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梁子遗址
Ⅰ 求湖北地区的太古文明!!
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约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
(这是我网络的,具体你还是去大学的图书馆查查,或者历史学教授)
下面是我从豆丁网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详细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旧石器时代 建始直立人遗址 位于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原称巨猿洞,俗称龙骨洞。1968年至2000年间曾在此进行了9次发掘,发现早期直立人牙齿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时发现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80多个种属的哺乳动物化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遗址为东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长120米,高6—7米,宽2—15米。洞内为早更新世堆积,东洞发掘区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为13层,直立人牙齿化石分别出自东洞的第八层、西洞的第八层和西支洞的第五层。距今约120-250万年,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对研究巨猿的生存、迁徙和灭亡以及巨猿与人类发展谱系提供了宝贵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郧西猿人遗址 位于郧西县城东10余公里安家乡神雾岭东坡。俗名白龙洞。距今约50万至100万年,为我国8处猿人遗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发现8枚猿人牙齿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猪、鼠狗、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粪便化石。后来,又发现了一批人工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迹象,被称为“郧西猿人文化”。白龙洞内景物壮观,穹窿式、攒尖式、藻并式景物互相接连,上悬千姿百态的“石钟”、“石乳”、“石幔”、“石佛”,各种景象栩栩如生。
学堂梁子遗址 位于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命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距今100万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铺猿人遗址 位于郧县梅铺龙骨洞。1975年在此发现三枚猿人牙齿化石20多种动物化石。经鉴定为早期猿人,命名为“郧县亚种”。距今100万年----60万年。
长阳人遗址 位于长阳县城西南45公里大堰乡。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鉴定,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之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质,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约10余万年,故定名为“长阳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洞遗址 位于郧西县香口乡。2004年在香口乡黄龙洞发现四枚牙齿化石,经鉴定为晚期猿人,距今10万年----4万年。
鸡公山遗址 位于荆州市荆州城小北门外4公里处的郢北村鸡公山,是一处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居址和旧石器时代加工场遗址。遗址内文化层厚达1米多,由于遗址周围系纯粘土层,没有岩石,可见其加工石料来自远处。遗址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由5个砾石围成的圆形石圈和脚窝等居住遗迹,石圈直径约2米,其内放置有少量尖状器和砍砸器。据推测,石圈应是当时人类居住的圆形窝棚的遗迹。遗址中还出土有石制品数万件,石器类型以小型刮削器为主。此外,在遗址的南部还发现有一处石器制作场所。鸡公山遗址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现已在原地建立了遗址博物馆,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秋木沟遗址 位于郧西县河夹镇小秋木沟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在此发现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约10厘米的锥形石质砍砸器,重约700千克,3枚石英质的刮削器,重约100千克。
古犀牛洞遗址 位于神农架红坪。为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发掘,为旧石器遗址。共出土各种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实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动物化石和骨骼残骸中,有犀牛、大熊猫、野牛、斑鹿、水鹿、剑齿象、猕猴、豹、狼、獐、麂、豪猪、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个个体,剑齿象也已拼出6个个体。另外,出土的旧石器有20余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以及石叶、石片等。这些旧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为原料的,多为击打加工而成,该洞的发现对鄂西北古人类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樟脑洞遗址 位于房县白窝乡枣阳村。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出土石制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钻具等,以边刃刮削器数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两岸,还发现了距今九至十二万年的鲢鱼山遗址和距今十三万年左右的伴峡小洞遗址。这两处都发现了人类的用火遗迹和珍贵的旧石器,还发现了距今二万七千年的榨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了三万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时代 屈家岭文化遗址 位于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发现于1954年。