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虎丘记在游记体中有哪些新的变化
《虎丘记》是一篇游记,是6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因此与一般游记按游踪的先后顺序叙述不同。文章重点突出了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对虎丘的景物只是作了概括性的描写,它只是主要内容的背景和陪衬,这是本文与一般游记写景的最大不同。
Ⅱ 请问:袁宏道的《虎丘记》在写法上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
《虎丘记》是来一篇游记,自是6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
因此与一般游记按游踪的先后顺序叙述不同。
文章重点突出了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对虎丘的景物只是作了概括性的描写,它只是主要内容的背景和陪衬,这是本文与一般游记写景的最大不同。
Ⅲ 虎丘记的作者
袁宏道 (1568~1610)明代文学家,袁宗道二弟,袁中道二哥。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都以文学见长,合称为“公安三袁”,时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Ⅳ 写虎丘的英文游记
The mountain was covered by trees and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s that it has a lot of monkeys.The monkeys are not at all afraid of human,and they may even come over and take whatever thing they are interested on you.Any food,or toys or even umbrella are targets of the monkeys.
Besides the monkeys,the temples there are also worth visiting.Religious people go there and wish for good luck for their beloved ones and themselves.
Ⅳ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的共同点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的共同点是:都描写了月色的美好,以及环境的幽静。
1、《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游虎丘小记》
明代:李流芳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译文: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5)虎丘游记扩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Ⅵ 虎丘记中:“而病寻作”寻是什么意思
顷刻,不久
Ⅶ <<虎丘记>>这篇写景的文章与其他游记的主要不同的地方.急!
大多数游记都是托物言志,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袁宏道的不同就是他是纯粹的游记。
Ⅷ 虎丘记的赏析
总之,《虎丘记》以作者的感受作为内脉,这里有审美感受和环境的审美场的矛盾,这专种矛盾本身就具属有感受性质。通篇写山水少,写游况多,均发轫于作者的审美感受;文势时有腾挪,意象或作变化,一路写来,均有作者感受的隐隐跳跃。感受深者,则用墨如注;感受浅者,则微微点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体对象规范的传统笔法,显示出审美感受作为观照万物的“性灵”特征。作者对世俗情趣的郊游浓墨泼洒,主体感受的往返流转,笔触章法的任情而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传达这三者都带有明代山水游记文典型的时代审美特征。

Ⅸ 阅读《虎丘记》全文,仔细品味该文写景与一般游记的主要不同之处。
本文记述了中秋复夜苏州人游制虎丘的盛况。最精彩的是有关唱歌的场面。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充满了艺术美的境界里。虎丘:又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阖门外,距城约3公里半。丘高仅30余米,占地也不过200余亩,远望只是平地中的一个小丘,但走近其旁,则觉气势雄伟,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丘上名胜古迹很多,现为誉满海内外的游览区。
Ⅹ 虎丘记,是如何写游人的重点描述了什么场合
明代。袁宏道。 散文。 记述了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盛况。最精彩的是有关唱歌的场面