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游记
Ⅰ 解读古典四大名著之《西游记》
混混孙悟空一开始混的不错,连官场也要给面子。后来为了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开始对付其他的混混,但是不在自己的地盘却屡屡受挫。在打黑过程中屡屡遭遇的都是有政治背景的黑帮。因此黑白两道得罪了不少人。虽然混上了官场,但是痞气不改。后来幕后黑手如来觉得该清除的也清除的差不多了,终于不愿再忍受他,就设计找来六耳猕猴借机除掉孙悟空。 后来我们知道经过真假孙悟空之后 悟空对三藏唯命是从,不是因为他变了 而是因为已经不是他了。
Ⅱ 哪儿有关于《西游记》的解读
初看《西游记》,那年我正好十岁。那时候的我,对父母是即依赖又害怕,就像孙悟空对观音即依赖又害怕一样,就认为观音是孙悟空他妈,当然并不是非得她生的不可,观音制造的也成--想那观音神通广大,找块石头,吹口仙气,那石头就变成孙悟空了。这些小孩子的想法,拿出来以博一笑。后来长大了,又觉得孙悟空如此英雄,又怎么会没有美女来爱他,即使是好色的妖精女王之类的,只都只会找上唐僧那个脓包,这也不可理解。《大话西游》硬扯了一个叫紫霞的陌生人进来,因不忠于原著,未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翻遍原书,才发现观音对孙悟空很有情谊,虽不甚明显,但以她菩萨正果的身份,对孙悟空如此偏爱,却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反观孙悟空,从无法无天到循规蹈距,虽有诸多因素,但观音的“领路人”的作用,可谓大矣,以“英雄难过美人关推之”,倒也合情合理。
《西游记》中,完全是把观音当做美女来描写的。什么“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翔”,“眉似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另按民间习俗,观音负有“送子”之责,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爱神”,清初大美人陈圆圆就有“四面观音”的称谓。而西天诸佛中,道性高,佛性强的人不少,为何却偏要观音这个美女来引渡真经,作者吴承恩看来有那么一点意淫成份,只不过格于礼教,下笔就打了折扣,然笔之所书,情之所寄,难免就留下点蛛丝马迹,让我揣测不已。
话说观音与孙悟空初会,是在孙悟空大闹蟋桃会之后,正得意忘形与天庭对抗之时。观音初不以为意,遗座下弟子木叉出战,败回,在众神面前很失面子。女人嘛,若是对男人有了同情之心,怜悯之意,绝不可能产生什么爱情,须是佩服方可。观音有此一败,正是爱的起点。观音所保举的二郎神,却是一位风流种子,同样也是一位个性青年。这二郎神是玉帝妹子思凡下嫁人间一杨姓男子爱情结晶,斧劈桃山救母的那位仁兄,(原著所述,与〈宝莲灯〉有出入)对皇帝老儿也是不买帐的。观音说他:“听调不听宣”,意思就是:“看在好歹是亲戚的份上,我可以帮玉帝老儿的忙,可要我在他手下当差,门都没有。”想到天宫诸神,连玉帝老儿自已,均一筹莫展,不记得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亲戚,偏要由方外人士观音提出,岂非咄咄怪事?由此观之,观音对悟空由败生情,进而想到天宫的一断风流逸事,再进而想到风流逸事的结果二郎神,倒也符合一般人的思路。
却说这孙悟空与二郎神苦斗,不分胜负。这事关系天庭安危,直接当事人玉帝,王母等都还沉得住气,反倒是观音却稳不住了。无他,心系悟空尔。于是,坐立不安之下,就借了个由头,要一睹美猴王的风采了。
果不其然,那观音道:“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大圣围困,只是尚未擒拿……”。例位看官,此话明夸二郎,实赞悟空。为何?当时事: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角,李天王与那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直接做战人员有二郎,梅山六兄弟和一只狗,如此以众凌寡,也只是打个平手,就算二郎有神通,又能比孙悟空如何?观音口中也称悟空也由“猴精”变为“大圣”,而二郎号称“小圣”,岂不是就把二郎比下去了?这时又有人要问:“即然观音如此看得起悟空,为何却要抛扬柳净瓶去打悟空呢。盖观音与悟空初会,只是略有心意,尚未明朗。那观音突然间心生情愫,违反佛规佛纪,脑中恍惚,往往自欺以求心安,还要硬着心肠做出点事情出来让大家看看,此所谓野蛮女友的心态。观音想抛杨柳净瓶之时,未尝不在心里念叨“这死猴子该死”之类的狠话。只是那太上老君,不甚识趣,硬要抢功,让观音姐姐空费了一番心思。
