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巩华城遗址

巩华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4 18:34:52

『壹』 明十三陵从古至今遭到了哪些破坏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编辑本段]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编辑本段]陵区特色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

『贰』 历史名城北京曾是几代王朝的都城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

  1. 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蓟(现在北京往东还有个县叫蓟县)

  2. 后来燕国灭-蓟改名叫燕。

  3. 公元938年,蓟成为辽的陪都,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

  4. 一个多世纪以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5. 1215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

  6. 从元朝开始,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7. 清朝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遗迹有。

1、大俗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天安门、北海、天坛

2、和寺庙相关的:雍和宫、八大处、法源寺、天宁寺塔、八里庄塔、银山塔林、东岳庙、历代帝王庙、白塔寺、牛街礼拜寺、花市清真寺、五塔寺、崇效寺藏经阁、香山碧云寺、法海寺、广济寺、白云观

3、皇家相关的:先农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庙、孔庙、国子监、圆明园遗址、香山、景泰陵、景山

4、城墙城门相关的:正阳门城门及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崇文门明城墙遗址、西便门八瞪眼箭楼

5、名人故居:鲁迅故居、谭嗣同故居、李大钊故居、齐白石故居、张恨水故居、李鸿章故居、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

6、清代王府:恭王府、礼王府、郑王府、醇王府、孚王府

7、老教堂:西什库教堂、王府井八面槽教堂、西直门教堂、宣武门教堂

8、老石桥:芦沟桥、后门桥、高粱桥、银锭桥

9、老胡同:砖塔胡同、三庙街、老墙根街(这是三条最老的胡同,有近1000年的历史)

10、明清会馆:湖广会馆、全浙会馆、番禺会馆、中山会馆

11、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黄花城长城、大榛峪长城、白岭关长城、黄松峪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三峪长城

