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遗址
⑴ 宋朝时辽国的南京和上京是哪里呢
宋朝时辽国的上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版宋朝时辽国的南权京在北京市西南。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在北京西南部。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宽三十六里。它是五个首都中最大的城市。南京市,又称内城、皇城,位于西南角,与大城市共用西门、南门。
辽上京是中国古代契丹政权辽王朝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上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契丹的省会城市。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0余年,至元代辽上京逐渐废弃,它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草原都城之一。还有一些废墟的皇城,雕刻花式基金会和大量珍贵的文物。
(1)辽上京遗址扩展阅读: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辽上京遗址的中轴线呈东西走向,体现出以东为尊。
辽南京子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
⑵ 辽上京遗址是什么时间开始进行的勘查和发掘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辽上京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2002年,辽上京遗址经过几个月的发掘,皇城南半部分城墙地表以上结构基本清晰。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上京进行考古发掘并获重大发现。
⑶ 古代辽国上京在哪里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是中国古代契丹政权辽王朝开回国皇都答上京的遗址。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为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0余年,至元代辽上京逐渐废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草原都城之一,遗存有皇城残墙、雕花柱础及大量珍贵的文物。
(3)辽上京遗址扩展阅读: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皇城为宫殿衙署所在,为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住地;汉城是汉及其他少数民族集居区,作坊遍布。辽上京在辽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1961年3月4日,辽上京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⑷ 辽上京遗址发现的铜钱和泥塑人有什么意义
辽上京遗址发现的近万枚北宋铜钱和数十个泥塑人面像。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贵的艺术精品,代表了辽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⑸ 辽上京皇城遗址四个门分别叫什么名字
城址由皇城和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城墙全用黄土夯筑,周长8916.9米,残高5~9米。皇城位于北部,是契丹统治者居住区域,也是初筑的皇都。东、南、北 3墙都呈直线,各长约1500米,西墙中段位于小土岗顶部,南、北两端向内曲折,全长约1850米,东、西、北 3墙中部残存有门址,并加筑瓮城,各墙上残存有马面。西墙内的山岗顶部,有一组东向的建筑址,应是早期的宫殿遗迹,在此可以俯览全城。岗下有一大道直向东门,推测皇城最初是以东门为正门。扩建汉城后,城内主要建筑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门改为正门。四面城门内都有大街直通大内宫墙外。大内位于皇城中央部位,宫墙墙基已残毁,大致探明约为长方形,周长约2000米。内有宫殿、门阙、仓库等建筑基址,其中有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在高约 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规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内残存一躯残高 4.2米的石刻菩萨像,传为天雄寺遗址。皇城北部地区未发现建筑基址,应是文献所载契丹贵族搭设毡帐的地带。
汉城位于南部,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居住区域,其北墙即皇城南墙,东、南、西 3墙系扩筑。墙身较皇城低窄,残墙最高3米,无马面,现已无法探明原有6座城门的具体位置。原来流经城南的小河,经过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过东北角,将城内文化堆积层冲刷殆尽,仅余靠近皇城南门的小片地区。
城址附近现存砖塔两座。一座位于城址东南约 3公里的山坡上,俗称南塔,为八角密檐式,残高约25米,尚存7层塔身及塔基,塔刹及檐椽都已塌毁。塔身第1层每面镶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萨、天王、力士和飞天像。塔东南约50米处有辽代开悟寺遗址,此塔当是开悟寺塔。另一座位于城址北约 1.5公里,俗称北塔,为六角密檐式,仅存5层塔身,残高约6米,传为辽代宝积寺塔。