面积约4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余年,为我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遗址中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士遗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因其具有的浓厚地方色彩,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雕龙碑遗址 位于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年代为距今6000年左右。发现于1957年,1990~1992年间进行了发掘。遗址中发现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并出土有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动物骨骼数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时代其它遗址中所没有的,尤其是一幢类似现代单元房并配有拉门的房屋基址,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在世界古遗址中也属罕见。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河遗址 位于天门市石河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7年,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三房湾、谭家岭等数十处遗址构成。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发展序列。遗址群的中心为一座由城墙、城壕和外围台岗构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艺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铜块等,证明石家河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石家河遗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阴湘城遗址 位于荆州市马山镇北约4公里处,为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该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中部的一条纵向冲沟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城址东西长约580米,南北残宽约3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较好,现存城垣宽度一般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发现房屋基址13座、陶窑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遗迹,城濠内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迹和文化遗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钺柄,是目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泽艳丽如新的漆木器,使长江中游漆工艺的时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还发现了大型分间房子,为研究当时城内居住形式、房屋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门板湾遗址 位于应城市西南约3公里处,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聚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积为115.5平方米。房屋内分四室,外有走廊,门窗等皆保存较好。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门板湾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
走马岭遗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镇走马岭村与滑家当镇屯子山村的交界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古城址,东西最大长度370米,南北最大宽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黄、褐、灰白粘土夯筑。在东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两端分别筑有城门。在城内发现有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积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间式中型房子和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器残片,且被屈家岭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叠压,由此推断该城始筑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走马岭屈家岭文化古城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能够确认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原始社会晚期城址之一。走马岭遗址的发现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庙山遗址 位于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长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遗址。遗址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遗迹。房址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筑,房址内有坡顶、竹骨泥墙、隔墙等遗迹。小型房基面积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积52平方米。磨制石器品种多,制作精细,多为斧、锛类工具。陶器有口径达76厘米的陶盆、蛋壳胎彩陶,还发现有陶鼓、陶摇铃等陶质乐器。大型陶盆、蛋壳胎彩陶的出现及内黑外红的烧造工艺,均表明关庙山陶器制造工艺的领先地位。遗址中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存,基本上包括了该文化的各主要阶段,对研究大溪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家垸遗址 位于沙洋县五里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为梯形,东西墙各长640、南墙400、北墙00米,西墙紧邻东港河,并引东港河水环绕城址一周为护城河。南北城墙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还不能肯定就是当时的城门。西墙中段偏北至城的东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绍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内采集到大溪、屈家岭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遗物,故城址的年代总不越出这个范围。
