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贾湖遗址
⑴ 四笔组成汉字有那些
共有127个四画的汉字、分别是
队、为、切、片、比、厅、丹、巨、水、文、乌、专、扎、讥、勾、斤、支、仅、凶、冈、反、内、仍、孔、犬、乏、瓦、区、欠、劝、凤、仇、订、计、幻、历、夭、介、仁、忆、币、允、仆、戈、仑、氏、屯、匀、仓、韦、曰、厄、仄、丐、亢、壬、乤、仐、禸、円、
户、肀、丒、勽、丮、讣、阞、贝、书、公、认、分、艺、火、中、手、王、六、止、从、太、长、牛、互、车、少、不、云、井、办、什、斗、邓、天、匹、引、爪、无、今、心、木、巴、户、元、月、尤、丰、勿、风、父、见、午、气、以、日、丑、五、夫、牙、友、开、毛、化、升、尺、方、双。
1、丒
读作chǒu,“丑”的俗字。丑是中国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之一,凌晨1 点—凌晨3 点。
2、丮
读作ji,持也。象手有所丮据也。 握持。甲金文象一人跪坐或屈身,两手前伸,有所握持之形,本义是握持。
3、夬
读作guài,意为坚决、果断,或文章名称《易经》第43卦——泽天夬。
4、仐
读作(jin,san,tao)是一个汉语多音字,意思是取,古时意思同今或伞,总共有四笔。
5、仒
读作bīng,是个象形字,释义为冻也,冻的意思,象水凝之形。本义为草木衰落,也做偏旁部首。《广韵》笔陵切《集韵》悲凌切。冰本字。
(1)舞阳贾湖遗址扩展阅读: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⑵ 寻单个汉字的由来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画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
⑶ 中国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哪些乐器
中国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共出土了十余支七孔骨笛,孔为六大一小,从骨笛形状、音响结构来看,我国先民的音乐演奏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古代乐舞不分家,自原始先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开始,这一传统便流传下来。
⑷ 关于介绍舞阳县历史贾湖文化和传说故事的作文
从目前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看,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从2万年左右开始进入农耕农耕文明阶段,以湖南玉蟾岩遗址为代表,2万年左右开始稻作文明;黄河流域及以北近万年左右进入农耕文明阶段,以河南贾湖舞阳遗址为代表,有距今近9000千年的稻作文明;地中海流域距今约6000~8000千年间进入农耕文明阶段,以两河流域古苏美尔文明和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为代表。世界其它地方进入农耕文明相对晚了许多。目前将我国长江流域所发现的上万年以上的农耕文明遗址一概并入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一种历史的陈腐观,是西方中心论在作祟,一个地方是否进入有规模的农耕文明是判断其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万年以上的农耕文明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以北并世界其它地方还没有类似的文明的发现,突显人类文明发祥地的龙头作用,这是人类重要的文明发展史实。这些上万年的农耕文明主要有湖南道县玉蟾岩、湖南临澧竹马村、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广东英德牛栏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浙江上山遗址、广西邕宁顶蛳山、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等等。黄河流域及以北上万年的新石器遗址表现出明显农耕文明特点的不多,河北徐水南庄头、河北阳原于家沟、北京东胡林人村、北京怀柔转年和山西吉县柿子滩等遗址可当作新石器遗址的代表。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并世界其它地方上万年的新石器遗址尚未进入农耕文明阶段。黄河流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稻作文明从实际地理位置分析,还是属于长江流域的淮河支,实质还是长江流域向北发展的稻作文明;而河北磁山遗址大量粟的发现,才真正能代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目前最早上限,距今7000年前。
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2.25~1.85万年,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发现了人类最早的栽培稻、陶器和人工编织物等。玉蟾岩原始陶片呈黑褐色,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厚近2厘米,夹碳、夹粗砂,陶片内外均饰纹样,似绳纹,但为编织印痕,有清晰的经编与纬编,开了夹碳陶、贴塑法、内外纹饰、编织技术萌芽的先河。玉蟾岩的编织印痕,表明玉蟾岩人已发明了编织技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发明了网罟,用来捕捉鸟禽,开启智力。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附近类似玉蟾岩的早期遗址还有很多,附近就有三角岩遗存。可见人类起源文明发祥于长江流域决不是孤立偶然,是生生不息。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两遗址相距约800米,其中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发现有1.2~1.4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距今1.2万年~8000年前,位于英德市云岭镇东南面的狮石山南麓。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岭南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万年左右。陶片表面饰粗绳纹,无编织印痕,内壁加抹,表里呈褐色,厚1.10~2厘米。早期夹碳,晚期不夹碳,只夹砂,纹理不明。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1.2万年~7000年,出土上万件捏制的陶器残片,有专家认为陶器起源与当地人用陶器煮食螺蛳有关。据出土人骨测定,当时的桂林男子平均身高为1.65米,女子为1.56米。他们有卵圆的头、低矮的鼻骨、铲形的门齿,与现代的壮族人、东南亚人极其相似。他们用骨针、葛麻和兽皮缝制衣服,用兽牙、蚌壳作饰品,用赤铁矿粉染色、文身,充满了“野性美”。然而在此繁衍了5000年后,远古的桂林人终于放弃了这个栖息地。7000多年前,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温暖潮湿期,高出地面仅1米的甑皮岩变得潮湿多水,这里的先民们走出洞穴,走向平原,利用树木和竹竿搭建了适合南方潮湿天气的干栏式房屋。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长江下游发现的上万年的水稻农耕文明遗址,出土的大量夹碳陶片距今已有1万年左右历史,映证了水稻农耕文明从长江中游向长江下游传播的方向性。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代表了岭南地区距今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出土距今1万年左右的陶器,形具完整,多达20多件,其数量在广西史前考古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为研究南方史前文明提供了诸多便利;距今8000~7000年的100多座墓葬,在顶蛳山贝丘遗址现已发掘出的400多个古人类遗骸中,有1/3是采用肢解葬的。遗址中出现的南方干栏式建筑形式。
