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遗址
❶ 中国最早炼银遗址
市银山铅锌矿矿区的银山、九区和北山约有300余处古代开采银矿的窿洞遗址。
这些窿洞有的是横坑,有的是竖井,深度达侵蚀基准面100米以下,更有甚者达数百米之深;有的窿洞只容一人进出,有的可容多人同时作业。
近日,在该矿区南山坞发现一老窿洞,被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初步分析认定为可追溯到唐代以前,极有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古采冶银遗址。
该窿洞横向洞口朝南,圆形,洞口直径约3米,深约100余米。在其不足100米处,发现大量炼银后的渣石和冶炼银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传承和弘扬祖国灿烂的古矿冶历史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❷ 考古学家判断遗址所采用的矿石及冶炼工艺的依据是什么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用硫化铜所冶炼出的金属铜中,往往会含有明显量回的铁和硫,及由答共生矿物引入的砷、铅、锡、锌、银、锑等以及残余的冰铜和氧化焙烧的中间产物。另外在焙烧炉的烧渣中还会检验到冰铜残渣及以上共生元素。因此,目前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对古炼铜遗址出土的铜锭、炼渣和遗址附近的残剩矿石,来判断该遗址当年所采用的矿石及冶炼工艺。
❸ 铜绿山矿冶遗址的遗址概况
地理位置:西周至汉代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大冶县。
意 义:铜绿山矿冶遗址的发现,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高超矿冶技术的有力见证。 铜绿山又名“铜录山”,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位于湖北省大冶县西。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万吨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冶基地。遗存的时代包括春秋和战国、西汉两个时期。这处古矿冶遗址的矿井由竖井和巷井(平巷)组成,古代工匠用木材制成的方形框架作为井巷的支护已能承受巷外的压力,保证竖井和平巷的畅通,使矿工能在距地表40——50米的深处采掘。井巷框架大多用榫卯法,即在四根方木或原木的两端砍凿出长榫或榫孔,相互穿接而成。框架之间用木棍、木板或竹索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排水是通过木质水槽把地下水引导储水井,或利用专门的排水巷道,用木桶将水经竖井提出地面。通风是利用坑口的高低不同产生的气压差而形成的自然风。矿山和地下水的提取,春秋时期依靠人力,战国时已利用辘轳。遗址内已清理出各种采矿井巷数百条,生产、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多种形式的炼铜炉,并发现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炉8座。已发现的采掘工具包括木铲、木耙、木槌、铜斧、铜铸、铁锄、铁錾、船形木斗和辘轳等。
❹ 古荥冶铁遗址的历史沿革
古荥冶铁复遗址在郑州市西北20公里制处。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河南郡铁官的一号作坊,简称“河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冶铁遗址。目前发现炼铁大高炉两座,炉缸呈椭圆形,炉壁、炉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炉前、炉侧有冶炼的架木遗迹。
1965年被发现,在1965年、1975年,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高炉残迹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还出土有陶制鼓风管、耐火砖和铸造铁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铁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还发现10余件大铁块,最重者达23吨。
❺ 古荥冶铁遗址的遗址意义
古荥冶铁遗址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矿石加工场、高架、鼓风设施和矿石、煤饼等遗物,结合炉前设水井,炉后置水池等分析,可知汉代不仅已形成较高水平的冶铸系统,而且已经使用煤讲作燃料并应用了预热鼓风的技术。
高炉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铸造模具和铁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铭文,产品以生产工具为主。发掘中还清理了陶窑14座及船形坑等与冶铸有关的遗迹。遗址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发掘材料证明它是官营的冶铸联合作坊,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探讨早期人类对金属的冶炼及应用,l986年10月,“金属的早期冶炼及其应用”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郑州举行。中国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典、意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l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74人参加了会议。参观和研究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在世界冶铁史的地位,可想而知。