这考验男女爱情,其事莫过于生死。待孙悟空被擒,生死系于一线,后又逃出丹炉,及至如来至,压孙悟空于五形山下,其间连观音的影子也见不到。观音到底是何心理,虽不能直接得之,但从以后观音对孙悟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就可知其自责心理过重。等有机会救出孙悟空的时候,那是肯定不能放过的。于是主动请缨担任取经团领导一职,好开后门门孙悟空得正果也。好在这趟差事无甚油水,倒没有人跟她抢。如来所谓:“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只能骗骗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去边缰锻炼,哪能入这些佛门老油条的法眼。
观音收沙悟净,猪八戒,小白龙,都是巧遇,唯独对孙悟空,却是特地留的编制空额。五百年后,两人再相会,这一段写得精采万分。首先木叉问及,山下压的是谁,观音说是“齐天大圣”,并没有把他当妖精看,比对沙,猪,白三人客气多了。观音随后赋诗一首,可见观音对悟空的关爱。诗曰:
堪叹妖猴不奉公
当年狂妄逞英雄
欺心搅乱蟋桃会
大胆行私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
九重天上有威风
自遭我佛如来困
何日舒展再显功
待观音见了孙悟空,劈头一句就是:“姓孙的,你记得我么?”大妙!看似很不礼貌,其幽冤之情,溢于言表。大凡男女相思,常由此及彼,以已推人,问:“你认得我么?”,言下之意无外乎是“我可记得你,姓孙的”。这五百年来念念不忘一个人,其心昭然若揭。大圣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眼,你从哪里来也?”这几句话真是字字泣血。孙悟空虽与从天宫诸神有点交情,但自犯事以来,人人惟恐扯上同谋造反的嫌疑,纷纷与妖猴划清界限。虽说人情冷暧,世态炎凉原本也不
足道哉,但要落实到自已身上,也就不那么好过了。“相知”一词,更是精典。相知的都不来看他,而来看他的,那又绝对是在相知以上。观音马上就不打自招道:“我奉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好一个“特留残步”,要说此时菩萨不偏心,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
随后两人商量取经事宜,孙悟空满口答应,菩萨居然连“喜”了两次,可算是破了大例。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喜,怒,哀,乐”,喜是排在第一位的。观音收沙,猪,龙三人,不曾见她一个喜,可收了孙悟空,这定力可就把持不住了,到底是何原因,还是一目了然吗?
至于取名一节,巧合得未免过分,都以“悟”字排名,显然是将就孙悟空(也许是作者吴承恩想将就)。观音头一句就是“姓孙的”,还有岂不知道这猴头是叫孙悟空的?是不是看木叉在旁,恐有流言,于是履行一下录用手续,以掩木叉之口耳?只不过前言已漏,后语补救,木叉又不是傻子,当然看得出来。等后来两人有机会,悟空和观音两人朝夕相处四天之久之后,孙悟空就再也不去找观音了,是不是也怕瓜田李下,人言可畏呢?
从此以后,悟空和观音,就借了取经的由头,频频约会,偷偷的谈起恋爱来了。
首先,观音给悟空带了一顶金箍。
这倒也不难理解。男女之爱,一方行为不简,另一方严加管束,让其重归正途,此爱之深,绝非小丫头片子般卿卿我我可比──这也甚是符合封建道德传统,如《烈女传》中的乐羊子妻,《红楼梦》中的薜宝钗是也。那观音神通广大,地位尊荣,决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个大扫帚也得找在肩膀上走”的一等丫头花袭人可比。
随后,又送了两件礼物,一件一领锦布直辍,一件是三根救命毫毛。
这里就要说一说观音的个性了。观音生性吝啬,贪得无厌,如来传给她的三个金箍,本来是拿给唐僧驯服徒弟用的,观音就雁中拔毛,给唐僧找了两上脓包待弟,另外两个就自已笑纳了,为自已招了两个不花钱的奴隶。她送礼的目的,不外乎是向孙悟空表示:“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你以后要听我的话才行。”──此谈恋爱的不二法门也。再说了,孙悟空不想去取经,去扯住观音,这男女授授不亲,大违常规,如何扯得?可观音却一点也不生气,依旧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这关系岂非寻常?
