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古遗址
『壹』 通辽有哪些古迹,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急!快!! 谢谢!!
通辽市出现过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革命烈士麦新、吕明仁、徐永清等历史名人,而且皆有陵墓。而且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莫力庙水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充满魅力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科尔沁草原风情。
具体如下:
(1)、莫力庙旅游区
(2)、吉祥密乘大乐林寺
(3)、吐尔基山水库旅游景区
(4)、鲜光民俗文化村田园生态旅游
(5)、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兴源寺文化保护区。兴源寺位于库伦旗中街以北,是锡勒图库伦主庙。始建于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竣工于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皇帝赐额"兴源寺"。
还有奈曼王府,开鲁白塔,金代界壕,大乐林寺等。
『贰』 通辽在古代叫什么名
通辽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时期是燕国的一部分;
后来先后被秦国,匈奴,鲜卑控制。
金王朝时期,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
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时期,通辽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
清朝时,通辽属哲里木盟。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几年的时候,改名为通辽。
『叁』 通辽哪儿有古旧书店
三年前在通辽上学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北区附近有一个,在日升超市斜对面,东区正门对面和附近也有很多书店,但记不清楚是否有古旧书店了。
『肆』 通辽:田姓的蒙古族的族源及所属部落
田姓来源有三:
1、田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
2、出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有辅佐惠帝之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后世子孙也以田为姓。
3、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并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为白族,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族等有此姓。
另: 田姓来源有二
1、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据舜重华世系〔仅供参考〕A〔计26代〕据池阳《陈氏宗谱》B〔计43代〕据《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在此之前的传承关系有以下两种说法:
A、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华—14太玄—15叔容—16隐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较—20禹纳—21灵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阏父—27胡公满
B、 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满),在B中中又有将“友—龙”作为同一人的。
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陈佗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侯。太子免的三个弟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佗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三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厉公跃、陈庄公林和陈宣公杵臼。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跃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传承关系是:
胡公满—皋羊(申公)—突(孝公)—围戎(慎公)—宁(幽公)—孝(厘公)—灵(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跃(厉公)—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续过程中,田书之子孙占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其传承关系是: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
田姓由陈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在楚国为相,封为颖川侯,复改为陈姓。也有改姓王的
┌田升—田安(济北王)—(王义)(王氏)—王莽
┌齐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段)—│
│ └田修建(落难后改姓王)
├田间
│
└田角
