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遗址
㈠ 齐家文化的渊源及发展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我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在我州境内均有分布,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地广河齐家坪遗址外,还有省级保护单位积石山县新庄坪、临夏县莲花台、康乐县王家等。另外,现淹于刘家峡库区中的秦魏家、大河庄等也是重要的遗址。
齐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而命名的,1945年,中国考古学者夏鼐在广河县阳家湾发掘了两座齐家文化墓葬,证明了齐家文化早已马家窑文化的年代顺序。1947年至1948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甘肃省湟河,大夏河,洮河流域考古调查中,发现九十多处齐家文化遗址,首次发现了白灰面住室和石圆圈遗址。
五十年代,黄河水库考古队在黄河上游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在我州进行了有影响的永靖秦魏家,大河庄遗址考古发掘,74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我州广河齐家坪考古发掘中,获得了比较重要的资料。之外,在青海柳湾,武威皇娘娘台,兰州青岗岔等地考古发掘总共约350处,基本揭示了齐家文化的文化特征,墓葬习俗,经济生活和社会状况等。
齐家文化是以素陶为特征的文化,陶质精细,器型多样,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在临夏地区出土的齐家文化陶器主要为双耳罐、大口瓶、规、三耳罐等,还有形象的乌形壶等,在稀有的齐家彩陶上,用红彩或黑彩绘制简便的网格纹,菱形纹,波折纹等,在砂陶上有绳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文化特色的不同,一般分为三个类型,即七里墩类型、秦魏家类型、皇娘娘台类型。在我州遗存的是秦魏家类型。秦魏家类型根据地层关系与陶器特点,从早到晚可分为四期,一期大河庄下层,二期大河庄上层,三期秦魏家下层,四期秦魏家上层。以秦魏家遗址为代表,秦魏家类型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地区,包括洮河与大夏河流域,典型陶器有双大耳罐、三耳罐、高颈双耳罐等。
齐家文化的临夏先民,主要以原始农业为经济形态,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永靖大河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曾发现粟壳。齐家文化生产工具一般选用硬度较高的石料制成,因而玉石器比较普遍,另处还有骨器等。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在墓葬中发现猪、羊、狗、牛、马骨头,尤其以猪最多。
齐家文化制陶工艺比较高,变化多端的造型,精细薄光的陶体,充分表明了制陶业的发达。陶器制法一般也是在泥条盘筑的基础上,经慢轮修正,并打磨光滑,陶色呈橙黄和砖红。
㈡ 齐家坪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对洮河一带进行首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这一带发现了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197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发掘齐家坪遗址,出土物除陶器和石器外,还有铜刀、铜锥、铜斧、铜镜和玉璧、玉琮等器物。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齐家坪,齐家坪遗址由此广为中外考古界所知。
齐家文化出土的陶罐
㈢ 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什么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它们就是天然红铜的制品。
㈣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器有多件
1957~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来区别天然红铜与原始冶金所得的纯铜。
㈤ 什么时候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什么铜器
1957~1958年,在来甘肃武威源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来区别天然红铜与原始冶金所得的纯铜。
㈥ 齐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宁夏南部地区,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 50 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 15 厘米,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
首先,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其次,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曾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武山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通过两年多的系统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确认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专家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这次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重要大发现有三方面,一是发现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墙内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过考古发掘发掘出玉器这在石峁遗址还是首次。可以说,这就就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都有24个头骨。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通过考古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发掘工作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考古专家会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但其实,这次考古发掘只是对石峁外城东门址进行了发掘,只是整个石峁遗址的一小部分,用陕西考古研究员院长王炜林的话说,就是“好戏才刚刚开始。”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许多雕塑成动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鸟形的为主。这件器物外形似一只水鸟,腹部丰满,
曲线起伏变化,犹如在水中游动,简洁生动。 在喇家遗址博物馆,距今约4000年的一场突发地震现场发掘后
完整保留下来,灾害场面惨烈,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
的遗存更是穿越历史时空令人动容。
㈦ 齐家文化遗址的文化特征
齐家文化遗址的一大特征是玉器明显增多,这里早年曾发现过重型礼仪玉器——玉璧和玉刀,进入本世纪后,又曾发掘出祭坛遗址和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条实物遗存。
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甘肃、青海境内,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出现了阶级分化并产生原始军事民主制。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粟等农作物,人们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有石镰、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
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饲养的家畜有猪、羊、狗、牛、马等,基中养猪业最为兴旺。手工业也发展到一定水平,制陶、纺织及冶铜业都取得较大成就。
齐家文化的陶器独具特色,主要有泥制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和泥制彩陶。纺织品以麻织面料为主,冶铜业发达,出现了红铜、铅青铜和锡青铜,表明齐家文化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私有制的产生,齐家文化中原始的贫富均等的状态已经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并产生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
㈧ 齐家文化分布在哪些地区
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其地域范围东自泾、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葬500多座,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
㈨ 考古人员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铜器的情况是怎样的
1957至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
㈩ 齐家文化以后到什么年代
齐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齐家文化遗址古墓群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齐家文化的命名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