陶家湖遗址 位于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中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城池呈椭圆形,南北最大距离约5000米,东西宽850米,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残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南部有大面积台地,在此地面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认定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鸡鸣城遗址 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6年发掘。东西400、南北5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外有护城河,唯东墙中段不知何时何故断缺,城垣平面近似一个C字。城内中央有高出周围1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红烧土堆积,当是遗址的主要居住区。以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岭遗址 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计有墓葬12座,瓮棺葬(儿童或婴儿墓)15座,房屋10座,窑6座,沟25条,灰坑52个;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类有刀、斧、凿、箭簇等,陶器类有鼎、瓮、罐、盘、杯、碗、钵、器盖等,玉器类有玉环等。其中红釉陶鼎、蛋壳陶碗、穿孔石刀堪称同时期器物中的精品。该聚落由生活居住区和制陶作坊区组成。在生活居住区发现1号房基全部由石块砌成,房基结构为较规整的长方形,面积近150平方米。这种大型石砌房基在整个长江中游同时期都属于首次发现。 城背溪遗址 位于宜都红花套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发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制,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制石器有斧、锛。 陶器采用泥片贴塑法制作。陶系主要是夹砂夹炭红褐陶,少数灰褐陶和泥质陶,一部分器表施红衣,胎黑色。多数陶器有纹饰,以浅而错乱的绳纹为主,细绳纹、印压纹、刻划纹等少。器形主要有釜、钵、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谷壳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农业的证据。
后港遗址 位于沙洋县后港镇城河村。1983年发现,2007年发掘。面积为100万平方米,为大型城址,且护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较完整。仅次于天门市石家河城址,属于石家河文化。
店子头遗址 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肖家坪村。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达7000平方米。1994年发现,1998年发掘。分为9个层位。器形陶器类有罐、釜、支座、碗、凿、砍砸器、穿孔石饰、石片等;发掘出一些兽骨,可辨认的动物有猪(牙)、羊(牙)、鹿(牙、角)、鱼(腮、鳍)、大型动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遗址中清理出两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
官庄坪遗址 位于秭归县香溪镇官庄坪。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994~2000年进行了6此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7个、灰沟3条、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属于新石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灰坑5个,房基1座;属于二里头时期的墓葬4座、灰沟1条;东周时期灰坑19个,房基1座 、灰沟1条,墓葬2座;属于宋、明时期的灰坑2个、灰沟1条、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岭文化遗存中灰坑都是不规则圆形浅底,遗物以泥质灰陶碗、盘、豆及夹砂黑陶罐、鼎等为主。房基仅发现柱洞及垫土层。其中77号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作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园遗址 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海拔110~140米,面积逾100000平方米。遗存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碎骨,其中以鱼的鳃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饰绳纹的夹砂深褐色陶为大宗。器类有圜底釜、支座、平底钵、圈足碗、壶等。这类遗存中的釜、支座与城背溪文化同类器接近,其年代略晚于城背溪文化或与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时代。
神农洞 位于随州市东北60公里历山。传神农氏诞生于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后屡修屡毁,仅存神农洞。洞口“方一步”,洞内可“容数人立”,壁石凝苍显绿,极具古色。
相关链接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2.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长阳纱帽山发现距今10万年古人类化石,命名为“长阳人”1970年在建始龙骨洞发现六枚猿人牙齿化石,经鉴定属“步氏巨猿”距今250万年----200万年。1975年在郧县梅铺龙骨洞发现三枚猿人牙齿化石,经鉴定为早期猿人,命名为“郧县亚种”。距今100万年----60万年。1976年在郧西县神雾岭(俗称白龙洞)发现八枚猿人牙齿化石,距今100万年----50万年。1989.1990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出土了两具完整的颅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距今100万年。2004年在郧西县黄龙洞发现四枚牙齿化石,经鉴定为晚期猿人,距今10万年----4万年。据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发展层次即从建始人-----郧县人-----郧县亚种人----郧西人----长阳人------郧西智人这一脉胳,进而推断出鄂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早于黄河文明。