12、古城、古村落:沙河巩华城、门头沟爨底下村、沿河城、岔道城

『叁』 巩华城的城池结构

巩华城的正门瓮城——扶京门,俗称大南门,雄伟壮观,位于沙河镇的南门西街,即安济六条胡同深处的一片开阔处(城东是菜园子),其建筑制式和北京城的正阳门相仿,为明代皇帝出入巩华城的必经之路。其瓮城正中门洞上方为一石制匾额,上书“扶京门”三字,大约是寓“拱护神京”之意。该正门为三座城门,中间一门之上应嵌有汉白玉匾额“巩华城”三字,但因城门洞已被封堵,无从寻觅。
整个扶京门保存的较为完整,城墙高达9米,内夯黄土,外以青砖包砌。城墙破损处可窥视到青砖内的夯土,瓮城东西两面还各有一座闸门式城门(东门已堵),门内设有千斤闸,千斤闸的沟槽部位保存的较完整,城门上为闸楼。所谓瓮城就是围建于城门外的小城,可以想见,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敌人倘若攻入瓮城或被诱入,守城的士兵将千斤闸门放下,切断敌军后援,瓮中捉鳖,利用瓮城上的垛口或箭孔,用箭、石、滚木围歼,敌人只能束手待毙。
扶京门的西门外,竖立着一块1995年市政府公布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匾。扶京门的城台和城墙上已有多处塌陷,西面城墙上的一片露出夯土的坍塌处,现已被新砌了一圈青砖围挡起来。丈量西门门洞,长约15米,宽约4.5米,于此可见城门之厚重。由西门可进入瓮城内,能够看见瓮城内的北部有一排几乎完整保存下来的硬山房,虽稍有倾斜,但木质结构依然挺实,当是明清时守备官兵的营房。
补充:扶京门由于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维护较好,基本保存下来了瓮城的模样,其他三座瓮城损坏严重。扶京门瓮城的城墙有明显修补的痕迹,上文提到的城内建筑“硬山房”从外观特征看很可能是后建的,或者后修的。在瓮城内还收集了很多旧时的城砖,希望有一天这些城砖能恢复巩华城原来的模样。
巩华城遗址上的另三座残缺的瓮城:北门,“展思门”的门额镶嵌在瓮城的大门上,寓意“展怀思宗”,保存的较为完整,位于现北门西街以北;西门,城门上书“威漠门”,寓意“西威大漠”。东门,“镇辽门”,被一片民房所围,不便进入。据史料记载,巩华城的这5块匾额,都是用汉白玉制成,均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手书。
“独爱天下门”的北京市收藏家协会综合文化委员会主任杨英申先生说,为了便于说明当时城内的规模,我们暂将四个城门为坐标点,在城中划一个十字,就会发现巩华城不仅有一条南北的中轴线,还有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当时的行宫(老百姓称停灵宫)就建在巩华城内,在南、北中轴线正中,东、西轴线偏南的地方。行宫南北长150米,东西长160米,占地36亩。为防止再次被洪水冲毁,因此高出地面数米(现行宫原址处依然高出一些民房)。宫墙东、西、北三面各辟宫门一座,南门称“迎正门”,有三个门洞。南门外有牌坊一座。行宫内正中建大殿一座,制式如长陵祾恩殿,为帝、后梓宫停放之所。东、西配殿为帝、后寝宫,周围官舍为随銮官员的安歇之处。行宫外的东、西、北三面建营房500间及奠靖仓,为驻军、囤粮之处。在巩华城中心的位置上,建有一座圣人庙。汉白玉的御路贯穿于南北中轴线。巩华城行宫的原址现为沙河中学校园,学校操场周围,亦残留着些许当年的建筑石料。
明清之际,巩华城内曾有大小庙宇20余座。巩华城西南角有城王庙,庙内有许多石碑,详细记载着巩华城某年某月修葺,哪县修建的哪段城墙等。此外,东门镇辽门内有太清宫,砖石结构,歇山重檐,建筑形式独特,豪华雄伟,此宫楼建造难度极大,相传为鲁班爷修。还有一些龙王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等。当年曾有人作诗赞曰:“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
巩华城因为是行宫禁地、驻军要地和粮仓重地,落成之初由勋臣镇守,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改为副总兵,以后又改为守备,巩华城的营兵满额时为3000人。经过历代的不断变化与扩充,巩华城最终发展成为了一座集谒陵、驻防、漕运、经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京畿重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628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巩华城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临时指挥部。
清康乾时期,统治者采取刚柔并济的国策,融解了两千多年来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消除了北部边防的隐患,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大清国。太平盛世,使统治者安于享乐、闭关锁国,将国库的银两拿去大修园林了,巩华城的历史作用渐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冲进巩华城,烧杀掠抢,巩华城被洗劫一空。到1932年,巩华城行宫被民国政府拆除变卖。1939年夏,洪水又将巩华城大部分城墙冲毁。巩华城内的大小庙宇20余座,除自然损毁、大水冲毁外,余下的也在1958年拆除了。于是只剩下巩华城四座城门的遗址遗迹,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穿过沙河镇工商街,一直向东,便来到了沙河镇旧城区。实际上沙河旧城区就是巩华城所在的位置了。
这座城池呈方形布局,每边长约一公里,总共占地一百公顷。城墙高近十米,共设垛口3602个,外敷青砖,内筑夯土,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城墙南北东西四段均开设城门,门前设有吊桥。四门中南曰:扶京;北曰:展思;东曰:镇辽;西曰:威漠。四座城门之名分别代表着“镇固京师”、“展陵怀思”、“镇闼东辽”、“威镇大漠”四种不同含义。
四座城门的城台部分留存至今,是巩华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景观。
四座城门中南门扶京门保存得最为完整。扶京门是整个巩华城的正门,皇帝出入巩华城必经此门。此门形制的特殊之处,在于城门设有三洞,南部并有瓮城,瓮城东西南各出一座闸门,门内设有千斤闸,上为闸楼,千斤闸沟槽部位保存得十分完整,榫卯处清晰可见。

