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遗址
㈠ 邹平县土地总面积有多少亩
邹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西汉置县,古称梁邹。东接淄博,距青岛港250公里(2.5小时车程),西距济南国际机场48公里,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
中文名称: 邹平县
所属地区: 中国 山东省滨州市
下辖地区: 长山镇、魏桥镇、西董镇等
电话区号: 0543
邮政区码: 256200
占地 面积: 1251.75平方公里
人口: 725266人(2008年末)
著名景点: 白云山、范仲淹故里、唐李庵、鲍家遗址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用。
㈡ 历史上的邹平名人事迹、历史遗迹
1、邹平的历史名人
伏生:秦汉之际邹平人,《尚书》的收藏口传承续者,著游《今文尚书》,历代学者誉之为《尚书》“再造”。
刘徽:魏晋时期邹平人,著名数学家,被誉为“古代世界数学泰斗”,著有《九章算术注》等,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世界的地位。
段成式:晚唐时期邹平人,著名文学家,所著《酉阳杂俎》,以内容广博而闻名中外,其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邹平度过青少年时期,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华民族最高尚的道德规范。
张万钟:明末邹平人,鸽子研究专家,著有《鸽经》,被誉为“世界鸽子研究的真正开创者”。
马骕:清初邹平人,著名史学家,著有《绎史》、《左传事纬》、《十三代瑰书》等。
梁漱溟: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
李广田:邹平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与何其芳、卞之琳并称为“汉园三诗人”,曾对民间文学的挖掘作出过显著贡献,后期任云南大学校长,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建庵:中国现代著名版画艺术家,出版过连环画《阿Q正传》、《高而基的童年》,曾任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长等职。
郭在贻: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训诂学专家,著有《训诂丛稿》
2、邹平县丁公村遗址、西南庄遗址、鲍家遗址、梁漱溟墓、范公祠、唐李庵
㈢ 长山镇的大事记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 ,范仲淹随继父朱文翰由平江(今江苏吴县)迁居长山,改名为朱说。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赴青州任,途经长山,长山父老迎拜于城西礼参坡(今礼参村东)。仲淹礼参甚恭,并赠《留别乡人》诗一首。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邑人知县韩泽,在长山河南村(今范公村)始建范公祠,并植槐3棵以作纪念。
1801年,知县倪企望倡修《长山县志》。
1937年,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派林一山、姚仲明、寥容标等到长山中学任教,争取校长马耀南,组织抗日武装。
是年,由姚仲明、寥容标、赵明新等组织长山第一个党小组。
1937年12月26日,马耀南、姚仲明、寥容标等率领部分长山中学师生,汇合当地其他抗日群众,在黑铁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38年5月8日,日军“扫荡”长山城,在前洼村杀害群众58人,烧毁房屋30间。
1948年3月12日,长山解放。
1953年8月,长山烈士陵园在南神坛村建成。
1964年7月,长山暴雨3天,秋粮颗粒无收,房屋倒塌70%以上,小张村被冲光。
1976年春,老坞河疏浚,开挖河道11.2公里,完成土方2.06万立方米,老坞河改名为创业河。
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鲍家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8月,长山石油化工配件厂改产弯头法兰,打往国际市场,销往孟加拉国。
1983年3月, 长山文化中心站参加山东省农村文化工作“双先”大会,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单位”。
1985年,长山公社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邹平县丁公遗址陈列馆在长山镇东南村建成,累计投资30万元,建筑面积522平方米。该馆被山东大学确定为考古工作站。
1989年4月,山东省副省长王乐泉到长山镇视察工作。
1991年2月,丁公龙山文化遗址被《中国文物报》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2年,长山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十、百、千”活动新型乡镇。
是年1月, 丁公村民董建华发现丁公遗址刻字陶片。这一发现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800年。
是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丁公遗址、西南遗址列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0月,山东省副省长陈建国到长山镇大齐村凯远有色金属实业公司视察。
1995年,长山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996年2月,德国籍学者、香港大学博士院研究生江宏德到长山镇对冶金、化工、建筑行业进行考察。
是年6月,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副省长邵桂芳等一行到长山镇东尉村视察工作。
1997年12月,长山镇农民书画展在山东省美术院隆重举行。
1997年,长山镇被滨州地委、行署授予全区第一个“小康镇”称号。
1998年1月, 山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长山镇举行,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凤基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是年8月22日,长山镇农民书画协会组织举办赈灾书画义卖活动,所得1万多元现金全部汇往民政部捐助灾区。
是年10月1日,副省长陈延明到长山视察。
1999年3月, 省道寿济路长山镇境内段长6.5公里的公路改造工程竣工,总投资3000万元。
是年6月,日本蔬菜专家吉武哲夫到长山镇蔬菜基地进行考察。
是年6月,山东省委副书记陈建国到长山视察。
2000年1月,长山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是年3月,长山镇中心幼儿园被山东省教委授予“省级示范幼儿园”称号。
是年9月,长山镇农村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是年11月, 长山镇长星机器厂改制成功。此后,长星机器厂与国内6家造纸企业联合,投资8000万元新上高档装饰板材项目,以造纸机械、高档装饰板材、饮食服务为一体的长星集团随即建成。