❻ 史前冶金厂遗址发现了什么
1968年,苏联考古学家科留特梅古尔奇博士在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的查摩尔发现了内一容个史前冶金厂遗址。考古界一致认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冶金厂,至少有5000年历史。
在这里,某个未知的史前民族曾用200多个熔炉进行冶炼,生产诸如花瓶、刀枪、戒指、手镯之类的产品。他们冶炼的金属包括铜、铅、锌、铁、金、锡、锰等。此外还发现冶炼时,劳动者戴手套和过滤口罩的证据。最令人赞叹的产品要算是钢钳了。
据化验,此钢的品位是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共同作出的。法国一名作家写道:“这些发现表明查摩尔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有识之士所建造的。他们的冶炼知识是从未知的遥远的古代继承下来的,此知识堪称为科学与工业。”
遗址
❼ 铜绿山矿冶遗址的介绍
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大冶县。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重要意义。
❽ 采矿、冶炼遗迹
在大比例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上,采矿、冶炼的遗迹主要有老矿硐、采坑(场)、废石和矿渣堆、淘沙坑、冶炼遗址等,它们在遥感图像上有特殊的形态与色调特征,容易解译和识别。
老硐口在黑白航片上呈黑色孔状斑点,采坑为形状不规则的洼地。采矿硐和采矿坑都有小路相通,但是老矿硐和老矿坑规模一般较小而不规则,硐口塌陷或生长有植物,在图像上往往较为隐约模糊。
近代采矿场通常有一定的几何图形(如矩形、梯形、长条形、半圆形等)的低凹地带,附近有矿石堆和废石堆,并有简易公路或小路相通,需要综合分析判断。采矿场的色调取决于矿种及其风化物的颜色,如石灰岩开采场、砂矿开采场在图像上表现为浅色,而铁矿、煤矿的开采场则为暗或黑色。在彩色航片上表现为鲜艳的颜色(与背景有明显差异),而在黑白航片上表现为不同的色调。冶炼厂和炼渣常表现为有一定布局的暗色突起状斑点。
这些旧矿遗址,一般规模较小,形状不规则,呈斑点状零星分布,不易发现;但当这些遗址沿一定方向作规则分布,并与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如一定的岩层层位或构造条件)有关时,则极易发现。若历史资料已有记录,就可以作为寻找矿体的一个有用标志。
❾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开采、冶炼硫铜矿的遗址是哪一座
1987年,李延祥等对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市林西县大井古矿冶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它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相当于春秋早期。在该遗址,当年的工匠曾用石质工具较大规模地开采了铜、锡、砷共生硫化矿石,矿石经焙烧后直接还原熔炼出了含锡、砷的金属铜合金。该遗址在赤峰市林西县官地乡,铜矿区的矿石主要类型为含锡石、毒砂(FeAsS)的黄铁矿黄铜矿,少量为黄锡矿。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多座炼炉以及炉渣(炼渣)、炉壁、矿石,对当时的冶炼技术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物资料。在8个炼区中,发现4座多孔窑式炼炉和8座椭圆形炼炉。
前一种当是焙烧炉,距采矿坑很近。采集到的炉渣中发现有白冰铜Cu2S的颗粒,推测焙烧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山坡较平坦处挖一个直径约为2米的炉坑,坑内先铺一层木炭,其上堆放矿石,再以草拌泥将矿石堆封起来(目的是减少热量损失)。在封泥上留有若干圆形排烟(SO2)孔和鼓风口。点燃木炭并鼓风入内后,焙烧反应即开始进行。由于焙烧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当矿石热到起火温度后就无需再补充燃料,焙烧反应便可持续下去。
后一种则是还原熔炼炉,有拱形炉门,以排放铜液和炼渣。炼炉周围发现有炼渣、木炭,表明木炭是作为燃料和还原剂的。炼渣中SiO2、FeO和CaO的含量总和占到80%~90%,可以推断出这种炼渣的熔点在1100~1200℃,炼渣里夹有石灰石颗粒,表明冶铜时可能已利用了石灰石做助熔剂。在炼渣中残余的金属颗粒已形成合金,一些有代表性的合金颗粒经化学分析,含铜约70%,锡约20%,砷约5%。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开采、冶炼硫铜矿的遗址。
❿ 内蒙古大井古矿冶遗址中当年的工匠都开采了哪些矿石
对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赤峰市林西县大井古矿冶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回明,它属于夏答家店上层文化,相当于春秋早期。在该遗址,当年的工匠曾用石质工具较大规模地开采了铜、锡、砷共生硫化矿石,矿石经焙烧后直接还原熔炼出了含锡、砷的金属铜合金。该遗址在赤峰市林西县官地乡,铜矿区的矿石主要类型为含锡石、毒砂的黄铁矿黄铜矿,少量为黄锡矿。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多座炼炉以及炉渣、炉壁、矿石,对当时的冶炼技术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