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门遗址
⑴ 现在的北京还有金都和元大都的遗址吗
金中都城是以现在广安门为中心周长37里的正方形城池,现在广安门东侧立有一个金中都遗址的青铜标志。
现在的丰台区三路居凤凰嘴村为城西南墙角,墙体残高3米,绵亘约百余米,墙南面的水渠应为金代护城河遗迹。此为金中都遗址较大的一处。
元朝时的元大都遗址只能看到土城墙了,现在在学院路能看到元大都的西城墙,元大都的北城墙在现在地铁10号线的沿线,从西土城到芍药居附近。西土城、北土城那里都有元朝的土城墙遗址,况且象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还都是元大都城门的名字。
故宫附近绝对没有金、元的皇城遗址,一个是金中都离故宫较远,金中都基本是在现在二环的外边,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那时的朱棣和明朝的大臣比较的迷信,想要镇住元朝的龙脉,所以基本上是把元大都都给拆了,故宫后边的景山也没有那么高,景山原是元朝皇宫的中心,朱棣为修建故宫而拆了元朝的皇城,和故宫的护城河挖掘的土所堆砌起来现在的景山。
明时期的皇宫和现在的故宫范围是一样的,清朝的多尔衮和顺治也想把明故宫拆了,但是那个时候国力不允许,并且他们也舍不得把这么庞大、威严的宫殿拆除从建,只能是在乾隆时期在景山上陆续建了万春亭等5坐亭子,以此来镇住明朝的龙脉。但是明清时期的皇城包括现在的景山公园,现在的地安门就是明清时期皇城的北门。
⑵ 隋唐城遗址的大致位置和建筑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唐洛阳城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
隋唐洛阳城的轴线建筑,是世天人合一的隋唐洛阳城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之一。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五代时梁、唐、晋也曾以此为都,但都城范围远比隋唐洛阳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阳城的宫城。
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⑶ 应天门的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应天门遗址进行勘察;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以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并向南伸出阙楼,中间有廊庑连接的建筑群。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30米以上,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考古人员发掘发现,应天门城门遗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门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等遗迹;晚期城门遗址即文献所记载的五凤楼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及东西马道等遗迹。在隋唐洛阳城宫城内轴线西侧,考古人员还发现应天门遗址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部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长约13米的排水沟,立砖和排水沟东面还有一石制柱础。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隋唐时期的应天门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应天门上还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时期的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掘简报(2001-2002年)
应天门遗址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门址可能重修于盛唐时期, 当与文献所载武则天当政时期韦机重修应天门有关。晚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晚唐、北宋年间,当与文献所载天佑年间改称五凤楼有关。
应天门遗址墩台可以分为早、晚 两期,平 面皆呈长方形。早期门址墩台东西长51,南北残宽26.5米 。 晚期 门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门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门址墩台残基之外,另又有所扩大。 经拼接,其 东 西 长55.2、南 北残宽25.2米 。
应天门遗址早、晚两期门址皆为3个门道。早期门址3个门道东西各宽5米,3 个门道之间的隔墙东西各宽5米 。晚期门址3个门道破坏严重,目前仅发掘出东门道东壁及其相关遗迹。仅就残迹可知,晚期门址整体向东平移3.25米。晚期门址的各个门道内地面皆铺石,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的3个门道内的地面都没有铺石。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的规格显然高于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
应 天门遗址西飞廊破坏严重,目前仅知其残存早期门址西飞廊的夯筑基槽。经拼接,早期门址西飞廊与晚期 门道东飞廊(1990年发掘) 宽度基本相同,推测早、晚两期应天门遗址东、西飞廊的规模和形制没有发生太大 变化 。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东门道内出土的长方形砖,皆有被火痕迹,说明应天门可能毁于战火。关于应天门遗址,文献未载其废弃原因和过程,此次发掘可补历史记载之阙。
⑷ 定鼎门的考古发掘
从2006年12月开始,配合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建设,考古人员对定鼎门遗址进行了长达一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据参加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陈良伟博士介绍,此次发掘人数参与最多时达到300多人,少时也有几十人,发掘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对一座古代城门遗址进行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考古发掘,在我国古代遗址发掘中还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
城门形制独特国内仅见发掘显示,定鼎门遗址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这和同时期西京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和东都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不同。后者和如今北京故宫午门相仿,飞廊呈曲尺形,连接墩台和飞廊 。
墩台是城门的基础。盛唐前期的定鼎门墩台由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约24米,面积有如今两个篮球场大小,夯土细密结实,墩台四周还包砌壁砖。三个门道均采用梁架结构,门道宽5米至5.5米,南北进深各约20米,门道中部皆置单重门扉。城门楼的高度约15米,相当于如今的5层楼高。其城墙的宽度历代不等,隋代在2米左右,唐代为3.5米,宋代达到8米。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古代帝王。以后,该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郭城正门,其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这一记载这次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发掘显示,定鼎门城门建筑可分为5期至6期,最早建筑为隋代,最晚的为北宋末年,说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间,定鼎门一直在使用。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陈良伟介绍,这说明隋唐洛阳城在长达53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使用,而且基本格局如城市中轴线、城内路网结构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⑸ 隋唐洛阳城的遗址概况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
外郭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2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设8个城门。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是一门3道,带有双阙,东西长143米。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门道8米。
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形成棋盘式布局。据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街道两旁有水沟遗迹。其中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干大道,又称天街,现存的宽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称“里”,唐称“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无遗。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备3条,四面各开3门。 宫城遗址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组成的巨大阙楼,相距83米,各宽17.5米,城门东西宽120米以上,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天堂遗址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明堂遗址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主词条: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 ,对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考古发掘 ,历时 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贵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白居易故居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郊 ,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东经112°30′,北纬 34°40′。这里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 ,则位于“集贤坊” ;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 ,则是位于“尊贤坊” ;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 ,则是位于“永通坊” ;何村南面 ,则应是“永通门”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发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⑹ 如何看待古都洛阳重建的隋唐应天门遗址呢