这种主门三洞且带有三座闸门的城门形制在北京的城防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和巩华城在皇家眼中的特殊地位是相一致的。扶京门正门之上嵌有汉白玉匾额,上书“巩华城”三字,瓮城正中门洞上为一石制匾额,上书“扶京门”三字,字体模糊,不得辨认。
有记载显示,这两块匾额与巩华城其他三座城门匾额,均为明朝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手书,一代奸相在巩华城门上留下了自己的墨迹。由扶京门瓮城西部闸门进入瓮城后,北边有一排完整保留下来的硬山房,应为旧时守门官兵值房,虽然多已倾杞,但是由于木结构依然坚实,仍历多年而不塌毁。绕过硬山房,东边城墙下有土路可以登城,城台上已有多处塌陷,残存少量柱础,从柱础的直径可以想见扶京门城楼的雄伟。
过扶京门,沿着一段很短的城墙残迹向东,便到了东门镇辽门,此门保存状况不佳,是四门中遗留情况最差的,惟有东门旁一百余米南北走向的城墙吸引人的注意力,此处城墙应该是巩华城现有城墙中保留最完好的一段了。虽说保存完好,城墙上依然斑驳严重,许多城砖已经碎落,树木枝杈从中生长,破坏着墙体结构。
北门展思门,形制与扶京门相同,同为三洞门,只不过保存状况不及扶京门,留存不多,马路上可见北面瓮城门,现在被民房包围占据。西门威漠门残存瓮城闸门,门内闸板尚存,门闸系统十分完整,现为个体单位占用。
说过城墙与城门,我们再说说巩华城中最重要的部分———行宫。
巩华城行宫位于整个城池的中心地区,略微偏南,周四十九丈见方。行宫主体建筑为防水患,建于高台之上,土基部分高出地面数米,就现在看来,行宫原址处依然高出其所在的沙河镇东一村现有民房。
行宫位于巩华城中心偏南,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50米,近似呈正方形,占地2.4公顷。在行宫南墙上设有3座门,称“迎正门”。门外有牌坊一座,有如长陵祾恩殿的规模,为帝、后灵柩停放之所。东西配殿为谒陵帝、后的寝宫。周围房舍为随銮文、武大臣及太监的安?之所。行宫外的东、西、北三面建有营房500余间以及奠靖仓一座,做为驻军和囤粮、储备物质之用。隆庆六年调军士3000人疏浚巩华城南从安济桥至通州渡口长达75公里的温榆河水道,从此可以通过水路运送御用军粮和物资至巩华城行宫。在南沙河北岸建有码头,又称钓鱼台,它是用花岗岩砌成的。
行宫南设三座门,直对扶京门,东、西、北各有宫门出入,内有殿宇百余间,正殿规制如明陵棱恩殿,为帝后梓宫(棺椁)停放之所。配殿作为帝后寝宫。
行宫南北有御道与扶京、展思二门相连。周围有护军营房五百间。现在的巩华城行宫原址处为沙河中学校园,学校操场周围有行宫建筑石料若干,依然躺在原地,行宫建筑格局已经无法辨识了。
关于巩华城的兴建原因,历来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展谒皇陵中道休憩”说。巩华城城址位于北京城与天寿山皇陵(明十三陵)之间,帝后宫眷们疲于南北往来的劳顿,设一地便于中途休息,安顿行程,遂建此城。此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明代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巩华城的设立确实为皇家祭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肆』 明清皇家陵寝的明朝皇陵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
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明显陵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以外罗城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山曲碑为起点向外延伸300米。建设控制地带(即缓冲区):东西两面经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500米,南、北两面以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600米和550米。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至今明孝陵从未被盗过。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明孝陵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显陵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慈孝献皇后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红门内似如游龙的神道连陵寝,神道两侧建有龙凤门,石雕文武臣、将军、立马、臣马、麒麟、像、骆驼、狮子、獬豸、华表、御碑亭及龙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间,其上架有五道汉字白玉石拱桥。内围城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陵恩门、明楼、茔城、瑶台等,建筑宏大,雄伟壮观。特别是呈“8”字形的两大茔城,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由瑶台相连,神秘莫测,隐藏着一段动人心魄的宫庭历史。外围城外,原建有陵卫、更铺、军户、礼生乐户等。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显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号为嘉靖,后朱厚熜为自立体系,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将其父追尊为恭壑献皇帝,并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直至嘉靖驾崩建设才停止。
显陵以其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地下宝藏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而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八八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九年三月国家文物局又将其作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已投票通过,将我国湖北钟祥市的明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0年明显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联合国专家让.路易.卢森先生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同时对显陵的保护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议”的产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的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是为明世宗。
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 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进行抗议。
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显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筑时序属于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意义。 月芽城制度 月芽城是方城与宝顶之间的一个月芽形小院,俗称哑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礼而设置的。每年清明节,皇帝要在此向宝顶培置13担净洁的黄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开始,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显陵一直沿用。 前朝后寝制度 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式而布局,前朝即棱恩门、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组成;后寝即方城、明楼、圣号碑、宝城、宝顶及地下玄宫等组成。
前一部分是举行日常祭祀的活动中心,棱恩殿中设有三间暖阁,中间放有神寝即皇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后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椁安寝之所。原则上只有皇帝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一制度为显陵所继承。“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在继承“天寿山七陵之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新的建置。 新旧宝城与瑶台 在明代帝陵中,显陵两个宝城的建置可谓绝无仅有。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墓主人的身份变化密切相关。前宝城建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为藩王时按其规制所建造的亲王坟。后一宝城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为皇帝后所建造的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独特的排水系统 显陵以一条弯曲的九曲河,将松林山主脉(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从陵区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势高低设有聚水泄洪的堤坝,分区段保留了明净的水面,净化了陵区的环境。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御河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系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显陵的前后宝城各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将宝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寿山七陵宝城是向内排水的,其后修建的永陵、定陵继承了显陵这一排水方式。龙形神道的做法,显陵中轴线上修建有一条弯曲如龙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两侧镶嵌鹅卵石,外边以牙子石修束,俗称龙鳞道,也为明代其他陵寝神路所无。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 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风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伍』 沙河镇的风景名胜