是年11月,长山镇2001-2020年驻地发展总体规划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
2001年3月,苑城镇并入长山镇。
㈣ 求山东滨州市历史文化特点。如名人故居,剪纸及特产或者民俗活动
民间艺术
1978年,全区的民间艺术处于低谷阶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黄河、徒骇河沿岸村庄的民间剪纸开始恢复,有鞋花、枕头花、门帘花、帐沿花、窗花、墙花、灯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鱼虫等一起出现,还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等,逐步丰富起来。1985年,滨县民间剪纸赴济南展出,随后又晋京展出,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选送全国剪纸展。 1988年, 滨州市文化馆出版《滨州民间剪纸》一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全区民间剪纸的源流、题材、风格、花样种类等。1990年起,惠民县的木版年画、惠民县河南张村的泥娃娃,生产数量和艺术质量都有所发展,并不定时举办各种展览,吸引中外游客参观、购买。博兴县的柳编制品、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花样品类到生产数量都成倍增加,并畅销国内外。1991年,滨州市的剪纸、惠民县的木版年画、博兴县的柳编工艺品,联合在上海市举办民间艺术展览,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生产数量到创造花样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畅销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而扩展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遗址遗迹
一、西南庄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西南庄西,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为东周
至汉代遗存。出土北辛文化时期的石器有石斧、铲、磨盘;骨器有针、锥;陶器有敛
口钵、红顶钵、鼎、罐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小韩遗址
位于阳信县商店镇小韩村北两公里处,遗址呈漫坡状,略高于地面,面积约15万
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左右。采集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蚌壳红陶鼎、泥质红陶钵、
小口双耳壶、泥质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器,商周时期
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丁公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的高埠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典
型城堡遗址。文化堆积厚3.5~5米,分为13层。清理了一批城墙基础、墓葬、灰坑、
窑址、房址遗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盂、泥质红陶罐;龙山文化陶器以夹
砂和泥质黑陶为主,次为灰陶和黄褐陶,纹饰有弦纹、堆纹、蓝纹、方格纹、刻划纹
和突棱纹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盖。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以夹
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次为褐陶和黑陶,纹饰多为绳纹、突棱纹、附加堆纹和划纹,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盖。商周时期陶器多为夹砂和泥质灰陶、红褐陶,流行
绳纹。在1235号灰坑内发现一片龙山文化刻13个字符号的陶片,将汉字起源向前推进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路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胡集镇路家村东, 面积近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以上,主要为
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盖、石锛等;商周时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利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50米处,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5米,
暴露有红烧土、灰坑等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纹饰
有弦纹、堆纹,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质灰陶尊形器、罐、夹砂黑陶盆、
鼎;商周时期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六、秦台遗址
位于阳信县雷家乡秦家村西北800米处, 为台形地遗址, 东西约400米、南北约
250米,遗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铜器,文化层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遗物有商周时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纺轮、石镰等。为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七、棒槌刘遗址
位于阳信县水落坡乡棒槌刘村北, 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7米,采
集有商代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方格纹罐、纺轮及骨锥、蚌镰等。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鲍家遗址
位于邹平县长山镇鲍家村南, 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6米,下层为龙山
文化遗址,上面叠压商周至秦汉遗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镞、黑陶杯、鼎等,具有
龙山文化的特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兰家遗址
位于滨州市堡集镇兰家村东,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1957年,
发现一批青铜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发现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大商遗址
