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狄城遗址

狄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4 04:41:06

⑴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文化归属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传说大津巴布韦就是《圣经》中的黄金和宝石城——俄斐。根据《圣经》中《列王记》上的记载:俄斐的金矿是所罗门财富的源泉。大约10世纪时,俄斐与东南非洲开始交往。那时,在东南非洲海岸的港口从事贸易的阿拉伯人开始购买黄金。这批黄金也就找到了从非洲内地到海外的出口途径。16世纪,达·伽马率领的葡萄牙远征军入侵印度洋地区,占领了非洲海岸的重要港口,控制了赚钱的黄金贸易,从传言中他们得知,在非洲内地有大城市和大金矿,并由一个叫莫罗莫他巴的国王统治着。1552年,葡萄牙历史学家热奥·杜·巴若斯说,有人告诉他:莫罗莫他巴的要塞和宝塔都是“由巨大石块砌成”,没有使用泥灰粘合,这些地方都叫“西姆堡”。由此开始,葡萄牙人把这个名字与传奇中的俄斐相提并论。但他们当时只满足于拥有这片海岸,并没有打算寻找它们。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开始从海洋向非洲内地蚕食。但他们对非洲并不了解,只知道那是一片蛮荒之地,是“黑暗的大陆”。当时的欧洲人所绘制的非洲地图都留有大片的空白,这使得探险家们对神秘的“空白”既向往又困惑。

1871年5月,德国人卡尔率领40人从德尔班向北进发,探寻传说中的黄金和宝石城。7月底,他越过林波波河。为了不惊动当地的酋长,他抄小路进入山中。但是一个月后,卡尔的处境已十分艰难,挑夫离他而去,还卷走了他的部分日用品,而当地的马绍那人对他的敌意与日俱增,这使他感到恐惧,不久便离开了德尔班。

1871年9月5日,卡尔又启程了,踏上坡度不断增加的小路。渐渐地,一片裸露的岩石出现在眼前。再走近一点,他看到一个大约七八米高的花岗石柱矗立着,石城的遗址露出冰山一角。他发现了一条粗石铺成的小路通向前方,顺着这条路,有一堆堆粗石、一段段残墙和一丛丛灌木。最后他在一座9米高的塔状建筑物前停了下来。他惊讶这些墙和塔竟是石板础成的,石板之间找不到任何泥浆之类的粘合物。石板切割得非常精确,垒砌在一起居然天衣无缝。卡尔认定这个废墟将被证实为葡萄牙人称之为西姆堡的地方,即莫罗莫他巴的要塞之地,人们梦中的俄斐。当时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话:“我站在整个世界面前,心中浮现出戴上胜利桂冠的神圣帝国皇帝恺撒的高大形象……”他庄严宣布: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最神秘的非洲地区,将重见光明!那就是古老的莫罗莫他巴!那就是俄斐!

卡尔发现废墟遗址后,马上派信使到离他最近的欧洲人居住区,带了封信给德国。在这封信中,卡尔宣布了他的发现。这封信后来刊登在1872年3月的一本德国杂志上。1873年,英格兰发布这条消息,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密切关注。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卡尔的发现也是半信半疑,欧洲的一份报纸在一篇文章中不屑一顾地说:“关于所罗门王的俄斐,现在有了一些奇怪的说法。”

大津巴布韦庞大遗址完全超出了卡尔的想像能力,由于他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也缺乏丰富的考古经验,使得他对大津巴布韦古城遗址的考察没有深入下去。1872年3月,他打起行李,越过林波波河,回到了英国人管辖区。他只想到博物馆去工作,继续从事他的事业,可是因为没有学位,他未能如愿以偿。不久卡尔因事故过早地离开人世,他死得不为人所理解,死得默默无闻。但是,数十年来,津巴布韦小山丘界的废墟却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热点。继他之后,首批光临这里的是探险家和寻宝者。他们满怀激情,梦想能发掘像圣经故事里描述的那些黄金珠宝,但都大失所望。一位名叫塞西尔·罗得斯的英国金融家于19世纪90年代初组织一个考古队在废墟上驻扎下来。罗得斯在对大津巴布韦废墟进行考察时,具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遗址科学研讨会。他们还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专程来到这个遗址考察。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韦与古代各种外来文化联系的证据。但自一开始,他就陷入失望中。因为在他看来,津巴布韦似乎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占老。但是当他挖到四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眼睛马上亮了起来。他认为这些带有古代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遗风的艺术珍品绝不是非洲的产物。这引起考古界的困惑。1902年到1904年,发掘大津巴布韦遗迹的官方考古学家霍尔,为了急于把遗址上的废墟恢复到他认为的“原来”模样,采取了破坏性的发掘办法,鲁莽地把三米多厚纳泥土和石头从地堡的内部搬运出去,给后人对古遗址的研究带来困难。霍尔对出土文物研究后认为,大津巴布韦由从阿拉伯或近来来的北方人所建造。他们的结论几乎影响了一代考古学家,同时代的欧洲人都比较接受大津巴布韦城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说法。