洛阳应天门是洛阳在历史原遗址上修复的复古历史遗迹,其形态是完全根据历史一比一复古出来的原样!
通过观察洛阳近年来的发展史,完全可以看出,洛阳已经开足马力,全力以赴的要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所以洛阳根据历史恢复了应天门,也正是一箭双雕之举动!
隋唐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整个宫城的正南门,它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北与明堂、玄武门及龙光门等构成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南北轴线,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是朝廷举行、改元、大赦、
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如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等,功能类似北京午门。亦是接见万国来朝之所,其中以日本遣隋使、遣唐使最为著名。而重建隋唐应天门遗址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的一个对话,是对隋唐时期古建筑一个实地的研究和再创作,是探讨隋唐时期文化生活人文地理一个课题,是反映一千三百多年前隋唐时期的繁华再现。也是为了让世人明白我们祖国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也是如此的伟大。更是显示我们现代的经济实力和创造实力,为中国洛阳旅游事业增砖添瓦,也是为了以后能够重新恢复千年前完整的隋唐洛阳城奠定良好的基础。
⑺ 洛阳唐代有个叫什么堂遗址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605年,是隋唐时期全世界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 [1] ,相继成为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余年。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定洛阳为东都,实行两京制。 [2]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东京。[3]
隋唐洛阳城“中兹宇宙,均朝宗於万国”。 [2] 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金城) [4-5] ,含嘉仓城、东城和上阳宫,占地49.3平方千米,开有城门8座、3市109坊。里坊区在东北和南部,有109坊。 [6-7] 商业贸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运河,是国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以皇宫紫微城为核心,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六倍,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
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各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8]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
⑻ 盛世皇都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规划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位于我国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建于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我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千米。
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轴线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000米,相继建有天枢、明堂、天堂、贞观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等10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郭城的正门。据史料记载,它正式启用于606年,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帝王。
定鼎门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
定鼎门与皇城正门端门之间为定鼎门大街,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为重要的街道,其宽度116米。
外郭城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隋建国门即唐定鼎门、隋白虎门即唐厚载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隋建阳门即唐建春门、隋上春门即唐上东门。北墙2门,东为隋喜宁门即唐安喜门,西为徽安门。
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
在洛河以南有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有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000米。
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南墙正中的唐应天门即隋则天门、东边的唐明德门即隋兴教门、西边的唐长乐门即隋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
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有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存有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有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州池,特别重要的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
688年,武则天命拆毁乾元殿造明堂。有上下三层,中有巨木十围,上下贯通,号万象神宫。明堂相当壮观华丽,在圆形屋顶上,有展翅欲飞、饰以黄金的凤凰雕塑;中层的圆盖则盘有九龙。
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这就进一步看清了宫城内宫殿的布局,确立了宫城、皇城内建筑的准确标志。
在明堂的北面,武则天又命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来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记载,天堂共五层,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经调查,天堂中心柱础保存完好。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
由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皇城内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其他许多小城和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
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中门圆壁门、北门德猷门、南门含嘉门。德猷门为单门道,门道留有车辙。
东北部和南半部有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
1960年至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陆续在隋唐洛阳城内发现或发掘了定鼎门、天津桥、应天门、明堂、天堂等重要遗址。
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
⑼ 洛阳到嵩县经过隋唐遗址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王城大道与洛宜公路交叉口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中路与定鼎北路交叉口东北角
隋唐水利设施遗址:洛龙区永泰街2号.洛阳市洛龙区政和路11号附近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九都东路173
隋唐城明堂遗址::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西北角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 :洛阳市西工区周公庙与日报社之间
武则天通天塔:洛阳市老城区与中州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附近
隋唐遗址公园地跨洛河两岸,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历史。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位于新旧城区的中部核心地区,洛河南岸的隋唐城遗址里坊区西部。东起现状里坊路(埋在地下的里坊路)、西至王城大道、南临古城路、北接洛宜路,总占地面积2835亩。园区被东西流向的古洛渠、胜利渠分成三大区域,南区为生产管理区,北区为苗圃科研基地,占植物园总面积2/3的中区是专类园区。周边为规模更大的隋唐地遗址保护区,全园占地861 800㎡。
隋唐洛阳城宫城作为隋唐时期的东都故宫,在设计与建筑,实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千百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东都故宫中的含元殿及其周围的殿堂,被成组的雕塑烘托着,构成了一个景观景象丰富多彩、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空间。在这个艺术空间里,含元殿构成了控制景观的主体,天枢纪念碑是这个艺术空间的视角中心。可以想象,在阳光普照之下,蓝天、白云、碧瓦、金光映衬着环境的绿树碧波,这是一个何等美丽的城市空间景象!