古迹有明嘉靖年所建巩华城遗址(东门镇辽门、西门威漠门、南门扶京门、北门展思门)以及明朝宗桥一座。

『陆』 明13陵里分别葬了哪13个皇帝请一一对号入座。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柒』 北京有多少处名胜古迹到北京玩哪些地方一定要去

以下都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很多的: 周口店遗址 王府井旧石器晚期遗址 琉璃河遗址 窦店土城 玉皇庙山戎墓遗址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 潭柘寺 魏太和造像 天宁寺塔 云居寺塔及石经 西山八大处 灵严寺大殿 戒台寺 法源寺 红螺寺 万佛堂、孔水洞 十方普觉寺 北海及团城 牛街礼拜寺 古崖居遗址 大觉寺 报国寺及顾亭林祠 燃灯塔 照塔 玉皇塔 良乡塔 中南海 金中都城遗迹 莲花池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金中都水关遗址 金陵 钓鱼台与养源斋 卢沟桥 白云观 广济寺 万松老人塔 镇岗塔 银山塔林 静明园(玉泉山) 上方山诸寺及云水洞 元大都土城遗址 北京鼓楼、钟楼 妙应寺白塔 北京孔庙 国子监 后门桥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 都城隍庙后殿(寝祠) 东岳庙 火德真君庙 护国寺金刚殿 应公长老寿塔 碧云寺 柏林寺 广化寺 通州清真寺 陶然亭、慈悲庵 番字石刻 白水寺石佛 顺天府学 景山 故宫 天安门 正阳门 德胜门箭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 太庙 天坛 地坛 日坛 月坛 社稷坛 先农坛 皇史? 历代帝王庙 万里长城北京段 八达岭长城 居庸关、云台 巩华城 沿河城与敌台 古观象台 明十三陵 景泰陵 永通桥及石道碑 朝宗桥 琉璃河大桥 广济桥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南新仓 禄米仓 北新仓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 大高玄殿 乐善园建筑遗存 万寿寺 定慧寺 西顶碧霞元君庙 南堂 法海寺 东四清真寺 隆安寺 晏公祠 慈善寺 承恩寺 摩诃庵 黑龙潭及龙王庙 大慧寺 元圣宫 智化寺真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 周吉祥塔 十方诸佛宝塔 慈寿寺塔 姚广孝墓塔 文天祥祠 杨椒山祠(松筠庵) 于谦祠 福建汀洲会馆北馆 中山会馆 李卓吾墓 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教士墓地 袁崇焕祠 金台书院 郑王府 克勤郡王府 恭王府及花园 礼王府 淳亲王府 醇亲王府(摄政王府) 庆王府 北京宋庆龄故居 孚王府(九爷府) 涛贝勒府 和敬公主府 颐和园 圆明园遗址 静宜园(香山公园) 乐家花园 可园 旧宅园 普度寺大殿 雍和宫 西黄寺 福佑寺 觉生寺(大钟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 宣仁庙 凝和庙 旭华之阁和松堂 昭显庙 白龙潭龙泉寺 和平寺 吕祖阁关岳庙 东堂 西什库教堂(北堂) 亚斯礼堂 圣米厄尔教堂 中华圣经会旧址 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 康有为故居(南海会馆) 湖广会馆 阳平会馆戏楼 安徽会馆戏楼 湖南会馆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燕墩 郊劳台 团城演武厅 升平署戏楼 醇亲王墓 孚郡王墓 崇礼住宅 云绘楼清音阁 国子监街 三官阁过街楼 日本公使馆旧址 日本使馆旧址 意大利使馆旧址主楼 比利时使馆旧址 法国使馆旧址 奥地利使馆旧址 美国使馆旧址 荷兰使馆旧址 法国农业银行旧址 正金银行旧址 花旗银行旧址 法国邮政局旧址 东方汇理银行旧址 大陆银行旧址 中央银行旧址 保商银行旧址 盐业银行旧址 交通银行旧址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 原协和医学院 原中法大学 原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天主教圣母法文学校旧址 原辅仁大学 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 潞河中学原教学楼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民国国会议场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北京图书馆主楼 京报馆 孙中山逝世纪念地 李大钊故居 鲁迅故居 齐白石故居 梅兰芳故居 程砚秋故居 毛泽东故居 老舍故居 茅盾故居 郭沫若故居 达园 北京水准原点旧址 平绥西直门车站旧址 劝业场旧址 谦祥益旧址门面 瑞蚨祥旧址门面 祥义号绸布店旧址门面 詹天佑铜像及墓 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 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 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军调部1946年中共代表团驻地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 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滦州起义纪念塔 梁启超墓 白乙化烈士陵园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 福田公墓 万安公墓 李大钊烈士陵园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 其中,长城,故宫,天安门一定要去

