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鱼凫遗址

鱼凫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6 12:59:55

A. 为什么说三星堆文化遗址是鱼凫王朝的都城的说法可信

有关于三星堆文化,史书中根本没有任何相关记载,目前所有说法都是推理,在找到确凿的历史证据前,任何观点都是假说。

B. 温江鱼凫遗址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绵遂铁路!!!!!!!!!!!!!!!!!!!!!!!!!!!!

C. 介绍温江一处古迹及自己的感受

温江历史古迹 建于宋咸平初 (公元 998 年) 距今一千多年。 年, 2002 温江文庙 温江文庙, 年温江区委、区政府启动文庙保护片区规划,着力把文庙片区打造成既有历史文 化内涵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商业、休闲三位一体的都市空间和人文景观亮 点。2005 年 6 月,区政府搬出文庙,还古迹于民。 文庙的大门通称棂星门,以棂星名门,意为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旨在圣化 孔子。跨过棂星门是半圆形泮池。泮池俗称“学海” ,清代考中秀才为入泮。大 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其势雄伟、庄严、华丽。 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位于温江区寿安镇天鹅村,距离成都市中心 30 公里, 沿成温灌公路可直达。是四川西部现存规模最大的宗族祠堂。整个建筑占地约 15 亩,建筑面积约 3000 平方米。大小 12 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 砖雕、石刻、泥塑十分精湛,是川西民宅宗祠建筑的经典之作。祠内拥有两块 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皇帝圣旨碑,被视为桅杆最具价值文物。院内有亭、阁、 水、榭、鱼池、石山,其在大花厅后面的一座石山盆景,号称巴蜀地区最大的 庭院盆景,山高 2 米多,长 3 米多,系青城山全景缩制。 陈家桅杆, 因大门外矗立两根双斗桅杆而得名, 其整体建筑和祠内文物在 “文 化大革命”中曾遭受严重损坏与洗窃。为抢救、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温江是于 1999 年开始着手对陈家桅杆进行修复,历经四年于 2005 年 9 月结工,通过文物 部门与专家验收,并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剪彩仪式,正式对外开放。 王光祈纪念馆 位于温江· 置信城市公园的王光祈纪念馆, 系为纪念五四时 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温江籍人王光 祈先生而修,竣工于 1988 年 11 月, 1989 年 10 月 25 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 建筑面积 474.1 平方米,外观为飞檐翘角的古典式建筑,内部为现代化装修,共 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王光祈先生事迹陈列室,展出王光祈先生半身塑像及各时期 留影、 生平事迹介绍、 重要著述, 以及学者评论研究文章、 各界题赠诗文楹联等。 上层为书画展览厅,收藏有五百多位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赠送的书画篆刻作 品 600 多件。2004 年,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位于万春镇报恩村 鱼凫城遗址 鱼凫城遗址, 间,现还依稀可见城墙遗迹。清乾隆《温江县志》 、清《嘉庆一统志》 、清嘉庆《温 江县志》和民国《温江县志》均有关于鱼凫城的记载,都说该址“在治北十二里, 相传为鱼凫王都,其遗址犹存,乡人呼为古城埂” 。1964 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师 生到鱼凫城遗址实地考查, 测量出该遗址周长为 1810 米, 保存比较完整的有 1300 米,城址底部宽 13 米,顶部宽 10 米。1996 年,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会同温江文 管所对鱼凫古城试掘证实:该城距今 4300——4000 年左右,是宝墩文化的中心 遗址之一,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同时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 小、打磨精美的石釜、石凿、石锛等石器。城墙基脚用卵石砌底,后夯土而成。 