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浜遗址
A. 崧泽文化与父系社会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崧泽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文化,距今5800年至4900年,发现于我国上海市青浦区城东的赵巷镇崧泽村。
崧泽文化以崧泽村境内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中层文化为代表,分布范围大致以我国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
据研究,青浦区境于7000年前已经成陆,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面和南面等处有山陵、土墩和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
崧泽文化时期遗址共有墓葬100座,遗址下层墓葬中出土了一具人类遗骨,经鉴定为一名25岁至30岁的成年男性,在这之前上海地区从来没有发现过6000多年前的古人,此男性可称得上“上海第一人”。
在另外一具骸骨的嘴里,还发现一个指节长的小器物。一般认为,死后口中含玉的习俗,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朝。难道这个习俗的来源,更要追溯到6000年前?
墓葬内有大量石器、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人类居住的遗迹,人类制作石器场地的遗迹,以及6000年前粳稻谷和籼稻谷的水稻种子、家畜猪、犬的骨骼。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人最早的祖先。
除了“上海第一人”,还发现了“上海第一房”。它只留下了一些遗迹,未发现墙体、屋顶等,但足以复原它的外形:坐落在一个较高的土坡地上,类似于后代的谷仓,直壁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出入口挑出遮风挡雨的廊檐。
这说明,崧泽文化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方面,除较马家浜文化进步外,其加工、造型等方面都具典型性。同时,崧泽文化还接受了外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有一定联系。
崧泽文化的发现,对上海只认为是长江冲积成陆仅二三百年的历史,一下向前推进了六七千年。所以,崧泽文化的发现对研究我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代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青浦区福泉山、吴县草鞋山、张陵山等古文化遗址,都发现了良渚文化层叠压在崧泽文化层之上的地层关系。因此,崧泽文化当早于良渚文化。
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在我国新石器诸文化中,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时期。首先表现在开创了轮制陶器。其前期,已采用泥条盘迭再加慢轮整修的制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较匀称,可见到不很挺直的轮纹。
但从中期开始,已运用陶轮快速旋轮、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使器型规整,器壁匀薄,往往在内壁和内底遗留坯的旋痕。
同时,崧泽文化时期制陶是使用还原焰烧制陶器,由于陶器中的铁元素是在充分供给空气的环境下氧化烧成,而使陶器变红。所以以红陶为主是崧泽文化早期陶器的特色。
而崧泽文化陶器,除炊器仍为红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为主,红陶偶见。伴随灰陶的烧制,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以往只知道乌黑发亮的泥质黑衣灰胎陶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而其实这类陶器在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
崧泽文化陶器不仅制造技术方法较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十分讲究造型和装饰,使器物具有浓厚的艺术气质和神韵。
比如在一个灰坑内有一只陶塑小肥猪。小猪憨憨的,披着一层很艳丽的红彩,圆咕隆咚,肥头肥脑,吻部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肢粗短,明显是一只已经被驯化、圈养的家猪,野性荡然无存。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一只陶猪,但与崧泽遗址出土的小猪相比,形态瘦瘪,吻部前拱厉害,头部狭长,前躯的比例大于后躯,“狼奔豕突”的野猪特征还保留不少。
家猪从河姆渡文化到马家浜文化发生的变化,证明了人类驯化和改良动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丰富,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从事各种手工业,打猎、捕鱼有了专门的工具。饲养家畜也已出现。遗址中有不少家猪骨骼,但都是些残骨,无法拼成完整形状的猪。
另外,嘉兴南河浜遗址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的“祭台”,并较好地揭示了这“祭台”的形成过程。结合这些特殊陶器的出现,这对进一步认识崧泽文化陶器的内涵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崧泽6000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这时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说明崧泽于6000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
在崧泽发现的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这都表示6000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阶段。崧泽于1958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和1974年对遗址的两次有计划挖掘,共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葬100座。
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参加中国考古学会年会时,对崧泽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考古界确定崧泽文化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特命名为“崧泽文化”。
后来,在浙江嘉兴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特殊造型的陶塑,已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继1990年嘉兴大坟遗址出土人首陶瓶之后,近年来在嘉兴雀幕桥遗址、南河浜遗址出土了一批以往从未面世的陶器,如塔形壶、鹰头壶、鸟型三足盉、六足陶龟、兽面钟形壶及形制各异的器盖和器座等。
B. 崧泽文化的陶器探究
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在中国新石器诸文化中,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
时期。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其前期,已采用泥条盘迭再加慢轮整修的制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较匀称,可见到不很挺直的轮纹。从中期开始,已运用陶轮快速旋轮、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使器型规整,器壁匀薄,往往在内壁和内底遗留坯的旋痕。其次是使用还原焰烧制陶器,由于陶器中的铁元素是在充分供给空气的环境下氧化烧成,而使陶器变红。所以以红陶为主是崧泽文化早期陶器的特色。而崧泽文化陶器,除炊器(夹砂陶)仍为红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为主,红陶偶见。灰陶的烧成,是陶器在窑中将要烧成时,将陶窑封闭,使窑内形成高温和缺氧,迫使陶土中的铁元素还原,因而出现灰陶。伴随灰陶的烧制,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其制法是在窑中陶器即将烧成时,不但封窑,还塞入浸水的湿柴,使之在窑内闷烧冒烟,让黑烟渗入陶器的器表。这类黑陶,由于器表微小的孔隙为黑烟所渗填,因此具有不渗水的特点。以往只知道乌黑发亮的泥质黑衣灰胎陶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现根据考古资料得知,这类陶器在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南河浜遗址的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的“祭台”,并较好地揭示了这“祭台”的形成过程。结合这些特殊陶器的出现,这对进一步认识崧泽文化陶器的内涵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C. 嘉兴有那些文物古迹
国家级:马家浜遗址,罗家角遗址,谭家湾遗址, 南河浜遗址,盐官海塘,莫氏版庄园,茅盾故权居 ,王国维故居等等,省级和市级非常多,区、县级更是不计其数。(详细的网上可查)
一些存在以“合理不合法”之间的出土文物,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保护条款,还有一些散布各处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自然环境等,应加大保护力度(尤其是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