位于惠民县何坊乡大商村南,面积近2.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赤黄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残片、堆纹鬼脸形陶鼎足、绳纹夹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属龙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大郭遗址
位于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锥、磨石、
蚌镰、陶拍等。1973年,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铣、戈、矛、
刀等青铜器和石锛、石铲、玉环等,墓室有二层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东、西、北
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寨卞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卞村北1公里处,面积约9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3米,经钻
探发现16万平方米的城址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多为夹砂褐陶、黑陶和红陶,纹
饰有弦纹、竹节纹、堆纹,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遗物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
灰陶豆等。据考,此为蒲姑国故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村高遗址
位于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北,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米。采集的龙山文
化陶器以夹砂红陶、黑陶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罐、鼎;商周时期有
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簋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郝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城关镇郝家村西南100米处,面积12万余平方米,为漫坡状台形遗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层距地表较浅,堆积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遗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东鲁遗址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西南,俗称“龙台子”,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
1.5米。 采集有商周时期的夹砂黑陶素面鬲、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另有汉
代、南北朝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贤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博兴镇贤城村西200米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2米。
经钻探发现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基址,遗址中发现有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采集有
商周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纹瓦当、泥质灰陶豆、鼎等。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西(feng)遗址
位于沾化县冯家镇西(feng)村西500米处,为漫坡台形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度约2米。 遗物有战国时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面罐、夹蚌红陶素面陶器。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杨家古窑址
位于沾化县富国镇东杨村北,面积15.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5~2米。1955年
试掘,清理东周墓一座,出土贝币、青铜剑、矛等。因徒骇河水冲刷暴露出大量东周
盔形器、滤器、鬲、盆等残片,器壁厚重,质地坚硬,烧制火候高,河岸边有几处显
露的残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信阳故城址
位于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西南500米处, 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西南角残存城墙
500米, 最高处6米。文化层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战国晚期的陶豆、罐、盘、铜剑
及少量齐刀币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赵楼村北, 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
基、灰坑等遗迹。出土北魏、东魏、北齐、隋代铜造像200余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王薄起义遗址
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窝陀村东南雕窝峪内。 公元60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横征暴
敛,铁匠王薄在此聚众起义,后转战数十郡县达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面积1.71万平方米,属商周文化遗址。遗址西南、东
南各有一段残存的於陵县故城城墙, 此城建于战国,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层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云纹和树木纹半瓦当、方折豆盘等,文化层
中有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城墙夯土层发现有石斧、石镰等石器。
二十三、邹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孙镇东南1公里处, 西为利民桥和庆淄公路,中间为利民河,为汉代
邹平县故城。旧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旧城墙基夯土痕迹。
二十四、梁邹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北1.5公里处。 北宋宣和末年县城迁址后废。出土文物
