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观后感
❶ 武汉市革命遗址观后感,1200字 急急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武昌首义广场的建设与起义门的修复等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武昌起义并不是辛亥年间的第一次起义,广州早在半年前就发生了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中也发生了成都起义,为何独以武昌起义被尊为“辛亥首义”?这也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辛亥首义’是首次举义成功的意思,经过武昌新军暴动的沉重打击,沿袭268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天瑜教授对此一语以概之。
1954年就开始致力于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85岁的章开沅教授说,广州起义失败了,武昌首义却坚持下来,是因为武汉九省通衢,影响很快遍及全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汉的革命党人都是实干家,不管是宣传工作还是组织工作都扎扎实实,把很多清军都争取过来,学堂里面革命的人更多。冯天瑜说,“武汉首义”的正式提法,较早见于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其中明确称:“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本来,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孙中山先生称之为‘首义’,别有深意。”冯天瑜说,自1895年10月孙中山率郑士良、陆皓东等举行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于十余年间发动十多次反清武装暴动,然而,历次武装暴动,悲歌慷慨,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此所谓“屡起屡踬”。
他说,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义则顿成灭亡清廷的燎原之势。他说,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革命党人不仅与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更是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在湖北新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使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远非此前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皮明庥研究员说,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晚的武昌起义,虽然晚于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和成都起义,但经过竟夜血战,攻克了湖广总督署,光复了武昌全城,并于1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此后,以都督黎元洪名义通告全国各省,号召共举义旗,得到响应。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廷,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不久即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远东第一个共和政权。
据史料记载,10月10日晚一夜激战,起义军便夺取中心城市——湖广会城武昌;11日在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首次在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行使职能的共和政权;11月初公布宋教仁草拟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将共和宪政纲领昭示天下。
10月18日至11月27日,起义军在汉口(时称夏口)、汉阳与南下的北洋清军主力鏖战。持续四十天的“阳夏之役”,为湖南、陕西、山西、江西、江苏、广东等省纷纷“易帜独立”争取到时间。清朝政权终于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东方大国第一次实现了从专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转型。
广州起义和成都起义均发生在1911年,都对辛亥革命有重大影响。皮明庥说,广州黄花岗起义虽由孙中山、黄兴亲自领导,起义军与敌军生死搏斗,前仆后继,义薄云天,全国震动,无疑对武昌起义的爆发产生了影响,但这次也发生在辛亥年的起义毕竟以失败告终了。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冯天瑜说,“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来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作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武汉每十年举办一次相关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世界公认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章开沅介绍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极为深远,而且在亚、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有程度不等的传播。因此,辛亥革命史研究,最近50年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重要史学分支之一。
今年85岁的章开沅,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曾任华中师大校长,现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在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他说,过去武汉人总是强调纪念“第一枪”,他认为最要纪念的是“第一步”: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步,第一个临时宪法在武昌红楼产生,这才是武汉最大的光荣。
❷ 晋中革命遗址1500字以上的观后感我没去过所以拜托大家啦
2010年6月22日,天气格外晴朗,阳光分外明媚。学校基础部的老师带着我们四十几位同学去革命圣地延安,深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宝贵的延安精神。
清晨的那丝丝凉爽的风 ,似乎吹走了我们每个人的倦意。八点多的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坐上了大巴车,大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谈论着延安,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期待与激动。汽车缓缓地离开了繁华的城市,疾驶在连绵起伏、葱郁壮丽的山峦间。看着窗外怡人的景色,我的心一点一点沉静下来,是啊,离开了往日繁忙的学习,离开了喧闹的都市,每个人的心仿佛得到了休憩。我尽情地享受着窗外的美景,沉醉在幽静的大山之间。