以后的事情就是顺水推舟,渐入佳境了。
这孙悟空为何讨观音喜欢,有本事是一桩,有个性是一桩。盖有本事,有个性是一脉要承的。要是孙悟空对观音唯唯称是,如小厮仆役一般,那可就没趣得很。男女相爱,平等为先,孙悟空虽然时常向观音磕头,但是精神上可跟她是平等的,再说大男人给心爱的女人下跪也是很平常的事。那观音也懂平等的重要性,从来就不像唐僧一般,对孙悟空呼来喝去的。这猴子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幽默。各位看官,不要小看了这幽默,十个女人,有九个是喜欢男人幽默的,而这幽默无他,唯嘴熟尔,这可是孙悟空的拿手好戏。在第一次单独约会,去收黑熊怪讨袈裟的时候,孙悟空施展嘴巴功夫,把观音逗得笑了又笑,一路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哪里像是赶着去厮杀的。
等五人会齐,观世音又请了黎山老母,文殊普贤,导演了一出诱之以利,惑之以色的好戏,明摆着是试四人取经的真心,而实际上只试孙悟空一人。这是为何,等在下一一道来。那唐僧是如来的亲传弟子,取经团的法定代表人,要是拉他下水,岂不是弄巧成拙?盖观音知道唐僧的道性,知道他不肯,才放心做戏的。八戒,沙僧,武艺低微,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况八戒没有经受住考验,还不是一样没有把他开除公职,就像组织部考察干部一样。有个屁用。要说试,只能试孙悟空一人,不是试他有无禅心,而是试他有无花心。男人虽说油嘴滑舌讨女人喜欢,可是也容易留下轻浮好色的印象,观音自然要防他一
手。在旧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普遍的现象,所谓的专一男人是说不起什么话的。清朝人张船山在苏州搞了一个小情人,还让她与她的夫人相会在可中亭中,会谈良久,他夫人却被蒙在鼓里。这个姓张的,很得意他的手段,就赋诗曰:“天孙冷被牵牛笑,一解银河露小星。”意思是说,织女还在银河那头苦等,牛郎却有了小情人了。后来“小星”就是成了小妾的代名词,这还牵涉到有关国旗的一段典故。我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方案上说什么“大星代表什么,小星代表什么”之类的话,就有人提出意见(好像是柳亚子),说“小星”指的是小妾,这怎么行了?于是就改成了“大五星,小五星”以示庄重。不过实情是,欲不做小妾,诚不可得也。
孙悟空自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还颇符合封建道德。那黎山老母娇声问道:“是什么人,擅入我寡妇之门。”这寡妇的门,是不能乱进的。《说岳全传》里说岳飞七岁时出门打柴,义词正言的吩咐寡居的母亲紧闭大门,引来一片叫好声,由此可见观音一伙的封建道德水准。孙悟空马上知错就改,喏喏连声,守礼谨严如处子也,当然甚合观音心意。所以在万寿山五庄观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惹下大祸,到处求方,最后才找到观音,观音就有些恼他,说:“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在岛上寻找?”嫌孙悟空没把她当自已人,反倒去求外人,岂不是以疏间亲了。
这份情谊,孙悟空当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孙悟空生性高傲,如何容得下唐僧这个脓包在一旁指手划脚,三番五次想不干了,还不是看在观音的面子才勉为其难的。这是有事实依据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逐出取经团,猪八戒去请他回来,先动师徒之情,被孙悟空一口回绝,但猪八戒一提起观音,孙悟空就马上回心转意了。(吴承恩写的三分,但从行文来看,只怕是十分都不止。)至于途中孙悟空下海洗澡一节,更是显出个十足。有谁见过两个大男人相会,专门去洗澡的。倒是男女相会之前,都要好好的拾缀一番,此去不是为观音,还是为谁?