被列为 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9 年,再次进行发掘,又出土了大 量的文化遗物,其中石器 100 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 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证实了长江上游文明起源 的历史年代。 、嘉 鱼凫王墓 俗称大墓山,位于寿安镇火星村 4 组。清乾隆《温江年志》 庆《温江县志》和民国《温江县志》均载: “大墓山,城北二十五里,相传为鱼 凫王陵。 ”该墓座南向北为长方形,高五米,占地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坟莹古树 参天,后被砍伐尽净。1950 年后,由于当地农民开荒生产,墓周已成田地。1969 年有群众在大墓山建砖窑时,曾掘出石刻墓门一方,其形状长四尺八寸,宽二尺 二寸,厚约三寸,石门上下、左均是二寸平面边子,石宽三寸,刻有隶书文字 33 个“延熹十年二月甲申制地厂。牛造坟秀。春三月建立石碑。墓暨……门” 。 碑的中央堂子刻有水草、树、兽、古花阳文图案。1985 年 7 月,经成都市人民 政府批准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鱼凫王妃墓 位于寿安吴家场以南 700 米处,是一大约 2600 平方米的长形 古坟堆,俗称小墓山,相传为鱼凫王妃墓。 柏灌王墓 位于寿安乡长青村,相传为古蜀王柏灌之墓,俗呼“八卦山” , “八卦”系“柏灌”讹音。距温灌公路约 2 公里。据民国《温江县志》载:此地 “历代相传为蜀王柏灌之墓” 。墓为单冢墓、土冢、长 50 米,宽 30 米,高 3.7 米,方圆 4 亩。解放后,由于当地农民开荒生产,曾出土大量汉砖、现仅存一圆 形土丘。1985 年 7 月,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西剿匪纪念碑 位于温江和盛镇中学校内,距杨柳河约 0.5 公里,是成都 平原唯一的一座剿匪纪念碑。上刻有以朱向离将军为代表的近 100 名烈士英名, 每年,在此处对全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温江烈士陵园 位于风光秀丽的和盛镇广水村,与川西剿匪烈士纪念碑毗 邻。2004 年 12 月 24 日,陵园由城南白塔子迁建竣工。陵园占地 13400 平方米, 迁葬革命烈士 42 名,迁葬革命人士 98 名。陵园内花木扶疏、大气庄严、设施齐 备,是成都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主堂(圣修堂) 天主堂(圣修堂) 天主教传入温江寿安镇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现存寿安吴 家场的天主堂于一九二四年修建, 至今院落整体建筑保存较完好。 院内古树参天, 有三棵百年古楠,房屋座西朝东,寓意主在四方,建筑平面布置以礼拜堂居中, 构成南北两个四合院, 中式木穿逗结构, 礼拜堂空间高敞, 窗花为西式几何图案。 小青瓦屋面,大门厅为双重檐,前列还有一口百年古井。 大乘院 坐落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惠和村,属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 史载,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年)扩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 八年(1669 年)重建,以后又加维修,故有新庙子之名。目前庙内有观音殿、 大雄宝殿、三圣殿和藏经楼。观音殿建于 1993 年,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面积 282 平方米,因殿内供奉着一尊清净端严的千手观音,故称此殿又为千手观音殿。大 雄宝殿建于宋朝,建筑面积 520 平方米,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是香樟珍楠所 制,具有杀菌功能,故历经数百年一直没遭虫柱。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双佛式, 即站佛套坐佛。 站佛雄伟端庄, 坐佛小巧精致。 藏经楼是大乘院最新的主体建筑, 建筑面积 580 平方米,砖混结构,1998 年修建。其外墙颜色采用的是朱红色, 内壁为白色,玫瑰色的地砖,藏青的顶瓦,整幢建筑集雄伟庄严为一体,其独特 的 6 米楼层间距的高空设计让人感觉非常空旷和大气。三圣殿建于清朝,也是采 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筑面积 560 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 三座菩萨,故称此殿为三圣殿。 近年来,扩建整修了山门、庙宇,增植增添了园林、食宿、茶园等配套设施。 每年举办庙会三次,接待成都及周边区县香客游人 20 万人次以上。 南岳明星寺 南岳明星寺位于万春镇,1999 年开始修复,于 2001 年建成, 有两重大殿。南岳明星寺临江安河畔,河岸路旁有垂柳一行。近年来,经不断修 茸已辟为区内佛事活动点,是成都市郊旅游景点之一。

