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
㈠ 了解长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明遗址。
史前文明
浙江
田螺山遗址
河姆渡文明
马家浜文化
环太湖(现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区域)
良渚文明
江西
吴城遗址
湖南
炭河里遗址
彭头山文化
玉蟾岩遗址
湖北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
㈡ 今年有哪国内有哪些考古大发现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年代早晚排列: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
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
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㈢ 石家河遗址的介绍
石家河复遗址1位于中国制中部湖北省的天门市,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位于天门市石河镇,毗邻镇北,分属土城村,芦岭、唐李村、东桥村辖地,东南距天门市城约16公里。遗址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11月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石家河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石家河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㈣ 天门石家河遗址怎么去
门汉北桥右转直沿路走石河镇看石家河遗址几标志进行
㈤ 发现的大禹时代遗址,当时真的是被外来力量摧毁的吗
距今4000多年前,中原华夏族部落联盟在大禹带领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为了争夺奴隶和生存空间,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禹征三苗”。
大禹治水之后,先后做了三件事,最终才建立夏朝确定统治权,即禹征三苗、建都阳城、禹会诸侯(涂山之会,这是一次权力认可大会)。
然而,禹征三苗传说缺少考古证据支撑,那么到底存不存在呢?上世纪湖北发现一系列与大禹同时期的遗址,证实四千年前河南人改写过湖北历史,大禹的禹征三苗传说或非虚构。
然而,由于王城岗遗址是大禹“阳城”的结论,并没有得到100%确定,加上历史上尧舜禹都征讨过三苗,史书有“尧服南蛮”、“舜却苗民”等的记载,所以尽管可以确定河南龙山文化征讨了三苗,但却很难说一定是“禹征三苗”。
值得一提的是,从石家河文化中,的确很难100%认定禹征三苗,但大禹治水、涂山之会、建都阳城、划分九州等,都有一定的考古依据,再印证史料的记载,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大禹传说的真实存在。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界却一直不予认可,一定要看到大禹时代的“大禹”文字记载,犹如证明“你爸是你爸”一样。
㈥ 在中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中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什么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众多。
不完全统计有华南的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华北的磁山文化、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半坡文化遗址、姜寨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
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等。
现着重列举如下:
1、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地点在春湾镇高村牛窿洞,陂面镇紫云岩、赤豹岩,石望乡马腰岩,春城镇崩石埇、旧石角,马水乡蛤窿洞。
这7个石灰岩洞穴均发现遗存有剑齿象、纳马象、犀牛、熊、鹿、野猪、豪猪、猪獾、牛、羊、鼬等动物的牙及骨化石、烧骨和螺壳等,在旧石角洞穴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绳纹夹砂粗陶7件。
但未发现人类使用的工具,还未能足以证实是古人类居住的文化遗址。有待今后发掘,进一步弄清其文化内涵,然后再作确切结论。
2、彭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大坪乡平原中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 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3、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上。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北路,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区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该遗址仰韶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
4、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
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半坡遗址博物馆于1958年4月28日建成开放。
5、平粮台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末期)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 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㈦ 父系社会晚期的石家河文化是怎样的
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阶段至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更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故统称为“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域较广,遍布湖北全境,主要遗址有天门石家河遗址、郧县青龙泉和大寺遗址、房县七里河遗址、当阳季家湖遗址、松滋桂花树遗址,均县乱石滩遗址和花果园遗址、孝感碧公台遗址与涨水庙遗址、枝江关庙山遗址、江陵蔡家台遗址和张泉山遗址、圻春易家山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生产,始终在稳定地发展着,继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之后,石家河文化的各部落继续在长江两岸,从事水稻的栽培和各种手工业生产,并不断吸取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氏族部落的先进经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石家河遗址,发现大片红烧土内夹有丰富的稻壳和茎叶,表明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且产量较高。许多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反映了这种情况。长方形无孔石铲、打制双肩石锄、蚌镰、长方形带孔石刀都是实用的农具。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在稳定地发展。青龙泉遗址发现了猪、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发现的动物骨骼以猪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
这表明猪头骨的多少往往是作为衡量财富多少的重要标尺,说明当时以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比较突出。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备受关注。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而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则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从石器到铜器的使用,是生产工具的一次巨大进步。
总之,石家河文化遗存表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也促进了各氏族部落之间产品交换的逐渐扩大,私有制在氏族公社内部慢慢滋生起来。父系社会正走向解体,奴隶社会开始出现。
㈧ 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的特点是什么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50余处,该处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城址,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域较广,遍布湖北全境,延续时间也较长。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松滋桂花树、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孝感碧公台与涨水庙、枝江关庙山、江陵蔡家台和张泉山、圻春易家山等。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个基本连续发展的过程。
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经进入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更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故统称之为石家河文化。
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洪灾泛滥,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流传后世。而江汉地区也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石家河文化创造的“筑城——围堰——分洪区”抗洪技术体系,正是对这一灾害的最好注释。
在这场天灾面前,双方都把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豫西南丘陵地带。因此,三苗和尧舜禹之间的冲突,也是双方争夺生存空间的一场较量。这是双方冲突不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石家河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交流、碰撞,印证了史籍记载的尧舜禹讨伐三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生产始终在稳定地发展着,在石家河遗址,发现大片红烧土内夹有丰富的稻壳和茎叶,表明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且产量较高。
许多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反映了这种情况。长方形无孔石铲、打制双肩石锄、蚌镰、长方形带孔石刀都是实用的农具。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在稳定地发展。青龙泉遗址发现了猪、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发现的动物骨骼以猪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表明以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比较突出。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发现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这些小塑像集中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以象形符号为主,大多以简练的笔画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态,.一件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而且绝大多数为单体符号,少数几个为合体符号。
刻画的基本笔画为弧线和直线,间或用少数未戳穿的圆形小戳孔。少到二划,多到十余划,主要是用某种材料制成的锐器在大口尊、缸的坯体上刻画而成。沟槽较深,有些残片往往沿沟槽断裂,沟槽内的颜色与器表一致,笔道深粗均匀,线条自然流畅。
有些符号因刻画较深,坯体烧干后槽口张裂,其现存宽度往往大于刻时的宽度。高领罐等泥质灰陶小件陶器则是在陶器烧成后或是使用过程中刻画而成,笔道浅细,刻画处的颜色比器表要浅。
石家河文化的小型精致的玉件也非常有特色。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它们大多存在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
㈨ 湖北在我国古代有什么重要地位有什么历史依据
带有荆楚特点的青铜器(作者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江汉平原青铜器的发展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这里靠近青铜器原料的产地,青铜器多是由铜和锡金属混合而成,而在今天湖北地区保存着大量制作青铜器的原料。在曾侯乙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制作青铜器的手工作坊,原料的丰富以及经济的发达都为这里青铜器的铸造创造出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