这男女之情,若是有外来干扰,只会更加坚固,由唐僧引起的这么一场贬徒风波,使观音和悟空的联系小小的中断了一下,于是乎,就弥显珍贵。在孙悟空去请观音收伏红孩儿之际,两人打情骂俏,占用了作者大量的笔墨,全然不管唐僧正在受苦,看来观音是想让唐僧多吃点苦头的。其中有几句话值得注意:
“即他的三昧火,神通广大,怎么去请龙王,不来请我?”
──同医人参果树的话语如出一辙。如果说人参果树只有观音才能医的话,这还说得过去,但三昧火有什么了不起的,太上老君炼丹用的是三昧火,孙悟空在天宫也受过三昧火刑,能放三昧火的多着呢,能放即能来,又何必非请你观音不可。还不是怪悟空不去请他,以疏间亲了。
“悟能不曾来呀。”
──什么时候菩萨也学小姑娘般的“呀”起来了?
“那泼怪敢变我的模样!”(菩萨大怒道)
──还记得收黑熊怪观音之语否?“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可是你观音自已说的。就准你菩萨变妖精,就不准我妖精变菩萨,这是哪门子佛法?想必是看心上人被烧了,该有此一怒。善哉善哉,出家人四大皆空,观音为何老是在孙悟空面前犯戒呢?
“你这猴头,只会说嘴,瓶儿你也拿不动,瓶儿你也拿不动,怎么去降妖伏怪。”
──先大圣,再悟空,而后猴头,越发的不庄重了。还记得两界山做诗否,怎么变成“只会说嘴”了。
“不瞒菩萨说,平时拿得动,今日拿不动了……”(悟空语)
──吴承恩看来把孙悟空替观音拿过净瓶的事给忘了,现在又补起。这瓶儿可是宝贝啊,可见观音对孙悟空的信任。
“悟空,我这瓶里的甘露琼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妖怪的三昧火。待要你拿去了,你又拿不动;待要善财龙女与你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贝,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功夫才寻你。(观音语)
──孙悟空干的坏事,一是闹,二是偷,那来的骗和色?恐怕只有观音才认为,孙悟空会骗。骗啥,骗女人的芳心也。龙女貌美,又关悟空屁事,难道她也怕龙女爱上孙悟空,两人私奔?菩萨吃醋了?龙女是如何得知孙悟空的,又不见她跟随观音出来公干过,看来在普陀山,孙悟空是聊天的话题之一啊,多半还是观音自已提的。又大显根本没有必要的神通,把孙悟空呼来喝去,不费半点功夫,莫非在警告某人,不要跟我抢凯子?
“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掀露身体,对菩萨不敬。
──悟空你怕露体,人家菩萨可不怕啊,不信,观音就脱给你看。
紧接着,在收通天河灵感大王的时候,观音就迫不及待的脱了一回,原文如下:
噫!这个美猴王,性急能鹊薄。诸天留不住,要往里边驿。
拽步入深森,睁眼偷觑着。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箸。
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赤了一双脚。
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批肩绣带无,精光两赤臂。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呵呵,我觉得挺好玩的,不知你喜欢不喜欢~~
Ⅲ 怎么看懂西游记
西游记内丹学术源流 标题:西游记内丹学术源流
作者:风平水静
近代对《西游记》之考据较多,此文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由于有些人对《西游记》修行意义的附会惨不忍睹,所以在征得某位高人的同意后,我会公开两篇文章。
《西游记内丹学术源流》、《西游记前十回揣摩读记》
本文以隐修流派内丹理念为骨,以当前流行学术考据作肉,略谈《西游记》的学术源流。
某些年代考据可能不够完美,仅供参考。
一、《西游记》的创作
自嘉靖皇帝以来,仙道盛行。
受皇帝影响,某王爷也好长生之道,类淮南王美名。
有得全真秘传之高人,还俗而寄于王府,后为开宗祖师。
高人在王府的资助下修成,反过来传道以为回报。
高人还俗开宗,恐为全真教不容。王爷也担心为皇帝所忌。
遂将功谱暗藏,请饱学之士著书而含功修操作。
当时已经有很多取经小故事在流传。民间宗教的一些《宝卷》中也有引用。