D. 为什么说三星堆文化遗址是鱼凫王朝的都城的说法是可信的

一、神圣的原始宗教信仰。三星堆文化的繁荣阶段,在三星堆遗址内外发现了许多器物坑,埋藏着大量奇异精美的文物,目前己基本认定是祭祀坑。其中1986年一号坑出土器物420多件,二号坑出土器物1100多件,1929年月亮湾器物坑出土器物400多件,1987年仓包包祭祀坑出土器物40多件,1976年高骈器物坑出土器物10余件,1990年盐亭麻秧器物坑出土器物10多件。这些祭祀坑出土器物种类繁多,但就其性质而言大都与宗教祭祀礼仪活动有关,主要是成组成批专门用于祭神的文物。祭祀坑中的文物主要可以分为人像、神像、神树祭坛、灵兽、礼器、祭器等几大类。人像类包括各种按真人大小用写实手法制造的青铜像,如通高2、6米的立人像、数十件人头像、跪坐或站立的小人像等等,它们可能是参加或主持祭祀的巫师、首领乃至国王。神像类包括各种青铜面具和眼形饰件,如宽达1、38米的突目大面具、成对的勾云饰突目面具、数十件可悬挂的半圆形面具、以及人面像、兽面具等,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出令人崇敬供人膜拜的神像,可能主要是祖先始祖之神。神树有大小八株,最大的高达4米,上面有鸟、龙、仙果等神物;神坛数件,有的用灵兽、祭师、神殿构成完整的祭祀场面,表达了天地人三界的宇宙观念。动物造型种类繁多,形态生动,有的做成人首鸟身等形式,主要有鸟、鱼、蛇、虎、龙、凤等。礼器类包括以尊、垒为主体的青铜礼器和以玉璋、玉璧为主体的玉石礼器。祭器主要是祭祀中使用的器具和物品,如瓮、盘、盏、器座等陶器,象牙、海贝等物品这些器物都蕴含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识观念,构成了一个独特系统的原始宗教体系。这种原始宗教是以万物有灵的灵神崇拜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对氏族标志物的图腾崇拜、对始祖先辈的祖先崇拜等方面或阶段。三星堆文化繁荣时期,这种原始宗教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了多方面的内涵,并且通过具体的器物造型反映了出来。其中主要有以“神树”崇拜为集中代表的对天然物体的“自然崇拜”观念;以“鱼、鸟”崇拜为突出特征的“图腾崇拜”习俗;以“眼睛”崇拜形式表现出来的对“纵目神”蚕丛的祖先崇拜等等;并且通过以雕像群体所表现的巫祭集团组织和主持了宗教祭祀活动。这些巫祭是处于人神中介地位的特殊人员,是一切涉神功能、涉神需要、涉神活动的体现者和组织者。“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基本内容,以巫祭集团贯穿起各种宗教活动,构成了三星堆时期精神文化的基本框架”。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成为了这种宗教构架的生动写照。三星堆遗址由于经常举行宏大而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加上它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吸引了远近众多民族和国家前来交往,使三星堆古城成为了多种文化交汇在一起的古代文明中心。在祭祀坑、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己包含有许多远方的文化因素,如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铜牌和陶器),商文化(尊、垒等青铜礼器和璋、璧、戈、圭等玉石礼器群),良渚文化(玉锥型器及琮、璧等礼器)等等。还有一些文化因素可能与南亚乃至西亚的古代文明有关,如金杖、金面罩的使用,神树的造型,人像的塑造等。经鉴定,三星堆出土的海贝和象牙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及其沿海地区。三星堆铜人像的形象、装束、大小有很多不同,可能反映了参加祭祀者来自许多不同的民族或群体,众多的动物雕像则可能是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有的学者认为其中还有来自良渚文化的神像[注5]。从总体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发展起来的,而外来文化的加入又大大促进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各种文化往来的时间和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型宗教活动的吸引力产生的强大凝聚作用或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星堆古城大约己经成为了一个多方朝觐的宗教圣地,它以祭祀活动的形式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繁荣。正是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才创造出如此光彩夺目的三星堆文明。二、神奇的造型艺术杰作。