有商周时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码头乡甜水村西2公里处。为古朝阳县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王世庄。传为战国齐桓公之苑囿,汉置高苑县,后废。清称苑
城店。遗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砖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遗址
位于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东南。公元518年(隋开皇元年) 置棣州。此处先后为
棣州、乐安州及厌次县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为避水患,迁新
城。出土文物有铜钱、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为春秋
时期齐国博昌邑,后为博昌县治所。采集有陶罐、瓦、盆、壶、铜削、盘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属汉、南北朝文化遗存。
二十九、延侯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湖滨镇安柴村西500米处,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5米。1981
年发现,采集瓦、罐、盆等陶器标本,属周、汉文化遗存。经考,此地为汉延乡侯国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遗址
位于滨县旧城内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发现黑陶、蚌、骨器物和残片,
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范围扩大,重点区面积约
1500平方米,先后出土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骨锥、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壶、罐、钵等陶片。1983年8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
一、魏氏庄园
位于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问”户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孙魏肇庆的住宅。庄园主体由城堡、广场、水塘、花园四部
分组成,呈长方形,南北84米,东西46米,占地5.7亩。城墙为砖墙,高10米,底宽3
米, 顶宽1.5米,内砌立墙,外垒垛口,四面临街,为封闭式宅院。院内东南、西北
转角处建圆形碉堡,墙内侧上部及碉堡内遍布射击孔。围墙内以南北轴线,分三进六
院, 共有房屋256间,现存48间,均为砖木结构;前、中、后院,各为厅厢回廊组成
的四合院。正厅为二层楼,山墙辟门,设翻板吊桥与围墙连通。庄园布局严谨,房屋
画梁雕栋, 脊顶房檐有陶禽陶兽,颇具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特色。1994年4月,开始维
修倒座房、 客厅前后院、东西厢房和复原倒座,总造价200多万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王海村东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为青石结
构三孔拱型桥,桥长6.5米,宽4.4米,高3.7米,每孔宽1.35米,起拱0.4米,从分水
石至孔顶1.2米,孔顶至桥面1.5米,孔眉浅浮雕卷草图案,中孔顶部刻一水兽头,獠
牙眦目。桥面铺青石板,每边栏杆用五块石板、六根石柱和两个石鼓组建。北侧中间
栏板上刻“凤阳桥”,下雕“双凤朝阳”图案,其余镌“八仙过海图”。南侧中间栏
板上刻“青龙街”,下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余镌“四季花鸟图”。南北两侧中间
一根石柱分别刻“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岁在戊申重修”铭文。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范公祠
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后殿,
皆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现有重修大殿三间。1990年,邹平县长山镇政府
集资6万元,对范公祠大殿的门窗、楹柱、石阶、匾额、塑像、殿内外装饰进行修复,
基本恢复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墙、大门形成原有的格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唐李庵
位于邹平县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会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记最后一次重修为明隆庆年间。现存大殿、
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客房及山门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内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于1986年春对唐李庵进行部分维修,主要修复
主大殿屋顶, 更换西殿后墙,修复东、西偏殿屋顶和安装所有瓦兽,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县府先后拨款14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对唐李庵主建筑群(大殿、东
西偏殿、影壁、山门、院墙) 进行重建与维修、恢复了原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五、刘庙南清真寺
位于阳信县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杨村南隅,俗称刘庙南寺,建于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毁。1927年重建。为境内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读经“挂帐”的执教者
遍及省内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
筑面积800平方米。
六、大觉寺塔
位于无棣县城东南关,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高13级,八角形密檐
式砖结构。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
落款为“罗柱书” , 塔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经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县政府集资和社会投资155万元,重建海丰塔。
七、吴式芬故居