Ⅱ 湖北省的原始人类遗址是什么
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根据
1362 处遗址考古发掘获得的出土器物组合特征和 14C 测年数据, 湖北新石器文化阶段以年代为序依次是: 城背溪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楚文化 。主要集中
分布于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 (今丹江口水库所在的地区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地点有 4 处: 郧西白龙洞、郧县龙骨洞 、郧县学堂梁子
和建始巨猿洞;中期主要遗址有长阳下钟家湾 、枝城九道河 和黄石石龙头;晚期
主要有荆州鸡公山 、房县樟脑洞 、丹江口石鼓村 、金鸡咀、纱帽山 和军营坡。推荐看地理学报论文《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Ⅲ 十堰东方国际园附近有那里好玩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武当山
武当山:天下第一仙山、太极圣地
武当山是武侠迷心目中的武林圣地,是善男信女的心目中的道教名山,是离人骚客心目中的“天下第一仙山”,其飞升成仙的传说、宫观密布的奇景、香火缭绕的盛况,实在引人向往。箭镞林立的山峰、激湍飞流的山涧让人叹服自然的鬼斧神工;宏大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内家拳又让人感叹武当山厚重的底蕴。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和谐的统一造就来了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这便是对武当山的诠释。
欣欣小编提醒:登山品观,一定要在道观中看一场最地道的道教法事,武当山道教主要宫观场所,每逢朔月、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每日紫宵宫早晚坛功课是武当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郧县人”遗址
郧县人”遗址: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
“郧县人”是国宝中的国宝,是古人类进化研究领域的世界品牌。20年前,
“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100万年前直立人演化的重要时段二十年前,在位于汉江河畔的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了两件完好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轰动了学术界。“郧县人”遗址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汉水的四级阶地上,高出汉水50米。这四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堆积物自上而下为褐色粘土层、灰黄色粘土层、灰白色粘土层、褐色砂砾层,座基为震旦纪变质岩系。由此可见,“郧县人”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且为早更新世晚期。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世界水都,亚洲天池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在这里,烟浓缥渺,天水相连,千帆展翅,百轮游弋,水鸟翱翔,鱼腾虾跃。青山港一带则是天光、水光、山影、云影、帆影组成一幅幅绚丽图画。船到龙山便见峰顶文笔塔矗立,这里是均洲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处。丹江口水库塔对面有沧浪亭遗址,库水下落时露出“孺子歌处”、“沧浪适情”等摩岩石刻,岩洞佛像等古迹。旧志载这里是孔子听到孺子唱“沧浪之歌”的地方,又是屈原遇到渔夫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神农架
神农架:“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
神农架拥有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动植物物种多样,苍劲挺拔的冷杉、古朴郁香的岩柏、雍容华贵的梭罗、风度翩翩的珙桐、独占一方的铁坚杉,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金丝猴、白熊、苏门羚、大鲵以及白鹳、白鹤、金雕等走兽飞禽出没草丛,翔天林间。一切是那样地和谐宁静,自在安详。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度线从神农架穿过,“野人”之谜,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川鄂古盐道、土家婚俗、山乡情韵……这些优美而古老的传说和古朴而神秘的民风民俗,更増世人对神农架的向往。这里山峰瑰丽,清泉甘冽,风景绝妙。被誉为“不可替代的世界级垄断性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理想胜地。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楚长城
楚长城:“内长城”
祖先们留给我们的长城,已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那么,长城什么时间开始兴建,最早的长城在哪里?专家、学者认为,约在公元前688年,楚国长城,应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
这座“内长城”它既有外廓墙,又有内城墙(俗称二道圈),城中套城。内城中,傍山坡分布有大量石砌房基遗址,石城南部一公里内的三个高峰上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王家寨、华家寨、卢家寨三个石城堡,各古堡内的制高点上均有烽燧台。古朴的石城墙沿着山脊在茂密的丛林间时隐时现。外廓墙为单护栏型,上部残留有大量雉堞(用于掩护守城人的矮墙),内为人行通道,有些堞口还有了望孔。城墙、城门和古堡均为干垒石筑成,石与石之间无任何刮缝之物,形制简朴。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青龙山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
青龙山保护区位于秦岭褶皱带东端,留下了许多险崖陡壁,峡谷峭峰,境内溪流、瀑布、奇花异草、自然洞天众多。由于长期风化剥蚀,区内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20m左右,相对高差50m左右。这里保留有18亿多年沧海桑田变迁的纪录,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罕见奇特、典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这里群峰竞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汉文化的摇篮,是久负盛名的“恐龙之乡”。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由卧龙山、红寨子、青龙山、土庙岭、磨石沟、庄沟等化石群组成,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具有数量和种类多,分布集中、埋藏浅、原始状态保存较好的特点,发现最多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多达61枚,举世罕见。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伏龙山
