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姆渡遗址
⑴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
河姆渡抄人正是选中了这样一个袭天堂,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测量中,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位于东经121°22’,北纬29°58’,几乎在北纬30度线上。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个北纬30度线上。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古人类学家对出土的几十具河姆渡人的骸骨进行了研究。这些骸骨身高大约在1.63米到1.69米。面部有宽大的颧骨,眶角圆钝,鼻骨低平,铲型门齿,是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
所有的发掘证据,都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氏族聚落生活遗址,他们从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构建起了干栏式房屋,他们靠种植水稻、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芦苇和麻制品。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但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
⑵ 宁波大学到河姆渡文化遗址最方便快捷的线路(不是自驾游,望详解)
371路→337路→334路支线→余姚405路
约2小时40分钟/35.4公里
宁波大学
步行至宁波大学站
乘坐371路,在湾头马家站下车
乘坐337路,在慈城南门站下车
乘坐334路支线,在龚冯村站下车
乘坐余姚405路,在泾浦庵站下车
20米
步行至河姆渡遗址
⑶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
河姆渡人正是选中了这样一个天堂,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专测量中,考古人属员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位于东经121°22’,北纬29°58’,几乎在北纬30度线上。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个北纬30度线上。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古人类学家对出土的几十具河姆渡人的骸骨进行了研究。这些骸骨身高大约在1.63米到1.69米。面部有宽大的颧骨,眶角圆钝,鼻骨低平,铲型门齿,是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
所有的发掘证据,都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氏族聚落生活遗址,他们从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构建起了干栏式房屋,他们靠种植水稻、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芦苇和麻制品。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但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
⑷ 狗的来历
生肖狗的由来:
传说,在玉帝下旨挑选十二种动物当属相的时候,动物们都想当上属相,封为神。动物们都尽量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想在玉帝面前证明已是人类的有力助手。不仅如此,动物们还想让自己的位置排在前面,因此,都在争论谁对人类贡献最大……猫和狗都同人类关系密切,猫认为狗吃得太多,成天只是趴在门口,没什么贡献。狗认为猫成天只吃好的,也没什么事,不过是念念经,吓唬吓唬小老鼠,也没什么贡献。它们争执不休,于是一同到玉帝面前评理。
玉帝问狗:“你一顿吃多少?”狗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每天看门守园,一顿一盆。”玉帝又问猫:“你一顿吃多少?”猫灵机一动,说:“我会念经,抓老鼠,每顿吃一灯盏就够了。”事实上,猫只吃好东西,也不只吃一灯盏。猫只是巧妙地告诉玉帝,自己会自食其力,抓老鼠吃,那么,他的贡献就一定会比狗大了。
听了猫和狗的话,玉帝断定,猫吃得少干事多,贡献比狗大。狗一听,气愤极了,觉得猫用不光彩的谎言来胜自己,于是一边骂,一边追咬猫。猫自知理亏,一路跑个不停,到了家也不敢露面,东躲西藏,不敢出来。
趁着猫躲避它的机会,狗连忙同鸡一块儿去天宫排队当属相。鸡连飞带跑,排到了狗的前面。躲在暗处的猫很久不见狗的影子,出来后才知道狗抢先当属相去了。它连忙飞跑到天宫,排在猪的后面,哪知小老鼠耍了个手段,藏在牛角中抢先当了属相。猫结果与属相无缘,从此,猫恨透了鼠,见鼠就咬死。狗虽然当上了属相,但诚实正直的他始终不原谅猫,见到猫就追,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晚上7-9时(即“戌时”),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⑸ 河姆度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名称是什么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 地形名称:(长江中下游平原)
半坡遗址:陕西西安、黄河中游 地形名称:(黄土高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温带季风性气候
⑹ 谁知道‘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⑺ 河姆渡遗址位于江浙文化区还是长江中游区
河姆渡遗址位于江浙文化区,在浙江沿海城市宁波余姚,是长江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