2、出自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得姓始祖: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他们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以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跨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二.各支始祖:
田汝源:字世本,行千十二宋景炎元年由明经贡举授上虞需学教谥遂卜居上虞永丰乡东朴五车堰南双石桥北卒葬五大夫里连洒北之凤凰山,配倪氏,子三长允隆,随父住上虞文允迪,七月十八日寅时寿,七十一葬宅巷口堑地,子五长日清,次日和,次日升,次日明,次日兴。是为浙江上虞永丰乡田氏始祖。
田养纯:寿字辈(包括寿字)为上十四世,山字辈(包括山字)为下传十二世。后世者应一律以十二辈字顺序严推,不得擅改(乳名不在其限)各代应将 辈字放在中间,十二字间先后顺序,如后有慎重追远者,再以要下延。山西八甲口田氏始祖。
田旺广:字仁可,公自吴迁湘第二下都即今一坊,卓然自立而才足干理垂裕昆,元仁宗皇庆元年壬子生,明洪武己巳没,葬今二都龙兴寺后中嘴辰山戌向。元配:陈氏,生没失考,葬今一都地名新研铺落田。生子一:田经。湖南田氏始祖。
田 袁:清光绪癸卯甲辰间余在项城袁公幕府今都统田山,中将任都练公所教练处总辨为修相见礼之始中将虎,而蚪顾昐英伟余洒然异之民国以后余任机要局局长,中将任允州镇守使每人都必班荆道故欢若平生时项城将任为河南督军议定未果民国四年内调陆军部,次长退食余輙与余小饮旗亭指书军如书沙聚米,洪之役中将直言无隐余君遂成患难之交居当谓,天挺英奇必磅礴积而出之君家世必有过人者岁,夏日余避暑于张家口荷中将适馆出临检田氏雨世清芬录见未敬授而读之乃知君雨世重若孝行,有非人情所能堪而节母茹荣含辛益彰懿宜其篱生,英为国干城古云为善之报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吾于田氏见之矣嗟乎国之昌也积德累行必世而后仁,家之兴衡困虑心历久而后显祖宗经当造如此其,难而子若孙双其余荫或乃猖狂态肆堕其家声九京有,灵能无隐痛余之所以重田君者在其治事精勤而又深,自歙抑不莫利不鹜声华国署无捋蒲之声宝僚有文,字之乐余旅食数日见君日必球一小时开步一小时,余则山立整襟习右军书数小时虽祭征之雅歌投壶,陶醒公之连习勤何以加兹然则节母为不朽矣敬书,数语戏诸卷专。是为河北临榆田氏始祖。
『伍』 通辽博物馆收古董吗
只要是博物馆,都收古董,不过要是国营的,价格会偏低,因为资金的问题。
『陆』 2003年十大考古发现的通辽吐尔基山辽墓
时代:辽
发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塔拉
简介:
墓葬偶然发现于吐尔基山采石矿的采石过程中。该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葫芦状鎏金铜饰件。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贴金龙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贴金凤展翅飞翔,神态生动。内外棺之间夹有丝织品。彩绘木棺棺床为须弥座状彩绘棺床,共由8层组成。墓主人身穿11层衣服,其中一件保存完好的罗裙上发现了带有晚唐风格的对凤图案。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银器、金器、漆器、木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铜器有钟、铜铃、牌饰、铜泡等,大部分为铜鎏金。其中的鎏金铜牌饰上面战+刻精美的乐舞图案;金银器上面战刻有栩栩如生的金龙和双狮以及鸾鸟、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图案。这些精美的随葬品,对于丰富辽代的文化交流、艺术等方面认识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看,墓葬风格接近于晚唐和辽代早期的风格,应为辽代早期契丹贵族的墓葬。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尚属首次完整发现。该墓的发现,是近年来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在研究辽代的社会风格、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柒』 内蒙古通辽古代有诗人吗
内蒙古通辽古代有事吗?内蒙古通辽古代有诗人的
『捌』 关于内蒙古通辽古代是哪里
通辽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现在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孕育了清代国母 孝庄文皇后,清末名将 僧格林沁。民族英雄 嘎达梅林等。同时这里还有中国安代舞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清沟 有亚洲之最的沙漠水库 莫利庙水库。有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辖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由通辽市代管。通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辽市总人口3028419人。其中: 科尔沁区 793913人、科尔沁左翼中旗 511196人、科尔沁左翼后旗 387577人、开鲁县 382836人、库伦旗 172419人、奈曼旗 421049人、扎鲁特旗 292484人、霍林郭勒市 66945人。
『玖』 内蒙古通辽市古代属于哪一大州
1、历史上有传说中上古禹贡九州之说,由于这所谓的九州并不确指,说法不一,通辽属于幽州、冀州、营州三种不同的划分。
2、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级别的行政规划春秋是县、战国秦以及西汉初年为郡、西汉武帝设州刺史开始有了州的正式行政化,后来州越划越多,越画越小,到唐为道管辖,宋为路,元代划省。所以中国所谓州作为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划,汉魏晋。这里以汉来说明。
中国东北区域,如果以汉朝的13州来看,当时属于属于幽州管辖,但不归具体郡来管辖。幽州实际设郡区域为河北北部、天津北京辽宁、朝鲜北部,同时管理中国东北区域和朝鲜半岛附属民族,甚至日本当时呈贡的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