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城遗址
❶ 冀州古城遗址的介绍
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镇北关村一带,是汉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墙,从内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容450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该城城周12里。北宋时将城周扩大到25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现古城墙高3—5米,基底宽30米,顶面宽4米。 部分文物被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冀州文物潜存丰富,开发价值巨大。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❷ 扶余县汉代古遗址
石头城子古城遗址属聚落与废城遗址旅游类型,位于三岔河镇石头城子村,距市区3公里专,102国道2公里处。属遗址是辽金时代的古城,毁于战火。石头城子古城属辽金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址,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古城的形体呈长方形形态,方圆大约有25公顷。古城主要是以吉林省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为主要标志。圆通观坐落于古城遗址附近,主要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建有关圣殿、护法殿以及宅堂、三教祖师殿。
❸ 汉代麻池古城遗址
汉代麻池古城遗址位于包头郊区麻池乡西北,是包头地区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古城郭遗迹。清初三湖湾一带盛产青麻,其时在此有13个沤麻池,村庄园称之为麻池村。古城城垣6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
1954年在麻池召湾16号公墓,曾挖掘出金、银质的虎、豹、骆驼形镂空饰片,出土了有狩猎图案的简形器等,具有鲜明的匈奴文化特色。
古城出土了汉代铸的"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的瓦当据推测,瓦当很可能是当时为纪念王昭君出塞和亲而烧制,供建筑使用。麻池遗址已被确定为内蒙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❹ 汉朝乐浪古城在今天的朝鲜国首都平壤哪里有乐浪府城的遗址图
乐浪土城址00乐浪郡治遗址位于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的平安南道大同郡大同面土城里台地上,
平面不规则,东西约长700米,南北约长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东部发现柱础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筑遗迹。城址内出土的遗物相当丰富,历年采集所得的有砖瓦、封泥、陶器和铜铁器等。瓦当上除常见的云纹以外,还发现有“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等铭文。特别是在封泥上,除“乐浪太守章”和“乐浪大尹章”之外,朝鲜等23县的令、长、丞、尉的官印都有发现。证明这里曾是当时的乐浪郡治址。蝉县治址位于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300米。城东北遗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的蝉神祠碑,碑铭内容为蝉长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宁五谷丰登。这是朝鲜半岛最早的石刻,也是确定蝉县址的依据。
以下是乐浪土城址的平面图
❺ 古城遗址发现汉代墓葬,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讲的是什么
在这座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
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们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
根据一件件出土文物,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认定,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骊靬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在考察者来寨的过程中,关教授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
他对此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发现,者来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有200多人。他发现,这些被外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们总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总要把头发染成黑色。
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还对这里的民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当地民俗具有古罗马遗风。
当地人的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关教授等认为,这正是面向古罗马的方向。
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们还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庙。
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比如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会发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称“疯牛扎杠杠”。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