『捌』 巩华城的旧城改造

周围的住户已经在垃圾堆里生活了6、7年了也没人管,拆迁拆一半不拆了。。。。。

『玖』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天安门、北海、天坛 、雍和宫、八大处、法源寺(佛教)、天宁寺塔、八里庄塔、银山塔林、东岳庙、历代帝王庙、白塔寺、
牛街礼拜寺、花市清真寺、五塔寺、崇效寺藏经阁、香山碧云寺、法海寺、广济寺、白云观、 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报国寺、八大处、道教的白云观、东岳庙等。
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东直门外清真寺、东四清真寺等。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
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宣武门天主堂、西直门天主堂等。
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珠市口教堂、海淀教堂等。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遗迹)
先农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庙、孔庙、国子监、圆明园遗址、香山、景泰陵、景山
正阳门城门及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崇文门明城墙遗址、西便门八瞪眼箭楼
鲁迅故居、谭嗣同故居、李大钊故居、齐白石故居、张恨水故居、李鸿章故居、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
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
恭王府、礼王府、郑王府、醇王府、孚王府
西什库教堂、王府井八面槽教堂、西直门教堂、宣武门教堂
砖塔胡同、三庙街、老墙根街(这是三条最老的胡同,有近1000年的历史)
湖广会馆、全浙会馆、番禺会馆、中山会馆
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黄花城长城、大榛峪长城、白岭关长城、黄松峪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
箭扣长城、三峪长城
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
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
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
中国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保利剧院等
后海、三里屯、南锣鼓巷酒吧街
国子监街、烟袋斜街
密云县古北口镇
门头沟区: 斋堂镇爨底下村、斋堂镇灵水村、龙泉镇琉璃渠村