含元殿(明堂):
由应天门,进入宫城,便可见宫中最高大壮丽的皇宫建筑--含元殿。它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里的太和殿。含元殿象征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含元殿原为隋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含元殿高约72.24米,底部周长约73.71米。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天堂(功德堂):
《资治通鉴》有记载,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层,高约120米左右,高于明堂,其内供养有大佛像。
由于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风摧毁。随后武则天又下令复建,"日役万人,采木江陵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
天枢:
天枢是武则天王朝的歌功德纪念碑。位于皇城正南门--端门前。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天枢为柱状,高约31.06米,直径约为3.55米,柱身八面,每面宽约1.48米。基层为周长50.29米的铁山,上环绕铜制的蟠龙,麒麟。顶部为腾云承露盘,直径约0.75米,上置四龙立捧火珠,高约3.33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臣服国酋长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九洲鼎和十二神雕塑:
九州鼎和十二神雕塑位于宫城之内,被置于明堂四周。武则天下令以当时行政区划的九省为对象造九洲鼎。其中神都鼎称豫州,最为著名。各鼎上还铸有当地的地理区图和文化特产,九鼎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随后武则天又下旨按十二地支铸十二属相金属雕塑,均高约2.96米。
隋唐洛阳城的建设特色
(一)城市选址于最佳风水环境处
隋唐东都洛阳城强调"象天法地"的原则,洛水与邙山、龙门山构成一幅逆时针太极运行图。隋唐洛阳城位居期间,都城与龙门山相对,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是典型的王都之地。
(二)强化了宫城和皇城的防卫
隋唐洛阳城不仅保持了"前宫后寝"的布局,还把中央机关办公地方加筑城,称皇城,由天然屏障的洛河与河南郭城的里坊区相隔开。这无疑是加强了宫城与皇城的防卫作用。
(三)合理安排经济商贸区
隋唐洛阳在洛河南北,里坊适中地位设了北市(在洛河北占一个里坊)和南市(在洛河南占两个里坊)及西市(占一个里坊)。并在洛河码头处的部分里坊也设有商业店,这就较为均衡地方便城市经济生活。
(四)引伊、洛二水于洛南里坊,使洛阳成为中国第一个"山水都城"、"园林城市"
隋唐洛阳为中国第一个沿河两岸规划城市的先例;又第一个引伊、洛二水于里坊区,使城区河网贯通,居家流水。这洛水贯城,河网纵横,山岳夹峙的都城,成了中国第一个"山水都城"。里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水流周绕,就为洛南里坊区百余个私家园林提供了天然资源条件。加之唐、宋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营造了中国第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
(五)城市的主要高大建筑布置于宫城、皇城和大城的轴线,使城市的空间秩序明确,艺术化
在定鼎街轴线上,由郭城的定鼎门开始北去,天津桥、皇城南端门、宫城南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含元殿、明堂)、贞观殿(天堂)、徽猷殿、曜仪城的元武门、园壁城的南门及北门、龙光门等,形成了城市的视觉通廊轴线,使城市线条清晰、自然、大气。
(六)隋唐洛阳城是一个中世纪的特大型封建城堡型城市
隋唐洛阳城,郭城城区面积约49.09平方公里(不包括上阳宫),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长安的一个特大型中世纪封建城堡城市。《隋书·地理志》载:"河南郡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及"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能解决这么大型城市聚居人口的居住、吃粮、用水、交通、社会工作等问题,说明当时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