最早提出大津巴布韦属于非洲文明的人是考古学家大卫·兰德尔·马克尔,1905年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后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但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葛特璐·凯敦汤普生去考察,以证明大卫是错的。这个资深的考占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在经过数十年的争吵后,1970年,罗得西亚的一位官方考古学家不得不承认:大津巴布韦古城确实是非洲文明!1980年,罗得西亚独立,一切权力归于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这是马绍那语“Jinmbabuwei”的英语形式意思是“望族”。

⑵ 城邑的起源

据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齐地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城。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就是代表。“城子崖遗址环绕着长方形的板筑城墙,南北约四百五十公尺,东西约三百九十公尺,住房多在城内”(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4页)。姜齐建国,历数百年的建设,齐国的城邑已成星罗棋布之势。仅淄博境内存留至今的古城遗址,荦荦大者就有临淄齐国故城、安平故城、昌国故城、於陵故城、逢陵故城、莱芜故城、高阳故城等。仅淄博市桓台县境内,存留的古邑遗址,就有葵丘邑、渠邱邑、棘邑、狄邑等。由此可见,当时城邑之多了。
先秦时期,齐国不仅城邑繁多,而且城市规模宏大,城内道路如织,布局严整。以齐故都临淄为例。当时的临淄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两城咬合相连。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城郭;小城南北极星公里余,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城内道路纵横,多与城市相通。现已探明主要交通干道10条,小城内3条,大城内7条。大城东部南北大道自南墙东侧门向北,与东门里的东西大道相接,全长3300来.路宽20米。其余街道宽各20米、17米、15米、8米、6米、4米不等。

⑶ 狄性是怎样来的,排在百家性的那一位,主要分布在那一

狄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8位。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
狄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又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北方的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高车氏,汉化改姓,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关于狄姓】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

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唐朝狄仁杰(关于梁国公狄仁杰,是海内外盛知的著名历史人物,汉族,他是地地道道的唐朝太原人,故里在今市区东南的狄村。他活动于初唐,以明经举第,先后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刺史等职。任官期间,刚正廉明,明察善断,多平冤狱,扶善除恶,倍受世人称赞。在武氏则天执政时代,仁杰数次被佞官酷吏诬陷,被谪被贬,甚至落入牢狱,几丧性命。但是,每次都智破罗网,安度险关。后来,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得到武氏的赏识,遂成为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官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成为初唐至盛唐之际的风云人物。 傍临山西省博物馆和三晋名刹崇善寺的狄梁公街,全长二百米,宽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原名狄公祠街,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故名。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旧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遥的狄仁杰故里。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不知所处,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一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仍用旧名。 现其子孙已传至50多代),狄孝绪,汉族,唐朝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朝政治家、宰相狄仁杰的祖父,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担任过尚书左丞。 宋朝名将狄青。

狄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溧阳、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氏是中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中国陕西旬邑)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中国陕西歧山),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中国河北邢台)、卫国(中国河南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
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氏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据《溧阳狄氏宗谱》(1925年修)记载:狄英,字天秀,随宋高宗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由临安而来,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今溧阳狄氏祖也。