三星堆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涵,是用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具体的艺术造型表现出来的。由此产生的一大批造型艺术的杰作,具有神奇的形态和强烈的感染力,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留下灿烂的篇章。三星堆文物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数百件大小青铜雕塑作品,包括立人像、小人像、人头像、人面具、神树和各种动物造型。通高2、6米的青铜立人像,人体身高1、7米,比例匀称,端庄严肃,身披法衣,站于祭台之上,是指挥整个祭祀活动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国王。这是一件写实主义的园雕精品,己具有高座纪念碑式的艺术效果。通宽1、38米的大型铜面具,则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使五官特别是眼睛极度突出,表现了它作为神像的特有气质,是一件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高达4米的神树,不仅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单体青铜器之一,而且用飘摆的枝叶、骄健的巨龙、欲飞的神鸟、鲜熟的果实等奇物加以装饰,突出了该树作为天梯和圣界的特殊功能。动物的造型神态各异,而且都充满了灵气,其中有一件雄鸡昂首长鸣,形态极其生动优美。从雕塑的种类来看,三星堆文物中包括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片状挂饰等种,还有线刻、透雕、装饰附件等其他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立人像、人头像、铜树等是圆雕作品的代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瞻。人面具是一种半圆形的高浮雕,可以高高悬挂起来,供人们从宽阔的视角进行膜拜。兽面具和眼形饰件等浅浮雕是装在平面上的艺术品,有单方面的视觉效果。牌饰、鱼形挂饰等是悬挂在器物上的片状作品。玉边璋上的祭山图是线刻艺术的杰出代表。玉璋顶端的小鸟则是用透雕方法制作而成的。三星堆时期的造型艺术手法己经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三星堆艺术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艺术作品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使用的,是贡献给神的圣洁之物,用以表达对神的信仰与崇敬,因而蕴含着人们深厚的情感和愿望,被塑造得极其生动而怪异。前面讲到的原始宗教的主要方面和内容,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表现巫师祭司的一百多件雕像和线刻人像,每件人像的大小、形象、装束、位置又各有不同,分别放置于广场或厅堂、神树、神殿、祭山仪式等特定的环境之中,既反映出他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身份和职能,又表现了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等级的巫师或酋长,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形象资料。用于表现神像崇拜的大型面具和眼形饰件,则被制作成个体巨大、眼睛夸张、神态庄重,上百件一起被组装悬挂起来,形成强烈的宗教气氛。他们通过“眼睛崇拜”表现了对以“纵目”为主要特征的始祖神蚕丛的形象崇拜;而这种巨眼高悬的神像,有可能还是古代“蜀”字的起源所据。作为主要表现氏族部落图腾的数十种动物雕像,分别代表了参加祭祀活动的众多民族集团。当时的人们还能通过一些具体化的物体来表示地下、人间、天上等宇宙观念,并且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表现“三界”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对天地人神的崇拜。通过高大的树木和鲜活的鸟兽、奇异的饰件,又表现出神树具有天梯和圣地等内涵,使其在祭祀仪式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他们还能用构图复杂的组画,表现“祭山”等完整的祭祀活动场面。总之,注重人像动物形体的塑造,用优美生动的造型艺术作品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三星堆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些艺术品之中蕴藏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和理念,有待人们去探寻。

