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游记
① 嫩江的干流概况
嫩江,历史名称极为复杂。魏书、《北史》最早称嫩江为难水或难河,又作榇河。唐《新唐书》称“那河(水)”,《辽史.道宗纪》称其为乌纳水、纳河,《元史》称纳兀河、脑连水。《元史·地理志》称其为“孛苦江”、“那兀江”。《明一统志》称其为脑温江。清《清统志》称“诺尼江”。《龙沙纪略》又说:“蒙古谓脑温为‘碧诺尼’”。《张穆蒙古游记》则称其为嫩江。“嫩”源出女真语,为“碧”、“青”之意,故嫩江因水色而得名。一说蒙古语,意为“碧绿的江”;一说满语,意为“妹江”。此外,还有鸭子河、诺尼木伦、那悟沐涟、诺尼等称呼。
肇源县县段为嫩江下游,因水色黝黑而称之为“黑龙江”,亦称“大黑水”,该县旧称“郭尔罗斯”即是通古斯语的“黑水”,是由此水而得名。
河源段
嫩江,源出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侧,正源南瓮河(南北河)。海拔1030米,自河源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松岭镇(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南瓮河林业局辖区),右南瓮河在右岸边汇入,阿鲁卡康河、大伊希康河、南阳河、库尔库河等支流,在十二站林场(呼玛县境)南约1公里处(汇合点海拔930米)与二根河(也称根河)汇合后转而南流始称嫩江干流。南瓮河长172.2公里。
干流段
自南瓮河(南北河)、二根河(也称根河)汇合点起,嫩江流向基本从北向南,至吉林省松原市三岔河(原属扶余县,对岸为黑龙江省肇源县)汇入松花江,全长1370公里。
在左岸,黑龙江省一侧,由北向南流经呼玛县、黑河市的嫩江县、讷河市、富裕县、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龙沙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泰来县、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的肇源县等县(市、旗)。
在右岸,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尼尔基水库),诺敏河注入后,黑龙江省甘南县、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扎赉特旗、泰来县、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白城市的镇赉县、大安市(有月亮泡汇入)、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松原市的宁江区。
其中:黑龙江省流经地详情:
在呼玛县,嫩江是和松岭区分界线。境内江段75.6公里,河宽55米,水源丰富,十二站林场、嘎拉河林场往嫩江流送木排均行此江。
在嫩江县,嫩江干流由北南流,蜿蜒穿越兴安山地进入松嫩平原,县内嫩江干流长度为404公里。嫩江在县内的主要支流有科洛河、门鲁河、卧都河、固固河。较大的次支流有科洛河支流沐河、门鲁河支流泥鳅河。处于嫩江上游,流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河流穿行于山岳地带,河道坡降较陡,约在0.36-1.42‰之间。江面宽140-400米,水深2-5米,流速0.5-2.5每秒米。河床由细砂、卵石组成,河道多急弯、卡口。
在讷河市,嫩江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水。经嫩江县至县内富源林场场部北侧入境,流经清和、学田、二克浅(有尼尔基水利枢纽)、太和、拉哈、团结等六个乡、镇,流长150公里。平时江宽100至460米,水深2.5至4米,最高洪水位98.95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米,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6000立方米,正常流量为每秒600立方米,最小流量为每秒40立方米。
在富裕县,嫩江自讷河县白露屯入境,流经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由哈拉吐海屯西向南流入齐齐哈尔市境内。境内流长91公里。嫩江上游来水面积11万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13500立米/秒(1932年)。1949年后,最大洪峰流量9810立米/秒(1969年)。历年平均径流量168亿立米。嫩江富裕江段,主河槽宽300—400米,河道比降1‰—0.4‰,水深3—5米,弯曲系数1.08,河谷漫滩开阔。
在甘南县,为该县与讷河、富裕两县的界河。流经县境北段,北起诺敏河口,南从巨宝乡新华村东南出境。县境内流域面积为511平方公里,流长46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31亿立方米。
在齐齐哈尔市,嫩江干流在甘南县巨宝乡猪肚子湾进入市区后,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市区,在富拉尔基区南端的渔房子西(英武矶西南约5.8公里处)出境,市区江段长146公里。江面平均宽782米,洪水期可达6.5公里,水深2~4米,浏园以上河床为沙砾底,以下为沙泥底。嫩江干流在市区一段的比降很小,约为1.4‰ 。因而水流平缓,河水下切无力,旁蚀和沉积作用增强,河曲发达,江心洲、岛众多(约102个),水流分汊,整个河道呈蛇行网状。受河曲发展,汛期洪水冲刷、淤积,初春融冰崩塌和地转偏向力作用等多因素影响,两岸河漫滩不断扩展,河谷宽阔(平均约1~8公里),河道也以每年约20厘米的速度由东向西移动。