⑷ 高城镇的旅游景点

狄城遗址
位于高城镇西关村西北部,呈长方形,属汉代城址。据载,西周时,周成王东征,灭蒲姑等五十余国,封姜太公为齐王。后浙江武康县封禺山一带的防风氏之后漆姓侵入,建瞍瞒国,又名长狄,国都狄邑,秦至隋曾为郡县治所。狄城遗址东西1030米,南北680米。民国初尚存城墙遗迹,50年代仅呈一溜土岗。文化层普遍埋藏在地下2米深左右处。1973年,县文物部门曾在此采集到陶罐口沿,绳纹陶片等物。1990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横
(公元前250~公元前202年)秦末狄城(今高青县高城镇)人,是齐王田氏后裔。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虽家族败落,但仍为一方之豪门。田横自幼习文从武,17岁时常于狄邑西北的密林间游猎,并开始结交本地的豪侠义士。25岁时在原齐地已有较大影响。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9月,陈胜派周市攻打狄城,田儋乘机与田荣、田横密谋,杀狄县令,自立为齐王,并率部击退周市;继而东进占领了齐都(今临淄)。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封田都为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安为济北王。田荣、田横不满项羽的封侯,五月发兵驱走田都,六月追杀田市,田荣自立为齐王。七月,击败田安,统一了三齐之地。公元前203年,刘邦遣郦食其游说于齐,田横遂与之签约。十月,汉将韩信乘历下防守松懈之机袭破齐军,驱兵临淄城。田广、田横一气之下烹杀郦食其。田广东走高密,且派人求救于楚;田横直奔博阳。十一月,韩信大败齐楚联军于潍水,杀田广,占齐地。田横闻之,自立为齐王,令弟田衍为将;在赢下还击汉将灌婴,败后投奔彭越。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封彭越为梁王。田横为免不测,遂率徒属500余人遁入海岛(今属即墨)。刘邦派使者赦其罪,想招降他,田横曰:吾曾烹陛下之使郦食其,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恐有不便,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岛终生。刘邦复诏曰:田横若来,大者封王,小者封侯;若不来,举兵诛之。八月,田横与二门客随使者到洛阳。行至河南偃师西(今赫田寨),田横对门客曰:横与汉王俱曾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为亡虏,其耻已甚;且我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但我却有愧于心;且陛下召见,不过欲见我容颜,今斩吾头,去洛阳三十里,面容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刎。刘邦闻之,甚为感慨,以王者礼葬。二门客在其冢旁也穿穴自尽。岛上500人闻之,皆自杀以殉横。后人为纪念田横,在偃师筑墓树碑;把海岛称为田横岛,并修墓建祠;蓬莱有田横山、田横寨;原高苑县亦修有田横墓。田横及五百义士宁死不屈的精神,不断受到后人的赞扬,尤其是战乱之时或民族危亡的关心,更成为激励人们坚决抵抗的榜样。明郑成功在《复台》诗中云:“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龚自珍在《咏史》诗中写道:“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徐悲鸿费时两年绘出《田横五百壮士图》巨画。
鲁仲连墓
位于高城西北2.5公里大王村(古称雷野村)东南。据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载,鲁仲连墓在高苑县城西北5里。“高苑八景”之“古墟牧唱”即此。1945年墓尚为方圆数十丈,高约三丈的土冢。到建国后的60年代,冢高约4米。80年代仅为一高地。199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仲连又名鲁连子、鲁仲子、鲁连。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代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少年师从稷下名士徐劫,十二岁即以“救急不救缓”立论,将齐国著名的辩士田巴驳的哑口无言终身不谈。曾三辩孟尝君,并令其折服。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将攻狄,去见鲁仲连,鲁仲连断言此战不会获胜。田单自恃曾击败来犯的燕国,挽救了差点覆亡的齐国,认为攻下狄地易如反掌。结果攻了三个月都没攻下。田单为此去请教鲁仲连,鲁仲连说:当初你在即墨与士兵同甘苦,临阵身先士卒,那时候将帅视死如归,士卒也没人贪生怕死,所以能胜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获胜。田单大悟,第二天亲临战阵,巡视城防,擂鼓挥旄,一举攻克了狄城。鲁仲连晚年隐居在少海,即今马踏湖(锦秋湖)。死后葬在少海北岸狄城境内。明嘉靖年间纂修的《新城县志》载:“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仲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隐地。”明嘉靖年间纂修的《青州府志》所载地图,在高苑城西北明确标有鲁仲连墓。
衮龙桥
位于狄城遗址东南角,高城镇北关村村北口。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战斗中失利,单人匹马跑到高苑县,县城北的济水河上有一座桥,赵匡胤催马准备过桥南行,不料马失前蹄,赵匡胤滚鞍落马,跌入桥下河滩,河滩内布满荆棘,因赵匡胤是真龙天子,棘神便让棘针倒立朝下,以免伤害天子。因此,后人将这座桥叫做衮龙桥。将这里的荆棘成为顺王棘,现此种荆棘尚存,而现存衮龙桥为明代邑人王宁出资修建,单孔,卷拱系镶边纵联砌石,卷拱跨度2.2米,拱顶至桥面1.45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南北长5.8米,东西宽6.2米,四角各有圆形石基,桥东侧石刻“衮龙桥”三字,因风化严重,已模糊不清。199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扳倒井
位于狄城遗址东南部,高城镇北关村东。为狄城遗址的附属物,井壁呈倾斜状,“高苑八景”之一。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从衮龙桥下爬上来后,时值天热,人马俱渴,突然看到东面不远处有一眼砖井,走近一看水质清澈,但没有工具汲水,赵匡胤信口说道“若能将此井扳倒就好了”,他话音刚落,只见井缓缓向西南方向倾斜,清水自然流出,人和马喝足后,井又慢慢立起,但再也恢复不到垂直的程度,后人逐称其为扳倒井。199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⑸ 狄姓的迁徙分布