E. 李白说的“蚕丛及鱼凫”是啥意思专家为啥怀疑古蜀历史

古代中原人士对古蜀地的认识,莫过于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蜀道难》,朦胧的古代历史,险阻难越的高山,为远古的蜀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今天通过出土的文物和传世文献的勾勒,大致可以窥见古蜀国的面貌。最早的蜀人创造了灿烂的三星堆文明,但同后世一样,四川地区不断有外来人口迁入,因此古蜀国的王族先后有本地土著和南部民族、楚人、秦人。也许正是这种兼容并包和海纳百川的历史性格,才缔造了丰富多彩的蜀地文化。

F. 四川三星堆遗址,是历史上哪个朝代遗留下来的

现如今考古已经是足够发达了,后人根据考古的发现揭开了很多历史谜题。这就是考古的用处,后人发掘的古墓中,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知晓当时王朝所发生的事情,其次可以知晓很多历史发生的事迹。

在历史上,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早在东汉末年时期,曹操就曾经组织过盗墓,为此还给盗墓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摸金校尉。不可否认的是,古墓的被盗是对后世研究历史的一个损失。很多珍贵的文物都在古墓中。只不过文物大部分都是不易被发现的。



话说回来,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出现,让后世学者感动了困惑。《华阳国志》中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也就是说当时的青铜面具的样子被称为“纵目人冢”。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在五千年前还曾经存在着一支眼睛突出的人种吗?

古人在青铜面具方面没有夸张的描写和刻画,古蜀国人在雕刻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时候也并没有加入过多的想象,可问题这种面相与现如今的人面相相差太多。于是各种说法就接连不断的出现。三星堆文化遗址除了出土了三星堆青铜面具之外,还出土了很多的奇珍异宝,大多都是由青铜铸造。

不过这些文物的出土,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一些出土的文物本身,考古学界以前也根本没有见过,甚至都叫不出名字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是研究三星堆文物了,能够看的到三星堆文物就已经是不错了。同时三星堆文物上面的文字也没有办法进行研究。

G. 鱼凫时代什么样

鱼凫时代隐含了温江、郫县、金沙、三星堆等古蜀文化的灿烂历史,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符号的诞生都与鱼凫王息息相关。鱼凫王是古蜀史前文化传说中的古蜀先王。生活在成都温江万春一带,以渔猎游牧为主。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H. 宝墩文化遗址有什么特点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宝墩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陶器制作工艺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宝墩村地形奇特,在绿色沃野上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梁似的黄土埂子。埂内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沟底和两侧往往会发现一些散碎的砖瓦器物。而这圈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就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则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宝墩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新津宝墩、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等处古城址,这些地方共同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宝墩文化遗址的6个古城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也便于设防。其中鱼凫城保存较差,似乎近于六边形,其保存最长的南墙也与附近的现代河流遥相平行。城墙建筑都是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办法,与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从宝墩、鱼凫、古城三座城址的发掘看,城墙由平地起建,先在墙中间堆筑数层高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堆筑,堆放一大层土即行拍夯,城内侧的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的堆筑层次少,故坡略陡。城址的格局因地而异。处在成都平原内部的宝墩古城最大,城墙圈面积约60万平方米;鱼凫城约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约31万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近山地带的城较小,而防卫功能更突出,城墙均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处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如宝墩古城址中部有一处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县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发掘出特大型建筑“郫县大房址”。建筑与城墙走向一致,面积约5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离地分布着5个用竹编围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没有发现多少生活设施,偌大的建筑物里面只有醒目的5个坛台,显然是一处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庙殿。对这6座古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内涵,能够再细分为若干期,并且可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起来。宝墩文化遗址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主要有绳纹花边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地尊为标志。《山海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石鬼氏即为少昊,它由东方的太阳神变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来的居住地,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山东龙山文化中东夷文明与四川盆地宝墩文化尤其是其后续的三星堆遗址文化,见证了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太阳崇拜文化的密切关系,从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东夷部族的迁徙,将文明沿黄河跨过中原地区传播到川蜀之地。据史料考证,少昊部族是由东部沿海迁徙到鲁西南一带,从神话故事里可以看到少昊部族及东夷文明向西的扩展,直至川蜀,停下来并且得到继续的发展,几乎相同的太阳崇拜、鸟图腾、十日传说证明了其传承关系。所以,川蜀宝墩文化尤其是三星堆文明应当是山东地区龙山文化东夷文明的传承。