伏龙山:车城十堰的后花园
伏龙山原称赛武当,因山高赛过武当山主峰而得名,在景色来说,其相当于武当山。环望四周,峻岭连绵,林木葱茏,满目青翠,屏气轻吸,顿感一股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眼前的碧水、青山,天上的蓝天、白云,让我们的心情清澈如水。人在林中走,溪在脚下流,抬头是满山的原始森林和绽放的杜鹃花,俯首是碧绿的水,侧耳溪水潺潺,真是美轮美奂,妙哉!妙哉!迎风站在伏龙山山脊上,但见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峰如茅似箭,刺透苍穹,山崖幽深,蔚为壮观。雄伟险峻的百丈崖如刀削斧砍,四壁临空,直刺云霄;墨绿的巴山松千姿百态,镶嵌展布,汇成碧波万顷的林海。难怪有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伏龙一小丘”!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竹山桃花源
竹山桃花源:云雾飘渺,景色动人
竹山县官渡镇的桃源村,就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石壁上挂满藤萝,布满各种奇花异草,杂以脸盆粗的老树。溪流穿行在光滑的石堆里,时而跌撞成千万朵雪白的浪花,时而倾泻成万叠瀑布,时而舒展柔曼,袅娜而过,时而静静休歇在百丈深潭中。峡中山重水复,窄处有幽谷奇峡,宽处有溪水秀林,而且溪水之中时有鱼儿出没,故“捕渔为业”者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踩着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乱石向纵深挺进,花香扑鼻,鸟语入耳。不多久,便有一片茂密的桃树林,真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第一景桃花林就在此地。
Ⅳ 十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目的地景点
· 十堰市人民公园 · 虎啸滩 · 太子坡 · 琼台三观
· 月亮湖山庄旅游区 · 十堰桃花湖旅游度假区 · 五龙河风景区 · 龙头香
· 赛武当自然保护区 · 老君岩 · 武当山 · 房县野人洞(谷)旅游
· 十堰市四方山植物园 · 丹江大坝 · 元和观 · 十堰市房县神农峡风景
· 十堰九华山森林公园 · 银洞山 · 丹江口市狮子岩度假村 · 玄岳门
· 十堰市牛头山森林公园 · 楚长城遗址 · 沧浪湖 · 学堂梁子遗址
· 天津桥 · 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 · 玉虚岩 · 老营
· 五龙宫 · 黄龙洞 · 十堰市伏龙山风景区 · 飞升崖
· 银梦湖 · 遇真宫 · 玉虚宫 · 龙吟峡旅游风景区
· 清末庄园景区 · 松涛山庄 · 紫霄宫 · 黄龙水电旅游度假区
· 南岩宫 · 太子岩 ·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 天柱峰
Ⅳ 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掘历史
1975年,在郧县梅铺村沟龙骨洞,发现三颗猿人牙齿化石、打制石器及20多种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一部分属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还有距今六十万年至一百万年的更新世的桑化鬣狗。说明郧县猿人的年代早于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郧县猿人洞是我国第五个发现猿人化石的地方。
1976年,在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也发现了猿人牙齿化石三颗,还有狸、犀、獾、鹿、牛、剑齿虎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化石及打制器、尖削器、砍砸器等。其年代大约与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同,距今五十万年,考古工作者称为“郧西猿人”。
1976年至1978年,在房县七里河发掘出一座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总面积为6万余平方米,发掘面积为1650余平方米,发现古房屋建筑遗址19处,墓葬26处。同时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的大型器物有鼎、甑、罐、钵、盆、杯、碗、壶等。器械有石斧、石锄、石箭头、陶纺轮等。经考古学家初步鉴定:大约属于汉水中上游的丹江流域新石器痕迹系统。它既有汉江平原的新石器痕迹因素,也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6年和1987年分别在房县的兔子洼、养鼻岭、郧县的东峰、庹家洲、辽瓦店子、郭家院、大寺、青龙泉等地都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历史学家根据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把长江中游及汉水为中心的十堰、襄阳、武汉等地区列为屈家岭文化区。它是以湖北京山县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这是继母系氏族公社后的一个阶段,属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十堰这块土地上,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过程,并且形成系列,专家们推断,十堰地区可能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省、市考古工作者一直把十堰作为考古的重点进行普查。
1988年,湖北省文化厅组织了全省性文物大普查,他们把十堰地区作为普查重点。考古工作者不辞辛劳,踏遍了十堰的山山水水,1989年5月18日,在郧县青曲镇弥陀村发掘出土了一具基本完整的南猿头骨化石,这究竟是不是南猿头骨化石,十堰考古工作者不敢贸然断定,他们一面采取保护、保密措施,一面急电省有关部门。
化石经市、省文化局(厅),博物馆的领导、专家同意,立即送往北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初步修理、测量,上颌齿弓及硬腭清楚地显露出来,头骨各部位的形状、位置、大小符合古猿类特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人类专家贾兰坡先生以及该所的黄万波副研究员,顾玉岷副研究员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对这具化石已显露出来的特征,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研究、比较、鉴定,专家们亲笔写出了鉴定意见,一致认为,此化石属于南方古猿类,距今已有200万年左右的历史,从而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给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缺环。贾兰坡教授高度赞誉郧县南猿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骨发现的意义相比。并定名为“郧县人”。