『拾』 巩华城的历史渊源

■永乐皇帝的沙河店行宫,是现在巩华城的前身
但是,巩华城兴建的缘起到底是不是因为谒陵的便利呢?查阅史料发现,巩华城的兴建并不是始于嘉靖年间,而是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巩华城,旧名沙河店,明初北征多驻于此,有文皇帝(永乐皇帝)行宫。”据此证明,这座城池并不是因为谒陵而建,永乐皇帝死后葬于天寿山长陵,是为十三陵中第一陵,他没有展谒皇陵的道理。
又有记载,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前后五次出征蒙古,而且每次都是御驾亲征,沙河店地区又是大军车马的必经之地,因此修建皇帝行宫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座沙河店行宫也就是现在巩华城的前身。
正统年间(1436-1449年),行宫建筑与护军营房全部被洪水冲毁,将近一个世纪之久没有被统治者重建起来。一直到了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谒天寿山陵寝,驻跸沙河店,才有计划重建行宫。
嘉靖皇帝听取了严嵩的建议,于第二年在沙河店以东起建行宫,并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修建了环抱行宫的方形城池,并赐名为巩华城。
嘉靖以后,经过明清两代的不断变化与扩充,巩华城最终发展成为了一座具备谒陵、驻防、漕运、经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京畿重镇。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京北沙河镇(古称沙河店)建起一座行宫,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驻跸之所。在此之前,大约用了4年(1409~1413年)时间完成了长陵陵寝工程。朱棣曾五次御驾亲征蒙古以清除元朝的残余势力。每次出征前多驻于沙河行宫,经暂短整顿后再继续北上。明正统初年(1436年)沙河水系山洪爆发,行宫被大水冲毁。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落俘获虏走。自此,以后几朝皇帝都未对行宫进行修葺。这样沙河行宫荒废了近100年。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月明世宗朱厚熜驻跸天寿山陵寝,驻沙河视察行宫遗址,面谕大臣复建。随銮大臣礼部尚书严嵩奏请建成及复建行宫、驻兵防守。明世宗采纳了严嵩的建议,于是在沙河店以东,南沙河与北沙河之间复建行宫和修筑环抱行宫的方形城池。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二月完工。历时近4年。御赐名曰“巩华城”。从此南护神京、北卫陵寝、东可蔽密云之冲、西可扼居庸之险,成为京师北门的一重镇。复建行宫时接受前次被洪水冲毁的教训,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建巩华城,除了有军事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防洪保护行宫的功能。第二,提高行宫的地基。
到了清代,江山易驻,巩华城失去了原有作用。但清廷一直派兵驻守,称“巩华城营”。康熙十六年,清王朝武备院利用这座行宫设“擀毡局”,专门制作供皇室和清军使用的毡子。自此,沙河清水毡子便闻名遐迩。乾隆八年,清王朝顺天府辖区扩大,因而设置了东、西、南、北四个路厅。其中北路厅捕盗同知衙署就设在巩华城内,管辖一州四县(昌平州顺义、密云、怀柔、平谷四县)。到了清朝末年,巩华城逐渐被冷落。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巩华城及行宫洗劫一空。1932年,沙河行宫被民国政府拆除变卖。1937年“七七事变”时,日本侵略者冲进巩华城,还向扶京门瓮城内发射炮弹,把城墙炸出一个大洞。抗日战争胜利后,沙河行宫遗址只成为一个诺大的广场。场内片瓦无存、寸草不生。地面上深埋着许多巨大的花岗岩石块。这显然是行宫的地基石。地面平坦坚硬,可能是三七土、灌浆夯成的。在广场中心有一座高约2米、长约10米、宽约5米由花岗岩堆砌而成的高台。这是行宫遗址中唯一留存的高出地面的建筑。
巩华城行宫在清中期以后逐渐荒废,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此城遭到侵略者的洗劫,民国时期又多次遭受水灾破坏,1932年行宫被民国政府拆除变卖,再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巩华城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现在的巩华城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沧桑之中,往日高大雄伟的城垣建筑大部分都已经消失了,只留下四座巨大的城楼台基矗立在本已斑驳不堪的墙垣上。
旧城区中存在过的二十余座各式庙宇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殆尽,少有的建筑遗存也变得无法辨认。但是,当我们面对着这些残存的建筑细节,破碎离散的文物遗存时,依然可以借助想象来还原巩华城的形象,感受她那逝去已久的壮丽与辉煌
现在行宫遗址的绝大部分成为沙河中学的校园,巩华城只剩下4座瓮城遗址和极少残存城墙。1985年10月当时的昌平县人民政府在4座城门前分别竖立4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文物保护单位、巩华城扶京门(展思门、镇辽门、威漠门)”。保护这座有近500年历史的古城遗址、防止大自然的风雨冲刷和人为的破坏,这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