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遗址
❶ 有关福建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问题……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EA%BC%CA%AF%C9%BD%D2%C5%D6%B7&z=0
❷ 昙石山文化遗址有什么规模
大约5000年前,古老的先民们就在闽越地区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冈。
昙石山文化遗址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约3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规模超过了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昙石山遗址将昙石山文化全面地展示给世人,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
❸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怎么样
是国内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但远没有半坡等文明出名,不知道为什么。博物馆免费开放,人很少,人走在钢化玻璃上面就可以看到脚下的墓葬、灰坑、壕沟、陶窑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贝器和骨器等文物。很赞的参观方式,而且有助于文物保管。
❹ 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哪些文物
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于一座墓葬中的“中华第一灯”,是一盏陶灯,放在墓主人头顶,类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长明灯”,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另一座墓主人为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就是说后世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可以证明,日本文化不仅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发现了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是我国最早的上釉技术。
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还发现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
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然是被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
在这座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在这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绝无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另外,还发现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沟、陶窑等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等文物。
昙石山文化遗址上层为青铜器时代遗存。遗址中的兽骨,经鉴定种属有熊、鹿、犀牛、印度象、叶猴等,由此推测,当时闽江下游流域气温要比现在炎热湿润,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兼事农业、畜牧业及手工劳动。远古时代这里是海湾地带,是海洋和河流的汇合处,昙石山人以捕鱼捞虾、拾采贝壳生物为主,遗址中发现的贝壳有蚬、魁蛤、耳螺、牡蛎、血蚶等,从而证实当时闽江入海口就在昙石山一带。
遗址发现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最早用于烹饪的鼎,储藏用的罐、壶,洗濯的盆,饮食的碗、盘、簋、豆、钵、杯之类,表明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特征,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公社生活。
昙石山文化遗存与台湾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凤鼻山、圆山、芝山岩等文化遗址存具有诸多共同的特征,证明在数千年前,闽台两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来,台湾的文化直接受着昙石山等大陆文化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大陆昙石山文化先民横渡台湾海峡而创造的。
❺ 福州五区八县有哪些古代遗址
福州五区八县的古代遗址有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昙石山遗址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壳丘头遗址。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西南、濒临闽江北岸的小山岗上。昙石山遗址为典型的海洋性贝丘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是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很适宜远古人类居住。遗址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以及范围更大的村寨、 城堡、 烽燧等各类建筑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
❻ 昙石山参观心得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记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的保护单位,占地42.5亩,距离福州市洪山桥13公里。5000-3000年前昙石山海洋文化的考古现场,出土的先秦闽族殉人、殉狗、陶器、玉器、兵器、独木舟、壕沟、窑址等真实的文物,生动揭示了“从这里开始的福建文明”,与河母渡文明并驾齐驱。
5月7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来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一下车,我便看见一副对联:
和衷共济喜迎金鸡报晓来 与时俱进欢送银猴踏春去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晚期以闽江下游为中心的区域,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种新时代居民--昙石山人的头像。头像两旁是早期昙石山人的生活示意图,他们有的在钻木取火、有的在放牧、还有的在制作陶瓷,过着充实的生活。
接着,我们来到二楼大厅参观。据导游讲解,昙石山文化遗址中有四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分别是:1、在125号墓葬中,墓主人头顶放着一个造型十分奇特的陶器。陶瓷为泥质灰陶,有点象灯塔,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住一面风,灯油倒如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非常合理,堪称“中华第一灯”。2、137号墓主人为25岁年轻女性,下方骨骼被称为“日本人骨”,这可以证明昙石山人与日本人是有联系的。3、遗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些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虽然釉滴不均匀,但却是中国最早上的釉技术,为中国瓷器上釉技术提供了最原始的实物资料。4、在131号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这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墓地、独木舟等地方。
今天的昙石山博物馆参观记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使我知道了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❼ 福建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内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容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昙石山文化遗址基本上是一处4000~5000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层叠压着3000多年前的黄土仑文化遗物。2001年,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❽ 昙石山文化遗址的研究成果
昙石山遗址先后经过八次发掘,尤以墓葬最为典型,有35座,随葬品都为实用器,墓葬者,是该遗址的居民,具有父系氏族社会的若干特点。
一是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昙石山文化的经济形态的显著特点是渔猎业占着与农业相等或更为重要的地位。从发掘中看到,有相当时间居住形成的文化堆积,公共墓地即在其居址附近;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并饲养家畜。农作物虽然没有发现,但从事农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却发现不少,有砍劈用的石斧,有挖土用的石锛,有收割用的石镰、石刀和蚌刀等。这些工具当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反映当时人们已从事农业的劳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渔猎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逐渐显示男子在生产中的威望。
二是婚姻形态出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社会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并盛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在他们死后的公共墓地中,出现单人葬,或一对成年男女合葬,而单人葬占绝对优势,昙石山文化中的墓葬正与这种情况相符合。
三是贫富分化,产生私有制。男性墓中以生产工具作为随葬,说明生产工具已转为个人所有,私有制已经确立,男女社会劳动分工已趋于明显。
四是轮制陶器业的出现。只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时期,才普遍使用快轮制造陶瓷。从昙石山文化中的大量陶瓷观察,显然已采用快轮制作。 陶灯
在第125座墓葬中,墓主人头顶放置1件陶灯。这件陶灯造型奇特,通高28.6厘米,腹衣,下半部为壶形,上半部为圆锥形。其柄与壶交接处有一椭圆形孔。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就已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堪称“中华第一灯”。
颧骨
第137座墓主人为25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其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日本文化不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上釉技术
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批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均施有青绿色釉,釉滴不匀,但它是中国商周时期最早的上釉技术。
提线陶簋
在第131座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罕见,敛口外有一哆口口沿,沿边有三组扉棱纹,沿上有三组小圆孔,每组6个小孔,显系提线用。
殉葬男奴
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系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
18件陶釜
在第131座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1座墓陪葬陶器29件,其中大大小小陶釜18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也是罕见,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❾ 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可以提供石山人文历史发展的一些线索,用以印证某些问题的存在现象。
不过,在经历了元明清至今大起大落的历史演变后,是否还能保持元山文化特征,令人信心不足。
❿ 闽侯昙石山博物馆作文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版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权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昙石山文化遗址基本上是一处4000~5000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层叠压着3000多年前的黄土仑文化遗物。2001年,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