明清间厅堂建筑。位于无棣县城南门里,是晚清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宅第。吴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时期科甲相继,素有“九世朝运”之称。故居古朴典雅、一宅两院,
南院原称“尚书府”,北院原称“尚书第”,布局呈长方形,坐西面东,占地7000余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县拨款13万元专项维修经费对故居内建筑物进行了抢救性
维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㈤ 邹平是县级市吗有哪些名胜古迹
邹平属于:县。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西北临黄河。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西汉置县,古称梁邹。东接淄博,距青岛港250公里,西距济南国际机场48公里,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
邹平下辖5个街道、11个镇:黛溪街道、黄山街道、高新街道、西董街道、好生街道、韩店镇、长山镇、焦桥镇、孙镇、明集镇、九户镇、台子镇、码头镇、魏桥镇、临池镇、青阳镇。85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78万,总面积1250平方公里。
邹平县名胜古迹有:
1、范公祠
北宋范仲淹在邹平渡过了青少年时代,他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发端于此,邹平因此被誉为“范公故里”。 县境南部长白山绵延百里,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广而茂盛,松柏交翠溪流潺潺,向有副岳“小泰山”之称。白云、摩河、会仙三峰,雾霭缭绕,突兀峥嵘,蔚为奇观,古有“洞天福地”之誉。
2、窝峪景区
雕窝峪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南5华里处,深邃宽阔的山谷长达3华里。青阳镇自1993年起,对峪中王薄起义旧址进行综合开发后,形成了自然、人文、庙文化三大景观。
3、王薄起义遗址
青阳镇根据雕窝峪自然景观和特殊的意境,1993年恢复了王薄起义遗址,从石门到碧霞祠3里多长的峪中,建造了雕塑“王薄亭和王薄像”,并书写了各种体裁的斗方大字,雕刻在不同位置的悬崖、峭壁上,供游人雅赏、观光。
4、邹平长白山
邹平长白山旅游度假区位于邹平县。由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白云山、会仙山、玉泉山、黄山、碧云湖、花盆河、范公祠、范仲淹读书洞、唐李庵、醴泉寺、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古城遗址、大商遗址、邹平故城遗址、梁邹故城遗址、朝阳故城遗址、高苑故城遗址、梁邹侯墓、王薄起义遗址、梁漱溟墓以及大量古碑、石刻等80余处自然及人文景观组成。
5、唐李庵
唐李庵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传有唐李二仙曾在此修炼,故名。实际上这是一座小型佛教寺院,现存主体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三间,另有跨院僧房、藏经楼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东的姑子庵草房等,总计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为820平方米。
6、鹤伴山
位于邹平县境内,地处邹平县与章丘县交界处,系长白山脉,白云山系,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陡峭险峻,沟谷曲折狭长,悬崖绝壁较多,是经林业部批准,于1992年9月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
邹平县
地址:邹平县鹤伴二路567号。
邹平县参考资料:http://ke..com/subview/281595/7963681.htm。
㈥ 邹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都发来
著名景点
鹤伴山、范仲淹故里、唐李庵、鲍家遗址
㈦ 邹平县应划入哪个市
邹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西汉置县,古称梁邹。东接淄博,距青岛港250公里(2.5小时车程),西距济南国际机场48公里,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
中文名称: 邹平县
所属地区: 中国 山东省滨州市
下辖地区: 长山镇、魏桥镇、西董镇等
面积: 1251.75平方公里
人口: 725266人(2008年末)
著名景点: 白云山、范仲淹故里、唐李庵、鲍家遗址
㈧ 邹平有哪些景观
滨州丁公遗址
丁公遗址位于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东,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在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
滨州范公祠
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地处长山城南、孝妇河畔的河南村,濒临河水,古木参天,建筑清新幽雅。
滨州雕窝峪
雕窝峪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南5华里处,深邃宽阔的山谷长达3华里。青阳镇自1993年起,对峪中王薄起义旧址进行综合开发后,形成了自然、人文、庙文化三大景观。
滨州醴泉寺
醴泉寺位于邹平县境西南长白山中,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后圮。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
滨州唐李庵
唐李庵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传有唐、李二仙曾在此-,故名。实际上这是一座小型佛教寺院,现存主体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三间,另有跨院僧房、藏经楼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东的姑子庵草房等,总计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为820平方米。
滨州邹平黄山
邹平黄山据传因土黄得名,位于邹平县城南近郊,山城相映,别具特色。其山势状如伏虎,又称虎头崖。山势不高,海拔仅有168.4米,然而自古以来却远近闻名。
滨州会仙山
会仙山在邹平县城西南7.5公里处,高590.8米,为长白山脉北部山群的主峰。周围环拱大小山头几十座,山势起伏,壑峪纵横,千姿百态,气象峥嵘。
滨州鹤伴山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经林业部批准,于1992年9月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邹平县境内,地处邹平县与章丘县交界处,系长白山脉,白云山系,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陡峭险峻,沟谷曲折狭长,悬崖绝壁较多,公园内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
㈨ 流经周村城区的河流有几条
流经周村城区的河流有几条?