为避免泄密、避免与宝卷混淆,故写成已有的故事。
为避免泄密、避免把柄,小说部分加入了讽刺道士的文句。
按考据分析,可能是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平话》等已有的取经故事为小说蓝本,又增加了一些故事丰富润色。
也就是说,最早版本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和修道典籍的综合。
金丹秘传九十九则,放在九十九回的小说故事后。
关于小说作者的考据分析,
嘉靖四十五年,李春芳任吏部尚书,吴承恩为县丞。
隆庆元年,吴承恩受牵连入狱时,李春芳任内阁宰辅。
隆庆二年,李春芳帮吴承恩脱罪后,助他担任荆府纪善。
吴承恩在荆王府中任职期间,与高人合作写出了西游记。
隆庆四年,吴承恩回乡。
至于参与写小说的,是一人还是多人就不知道了。
二、《西游记》的流行
因小说故事精彩,很快即有小说故事抄本从荆王府下人陆续流出。(有据可查是万历初年。)
在禁之不绝的情况下,为避免金丹修炼不泄密,于是在删去具体修炼内容后,流出全故事抄本。
(因是合著,后来又删节,留名又恐泄密,故无作者署名。)
书坊主唐光禄购得删节抄本,而后请“华阳洞天主人”校订并修改为一百回,金陵世德堂刊行。
(万历二十年的这个刊本是最早传世的,但是在演变中被埋没了,上个世纪30年代又从日本购回。)
华阳洞天主人的身份,一说是序者陈元之,一说是吴承恩,一说是李春芳。
(按某人的说法是吴承恩,当初写小说和修订的,都是吴承恩。认为离府前就有了纯小说本。)
《西游记》传世之后,由于欢迎和追捧,神魔小说开始盛行且热卖。(就象我们现在的YY小说盛行。)
如明代的《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咒枣记》、《封神演义》、《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等刊本。
简单而言,有以下几个过程:
1.包含内丹修炼的九十九回西游记。
2.删节并重排序的百回本西游记。
3.按己意进行增删点评的西游记。
4.调整使文章结构更合理的西游记。
5.清代《四游记》合刊时,为了和其他三部游记的篇幅文字配套,也进行了删节。
这个过程只是简言,具体版本的不同之处,各位自行去查学术资料。
三、《西游记》的解读
最早的刊本中,序者陈元之指出小说中具有修道意义,很隐晦的说了另有原始版本。
明代是多将《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
小说之外则多数以王阳明先生心学来点评西游记的,少数是承认三教合一。
因当时道教盛行,作为删节本中的残留内容相对而言是很正常的,所以少有人作为修道之书点评。
清代则不同,在小说艺术之外,三教合一意义成为主流。
由于改朝换代而文化衰微,刊本中残留的那部分修行内容就相对明显了。
清代分析《西游记》修行意义,分为讲道、谈禅、劝学三大类。
清代几个有名的批本:
《西游证道书》评点角度偏道。(从此传说作者是长春真人。)
《西游真诠》评点角度偏佛道。
《新说西游记》评点角度偏儒。
《西游记》之后的几个续集里,有个偏禅的《后西游记》,还是不错的。(个人推荐)
现代以修道解西游记的,比较有名的是李安纲先生。
相对网上的附会和YY,李先生做学术踏实很多。
可惜的是,或许因为李先生丹道修持不够,或许是注意力局限陷入误区。
局限在了八十一难上,一心想做成学术匹配,找的却是南宗的典籍对照。
四、《西游记》的秘传
“大丹之数,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其宗名为“×西宗”。
×西宗的四派:
1.炼形成纯阳仙,以陆地神仙、住世长生为修行成就。
2.世间修行度人,以行善炼心、死后飞升为修行成就。
3.合神修而炼性,以鬼仙不死、夺舍重生为修行成就。
4.修行不舍世间,小则阖家尸解、大则拔宅飞升为成就。
以上这四类可谓是,严格、慈悲、玄奇、温馨,各有所重。
以上那四类是我这个非该宗的门外汉道听途说,不要当真。
八年前即知初步钥匙,近来又略谈这个。两次都只是得到提示。
仅仅以所知而言,恐怕企图解读《西游记》的都有些不切实际。
我不认为可以不得传授就可以弄清《西游记》的修行细节。这话几年前的旧帖里就说过。
列几条而言:
1.现行的《西游记》版本次序不对。
——误区1:理不顺的话,就无从推演修行次第。