早在中学时期,我就了解到,在杨家岭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正是有无数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我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许许多多勇猛冲杀、不怕牺牲的革命前辈。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已是下午的四点多钟。焦灼的太阳已变得温和起来,而在苍松环绕,翠柏映衬下的中央大礼堂,更是散发着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魅力。“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我耐心地听着导游的讲解,轻轻地走入了中央大礼堂,看着里面摆放的桌椅,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大会的情景,每个共产党人怀着憧憬的眼神,手里拿着纸和笔,全神贯注的听毛主席的讲话……
离开了中央大礼堂,我们来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的故居,那一间间朴素的窑洞,院子里普通的石桌,窑洞里简陋的陈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伟大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阴暗潮湿的窑洞里废寝忘食,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是一种艰苦奋斗,不畏劳苦,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啊!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到:“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
望着眼前这些革命的旧址,我的内心不由得一颤一颤。就是在这种连吃穿都紧张的年代,我们的领袖却用超乎一切的意志力,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神话,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解放。而如今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富裕的美好年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这是多少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是,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校园里,铺张浪费,物质攀比的现象非常严重。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应该有的。在美好的大学时光中,有着许多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而并非是去追求物质的享受。我们常常抱怨琴房的琴不好,琴房不够用等等,但想想我们的老师,他们在学生时代时,学校的基础设施远不如现在,更不必说有练习三角琴的机会,也不可能去网上搜资料……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却挖掘出了个人无限的潜力,成为了有才华的艺术家。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习效率,全方位的提高自我。
参观完杨家岭,我们又去了枣园革命遗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每一次的感动,每一次的震惊,让我彻底地了解并学习到了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行为的宗旨。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要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就必须继续和发扬延安精神,认真学好我们的专业和文化课知识,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和营养,把自己变成一个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努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优秀青年!
❸ 跪求参观武汉革命遗迹 观后感
确定要参观洪楼,再经过一星期的准备后,我们大家便整装待发了。
由于城市道路的整修,红楼的位置变得有点特殊。在走到红楼入口时,最先扑入人眼眸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了。静静的伫立在整个红楼的外围广场上,它所创造出来的氛围,与周围流动而又喧嚣的车流、人流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据馆务人员介绍说,这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中国最早的一座,是1931年树立起来的。本来以为革命伟人的铜像应该是高高耸立、傲视一切的,但是这座孙中山铜像却有些出人意料,显得比较矮。那铜座上也同样不高的伟人身躯似乎比真人都还小了一圈。可即使是这样,整座铜像却更让人感觉到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那纵观一切,洞察一切的气势。
进入楼内,我们幸运的拥有了一位熟知这段历史的同志为我们一一解说这里相关历史纪念文物的一切。
首先,我们进入了一楼的大厅。在大厅的靠前端,模型演绎厅便给我们展示出了整个红楼的布局和用景。模型后面的会议室大厅,便是当时黎元洪都督被革命军人任命就职的地方。十八星旗依然还悬挂在大厅前沿的墙上,切实的昭示着当时整个革命军人的理念和追求。整齐安放的座椅板凳,完美的诠释出了革命军人的决心和纪律。时光,在解说人员的“实况转录”以及我们现场的真实体验中,开始倒流,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下的儿女似乎此刻也正出席着这场为着全民族利益而举行的盛会!
一楼旁侧的相关会议室、警卫室,传达室等格局的布置和走线,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此楼内的忙碌和井井有条。跟随着解说员同志的脚步和声音,我们各自在在自己的头脑中复活当时的情景。这让对整个近代史不能灵活记忆的我们,在短时间内吸收到了大量的知识。
随之,我们上了二楼。解说员同志首先带我们参观的便是当时软禁黎元洪都督的地方。这间居室,整个的布局,十分简洁,所以器物一望即全,但是那虽少却非常珍贵的桌椅家具们却显示出了革命军人对这位前清朝臣的尊中和重视。似乎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下思考,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不是那么的难!
上上下下的饶了一圈之后,可以发现:在这里,每一间的议室,差不多都与近代历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是某位革命人物紧密相连。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把整个红楼内外参观完后,差不多我们也认识了当时大约一半的革命党人,也差不多“参与”了那个时候全部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时,整个红楼在我们心中也由原来的陌生和敬畏转化到现在的熟悉和坦然!
站在出口回望,我们似乎明白了“民国之门”的艰辛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