狄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8位。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
狄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溧阳、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氏是中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中国陕西旬邑)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中国陕西歧山),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中国河北邢台)、卫国(中国河南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
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氏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据《溧阳狄氏宗谱》(1925年修)记载:狄英,字天秀,随宋高宗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由临安而来,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今溧阳狄氏祖也。

⑹ 狄字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得姓始祖:孝伯。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二、迁徙分布
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消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三、历史名人
狄 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 山:汉朝时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
狄 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狄仁杰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她很想把她这个皇位留给武氏,但是她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就给她讲了,说你作为武氏来讲是一个姑姑,作为李氏来讲你是他的母亲,那么他是会继嗣,永久地继嗣姑姑呢?还是会继嗣母亲呢?他就婉转地告(诉)给武则天,一定要立李氏王朝的儿子们去做太子,不要立武氏。因为武则天听信了狄仁杰的劝告,最后使唐王朝就一直兴盛地传流下来了。狄仁杰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唐王朝的地位,而且还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杰出的政界人才。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省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初置天水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广大地区。治所在平壤,今天的甘肃省通渭西北。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初置此郡,地址在相当于今天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治所在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堂号
梁公堂:唐朝狄仁杰两度为宰相,被封为梁国公。
============================================================
【狄姓宗祠通用联】
〖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佑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
孟章廉吏;
西河武襄。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栗,字子璋,长沙人。尝知谷城,岁饥,发常平仓以赈,人称其为廉吏。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洲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参加守边凡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用权。会广源州侬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节,张灯设宴,三鼓,以奇兵夺昆仑关。还至京师,拜枢密使,卒谥武襄。
天水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斗南树望;
台正饬纲。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谏止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迎庐陵王于房州,唐祚赖以匡复。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仁宗时为延州指挥使,拒西夏有功。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夺昆仑关,一昼夜破敌,以功拜枢密使。
断发殉节;
铜面张威。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狄毛妻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事典。
-----------------------------------------------------------------
〖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大琛列画史;
仁杰赠文昌。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侍御史等。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居位以举贤为意,有知人之目。卒赠文昌右丞。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慧眼荐名士;
奇兵夺昆仑。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
〖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任刺史留惠政;
七迁尚书有能声。
上联典指唐代扬州长史狄光嗣,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代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
仙路峥嵘碧涧幽。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
〖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
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士狄谦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学者狄道的事典。

⑺ 狄氏新疆有多少人

表姓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姜器的鲜卑族后裔,属于复姓汉化省文简化为氏。

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姜器的后代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等。

其中的潞氏的支派又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斤氏、回纥九姓等。

其回纥九姓就是回纥氏、仆固氏、浑氏、拔曳固氏、即拔野古氏、同罗氏、思结氏、栔苾氏、阿思布氏、骨仑氏。

之后由回纥氏分衍出高车十二族,即乞伏利氏、咤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卢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表氏、布收沛氏。

其中的乞表氏后来取汉字谐音单字“表”为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朝时期酒泉郡的表是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书·地理志》:“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莽日载武”。《后汉书·郡国志》:“改表是曰表氏,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汉朝时期的酒泉郡下辖两县,一为乐涫县,一为表氏县。唐朝学者李贤对汉史记录注释道:“表氏故城,在张掖西北”。

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地震水患而由政府出面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从五胡十六国的前凉国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周时期,该城一直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朝时期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被废弃,该城的建制历史延绵五百八十五年。

实际上在秦朝末年,酒泉郡表是县就已经存在了,当地居民主要来自北方各民族,后有相当一部分居住民以城池名称“表是”为姓氏,后随改为复姓“表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表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古百济新昌族,属于汉化取姓为氏。

古百济国新昌族有表氏,源出古新昌县。

据史籍《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在中国北部地区设置平州,治所在肥如城(今河北卢龙),领辽西郡和北平郡,辽西郡下辖肥如、阳乐、海阳三县、北平郡下辖新昌、朝鲜二县。

新昌、朝鲜二县当时多为朝鲜族人,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的浪潮中,除了将中国北方的鲜卑、羌、匈奴、氐诸民族的原族姓氏强行汉化外,对其所辖地域边缘地区的其他民族,则大多以居地汉名称谓命其姓氏,其中,对所辖东北地区的高丽、百济等民族,按北平郡下辖的新昌、朝鲜二县中的各小地名分别给其命姓,其中即有表氏,为新昌境内一屯子的名称。

