜饲养和手工业等社会分工形成创造了条件。仙人洞以其时代领先、内涵丰富、过渡特征明显成为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被誉为新石器的先驱。
❼ 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有什么特征
2009年,江西省文物考来古研究所专家源与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样本,对仙人洞出土的一个大陶碗碎片,用目前测定年代最先进的方法——碳-14断代法进行检测,确定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年代可以提早到距今2万年前,比此前在东亚各地发现的最古老陶片还要早2000年至3000年。
美国《考古》杂志在2013年1期评选出2012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的2万年前的陶器入选。
❽ 抚顺有个仙人洞自然保护区真的有山洞吗
仙人洞风景区位于顺城区会元乡三道沟村。据考证,这里发现的建筑遗址是宋代兴建的三清宫(与沈阳的太清宫同时建立),同时还留有宋代建成的古庙、古墓遗址。仙人洞是带有两个支洞,长达150米的天然溶洞。而且,洞内有一个高15米直径3米的大厅,发现有钟乳石,是抚顺地区难得的岩溶景观。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颇具考古开发价值,也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外,仙人洞风景区与善缘寺、上寺水库、友爱水库等旅游景点很近,可共同构成高湾地区的旅游板块,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❾ 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仙人洞旧址还有吗
有,还完好的保存着。
仙人洞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仙人洞高低起伏,有两个窟窗,最高处距洞内堆税物地表面48米,洞外是宽阔的河谷,为古 人类活动提供场所。菁云山对面是沿海城河南北分布的广阔盆地,盆地中央是视立的山丘,周固群山植被茂 盛,是原始人狩措的场所。
❿ 仙人洞下层遗址与吊桶环中层遗址不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对还是错
仙人洞下层遗址与吊桶环中层遗址不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错的
仙人洞下层遗址与吊桶环中层遗址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附近的小荷山脚和吊桶环山顶, 坐落于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相距约800米,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洞穴遗址。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