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遗址
1. 原田淑人的上京龙泉府遗址调查
九·一八事变后,“东亚考古学会”的活动扩大到东北其他地方,先后调查了赤峰红山后遗内址、渤海上京龙泉容府遗址及元上都遗址。后两处遗址皆由原田淑人主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内,为古渤海国首都的土城遗址。1933年、1934年,原田带队对这一遗址进行了调查,两次调查共发掘宫殿址6处、寺庙殿堂址1处、门址2处、陵墓1座,清理了禁苑的两处亭榭址、1处殿址及外城墙垣。还对遗址群中俗称“三灵屯”遗址的墓顶盖石暴露在地表之上的渤海国大型石室墓“三陵墓”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发掘。最终调查报告以原田淑人及其学生驹井和爱合撰的形式和题名《东京城》,于1939年作为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五册出版。由于古渤海国首都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缺乏,因而这一调查报告变得十分重要,至今仍为古渤海国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之一。
2.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文物遗存
上京城的建制和规模完全仿照唐都长安城,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三部分。全城平面呈长方形,外城周长为17.5公里,城外有壕沟。城门四面共辟有10座城门,城内街道纵横交叉,将全城划分为许多规整的长方形区域,其间设居民区。内城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宫殿区在宫城的中央,现存有五处宫殿基址。宫城东侧为禁苑遗址,其南部还有一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池塘。北面为宫城,南面为外廓城。宫城为长方形,四面宫墙均为石砌,各有一门。宫城前部为官衙,后部为王宫。宫城内部被南北向墙分隔为东、中、西三区,各区内部又以纵横墙垣分成若干部分或院落。各院落都有宫殿房屋遗址。
宫城的东侧有禁苑遗址,其南有一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池塘,北侧原有两个东西相对的亭子,还保存着当年的柱础石。池塘东西两侧有人工堆砌的假山以及一些楼台殿阁建筑的遗址。
环宫城东、西、北三面是禁苑等附属部分。南面的外廓城,由坊、街道、市场及城墙、城门等部分组成。城墙用石块砌筑,厚2.4米,外有壕沟。共设10个城门,东、西垣各2门,南、北垣各3门。城内街道共发现9条,南北向5条,东西向4条,以纵向全城的“朱雀大街”最为典型,它将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坊呈长方形,四面筑墙,坊内有若干院落,有大小二种。东、西二市尚难断定具体地点。此外,在渤海都城内外还发掘佛寺若干处,其规模都较大。如东城西起第一列北数第二坊西部寺院遗址佛殿,由主殿、穿廊和东西二室三部分组成,三者台基连为一体。主殿东西23.68米、南北20米。东西室为方形,台基每边9.23米。佛寺面积占据半个坊区,且数量较多,反映出渤海国佛教盛行的景况。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3. 古渤海国遗址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境内。遗址处于张广才岭老爷岭相间的东京城盆地之中,牡丹江水由西向北向东三面环绕而过,与国家首批认定的重点风景名胜镜泊湖相比邻,是山河拱戴,水陆交汇,物产丰富的一方胜地。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唐代的粟末革末革曷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民族政权渤海国(公元698-926)五京之一上京龙泉府京府所在地。同时,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之后(约公元755元)曾两度为渤海国王都所在地,先后长达160余年。渤海全盛时期,东至日本海,南接新罗,西接契丹。北至黑水,西南接唐,全境方达五千余里,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这里当时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都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随建东丹国辖原渤海国江域,仍以上京龙泉府为都,改名为天福城。二年后,公元928年东丹国南迁,随将上京龙泉府焚毁。
渤海国都城废弃湮灭十多个世纪,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但城垣、宫殿基址、禁苑址、寺庙址都保存完整,仍然辉映着唐代渤海国都城建筑昔日宏旷壮观的风采,昭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我国东北民族史、文化史乃至研究东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为中外考古界关注。
渤海国上京城遗址地处旅游干线,集考古发掘、科学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渤海国遗址
渤海国遗址座落在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渤海镇,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渤海国是盛唐之时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权。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余年前,史书上誉称“海东盛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左绕卫大将军、渤海郡五、忽汗州都督称号,从此专称“渤海”,与唐朝为臣属关系。公元755年,渤海国迁至渤海镇,建成首府“上京龙泉府”,至公元926年被契丹族所灭,传国15世,历时229年。渤海国所辖疆域西起扶余、农安、开源、铁岭一带,北至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南至新罗(今朝鲜),东至日本海。共设5京、15府、62州。契丹灭渤海改建为东丹,为镇压渤海人民的反抗,使其忘却故土,契丹曾把龙泉府及寺庙等古都著名建筑付之一炬。故国遗址可见城址、上京龙泉府遗址、故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和兴隆寺。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黑龙江日报)
视频走遍中国 渤海国
http://tieba..com/f?kz=355458402
http://tieba..com/f?kw=%B2%B3%BA%A3%B9%FA
4. 唐大明宫及渤海国东京城遗址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单体建筑的平面,据唐大明宫及渤海国东京城遗址所示,长方形平面中除满堂柱和双A平面以外,以金箱斗底槽的数量为最多。主要殿堂的左右两侧出现了挟屋,而前部或后部中央已有龟头屋(抱厦)。走廊平面有单廊与复廊二种。唐朝殿堂的各间面阔有二种方式。雕刻和壁画所反映的大都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但大明宫遗迹的间距则各间使用同一尺度,且多数在5米左右,是一个重要特点。唐末佛光寺正殿面阔七间而仅有两种尺度,即中央五间的面阔相等,左右二尽间略窄。五代平遥镇国寺大殿,则和宋辽遗存的建筑一样,各间面阔从中央明间起向两端采取递减的方式。