流经周村城区的河流主要有淦河和濯河。
淦河又名泔沟、鱼子沟,是长白山东部重要泻流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最早记载了它,《元和郡县图志》等史书均有介绍。此水发源于白云峰东南之柳泉,又叫淦源泉。平地涌泉汇而成潭,又有白云峰溪水流入,溢而为鱼子沟。水自阳夕村南北泻,掠凤山(周村城南,不属长白山脉)西脚,地面开始平缓开阔,遂成宽数十丈之大河。於陵古城在鱼子沟水东岸,城墙即为东堤,长二里有余。於陵城下河中有巨石立于水中,人称七星石,石为红褐色,有白石子七粒嵌于石面之上,若北斗七星之状,按其成分应是一块天然陨石。河岸之上又有一石,高二丈余,顶大入盖。人称伞盖石,或蘑菇石,石下有泉,清冷甘美,周村之人往往远涉而来取饮。水下流入鱼子沟。
鴳子窝是鱼子沟流经的一块古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地带,经河水冲刷,两岸新石器时代古墓及石斧、石铲、陶器及上古之青铜器大量出土,是考古工作者感兴趣的地区。
鱼子沟流至周村城西南角,为北面突然升高的地层所阻,被迫拐向东去,入周村城区。沿途经扬州桥、骆驼崖、文昌阁、三星庙、三皇殿、梯子崖、龙王庙及玉皇阁建筑庙群,河水北行迎面是长百多米的汇龙桥,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与周村当时的商业贸易发达有关,桥身全由石块砌成,桥面栏板上刻有精美的雕饰。桥东西跨河共有七孔,古可通舟。汇龙桥北西岸有潭,青石砌为池,有泉如珠累泪涌出。潭周植垂柳十余株,荫下有石可坐,古有刻石名“柳荫泉”,今已改观,河道流经城外。
淦河水过鲍家遗址在华北平原上奔流,直奔长山县城而去。在城南流入东来的孝妇河中。
濯河是鱼子沟重要支流,源于周村城南之凤山(又名凤凰山)珠窝泉。流至红庙村南,汇八条山溪之水成河,人称此地为九龙口,有清刑部尚书李化熙家的祖莹在左侧,其地呈长圆形,人称龟背地。
濯河北冲一村名红庙,河分两股,一股绕村东北流;另一股较小,则自红庙西南一石砌水洞下流过。水洞之上是一高台,建有庙宇二座,供奉关帝圣君及一女神高老姑。据现存雍正十三年所刻的修庙碑文记,庙约建于明初,后多次重修,至今较为完整,已重新塑了神像。红庙村下,河水流经於陵古城东,原河水贴城墙下流,后因居民倾倒垃圾,竟使河东移一百多公尺。自古城东北角起,河水西折又北流,高岸之上有裴虚庙,旧有石碑,传为唐代所立,已为雨水侵蚀不留一字,又有汉柏,皆已无存。裴虚为一县令,自青州返济南经於陵时,因濯河水怪吞食其轿夫而被阻。后裴县令为民除害,与水怪同归于尽,乡人立庙纪念。庙东有古泉驿,为汉代所建,城旁有古井一口,称古泉。传为陈仲子食螬李之井。
濯河北流入周村城,城墙于此设水闸。城里河西有饮凤泉,青石砌为池,深四尺,澄清甘美,烹茶最佳,泉水溢出入浊河,濯河北行为古周村镇高地所阻,迎面是魁星阁,咸丰二年建,高数十丈,阁下西岸有淦泉,泉之周围皆为泉水,独此泉甜美,泉水汇入河中,自魁星阁下濯河西去又北折,绕准提庵,三皇殿等庙群自兴隆桥下流入鱼子沟。今已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