在泰来县,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入境,流经汤池、托力河、大兴、江桥,胜利、宁姜等乡镇及省属两颗农场,县境内流长144公里。流域面积2146平方公里,平均宽度700米,最大洪断宽度1700米,主槽深度6至15米。坡降1/7000,最大洪水水位140.76米(1969年),最大洪峰流量10600立方米/秒,最枯水位133.26米,流量66.5立方米/秒。年平均过境水量为190亿立方米,偏枯年为108亿立方米。沿江堤防总长为97公里,建泵站9处,年均提水量1.15亿立方米。盛产江鱼。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嫩江在大山种羊场老漩水西北1.5公里处入境,流经大山种羊场、江湾乡、巴彦查干乡、他拉哈镇、石人沟渔场、腰新屯乡等6个乡、镇、场,从腰新屯乡大巴尔等南2.7公里处出县境。位于本县内江段长146.7公里,形成较大河叉5条。
在肇源县,嫩江流经境内的富强、古龙、新站、民意、茂兴等5个乡镇,在茂兴镇三岔河流入松花江干流。流程114.26公里。两岸滩面海拔高程为129.4~128.2米。河槽宽300~400米,滩地宽达8.5~10公里,水深3~5,河底高程大赉段为122米,三岔河段为117.7米。
吉林省境内流经地详情:
嫩江在白城市镇赉县丹岱乡十家子进入吉林省境内,经大安市、前郭县到三岔河汇入松花江(或称与松花江南源汇合),进入松花江。在吉林省境内干流长199公里,流域面积42346平方公里,较大的支流有洮儿河、霍林河等。嫩江堤防在白城市境内长108公里,保护沿岸三个县(市)的24个乡、镇、场,保护48.6万人口、161万亩耕地、上千眼油井及其它设施等。 在白城市,嫩江由镇赉县丹岱乡十家子屯入境,在大安市四棵树屯流出,境内江长约150公里。
松原市境内流长30公里,从前郭县八郎乡四家子村入境,至三岔河口(河口海拔128米)与松花江汇合注入松花江干流(如以嫩江为松花江北源,则与南源会合为松花江干流),境内流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
嫩江,依其地形、地貌和河谷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自嫩江河源到嫩江县城为上游段,江道长661公里。河源区为著名的大兴安岭山地林区,森林密布,沼泽众多,河谷狭窄,河流坡降大,水流湍急,水面宽100~200米,河道比降14.2‰,河流为卵石及砂砾组成。河源区以下,江道逐渐展宽,河道比降3.1‰~3.6‰,相继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河谷宽度可达5~10公里。
由嫩江县城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尼尔基(前称布西)为中游段,是山地到平原的过渡地带,江道长122公里。两岸多低山丘陵,地势较上游段平坦,两岸不对称,特别是左岸,河谷很宽。中游段支流较少,除江道过嫩江县城4公里,右岸有较大支流甘河汇入干流外,其余均为一些小支流或小山溪。
从尼尔基到三岔河口为下游段,江道长587公里。此江段进入广阔的松嫩平原地带,江道蜿蜒曲折,沙滩、沙洲、江汊多,江道多呈网状,两岸滩地延展很宽,最宽处可达10余公里,最大水深7.4米,滩地上广泛分布着泡沼、湿地和牛轭湖。齐齐哈尔市以上江道平均坡降0.2‰~0.1‰,主槽水面宽300~400米,水深3~4米。下游江段河网密度较大,右岸有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大支流汇入嫩江,左岸广大地区基本属于内陆闭流区,有大片沼泽、连环湖和湿洼地。从河源到三岔河口高差900米。
② 马可波罗游记中怎么描述蒙古人的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书的开头,对当时人们十分惊奇的事物作了介绍[2] : “皇帝、国王、公爵、侯爵、伯爵、骑士和市民们,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们,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请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你们将发现,在这本书中,正如梅塞·马可·波罗所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大亚美尼亚、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所有伟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市民,聪明而又高贵,被称为‘百万先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所有读或听人念这本书的人,都应置信不疑,因为这里所记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手创造了我们的祖先亚当以来,直到今天,从未有过任何人,基督教徒或异教徒,鞑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像这位海塞·马可那样,知道并考察过世界各地如此众多、如此伟大的奇闻轶事。…… ”
马可叙述的故事,确实和这一介绍所说的那样激动人心。他讲到了带有花园和人造湖的大汗宫廷,装载银挽具和宝石的大象。他还讲到了各条大道,高于周围地面,易于排水;大运河上,商人船只每年川流不息;各个港口,停泊着比欧洲人所知道的还要大的船只,并谈到了生产香料、丝绸、生姜、糖、樟脑、棉花、盐、藏红花、檀香木和瓷器的一些地方。马可还描写了他护送中国公主到波斯去时,访问和听说过的所有寓言般的国度——新加坡、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索科特拉岛、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桑给巴尔和阿比西尼亚。