5. 渤海国遗址的建筑
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遗址是兴隆寺,俗称“南大庙”,五重庙宇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红廊,雕梁画栋,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寺前有一大石龟,造型别致,富有浪漫色彩。大雄宝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时期的遗物。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宝扇,项挂念珠,双目炯炯有神,造象庄严、慈祥。位于兴隆寺大雄宝殿前,是渤海时期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叫石灯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浑厚,墩实壮观,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未减当年之丰姿。
6. 唐朝哈尔滨地区属哪管辖
唐初时今哈尔滨不归唐朝管辖,是靺鞨部落铁利部的领地。开元时并入河北道,,属渤海都护府。唐末,东北的渤海国兴起,遂为渤海国一部分。渤海后来被契丹所灭(907年),同一年唐朝被后梁取代。
7. 正在消逝的文化作文800字渤海国遗址
收藏
86
31
渤海国遗址编辑
渤海国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宁安市渤海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渤海国遗址
分 类
遗址
位 置
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宁安市渤海镇
级 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 点
南大庙
名 人
暂无
目录
1简介
2建筑
3相关历史
4景点信息
1简介编辑
渤海国遗址景点[1]
在驰名中外的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史迹区,它就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这个中世纪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当年就坐落在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渤海镇的位置上,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现今可见的遗址有:上京龙泉府遗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兴隆寺。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
2建筑编辑
现
今保存最完整的遗址是兴隆寺,俗称“南大庙”,五重庙宇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红廊,雕梁画栋,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寺前有一大
石龟,造型别致,富有浪漫色彩。大雄宝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时期的遗物。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宝扇,项挂念珠,双目炯炯有神,造象庄严、慈祥。位于兴隆
寺大雄宝殿前,是渤海时期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叫石灯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浑厚,墩实壮观,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未减
当年之丰姿。[2]
3相关历史编辑
据历史文献
记载,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先后存世229年。渤海自大祚荣始,传位15代王,盛时设5京、15府、62州、100多县。
渤海国辖域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东京、朝鲜北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崇尚华风”、“革故维
新”、“万里寻修”、“繁荣贸易”,国势日盛,雄踞北方,与盛唐同期创造了北国辉煌。[3]
4景点信息编辑
地址:位于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
门票:20元/人
交通:可乘火车去牡丹江市,再转乘中巴1小时就能到渤海国遗址。
住宿:牡丹江市内和郊区各景点内星级宾馆、度假村、农家住宿点很多。目前全市有40多家星级饭店,从一星到四星,价格从100多元到上千元不等。游客如果想选择每人10元左右的东北火炕、朝鲜族大炕或是伐木者之家。
风味美食:在牡丹江可吃到地道的东北农家饭和朝鲜族特色美食,如涮羊肉、鱼宴、筋饼、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朝鲜冷面等,还有各种特色山珍野味,如榛蘑、鹿肉等。[1]
8. 唐代渤海国遗址在牡丹江的什么地方游览后的感觉如何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境内。遗址处于张广才岭老爷岭相间的东京城盆地之中,牡丹江水由西向北向东三面环绕而过,与国家首批认定的重点风景名胜镜泊湖相比邻,是山河拱戴,水陆交汇,物产丰富的一方胜地。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唐代的粟末革末革曷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民族政权渤海国(公元698-926)五京之一上京龙泉府京府所在地。同时,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之后(约公元755元)曾两度为渤海国王都所在地,先后长达160余年。渤海全盛时期,东至日本海,南接新罗,西接契丹。北至黑水,西南接唐,全境方达五千余里,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这里当时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都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随建东丹国辖原渤海国江域,仍以上京龙泉府为都,改名为天福城。二年后,公元928年东丹国南迁,随将上京龙泉府焚毁。
渤海国都城废弃湮灭十多个世纪,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但城垣、宫殿基址、禁苑址、寺庙址都保存完整,仍然辉映着唐代渤海国都城建筑昔日宏旷壮观的风采,昭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我国东北民族史、文化史乃至研究东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为中外考古界关注。
渤海国上京城遗址地处旅游干线,集考古发掘、科学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