⑻ 狄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得姓始祖:
孝伯。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二、迁徙分布
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消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三、历史名人
狄 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 山:汉朝时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
狄 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狄仁杰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她很想把她这个皇位留给武氏,但是她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就给她讲了,说你作为武氏来讲是一个姑姑,作为李氏来讲你是他的母亲,那么他是会继嗣,永久地继嗣姑姑呢?还是会继嗣母亲呢?他就婉转地告(诉)给武则天,一定要立李氏王朝的儿子们去做太子,不要立武氏。因为武则天听信了狄仁杰的劝告,最后使唐王朝就一直兴盛地传流下来了。狄仁杰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唐王朝的地位,而且还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杰出的政界人才。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省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初置天水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广大地区。治所在平壤,今天的甘肃省通渭西北。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初置此郡,地址在相当于今天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治所在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堂号
梁公堂:唐朝狄仁杰两度为宰相,被封为梁国公。
============================================================
【狄姓宗祠通用联】
〖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佑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
孟章廉吏;
西河武襄。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栗,字子璋,长沙人。尝知谷城,岁饥,发常平仓以赈,人称其为廉吏。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洲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参加守边凡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用权。会广源州侬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节,张灯设宴,三鼓,以奇兵夺昆仑关。还至京师,拜枢密使,卒谥武襄。
天水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斗南树望;
台正饬纲。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谏止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迎庐陵王于房州,唐祚赖以匡复。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仁宗时为延州指挥使,拒西夏有功。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夺昆仑关,一昼夜破敌,以功拜枢密使。
断发殉节;
铜面张威。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狄毛妻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事典。
-----------------------------------------------------------------
〖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大琛列画史;
仁杰赠文昌。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侍御史等。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居位以举贤为意,有知人之目。卒赠文昌右丞。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慧眼荐名士;
奇兵夺昆仑。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
〖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任刺史留惠政;
七迁尚书有能声。
上联典指唐代扬州长史狄光嗣,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代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
仙路峥嵘碧涧幽。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
〖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
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士狄谦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学者狄道的事典。

⑼ 临汾的旅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国遗址、丁村民宅、陶寺遗址、天马遗址、牛王庙戏台、霍州州署大堂、千佛庵柿子滩遗址、大悲院、洪洞玉皇庙、柏山东岳庙、霍州窑址、老君洞、乡宁寿圣寺、汾城古建筑群东羊后土庙、霍州观音庙、四圣宫、普净寺、王曲东岳庙、南撖东岳庙、乔泽庙戏台尧陵、铁佛寺、师家沟古建筑群、娲皇庙、小西天(千佛庵)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堆遗址、金城堡遗址、尧庙、下靳遗址、仙洞沟碧岩寺、彭真故居、祝圣寺、霍州鼓楼、韩壁遗址追封吉天英碑、挂甲山摩崖造像、大墓塬墓地、克难坡、狄城遗址、安坪遗址、千佛洞(隰县)麻衣寺砖塔、郎寨塔、翠微山遗址、芝麻滩遗址、清微观、文庙大成殿、桥北遗址、热留关帝庙隰县鼓楼、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丁村民宅、寺头遗址、赵康古城遗址、晋襄公墓、沙女遗址南大柴遗址、大张遗址、关帝楼、普净寺、汾城古建筑群、永和文庙大成殿、千佛洞、真武祠南石遗址、裕公和尚道行碑、翼城枣园新石器遗址、苇沟北寿城遗址、河云遗址、四牌坊、故城遗址曲沃古城遗址、里村西沟遗址、方城遗址、四牌楼、薛家大院、东许遗址、望绛墓地、薛关遗址明代监狱、永凝堡遗址、坊堆遗址、上村遗址、侯村遗址、明代移民遗址、碧霞圣母宫、泰云寺师村遗址、上张遗址、洪洞关帝庙、净石宫、马牧华严寺、女娲陵、商山庙、腰东汉墓群 国家AAAA级景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临汾汾河公园临汾市尧庙-华门旅游区、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彭真故居 国家级森林公园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其他风景区麻衣寺、历山舜王坪、尧山森林公园、荀子文化园、金代砖墓、真人祠、永和关、龙子祠延庆观、海东摩崖、姑射山、五鹿山、皇天后土庙、水神庙、马头关、蔺相如故里、元代戏台平阳鼓楼、大云寺、剪桐封国、四十里山、龙澍峪、观日亭、结义庙、景明旅游区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