郧县南猿定名后,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及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公布了这一重大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文物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国内新闻单位先后作为重要新闻报道了这一消息。《科技日报》把这一发现列为1989年我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主要报刊纷纷撰文,报导这一重大发现,阐述其对于人类起源理论的重要意义。这一发现,要修正关于人类仅起源于非洲和非洲迁徙的传统观点。为此中国人民高兴、亚洲人民高兴,因为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新论断,要补写人类发展史。
郧县档案馆已将“南猿化石”发现的有关文字材料、照片、专家鉴定意见及中外新闻单位公布的消息、文章,收集进馆,作为重要全宗进行保管,为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料。
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郧县举行。来自美、韩等国,以及中科院、国家文物局、北大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出土的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震惊了人类考古学界。省文物局在组织专家参观“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时披露,将继续加大对“郧县人”遗址公园的建设力度。
1989年5月,发掘出两颗完整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被专家确认为距今已100多万前的远古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它向世界宣称: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古老的“郧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现在在“郧县人”出土处建有“郧县人”雕刻头像,“郧县人”展馆。
“郧县人”头骨化石考古发现有二件。于1989年5月,郧阳地区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组织全地区文物干部进行文物补查。第一件头骨化石由郧县博物馆王正华、郧西县文管所屈胜民组成的普查小组于18日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于1990年5一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试掘工作,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Ⅱ号头骨化石。以后又接连两次进行了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伴生动物化石和数百件石器。两件完好的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初步研究,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随着对化石材料的修复与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从其形态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进化特征。被认定为直立人,命名为“郧县人”,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80一一100万年左右。因为两件头骨化石标本空前的完好,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I号头骨化石,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报》发表选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于1990年被《中国文物报》选为“七五”期间和全国当年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给郧阳地区博物馆颁发了证书。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Ⅵ 整个湖北省的历史变迁
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
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Ⅶ 十堰市郧县古建筑有哪些
十堰市郧县古建筑有:
1.大丰仓
大丰仓位于郧县城关镇北门社区,汉江北岸的北坡岗地西部。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府治国家粮仓。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于水患改建于现址。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太平军攻打郧县的战乱中严重受损,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民国时期为县府集中仓,建国初期,被确定为中央粮库郧县第一分库。大丰仓现存一座主仓和两座副仓,由主建筑、建筑外场地,以及围墙基址组成。三仓呈品字排列,主仓在南,坐南朝北,1号副仓在西,坐西朝东,在主仓的西部。2号副仓在北,坐北朝南,与主仓相对。建筑面积总计1129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结构为清水青砖墙体加木屋架,内部附有可自由拆卸加减的防潮木插板墙,木门闸、木门。仓内地面为木地板,距实土地面约为1米。主仓长35米,宽15米。屋架为重檐四坡灰瓦顶,屋面平直无曲线。上檐四周设活动通风纳日窗16扇。仓正面开3道门,各高2.15米,宽1.06米。屋架使用斜梁,共8榀,中部建纵向夹层木板隔墙。仓底悬空1米,墙根四周设通风透气窗18口。1号副仓长47米、宽8米,只残存中部的明间和北部的次间、稍间。中部明间为悬山顶,共5榀梁架。2号副仓长35米、宽8米,单檐四坡顶,面阔3间。大丰仓是湖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官储粮仓,为研究古代粮仓的形制结构、布局和仓储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大丰仓设计独具匠心,针对粮仓通风、防潮的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且外形不失美观古朴,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郧县老城天主堂