I. 三星堆遗址时隔34年再启发掘,三星堆遗址的意义是什么

三星堆遗址在2019年4月被四川省宣传部组织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并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作为重点。三星堆遗址为古蜀文明内涵和价值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2019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相应文件,定制了三星堆遗址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推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工作的展开 。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是跟中原地区的夏商王朝时期息息相关的。

J. 温江出名的,有历史的地方

文物古迹

鱼凫遗址
鱼 鱼凫广场碑文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目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有利的是古蜀国两代开国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乡和鱼凫遗址的万春镇紧邻。
温江文庙
温江文庙,建于宋咸平初,明末四年毁于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迭经扩建。198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文庙大成殿因火灾被焚毁,左右两庑,东西两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筑风貌。温江文庙如今已恢复历史原貌,在现代化建筑的包围中巍然屹立,文蕴辐射。进庙即见朱红色的“万仞宫墙”。万仞之高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文庙的大门通称棂星门,以棂星名门,意为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旨在圣化孔子。跨过棂星门,就来到星半圆形泮池。泮池俗称“学海”,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庄严、华丽。 明清两代从朝廷到地方各州府县都必须按规定建立孔庙,定期聚会朝拜,使文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漫步文庙,不仅能看到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更能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乡天鹅村,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年营建,始建 温江区陈家桅杆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经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个建筑占地7282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大小12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内建筑为穿逗木结构,门前原竖立双斗桅杆,故俗称为“陈家桅杆”。陈家桅杆可称川西民居的“大观园”了。即便今天,凭栏眺望,仍可想见当年起宅兴园主人家的殷实豪迈、挥金如土。 陈家桅杆占地约十亩,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双斗桅杆,巍然屹立,气势雄伟。院前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分列两旁,墙上镌有浮雕石刻,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工艺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檐上花鸟彩绘,光彩夺目。
大乘院
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惠合村,属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史载,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扩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后又加维修,故有新庙子之名。目前庙内有殿宇四重,即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千手观音殿建于1993年,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8 大乘胡同2平方米,因殿内供奉着一尊清净端严的千手观音,故称此殿为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建于宋朝,建筑面积520平方米,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是香樟珍楠所制,具有杀菌功能,故历经数百年一直没遭虫柱。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双佛式,即站佛套坐佛。站佛雄伟端庄,坐佛小巧精致,是大乘院的建筑一个亮点。藏经楼是大乘院最新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采用的是砖混结构,于1998年修建的。其外墙颜色采用的是朱红色,内壁为白色,玫瑰色的地砖,藏青的顶瓦,整幢建筑集雄伟庄严为一体,其独特的6米楼层间距的高空设计让人感觉非常空旷和大气。藏经楼是僧尼深入经藏,研究佛法的地方。三圣殿建于清朝,也是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三座菩萨,故称此殿为三圣殿。2004年在区外侨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大乘院新增土地2.05亩扩建了山门。
城南古郭
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县名始定温江,即城于此。初为土城,明成化中改筑石城,周长六六一丈。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又改筑砖城,周长七三七点六丈。建和宁,东门,文明,大南门,赞元,小南门,庆丰,西门,拱辰,北门,五门及城楼,规模宏廓。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城墙坍塌,打修,三年始竣。换城掘壕,沿堤植柳,遂有柳城之称。自咸丰迄民国,迭遭兵焚,城郭残破,无复旧观。五十年代县城建设,旧城墙仅存数十米残断。二零零一年九月,温江县人民政府对温泉路现存之古城墙进行修缮恢复,以壮观瞻。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