就广西南宁附近,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密集就让人十分吃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早期的遗址分别有:天窝遗址、那北咀遗址、牛栏石遗址、青龙江遗址、长塘遗址、石船头遗址、凌屋坡遗址、南蛇坡遗址、顶蛳山遗址、灰窑田遗址、长江岭遗址、豹子头遗址、龙颈遗址、青山遗址等。天窝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天窝村东面约2.5公里的邕江南岸一个为“螺蛳山”的台地上;那北咀遗址位于邕宁县伶俐五合那窝村南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个称为“那北咀”的台地上;牛栏石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粟屋坡西南面约300米的邕江北岸一个称为“牛栏石”的台地上;青龙江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定西村冲西坡西北面约1公里的青龙江口两侧的台地上;长塘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邕江北岸的长塘火车站东面一个称为“螺蛳山”的台地上;石船头遗址位于原邕宁县良庆乡那黄村北面约3.5公里的邕江两岸一个称为“石船头”的台地上;凌屋坡遗址位于原邕宁县长塘乡五合村凌屋坡南面约50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南蛇坡遗址位于原邕宁县伶俐乡公所南蛇坡西南约1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灰窑田遗址位于南宁市东南面三岸园艺场灰窑田岭下邕江北岸的台地上;长江岭遗址位于南宁市东南面三岸园艺场部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豹子头遗址位于南宁东南面柳沙园艺场那坝村西南面约2公里的邕江转弯处的北岸台地上;龙颈遗址位于南宁市西北江西老口街北面约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个称为“龙颈”的台地上;青山遗址位于南宁市青山园艺场青山脚下邕江东岸的台地上。顶蛳山遗址位于原邕宁县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1994年发现,1997年至1999年进行全面发掘,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共发现三百多座墓葬共四百多具人体骨骼,出土大批磨制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遗物,还发现排列颇有规律的建筑遗迹——柱洞,是广西迄今发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林河先生在其《中国巫傩史》一书中详细总结了长江流域农耕文明领先世界的记录: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筑科技(18000年前临澧竹马村的“高台式土木建筑”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管道施工科技(竹马村的拱形密封管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纺织科技(20000年前道县玉蟾岩遗址的植物纤维编织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陶科技(玉蟾岩的陶制食物盛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技(玉蟾岩的水稻人工栽培工艺);
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灵崇拜(玉蟾岩的“搓草纹”陶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贴塑陶科技(玉蟾岩制陶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雕刻科技(彭头山文明的雕刻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抛光打磨科技(彭头山文明的精制佩饰);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垦了世界上的第一片稻田(彭头山文明的稻田);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凿了世界上的第一条灌溉稻田的水沟(彭头山文明的水沟);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早吃上了“令人老而不死”的大米饭(彭头山水稻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阴阳观念(彭头山陶器上的阴阳缕孔);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灵崇拜(彭头山陶器上的火灵出入孔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崇拜(彭头山的日月纹陶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神灵崇拜(彭头山遗址的人形石与鸟形石);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将稻作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从玉蟾岩到全世界的稻作文化);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田园生活(两湖平原彭头山文化群);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双帆棂船制造科技(近8000年的高庙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双身画舫制造科技(高庙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之神(高庙、松溪口、征溪口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祭祀(高庙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彩绘科技(高庙文明的朱彩陶器);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层建筑科技(高庙的六层高塔建筑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凤凰崇拜(高庙陶纹上的火凤凰图案);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圆地方学说(高庙陶纹上的天圆地方图);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