郧县老城天主堂位于现今郧阳汉江公路大桥以东,汉水以北,距郧县新城以南3公里的伏牛山上。作为一个建筑群落,它由337平米主堂、380平米副堂和17间平房共三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095.3平米,总占地面积为3426平米。为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门墙上布满了尖拱和直棱式的浮雕,门墙上方的正中央耸立着一个高大的钟楼,钟楼顶矗着一个十分耀眼的古铜色大十字架。钟楼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三角形尖塔,塔顶也各矗着一个十字架,只是比中间的十字架略小了些。教堂大门在门墙的正中,大门上方,在上、下两个圆拱形浮雕的中间,竖排汉字楷书浮雕“天主堂”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大门两旁对称位置,各有一组拉丁文字母,左边意为:耶稣,人类的救主;右边意为:万福,玛利亚(耶稣的母亲)。在两边拉丁字母的上方,又各有两个醒目的汉字楷书,左边是“愈显”,右边是“主荣”,合起来念是“愈显主荣”。所有这些装饰,使得整个门墙给人以森严隶穆、伟丽繁密之感。从大门入内是厅堂,也就是信徒们做弥撒的地方,按天主信徒的叫法,这厅堂应该叫“圣堂”,圣堂进深34.8米,面阔9.3米,内空高约10米,宫灯壁灯,交相辉映,富丽堂皇。东西两面墙上各有五根均匀排列的圆形大柱,直通达顶,把个厅堂衬托得更加恢宏、壮观。圣堂后半截东西各有一个耳房,耳房再往后便是祭台了。在西耳房的右边有一小门与副堂的侧门相通。副堂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混合风格的二层楼房,进深10.2米,面阔20米。这里过去曾是教会做弥撒的地方。副堂的大门是中国式对开的木门。从大门进去是前厅,厅东西两侧各设有居室;再往里,是一个室内天井,上二楼的转角楼梯就设在这里。楼梯的两侧又是居室。顺天井再往里走便是现在临时圣堂了。在主堂未修复完工之前,信徒们做弥撒就暂时放在这里。临时圣堂面积虽小,但其布置却体现了典型的哥特式风格,以致于走进这里就象走进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圣经世界。这里既设有祭台、读经台,又设有忏悔厅、跪凳等。正面墙下的一个大条几上有秩序的放满了各种祭拜用品,然最醒目的是在条几正中位置安放着的一尊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除正面墙外,其它三面墙上由西往东,依次贴着十四幅耶酥画像,从第一幅耶酥获罪受刑扛上沉重的十字架开始,到十四幅圣尸埋葬为止,系统讲述了耶酥为人类所受的苦难的历程。故而,这十四幅画像也叫做“苦路像”。
3.学堂梁子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万年。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反映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学堂梁子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
4.梅铺猿人遗址
梅铺猿人遗址位于郧县梅铺镇杜家沟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龙骨洞内,洞穴的北面100米有滔河,距白梅公路约20米。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内容积约200立方米,堆积厚约3.4米,其中含化石堆积厚约0.5~2.5米。遗址发现于1970年。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采集1枚人牙化石,发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击痕迹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主要有嵌齿象、桑氏鬣狗、猕猴、大熊猫、獾、马、貘、犀牛、小猪等,属华南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梅铺猿人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所显示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猿人的牙齿特征相类似,是研究亚洲直立人的珍贵标本。其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所代表的地质时代较早,所以梅铺猿人时代早于北京人,与郧县人相当或略晚。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Ⅷ 郧县的古代建筑图片
十堰市郧县古建筑有:
1.大丰仓 2.郧县老城天主堂 3.学堂梁子遗址 4.梅铺猿人遗址
Ⅸ 十堰有哪好玩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武当山
武当山:天下第一仙山、太极圣地
武当山是武侠迷心目中的武林圣地,是善男信女的心目中的道教名山,是离人骚客心目中的“天下第一仙山”,其飞升成仙的传说、宫观密布的奇景、香火缭绕的盛况,实在引人向往。箭镞林立的山峰、激湍飞流的山涧让人叹服自然的鬼斧神工;宏大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内家拳又让人感叹武当山厚重的底蕴。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和谐的统一造就来了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这便是对武当山的诠释。
欣欣小编提醒:登山品观,一定要在道观中看一场最地道的道教法事,武当山道教主要宫观场所,每逢朔月、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每日紫宵宫早晚坛功课是武当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郧县人”遗址
郧县人”遗址: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
“郧县人”是国宝中的国宝,是古人类进化研究领域的世界品牌。20年前,
“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100万年前直立人演化的重要时段二十年前,在位于汉江河畔的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了两件完好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轰动了学术界。“郧县人”遗址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汉水的四级阶地上,高出汉水50米。这四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堆积物自上而下为褐色粘土层、灰黄色粘土层、灰白色粘土层、褐色砂砾层,座基为震旦纪变质岩系。由此可见,“郧县人”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且为早更新世晚期。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世界水都,亚洲天池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在这里,烟浓缥渺,天水相连,千帆展翅,百轮游弋,水鸟翱翔,鱼腾虾跃。青山港一带则是天光、水光、山影、云影、帆影组成一幅幅绚丽图画。船到龙山便见峰顶文笔塔矗立,这里是均洲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处。丹江口水库塔对面有沧浪亭遗址,库水下落时露出“孺子歌处”、“沧浪适情”等摩岩石刻,岩洞佛像等古迹。旧志载这里是孔子听到孺子唱“沧浪之歌”的地方,又是屈原遇到渔夫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神农架