书中的一切仿佛离奇古怪,言过其实,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别号叫“百万先生”,因为“他开口闭口总是说百万这个、百万那个”。其实,他向16世纪中叶的欧洲人提供了有关中国最为全面可靠的资料。这本书题名为《世界见闻录》并非偶然。实际上,这部著作使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突然扩大了一倍。马可·波罗正如两个世纪后的哥伦布一样,为同时代人开辟了崭新的天地。的确,正是他所描写的有关中国和香料群岛的迷人景象,召唤着伟大的探险者们,在穆斯林封锁陆上道路之后,直接寻找一条海上航线,继续前进。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
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③ 初中毕业了自费上学齐齐哈尔嫩江市有学校吗
有的。
嫩江,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或北源)。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侧,正源称南瓮河(又称南北河)。嫩江干流流经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的交界,最后在吉林省松原市三岔河与松花江南源汇合为松花江,嫩江全长 1370 公里(一说全长1375公里[1]、1089公里) ,嫩江支流共有20多条(其中较大的12条),是黑龙江水系最长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为 29.7 万平方公里(一说28.2万平方公里[2]、24.39万平方公里[3]),大于淮河和海河。
流域内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嫩江、绥化等地区和齐齐哈尔市以及吉林省的白城市。[4]
河源至嫩江县城为上游,河谷狭窄,两岸多林区,产落叶松、樟子松、杨、桦等木材;嫩江县城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地为中游,其下至三岔河口为下游,中下游河谷宽阔,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450—8000米,最大水深6—13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70—180米,最大水深1.6—7.2米。两岸为松嫩平原农业区,建有查哈阳灌区和北部、中部、南部引嫩水利工程,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右岸支流主要由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流入,左岸支流均在黑龙江省境内。结冰期从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中、下游可通航300—500吨船舶。沿岸主要城市有齐齐哈尔市,以及嫩江镇、尼尔基镇、富拉尔基等城镇。
嫩江,历史名称极为复杂。魏书、《北史》最早称嫩江为难水或难河,又作榇河。唐《新唐书》称“那河(水)”,《辽史.道宗纪》称其为乌纳水、纳河,《元史》称纳兀河、脑连水。《元史·地理志》称其为“孛苦江”、“那兀江”。《明一统志》称其为脑温江。清《清统志》称“诺尼江”。《龙沙纪略》又说:“蒙古谓脑温为‘碧诺尼’”。《张穆蒙古游记》则称其为嫩江。“嫩”源出女真语,为“碧”、“青”之意,故嫩江因水色而得名。一说蒙古语,意为“碧绿的江”;一说满语,意为“妹江”。此外,还有鸭子河、诺尼木伦、那悟沐涟、诺尼等称呼。[1][7]
肇源县县段为嫩江下游,因水色黝黑而称之为“黑龙江”,亦称“大黑水”,该县旧称“郭尔罗斯”即是通古斯语的“黑水”,是由此水而得名。[8]
嫩江汇入松花江处三岔河
松原市境内流长30公里,从前郭县八郎乡四家子村入境,至三岔河口(河口海拔128米)与松花江汇合注入松花江干流(如以嫩江为松花江北源,则与南源会合为松花江干流),境内流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
嫩江,依其地形、地貌和河谷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自嫩江河源到嫩江县城为上游段,江道长661公里。河源区为著名的大兴安岭山地林区,森林密布,沼泽众多,河谷狭窄,河流坡降大,水流湍急,水面宽100~200米,河道比降14.2‰,河流为卵石及砂砾组成。河源区以下,江道逐渐展宽,河道比降3.1‰~3.6‰,相继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河谷宽度可达5~10公里。
由嫩江县城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尼尔基(前称布西)为中游段,是山地到平原的过渡地带,江道长122公里。两岸多低山丘陵,地势较上游段平坦,两岸不对称,特别是左岸,河谷很宽。中游段支流较少,除江道过嫩江县城4公里,右岸有较大支流甘河汇入干流外,其余均为一些小支流或小山溪。
从尼尔基到三岔河口为下游段,江道长587公里。此江段进入广阔的松嫩平原地带,江道蜿蜒曲折,沙滩、沙洲、江汊多,江道多呈网状,两岸滩地延展很宽,最宽处可达10余公里,最大水深7.4米,滩地上广泛分布着泡沼、湿地和牛轭湖。齐齐哈尔市以上江道平均坡降0.2‰~0.1‰,主槽水面宽300~400米,水深3~4米。下游江段河网密度较大,右岸有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大支流汇入嫩江,左岸广大地区基本属于内陆闭流区,有大片沼泽、连环湖和湿洼地。从河源到三岔河口高差900米。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④ 严格来说,元朝到底算不算中国历史
元朝是正统中国朝代,在《元典章》中的《建国号诏》中,忽必烈明确宣布了自己和“大元”是继承了三皇五帝、秦汉隋唐的历代中国帝王正统。元朝的创始者认可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继承的是华夏的历史,中华的历史仍在一脉相承,这是毫无异议的!