遗址的皇城部分,已划定为重点保护区,20世纪50年代将城内新建的房舍拆除,成为一片草场,严禁兴工动土,从而得到了较好保护。鉴于皇城部分南墙及东南城角已被小河洪水冲毁,1981~1984年间,国家拨款在小河两岸兴建了石块包砌的防洪堤坝,共长2000余米。
⑹ 辽上京遗址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辽上京遗址南部城墙底宽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为10米多。墙体结构为内外3层的版筑结构,特别表现为底部土层薄而密集,越往高处土层越厚,最厚处可达20米左右。由于城体保存尚好,清晰可见筑墙时夯窝的痕迹,每平方米有270多个,十分坚固。辽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周长约6.4千米,城墙均用黄土夯土版筑,残高5至9米。京城由皇城和汉城组成,两城建筑与布局是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皇城位于京城北部,是契丹皇族、贵族宫殿和衙署所在地,也是初筑的皇都。东、南、北3墙都呈直线,西墙中段位于小土岗顶部,南、北两端向内曲折,全长约1.85千米,东、西、北3墙中部残存有门址,并加筑瓮城,各墙上残存有马面。西墙内的山冈顶部,有一组东向的建筑址,应是早期的宫殿遗迹,在此可以俯览全城。岗下有一大道直向东门,皇城最初是以东门为正门,扩建汉城后,城内主要建筑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门改为正门。四面城门内都有大街直通大内宫墙外。大内位于皇城中央部位,宫墙墙基已残毁,约为长方形,周长约2千米。内有宫殿、门阙、仓库等建筑基址,其中有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在高约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规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内残存一躯残高4.2米的石刻菩萨像,传为天雄寺遗址。皇城北部地区未发现建筑基址,应是文献所载契丹贵族搭设毡帐的地带。
汉城位于南部,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居住区域,其北墙即皇城南墙,东、南、西3墙系扩筑。墙身较皇城低窄,残墙最高3米,无马面,原有6座城门。原来流经城南的小河,经过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过东北角,将城内文化堆积层冲刷殆尽,仅余靠近皇城南门的小片地区。城址附近现存砖塔两座。一座位于城址东南的山坡上,俗称南塔,为八角密檐式,残高约25米,尚存7层塔身及塔基,塔刹及檐椽都已塌毁。
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萨、天王、力士和飞天像。塔东南处有辽代开悟寺遗址,此塔当是开悟寺塔。
另一座位于城址北,俗称北塔,为六角密檐式,仅存5层塔身,残高约6米,传为辽代宝积寺塔。辽上京遗物中最精美的当属一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另外,辽上京遗址还发现了近万枚北宋铜钱和数十个泥塑人面像。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贵的艺术精品,代表了辽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⑺ 辽国上京现在是什么地方
辽金五京
辽国上京临潢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南
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契丹(后改称辽)。辽王朝共有五个京城:1.上京临潢府。神册三年(918年)阿保机在其发祥地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筑西楼城为皇都。会同元年(938年)更名为上京临潢府,是辽朝前期的政治中心。2.东京辽阳府。神册四年(919年)在辽阳旧城的基础上重修,置东平郡。元显元年(926年)辽灭了渤海国,改其名为东丹国(即东契丹的意思)。第三年迁东丹人民于东平郡,升为南京。后因幽州置了南京,便将该南京改作东京,称为辽阳府。3.南京析津府。元显十年(936年)辽得了“燕云十六州”后,在原来幽州地方置南京(又称燕京)为幽州府(今北京西南),开泰元年(1012年)改为析津府。城高三丈,周围达三十六里,是辽代最繁盛之地。4.中京大定府。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在原奚王牙帐所在地建立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县西南大明城)。随即移置汉户到中京附近,使这里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辽朝后期政治中心移到这里。5.西京大同府。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朝又升云州为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名西京。扼西南要冲,是辽的边防重镇,“非亲王不得主之。”金朝灭辽之后,基本上沿袭了辽的五京,名称未变,只是在升金的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子)为上京后,便将辽上京改为北京。另外金一般称辽的南京为燕京。至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原燕京,改为中都大兴府。废临潢府,形成了金的五京:中都大兴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东京辽阳府和南京开封府。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
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县西南大明城)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