神农架:“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
神农架拥有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动植物物种多样,苍劲挺拔的冷杉、古朴郁香的岩柏、雍容华贵的梭罗、风度翩翩的珙桐、独占一方的铁坚杉,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金丝猴、白熊、苏门羚、大鲵以及白鹳、白鹤、金雕等走兽飞禽出没草丛,翔天林间。一切是那样地和谐宁静,自在安详。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度线从神农架穿过,“野人”之谜,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川鄂古盐道、土家婚俗、山乡情韵……这些优美而古老的传说和古朴而神秘的民风民俗,更増世人对神农架的向往。这里山峰瑰丽,清泉甘冽,风景绝妙。被誉为“不可替代的世界级垄断性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理想胜地。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楚长城
楚长城:“内长城”
祖先们留给我们的长城,已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那么,长城什么时间开始兴建,最早的长城在哪里?专家、学者认为,约在公元前688年,楚国长城,应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
这座“内长城”它既有外廓墙,又有内城墙(俗称二道圈),城中套城。内城中,傍山坡分布有大量石砌房基遗址,石城南部一公里内的三个高峰上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王家寨、华家寨、卢家寨三个石城堡,各古堡内的制高点上均有烽燧台。古朴的石城墙沿着山脊在茂密的丛林间时隐时现。外廓墙为单护栏型,上部残留有大量雉堞(用于掩护守城人的矮墙),内为人行通道,有些堞口还有了望孔。城墙、城门和古堡均为干垒石筑成,石与石之间无任何刮缝之物,形制简朴。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青龙山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
青龙山保护区位于秦岭褶皱带东端,留下了许多险崖陡壁,峡谷峭峰,境内溪流、瀑布、奇花异草、自然洞天众多。由于长期风化剥蚀,区内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20m左右,相对高差50m左右。这里保留有18亿多年沧海桑田变迁的纪录,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罕见奇特、典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这里群峰竞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汉文化的摇篮,是久负盛名的“恐龙之乡”。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由卧龙山、红寨子、青龙山、土庙岭、磨石沟、庄沟等化石群组成,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具有数量和种类多,分布集中、埋藏浅、原始状态保存较好的特点,发现最多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多达61枚,举世罕见。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伏龙山
伏龙山:车城十堰的后花园
伏龙山原称赛武当,因山高赛过武当山主峰而得名,在景色来说,其相当于武当山。环望四周,峻岭连绵,林木葱茏,满目青翠,屏气轻吸,顿感一股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眼前的碧水、青山,天上的蓝天、白云,让我们的心情清澈如水。人在林中走,溪在脚下流,抬头是满山的原始森林和绽放的杜鹃花,俯首是碧绿的水,侧耳溪水潺潺,真是美轮美奂,妙哉!妙哉!迎风站在伏龙山山脊上,但见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峰如茅似箭,刺透苍穹,山崖幽深,蔚为壮观。雄伟险峻的百丈崖如刀削斧砍,四壁临空,直刺云霄;墨绿的巴山松千姿百态,镶嵌展布,汇成碧波万顷的林海。难怪有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伏龙一小丘”!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竹山桃花源
竹山桃花源:云雾飘渺,景色动人
竹山县官渡镇的桃源村,就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石壁上挂满藤萝,布满各种奇花异草,杂以脸盆粗的老树。溪流穿行在光滑的石堆里,时而跌撞成千万朵雪白的浪花,时而倾泻成万叠瀑布,时而舒展柔曼,袅娜而过,时而静静休歇在百丈深潭中。峡中山重水复,窄处有幽谷奇峡,宽处有溪水秀林,而且溪水之中时有鱼儿出没,故“捕渔为业”者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踩着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乱石向纵深挺进,花香扑鼻,鸟语入耳。不多久,便有一片茂密的桃树林,真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第一景桃花林就在此地。
Ⅹ 青曲镇的重要景点
①“郧阳人”猿人头骨化石
“郧阳人”猿人头骨化石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由考古版工作权者于1989年5月,在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发掘出来。经我国多位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鉴定,这是距今240万年的“南方古猿”。在我国、甚至整个亚洲都是首次发现,被称之为“国宝”,它的发现动摇了人类起源于一源的理论。现在,“郧阳人”猿人头骨化石存放在“郧阳博物馆”内,该馆对游人开放。
②学堂梁子遗址
位于湖北省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先后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2具;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该遗址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万年。该遗址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反映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学堂梁子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