一些反对者从民族的角度出发,以元清是异族为理由,否定其为中国王朝,这些人绝大多是用心险恶。事实上,决定国家属性的不是民族因素,如汉人主导的新加坡就是个严重西化,极其反华的国家,人家没把自己当汉族,你就不能将其当成第二个中国;统治者是异族的国家,在国外历史上也有很多,印度的莫卧尔王朝就一例。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未必会改变其国家的属性,民族反倒是政治下的产物。民族是政治体,是通过政治力量人为建构出来,并且通过各种说服手段使人们相信的一种政治信念。这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近代概念,通过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运动,无不把这一近代概念推向历史叙述中,把自己打扮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紧密联系的社会群体。
中国古代的“汉人”并不是民族意识下的族群,而是在华夏中心主义下被视为华夏人的群体。宋对元及明对清的战争,在当时的人看来,只是华夷之间的战争,而非民族战争,所以中国古代只有爱国英雄,但无民族英雄,被当成民族英雄是近代的事情,是在华夷意识转化为民族意识后给追加的。古人哪怕是对于敌国的英雄,也会崇敬有加,不像今天某些无知国人那么心胸狭隘却要装成是民族大义。英雄不分国别,我们崇尚英雄,是为了传承其精神,而不是别有用心地借历史来宣扬民族仇恨。
政权才是国家的本质存在,国别取决于政权的性质。因为国家是统治者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也并非人民直接建立国家,而是人民通过决定其统治者的方式间接建立的国),没有政府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即亡国),国家是由政府及其所附有的领域和人民构成的。统治者对内的自我定性决定其朝代,对外的自我定性则决定其国别,因为国别是在国际交往中相互承认的,所以一个政权,无论其为何族,当它在对外关系中以这种国别身份为代表时,就无疑地已是该国的政权。
所以忽必烈的行为,就是明确无误的国家认同行为,这也是当时及后世的外邦人何以会很自然地将其视为中国王朝的原因。如果我们跳出华夷观的思想局限,就会发现,具有这种国家认同感的,还有辽金等非汉人的王朝,这就是一个“大中国”的范围,也才更符合建构民族信念要求的标准!
而华夷观下的“中国”,其实只是在文化上作的不平等标榜(即与“蛮夷”相区别),是在文化歧视下作的地区划分,却不具有真实的民族国家性质,如果不是近代这种具有极端排他性、自我优越感很强的华夏中心主义观在作祟,本来是不应成为民族的划分标准的。假如按这种观点推而论之,秦始皇是羌族,隋唐的杨坚和李渊都是胡人,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等等,可以说整个中国几乎一直是亡国无史的状态,虽然有异族汉化的情况,但汉化不一定代表认同,比如日本汉化也很深,他们的和服就是汉服的传承,但你不能说和服就是汉服,我们学别人的文化同样也没变成别国人。
所以说当时所谓的民族战争,就其性质而言属于中国内战,正如李敖所说,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都是自家兄弟相争,到了近代,才发现真正的外敌来了。
世界主流国家的历史教科书都是把元朝当作中国一部分来介绍。《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全球通史》,《历史研究》,《草原帝国》等国外著名史书,全部承认元朝是中国,数年前还发生过日本政客要求中国对元朝时期侵略日本而做出道歉,如果国外有个别历史学家不承认,可以。先把这些著作推翻了去。否则别不承认,没用。
⑤ 日语..帮忙翻译一小篇日记,比较简单!
蒙古タンメン
蒙古式担面
今日は记念すべき33回目のブログです☆
今天是我第33次进入博客,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今日友达と池袋西口にある『蒙古タンメン』で有名な『中本』にいってきました!(^-^)
今天和朋友去了一家在池袋站西口处叫做『中本』的很有名气的蒙古担面馆。
もちろん頼んだのは蒙古タンメン!!
吃的当然是蒙古担面。
つーか!!赤ぁー!( ̄□ ̄;)!!
怎么说呢...一片红颜色!
でもうまぁー!
但是好吃!
やっぱからぁー!
还是好辣!
でもうまぁー!
可是..好香!
やっぱからぁー!( ̄□ ̄;)!!
还是好辣!
ずっとその缲り返しで癖になる一品でした☆(^-^)
一直重复着几句话却能让你上瘾的一品(拉面)
P.S この夏カプサイシンで脂肪燃焼しちゃおぅ!(^-^)
p.s 这个夏天用辣素来燃烧我的脂肪!
(我的脂肪在燃烧!用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