造漆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园林科技(江浙河姆渡的盆景工艺);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早学会了集市贸易(6000年前的洞庭湖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航运工业(城头山有舵的远航木船);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建筑科技(城头山的古商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早让人类享受到了和平的城市生活(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修筑了世界上的第一条城市街巷(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的筑路科技(城头山宽达五米的卵石大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运河(城头山通往洞庭湖的护城河);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桥梁建筑科技(城头山古城的大木桥);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商品陶手工作坊(城头山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通商港口(城头山码头及先秦的支那湾);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最先发现了澳洲袋鼠和南极企鹅(湖北5000年前石家河文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化工科技(西南濮人的丹砂);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艺术(长沙出土的商周四羊尊);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失蜡法铸铜尖端科技(长沙商周四羊尊);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完善的货币体制(楚国的金银铜货币体制);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普及了世界上最早的计量工具天平、法码与算筹(沅陵春秋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算术九九歌诀》(湖南里耶战国遗址);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炼钢科技(长沙春秋墓钢剑);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白口铁铸造科技(长沙春秋墓铁鼎);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农具铸造科技(长沙春秋墓凹口铁锄);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帛画(春秋时代两湖平原);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辟了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大西南陆海通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辟了最早的“海上陶瓷之路”(大西南陆海通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开辟了最早的“海上茶叶之路”(大西南陆海通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沅陵汉代吴阳侯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美食谱》(沅陵汉代吴阳侯墓);是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各个时期)……太多了,不胜枚举。
⑸ 舞阳贾湖遗址为主题作文
早晨,太阳缓缓地从地平线开起,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唤醒了,在那片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都争相在湖中觅食,天空中的白云倒映在水面简直就是一缕微风吹过,旁边的柳树的柳枝便向水中伸入,似乎也不想错过这美好的清晨。
中午,太阳用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就连那成群的绵羊也赖在这湖水旁,一边享受着阳光浴,一边为湖水添加一笔诗情画意,便好景不长,天空突然发生了大转变,那白云立刻间变成了乌云,这天空立刻就乌云密布,接着湖水也变得暗谈下来了。
接着便开始下起雨,这雨来势很猛,瞬间把平静的湖面给打破了,就这样大地上面一切又在雨水中洗涤了。
雨后,湖边的小草大树上沾满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水珠,还时不时的滴入湖中,形成了一个个涟漪。
太阳也赶快回家了,彩虹便出现了,在天空中,显得格外美丽。湖水在晚霞和彩虹的衬托下,仿佛开始变色了,由透明渐渐变成了黑色。
黑幕开始临下,湖水在月亮的陪伴下,显得格外宁静。
⑹ 汉字的来历100字
汉字的来历是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开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记号,再到八卦。然版而通过阴阳权爻能表现的东西非常有限,人们就通过观察天地之间的事物,用各种形状表示意思。
从而产生了甲骨文。甲骨文到了先秦时期演化成为篆书,极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书写太复杂,到了秦朝,逐渐演化成隶书,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汉字。
(6)舞阳贾湖遗址扩展阅读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系。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170多种符号,部分符号的特征与甲骨文很类似。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半坡陶符以及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龟甲上的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但是,这些几何符号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汉字的前身,这些仍是争议颇多的问题。
⑺ 名词解释:舞阳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位于河南舞阳贾湖村。1983~1987年发掘。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 ,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中国竖吹的管乐器的祖型。据测试,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可吹奏旋律,且发音准,音质好。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