2.若无传承,则无法理解每回含义。
——误区2:抠字眼而牵强附会,只会偏于文意。
3.最关键的是,当初流行版本就已删除具体操作。
——误区3:纵然运气对了次第和指向,也只是一篇纲要性的功谱大略,没有实际操作。
前两个误区,是现代人解读西游记的根本毛病。
相对而言,古人稳妥很多,解读时只谈学理,不扯具体操作。
第三个误区是最根本的,最好别作依秘笈而修行的梦。
秘笈不是重点,重点是明师解说并指引修行秘笈。
若言无师单凭自己就能作好,那么不如自己取代明师直接写本秘笈。
没有钥匙的情况下,若无足够的理法水准,不可能强行推演出功修次第。
若水准不够,即使拿到了功修次第,没有传承和实修,还是难以下手。
能自行推演功修次第的,没有该宗传承照样可以修。
————————————————————————————————————————————
现代人解读《西游记》的局面太混乱了,牵强附会太过恐怖,缺乏合理结构。
几年前在《妖怪谈常识》里发过一帖,针对此类问题恶搞。
按那种附会模式,连金庸的小说都能附会成修行秘笈。
写这篇源流文章,是希望能有所提醒。
本人钥匙不全,也非那宗传承,理法水准也不够。请不要来问我那四派的具体内容。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不是忽悠,我还会再发一篇读记。
根据以前得到的初步钥匙,以及本人所知的理法,来推导《西游记》前十回的修行内容。
钥匙解的是次第意义。操作内容是自己完成,也算是一个自我水准的检验。
操作内容肯定不会和原版完全相同,只是同方向的通用技术。(怎么说得象在写同人小说)
钥匙只有最开始的,所以不知道后面的正确排序,也没有精力去推究。
而且据说在十回之后,修行学术的选择就出现,也是导致四派不同的学术差异。
而且个人水准也不够,所以现在只写前十回读记。
写完后,通过审核的部分,也就是符合或相通那宗学术的部分,才会发上来。
——————风平水静写于2009年3月15日 始发于求真斋
Ⅳ 解读《西游记》的文章
吴闲云大师的 煮酒探西游(西游记未解之谜) 比特老师的比特西游
Ⅳ 如何解读《西游记》
孙悟空形象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决决心。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提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的高超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伪装。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参考资料: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有修改
Ⅵ 名师解读解读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场人心的讽刺
Ⅶ 求《西游记》真相解读完整版啊,跪求!
您说的是 吴闲云《煮酒探西游》。没悬赏分,跪求是极无诚意的,以后谁还愿意帮忙呢?!
还是发你邮箱了。
Ⅷ 哪位文学家解读西游记最好
学术界普遍认为叶昼托李卓吾先生批注版的最好,是明代叶昼写的,但书名叫李卓吾批评西游记。
另外说两点 1、金圣叹没有批过西游记,不知道的别乱说,误人子弟。2、吴闲云的就当消遣读,千万别当真,他写的估计吴承恩都没想那么多。
Ⅸ 解读西游记的一个连续节目叫什么。说了西游记的真相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或者《老梁故事汇》
满意请采纳,谢谢。
Ⅹ 你真的读懂西游记了吗,西游记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一本小说,在当时是禁书
西游记反映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吴承恩笔下的神仙、的指旧社会的那些有权有钱有势之人,他们养的,到人间去祸害百姓时,被悟空降到,他们就出面求他饶了他们,然而那些妖精若被捉到就是死亡,因为他们没有人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